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脑胶质瘤发生于神经外胚层细胞,是最常见的颅内肿瘤。生物学行为上呈浸润性生长,与正常脑组织无明显界限,多数不限于一个脑叶,向脑组织呈指状深入生长。化疗作为术后辅助治疗和复发的治疗手段应用于脑胶质瘤已有多年历史,虽发展缓慢,但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通过查阅近年来发表的国内外文献,就脑胶质瘤的化疗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化疗对胶质瘤治疗效果不理想相当一部分是由于胶质瘤对化疗药物耐药,严重影响了化疗效果。肿瘤细胞一旦对一种抗肿瘤药物产生耐药,对其他结构不同,作用机制不同的抗肿瘤药物也产生交叉耐药性,即多药耐药(MDR)。MDR有两种表型:(1)首次使用化疗药物就产生耐药,称为原发性或内在性耐药;(2)在化疗过程中产生耐药,称为获得性或继发性耐药。目前肿瘤MDR可能存在的分子机制有以下几种:(1)药物在肿瘤细胞内的积聚减少;(2)药物失活增加;(3)药物作用靶减少;(4)凋亡与抗凋亡机制失衡;(5)MDR中的DNA修复机制等。总之,胶质瘤MDR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生物学过程,胶质瘤MDR呈现多机制、多因素的特点。因此,有必要明确肿瘤细胞的耐药机制,以便对临床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预防和逆转胶质瘤抗癌药物耐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4.
替莫唑胺(TMZ)是一种治疗中枢系统肿瘤有效性、耐受性较好的口服烷化剂.显著地改善了恶性脑肿瘤患者的整体存活率,并已纳入这些肿瘤治疗的新方法.TMZ具有较宽的抗肿瘤谱,可口服,易于透过血脑屏障,酸性环境下稳定,与其他药物没有叠加毒性,可用于对亚硝基脲耐药的患者,现已作为一线化疗药物在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拟就近年来替莫唑胺治疗脑恶性胶质瘤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清脑和血方对大鼠脑胶质瘤的药效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Wistar大鼠45只,采用脑立体定位注射鼠源性C6胶质瘤细胞(C6细胞)建立大鼠胶质瘤模型;将成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顺铂组、清脑和血方组,每组10只;另设10只大鼠为空白对照组。连续给药25天,检测各组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IL)-2、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干扰素(IFN)-γ水平;依次剥离脑组织与胶质瘤组织,称重,计算瘤重占脑组织重百分比;HE染色观察胶质瘤组织病理;免疫印迹法检测胶质瘤组织中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清脑和血方组大鼠的瘤重[(0.0121±0.0050)g比(0.0779±0.0390)g]、瘤重占脑组织重百分比[(0.49±0.0075)%比(3.07±0.0176)%]、血清中IL-2[(91.14±10.33)pg/mL比(160.42±15.98)pg/mL]、IL-10[(49.58±6.79)pg/mL比(92.17±7.71)pg/mL]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血清IFN-γ[(198.54±11.83)pg/mL比(111.53±17.50)pg/mL]、TNF-α[(209.41±21.82)pg/mL比(119.00±20.21)pg/mL]含量明显升高(P0.01)。结论清脑和血方能够明显抑制大鼠C6胶质瘤细胞的颅内生长,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机体免疫因子水平,抑制肿瘤相关蛋白CREB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LINC00467调控miR-363促进胶质瘤(GBM)替莫唑胺(TMZ)耐药的作用机制.方法 亲本GBM细胞系 A172和 U373构建TMZ抗性细胞株 A172TR 和 U373TR,通过 CCK-8、Western Blot 以及 AnnexinV-FITC/PI法验证耐TMZ细胞模型.实时荧光定量PC...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华蟾素对U87胶质瘤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中的分子机制。