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会阴三维超声成像对盆腔器官脱垂(POP)的诊断价值。 方法 选取2011年12月-2013年5月行经会阴三维超声检查52例女性患者,其中POP患者32例为观察组,普通妇科疾病患者20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经会阴三维超声检查获得在静息状态下、Valsalva动作(深吸气后屏气)、肛提肌收缩状态下的三维声像图,通过这3种状态下图像清楚显示出两组患者的盆底肛提肌裂孔面积和矢状位肛提肌裂孔长度不同变化,以及肛提肌出现变薄和缺损现象。 结果 在3种状态下经会阴三维超声成像显示观察组患者盆底结构比对照组患者松弛,观察组患者的肛提肌裂孔面积和矢状位肛提肌裂孔长度较对照组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经会阴三维超声成像可较好显示盆底解剖结构,能有效提高诊断盆腔器官脱垂准确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盆底超声分析盆底失弛缓综合征便秘女性盆底肌运动特征,寻找可靠诊断指标。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于我院进行盆底超声检查的女性64例,分为盆底失迟缓综合征便秘组30例和非便秘组34例,分别于静息状态及Valsalva动作后测量肛提肌裂孔前后径、左右径、裂孔面积及肛直肠角角度,并动态观察肛提肌裂孔形态变化,分析Valsalva动作后肛提肌运动特征。结果与静息状态比较,盆底失弛缓综合征便秘组Valsalva动作后28例(93. 33%)肛直肠角角度变小,20例(66. 67%)肛提肌裂孔前后径变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非便秘组Valsalva动作后肛直肠角角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肛提肌裂孔前后径变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01)。结论盆底超声检查能对女性盆底失弛缓综合征便秘患者盆底肌运动进行实时观察,肛直肠角角度变小以及肛提肌裂孔前后径变小为其运动特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 经会阴三维超声对妊娠晚期女性盆底结构的观察,通过测量肛提肌裂孔面积来探讨妊娠对盆底解剖结构的影响。方法 应用经会阴三维超声,对盆底功能正常组孕妇106例及存在压力性尿失禁异常组孕妇20例进行盆底结构观察,Valsalva动作时动态三维超声成像测量肛提肌裂孔面积(cm2)及超声断层成像观察肛提肌形态有无断裂。 结果 盆底功能异常组Valsalva动作后肛提肌裂孔面积(cm2)均明显大于正常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肛提肌裂孔面积此指标能反映妊娠期女性盆底结构改变情况,有助于评估肛提肌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三维超声观察盆底器官脱垂(POP)患者的肛提肌裂孔形态改变。方法POP组33例,普通妇科疾病患者为对照组29例,经会阴三维超声检查获取在静息及盆底肌收缩状态下的图像,观察肛提肌形态变化和肛提肌裂孔大小。结果三维横切面可清晰显示位于耻骨联合和肛门直肠连结间的肛提肌,以及穿过肛提肌裂孔的尿道、阴道、直肠。POP组盆底结构较对照组松弛,肛提肌回声欠均匀;POP组静息及缩肛状态下的肛提肌裂孔面积、矢状位肛提肌裂孔较对照组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会阴三维超声可较好地显示盆底的解剖结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会阴三维、四维超声在盆底器官脱垂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9年1月到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64名有生育史的成年女性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为有盆底疾病症状组,对照组为无盆底疾病症状组,各32名,均对其予以经会阴三维、四维超声检查,观察两组患者在静息状态下、张力期(Valsalva)、肛提肌收缩状态下的肛提肌裂孔面积、矢状位肛提肌裂孔长度情况。结果:在静息状态下、Valsalva、肛提肌收缩状态下,试验组的肛提肌裂孔面积明显较大,矢状位肛提肌裂孔长度明显较长,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经会阴三维、四维超声在盆底器官脱垂中的应用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能够获得较为准确的静息状态下、张力期(Valsalva)、肛提肌收缩状态下的肛提肌裂孔面积、矢状位肛提肌裂孔长度情况,便于予以针对性的治疗,从而恢复患者的健康。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经会阴三维超声下检测肛提肌形态诊断子宫脱垂的应用效能。