方法 不同浓度的华蟾素(0.5~20 μmol/L)处理U87细胞6 h、12 h、24 h、48 h后,用CCK-8试剂盒进行做细胞活性检测,观察华蟾素对U87胶质瘤细胞活性的影响。不同浓度的华蟾素(1~20 μmol/L)分别处理12 h、24 h后,用Hochest33342试剂检测U87胶质瘤细胞的凋亡情况。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华蟾素处理24 h后与细胞增殖相关蛋白p-AKT(T308)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浓度的华蟾素(1~20 μmol/L)处理24 h后与细胞增殖相关蛋白{磷酸化的磷脂酰肌醇激酶(p-PI3K)、苏氨酸308位点磷酸化的蛋白激酶B〔p-AKT(T308)〕、丝氨酸473位点磷酸化的蛋白激酶B〔p-AKT(S473)〕、磷酸化核糖体S6蛋白激酶(PS6)、磷酸化的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4E结合蛋白1(p-4EBP1)}和凋亡相关蛋白(BAX、cleaved-caspase 3、cleaved-caspase 9)的表达情况。结果 华蟾素可抑制U87 胶质瘤细胞的活性、诱导U87胶质瘤细胞的凋亡,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反应。华蟾素作用后可使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caspase 3、BAX 的表达水平增高, 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AKT(T308)的表达水平降低。结论 华蟾素可抑制U87 胶质瘤细胞的增殖、诱导U87胶质瘤细胞的凋亡,这可能经由影响PI3K-AKT-4EBP1与BAX-caspase的信号通路实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研究健脾解毒方的抗结直肠癌作用机制.方法 运用TCMSP、TCMID、ETCM数据库预测健脾解毒方有效成分及其作用靶点,利用GeneCards数据库检索肿瘤相关靶点,并进行药物-疾病靶点匹配.将共同靶点导入Cytoscape 3.7.2构建PPI网络并进行网络拓扑分析筛选关键靶点.通过R ...  相似文献   

9.
脑胶质瘤是最为常见的神经系统肿瘤,其年发病率为5-8/10万人,治疗上以外科手术切除及手术后化疗为主,替莫唑胺主要用于治疗脑胶质瘤,特别是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瘸和间变性星形细胞瘤[1].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双氢青蒿素对人恶性脑胶质瘤U87细胞生长的作用. 方法 培养人恶性脑胶质瘤U87细胞,MTT法检测双氢青蒿素作用后U87 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倒置显微镜观察药物作用后细胞生长的变化.结果 0.5、5.0、50 μmol/L双氢青蒿素均明显抑制U87细胞的生长,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到药物作用后细胞密度明显降低. 结论 双氢青蒿素能明显抑制脑胶质瘤细胞的生长增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胶质瘤干细胞(glioblastoma stem cell,GSC)来源的外泌体(extracellular vesicle,EV)对胶质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耐药能力的体内外影响。方法:选用原代GSC,通过分化实验获得相对应的分化肿瘤细胞(differentiated glioma cell,DGC)。通过超速离心法分别获得GSC和DGC细胞培养基上清液中的EV。利用CCK8和克隆形成实验、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GSC来源的EV对胶质瘤U87细胞增殖、TMZ耐药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小鼠颅内原位成瘤实验分析GSC来源的EV对U87细胞体内增殖、TMZ耐药的影响。结果:通过对原代GSC进行分化,获得了与之相对应的DGC,并且成功获得GSC和DGC来源EV。与DGC来源的EV相比,GSC来源的EV可显著增强U87细胞增殖、侵袭和替莫唑胺耐药能力。体内实验进一步证实,GSC来源的EV能显著促进肿瘤体内生长,明显降低小鼠存活期。结论:GSC来源的EV增强胶质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替莫唑胺耐药能力。  相似文献   

12.
替莫唑胺治疗恶性脑胶质瘤97例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国产替莫唑胺(TMZ)胶囊治疗恶性脑胶质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阳性药平行对照研究,将恶性脑胶质瘤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TMZ组)和环已亚硝脲对照组(CCNU)组.试验组于第1~5天给予TMZ胶囊150 mg/m2口服,第1天需同时口服CCNU安慰剂130 mg/m2;对照组于第1天口服CCNU胶囊130 mg/m2,第1~5天口服TMZ安慰剂150 mg/m2.两组均每28天为1个周期,连续治疗3个周期.结果 共入组97例,可评价疗效者86例:TMZ组42例,CCNU组44例.治疗12周后,TMZ组:完全缓解(CR)1例,部分缓解(PR)14例,稳定(SD)23例,进展(PD)4例;CCNU组:CR 3例,PR 1例,SD 29例,PD 11例.TMZ组和CCNU组的有效率(CR+PR)分别为35.71%和9.09%(P<0.01),临床受益率(CR+PR+SD)分别为90.48%和75.00%(P<0.05).TMZ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多为轻、中度.结论 国产TMZ胶囊治疗恶性脑胶质瘤的疗效优于CCNU,耐受性良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恶性脑胶质瘤的化疗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替莫唑胺是一种新型烷化剂,因其口服给药、生物利用度好、良好的血脑屏障通透性以及突出的治疗效果,已成为恶性脑胶质瘤治疗的常规用药。本文旨在通过对替莫唑胺的不良反应的研究,以期最大限度地减轻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根据2009年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制定的药物常见不良事件评价标准第四版(CTCAE-V4.0),观察使用替莫唑胺联合放射治疗的同步放化疗和化学治疗患者所出现的化疗不良反应,并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进行处理。结果本组95例接受替莫唑胺联合同步放化治疗的患者中,严格依据CTCAE-V4.0评价原则,得出结果如下:有20例患者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其中1级的有12例,2级有8例。发生1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为6例,2级的为3例;1级血小板减少者3例,2级的为1例。发生脱发者为53例,1级的有41例,2级有12例。发生皮疹、斑丘疹共7例,1级的为6例,2级的为1例。所有上诉不良反应较轻,标准均为1-2级,无3、4、5级不良反应发生。在给予对症、停药处理后均能明显缓解。结论替莫唑胺是目前胶质瘤治疗的常用药物,通过对替莫唑胺联合放射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显示其不良反应较轻微,且给予对症处理后均能明显缓解。因此,在对恶性脑胶质瘤患者使用同步放射治疗化学治疗中,替莫唑胺的应用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4.
恶性脑胶质瘤是神经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高复发率和高病死率.替莫唑胺(TMZ)为咪唑四嗪类的新型口服化疗药,可通过血脑屏障,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浓度为血浆浓度的30%~40%[1],能有效地延缓肿瘤增殖,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2007年9月~2008年9月,我科共对10例Ⅲ级、Ⅳ级脑胶质瘤患者使用TMZ进行化疗,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乙肝扶正解毒方对小鼠免疫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探讨其初步机制.方法 60只雌性KM 小鼠随机分成6组,设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联苯双酯组(200mg.kg-1)和乙肝扶正解毒方高、中、低剂量组(103.33,51.67,25.83g.kg-1),每组10只.灌胃给药7天后,尾静脉注射15mgkg-1刀豆蛋白A 制备免疫性肝损伤小鼠模型;采用ELISA 法测定小鼠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4(IL-4)、白介素-6(IL-6)及白介素-10(IL-10)水平,HE染色切片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中AST、ALT、MDA、IFN-γ、TNF-α及IL-4水平升高,SOD、IL-6和IL-10水平降低(P <0.01).与模型组比较,乙肝扶正解毒方能明显降低免疫性肝损伤小鼠血清AST、ALT、MDA、IFN-γ、TNF-α及IL-4水平,升高SOD、IL-6及IL-10水平(P <0.01).以高剂量组较为明显.肝脏病理学检测显示, 各剂量组小鼠肝损伤程度明显轻于模型组.结论 乙肝扶正解毒方对小鼠免疫性肝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清除氧自由基和抑制脂质过氧化;降低炎性细胞因子释放、上调抗炎因子等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益气解毒方对SGC-7901荷瘤裸鼠的抑瘤作用及对瘤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CF)的影响.方法 建立裸鼠皮下移植人胃癌细胞SGG-7901荷瘤裸鼠模型.对照组灌胃生理盐水10 mL/kg,5-Fu组肌肉注射30 mg/kg,复方益气解毒方大剂量(1 500 mg/mL)、中剂量(750 mg/mL)、小剂量(375 mg/mL)组分别灌胃10mL/kg的药液,各组连续给药14 d,各鼠脱臼处死,计算瘤质量系数,肿瘤组织用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肿瘤组织VEGF表达.