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100例子宫脱垂患者设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我院行体检的健康女性60例设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经会阴三维超声下检测肛提肌形态。比较两组最大Valsalva状态以及静息状态下肛提肌裂孔面积以及左右、前后径。结果:最大Valsalva状态以及静息状态下,观察组肛提肌裂孔面积以及左右、前后径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会阴三维超声下检测肛提肌形态的准确度、特异度、灵敏度分别为准确度为80.36%(90/112)、特异度为74.19%(46/62)、88.00%(44/50)。结论:经会阴三维超声能够有效评估机体肛提肌形态、面积,对检测子宫脱垂患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盆底三维超声在产妇产后盆腔器官脱垂检查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自然分娩产妇作自然分娩组,将同期接收100例剖宫产产妇作剖宫产组。两组产妇产后6~8周均接受盆底三维超声成像技术检查,比较两组产妇康复治疗前后的二维超声检查参数(Valsalva状态膀胱颈距离、直肠壶腹部下降距离、膀胱脱垂距离、子宫脱垂距离、直肠膨出距离、膀胱尿道后角)和三维超声检查参数(静息状态下、缩肛状态下、Valsalva状态下的肛提肌裂孔前后径、肛提肌裂孔面积、肛提肌裂孔横径、肛提肌角度)。结果自然分娩组Valsalva状态膀胱颈距离、直肠壶腹部下降距离、膀胱脱垂距离、直肠膨出距离、膀胱尿道后角二维超声检查参数大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子宫脱垂距离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自然分娩组静息状态下、缩肛状态下、Valsalva状态下的肛提肌裂孔前后径、肛提肌裂孔面积、肛提肌裂孔横径、肛提肌角度等三维超声检查参数均大于剖宫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盆底三维超声检查可多切面、清晰显示产妇产后盆底支持结构,实时观察盆底器官在不同状态下的变化情况,根据超声参数有效检出不同分娩方式产妇产后盆腔脏器脱垂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经会阴三维超声评价广泛性子宫切除术患者手术前后盆底形态学变化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因子宫病变行广泛性子宫切除术患者45例,分别于术前、术后14 d及术后3个月行经会阴三维超声检查,重建盆底三维超声图像,观察肛提肌裂孔的结构和形态变化,分别测量并比较静息状态和Valsalva动作时肛提肌裂孔前后径、横径、面积及肛提肌厚度。结果术前Valsalva动作时肛提肌裂孔前后径、横径及面积较术前静息状态均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肛提肌厚度较静息状态减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4 d Valsalva动作时肛提肌裂孔前后径、横径、面积及肛提肌厚度较术前及术后3个月Valsalva动作时均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肛提肌厚度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Valsalva动作时肛提肌裂孔前后径、横径及面积较静息状态均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肛提肌厚度减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会阴三维超声能够对广泛性子宫全切术后患者盆底形态学变化进行动态观察,客观评价其解剖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自然分娩与剖宫产后女性盆底功能异常的超声特征。方法将2018年7月~12月在我院自然分娩的60例产妇设为观察组,将同期在我院接受剖宫产术的20例产妇设为对照组,两组均接受经会阴盆底二维超声检查以及经会阴盆底四维超声检查,比较两组各项功能指标与盆底超声指标。结果静息状态、Valsalva动作以及缩肛动作下,观察组盆隔裂孔左右径、盆隔裂孔前后径、盆隔裂孔面积与膀胱颈最大移动速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肛提肌裂孔周长、肛提肌裂孔面积、膀胱逼尿肌厚度与尿道膀胱后角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性产后特别是自然分娩后盆底功能损伤较为常见,经会阴盆底二维及四维超声成像检查,可为女性产后盆底功能损伤的诊断提供依据,利于临床及早发现盆底功能异常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盆底容积腔内智能超声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11月兴国县妇幼保健院收治的产后42~56d妇女300例,所有受试者均接受智能盆底超声检查,并通过腔内容积探头以及智能测量软件,观察膀胱膨出、子宫脱垂以及直肠膨出等情况。并根据受试者是否发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FPFD),分作FPFD组180例和非FPFD组120例。分析两组静息状态下、缩肛状态下以及Valsalva状态下的各项盆底容积腔内智能超声参数(包括肛提肌裂孔前后径,肛提肌裂孔横径,肛提肌裂孔面积,耻骨内肌厚度)的差异。比较两组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以及逼尿肌厚度。结果 300例病例中,共检出FPFD 180例,包括膀胱膨出145例,子宫轻度脱垂28例,直肠膨出7例。在静息状态下,FPFD组肛提肌裂孔前后径、肛提肌裂孔横径、肛提肌裂孔面积均高于非FPFD组,而耻骨内肌厚度低于非FPF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缩肛状态下,FPFD组肛提肌裂孔前后径、肛提肌裂孔横径、肛提肌裂孔面积均高于非FPFD组,而耻骨内肌厚度低于非FPF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Valsalva状态下,FPFD组肛提肌裂孔前后径、肛提肌裂孔横径、肛提肌裂孔面积均高于非FPFD组,而耻骨内肌厚度低于非FPF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PFD组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均高于非FPF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盆底容积腔内智能超声技术可通过观察盆底功能状态,继而为临床FPFD的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利用会阴三维盆底超声观察产后早期盆底结构及功能受到不同分娩形式所产生的影响,为盆底功能障碍性病症的治疗及预防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6月在我院产科门诊产后6~8周复查的初产妇67例,根据不同分娩方式,将患者分为剖宫产组(n=23)和经阴道顺产组(n=44)。利用经会阴三维盆底超声对两组患者分别在静息状态下及最大Valsalva状态下,膀胱颈位置、尿道倾斜角、膀胱尿道后角及宫颈外口位置进行观察,计算最大Valsalva动作状态下的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宫颈移动度,比较尿道漏斗形成率、膀胱膨出形成率以及类型、子宫脱垂形成率,对比最大Valsalva动作状态、缩肛及静息状态下的肛提肌裂孔面积及左右侧肛提肌的厚度,在缩肛情况下,对肛门内外括约肌及肛提肌是否存在撕裂进行观察。  结果  静息状态下的膀胱颈位置水平远低于剖宫产分娩组(t=-3.43,P < 0.05),Valsalva状态膀胱颈移动度及尿道旋转角大于剖宫产分娩组(t=3.53、3.82,P < 0.05),膀胱膨出发生率高于剖宫产分娩组(t=11.075,P < 0.05),静息、缩肛以及Valsalva状态下的肛提肌裂孔面积均大于剖宫产分娩组(t=4.17、2.95、2.80,P < 0.05)。两组间在膀胱膨出类型上,Ⅱ型膀胱膨出发生率均高于其他两个类型,且经阴道顺产组膀胱膨出三种类型发生率均高于剖宫产组(χ2=13.39,P < 0.05)。而静息状态下的宫颈外口位置、膀胱尿道后角,Valsalva状态下宫颈移动度、尿道漏斗形成、子宫脱垂、直肠膨出以及会阴体过度运动等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种状态下左右侧肛提肌厚度无明显差异,两组产妇均未发现肛门内外括约肌损伤及肛提肌撕裂。  结论  经会阴三维盆底超声能很好的动态观察到前、中、后盆腔脏器的各项指标,无论哪种分娩方式均可对盆底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相对于经阴道分娩,早期剖宫产分娩组在前盆腔以及肛提肌裂孔面积方面较经阴道顺产组程度轻。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经会阴三维超声观察妊娠晚期及产后女性盆底结构,探讨妊娠对盆底解剖结构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盆底功能正常孕妇106例(正常组)和存在压力性尿失禁孕妇55例(异常组),分别于妊娠晚期(37周左右)及产后42 d应用经会阴三维超声观察其盆底结构,测量并比较两组不同分娩方式女性最大Valsalva动作下肛提肌裂孔面积情况;超声断层成像观察两组不同分娩方式后肛提肌的形态。结果异常组、正常组妊娠晚期最大Valsalva动作下肛提肌裂孔面积分别为(26.48±5.01)cm~2、(18.27±4.23)cm~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和异常组经阴道分娩者产后42 d最大Valsalva动作下肛提肌裂孔面积分别为(22.79±4.21)cm~2、(32.97±4.59)cm~2,均明显大于同组剖宫产者[(19.35±4.62)cm~2、(26.78±3.94)c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妊娠过程可致使盆腔器官支撑薄弱,导致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肛提肌裂孔面积能反映妊娠期及分娩过程女性盆底结构改变情况,有助于评估肛提肌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经会阴实时三维超声评估不同分娩方式对经产后女性盆底结构的近期影响。方法选取115例经产妇(经阴道分娩组70例,剖宫产组45例)于产后6~8周行盆底实时三维超声检查,观察与测量以下指标:静息状态下膀胱颈位置及肛提肌裂孔面积、最大Valsalva动作下的膀胱颈移动度(BND)、尿道内口有无形成漏斗状、膀胱有无膨出及肛提肌裂孔面积,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经阴道分娩组的膀胱颈移动度、膀胱膨出率、两种状态下的肛提肌面积均高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间在膀胱颈位置及尿道内口漏斗形成率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时三维超声能够有效观察产后女性盆底结构,阴道分娩对女性盆底结构的近期影响大于选择性剖宫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盆底超声观察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肛提肌裂孔及肛提肌撕裂情况,探讨肛提肌损伤与产后SUI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经临床检查证实的产后SUI患者40例(SUI组)、产后单纯盆腔脏器脱垂患者42例(POP组),以及同期产后盆底健康者40例(健康对照组);采用盆底超声检查测量静息状态及Valsalva动作下各组肛提肌裂孔的最大前后径、横径和面积;TUI技术观察肛提肌裂孔及其周边肌肉形态,并对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SUI组患者在静息状态下肛提肌裂孔最大横径与POP组和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最大前后径与PO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lsalva动作下最大横径、前后径均较POP组和健康对照组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UI组患者无论在静息状态和Valsalva动作下,肛提肌裂孔面积均较其他两组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应用TUI观察发现,SUI组发生肛提肌撕裂的比例(22.5%)均较POP组(4.8%)和健康对照组(0)均明显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盆底超声尤其是TUI等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评估SUI患者肛提肌裂孔相关指标及损伤肌肉的撕裂情况;肛提肌损伤可能会导致产后SUI。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盆底三维超声检查探索女性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与肛提肌损伤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符合纳入排出标准的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产后单纯前盆腔器官脱垂(anterior-pelvic organ prolapsed, POP)及产后盆底正常女性患者,采用盆底三维超声联合TUI技术检查测量静息状态下及Valsalva动作后三组患者肛提肌裂孔的前后径、横径及肛提肌裂孔面积,观察肛提肌裂孔及周边肌肉形态,并对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在静息状态下肛提肌裂孔前后径、横径相较于两组对照差异不明显,但valsalva动作后尤其是前后径差异明显变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无论在静息状态和valsalva动作后,肛提肌裂孔面积相较其他两组都有明显的变大。应用TUI观察,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发生肛提肌撕裂的比例相较其他两组增加 结论 肛提肌损伤、肛提肌裂孔面积的改变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有明确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经会阴三维盆底超声检查对不同分娩方式产妇盆腔脏器脱垂(POP)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3年9月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POP产妇86例,根据分娩方式差异,将其分为自然分娩组(45例)和剖宫产组(41例),另外选取健康志愿者86例作为健康组,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经会阴二维及三维盆底超声检查,比较各组的盆底解剖结构指标,对比经会阴二维及三维盆底超声检查的诊断效能。结果:不同分娩状态POP患者组间二维超声及三维超声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同组二维超声检查结果相比较,不同分娩状态POP患者的三维超声检查的检出率均较高(P <0.05)。与健康组相比较,不同分娩状态POP患者的静息状态、Valsalva动作、肛提肌收缩状态时肛提肌裂孔面积、矢状面长度均较大(P <0.05);不同分娩状态自然分娩组与剖宫产组POP患者的静息状态、Valsalva动作、肛提肌收缩状态时肛提肌裂孔面积、矢状面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经会阴三维盆底超声可定量评估POP患者肛提肌裂孔解剖结构变化,对于不同分娩状态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经会阴实时三维盆底超声评估不同第二产程时长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经阴道分娩的足月单胎初产妇133例,根据第二产程时长(t)不同分为三组,0 h0.05)。结论 不同第二产程时长会对盆底功能有不同的影响,当t≥2 h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产妇盆底功能产生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盆底三维超声评估产钳助产术后女性的盆底机能。 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19年12月在湖北省妇幼保健院行产后42~60 d常规检查的女性150例(分娩组),其中产钳助产分娩组75例,自然阴道分娩组75例;同期于湖北省妇幼保健院选取无分娩史的女性100例为对照组。纳入对象均进行经会阴盆底三维超声检查。静息状态下测量膀胱颈的位置、膀胱后角、尿道倾斜角、肛提肌裂孔面积;最大Valsalva动作时测量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膀胱最低点(膀胱颈或膀胱后壁)位置、尿道内口有无漏斗化、膀胱后角、肛提肌裂孔面积。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χ2检验对比分析静息状态及最大Valsalva动作时组间各测量指标的差异。 结果静息状态下,膀胱颈到参考线的距离,对照组、自然阴道分娩组、产钳助产分娩组依次减小,肛提肌裂孔面积,对照组、自然阴道分娩组、产钳助产分娩组依次增大,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最大Valsalva动作时,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及肛提肌裂孔面积,产钳助产分娩组、自然阴道分娩组、对照组均依次减小,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产钳助产可能导致女性盆底机能受损,盆底三维超声可评估盆底结构及功能的改变,从而为临床提供诊断和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会阴盆底超声督导盆底肌肉训练(kegel运动)在绝经后女性盆腔器官脱垂中的作用。方法经盆腔器官脱垂定量系统(POP-Q)诊断为Ⅰ/Ⅱ度脱垂患者14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排除研究过程中不符合标准者,最终用于数据分析者两组各50例。干预组经超声督导完成有效kegel运动,对照组经专业人员口授kegel运动动作要领,2组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行盆底超声检查,测量最大Vasalva状态下盆腔器官位置及肛提肌裂孔面积,分别对组间及组内治疗前后超声测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干预组与对照组kegel运动12周后膀胱脱垂程度均较治疗前改善,但干预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干预组子宫脱垂程度减轻、肛提肌裂孔面积缩小,而对照组二者无明显变化。结论经会阴盆底超声可作为kegel运动的有效督导方法,经会阴盆底超声督导kegel运动能够有效改善绝经后女性盆腔器官脱垂程度和盆底肌力,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会阴盆底超声检查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情况。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超声科行盆底超声检查的产后妇女52例,分别在静息状态、最大Valsalva动作和缩肛状态下,观察盆腔脏器的位置和移动情况。结果:52例患者中30例有盆腔脏器脱垂,占57.6%,有无POP在最大Valsalva动作下两组盆隔裂孔前后径及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会阴盆底超声能有效评估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为临床及早干预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