结果 对照组的瘤质量系数为3.060±2.426,显著高于5-FU组(0.273±0.146,P<0.01),和复方益气解毒方大、中剂量组(0.696±0.585),P<0.01;(1.197±1.271),P<0.05,与复方益气解毒方小剂量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27±1.721),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 显示,复方益气解毒方大、中量组和5-FU组对肿瘤VEGF表达率分别为(31.3±15.8)%、(41.1±4.4)%和(29.5±8.5)%,均显著低于模型荷瘤对照组(52.4±15.1)%,P<0.05.小剂量组的肿瘤VEGF表达率(57.0±13.5)%高于模型荷瘤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益气解毒方对胃癌细胞增殖和VEGF表达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技术探讨解毒活血方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方法】以化合物生物利用度(OB)30%且类药性(DL)0.18为标准,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筛选解毒活血方中的活性成分及其对应靶标,从GeneCards和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OMIM)数据库获取冠心病相关靶标,利用韦恩(Venn)图获得疾病与药物共同作用靶标。借助Cytoscape3.7.2软件构建活性成分-共同作用靶标网络。结合STRING数据库构建共同靶标蛋白互相作用网络,选取邻接节点数量排名前30位的靶标。利用生物学信息学软件(Bioconductor),通过R语言对共同靶标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富集分析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结合文献研究筛选出解毒活血方治疗冠心病的关键信号通路。【结果】从解毒活血方中共筛选出143个活性成分及220个对应靶标,从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中筛选出冠心病相关靶标10 717个,药物与疾病共同靶标204个。靶标蛋白互作网络中邻接节点数量排名前30位的靶标包括STAT3、JUN、AKT1、MAPK1、APP等。经GO和KEGG分析,解毒活血方治疗冠心病主要参与细胞因子受体结合、细胞因子活性、四吡咯结合、血红素结合、核受体的活性、G蛋白偶联胺受体活性、氧化还原酶活性、抗氧化活性、类固醇激素受体活性、类固醇结合、肾上腺素能受体活性、儿茶酚胺结合等生理过程及磷脂酰肌醇-3-羟激酶(PI3K)-苏氨酸激酶(Akt)、流体剪切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高级糖化终产物及其受体(AGE-RAGE)、白细胞介素17(IL-17)、低氧诱导因子1(HIF-1)、肿瘤坏死因子(TNF)等生物信号通路。【结论】解毒活血方治疗冠心病的机制主要与调控炎症介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血栓形成、血管内皮损伤、血管平滑肌收缩、心率等作用有关。PI3K-Akt、AGE-RAGE信号通路在下一步研究中应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联合替莫唑胺( temozolomide,TMZ)在脑胶质瘤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5年9月至2007年3月收治的78例脑胶质瘤术后患者分为3组,其中24例仅接受TMZ治疗(化学治疗组),25例仅接受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放射治疗组),29例接受TMZ化学治疗联合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综合治...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活血解毒方对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样小鼠模型皮损的干预作用,明确解毒类中药在银屑病治疗中的重要性。方法BALB/c雄性小鼠55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活血解毒方组、活血方组和甲氨蝶呤组,每组11只,采用外涂咪喹莫特诱导皮肤银屑病样模型。甲氨蝶呤(1mg/kg)、活血解毒方组(35.1g/kg)及活血方组(26.9g/kg)分别予以药物灌胃,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予以等量纯净水灌胃。于第7天观察小鼠皮损变化情况后进行处死,取皮肤组织进行检测。HE染色光镜下观察皮损组织形态学变化、表皮层厚度;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皮损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T淋巴细胞表面标志CD3的表达以及微血管阳性标记物CD31的表达并检测微血管密度(MVD);采用实时PCR技术检测皮损白细胞介素-17(IL-17)和白细胞介素-23(IL-23)mRNA的表达。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活血解毒方组皮损表皮增生较模型组少,角化不全的细胞明显减少;表皮厚度降低,P<0.001;活血解毒方组PCNA、CD3阳性表达远低于模型组,P<0.001;活血解毒方MVD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活血解毒方组IL-17、IL-23的mRNA表达水平均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活血解毒方的活血润肤作用是通过抑制血管增殖,而清热解毒作用则通过调节IL-23/IL-17轴减少Th17相关因子的表达、表皮层角质细胞的增生、真皮层免疫细胞浸润以改善咪喹莫特诱导的小鼠银屑病样皮损改变。  相似文献   

20.
《中国医学创新》2019,(31):24-28
目的:研究土木香内酯(ALT)联合替莫唑胺(TMZ)对胶质瘤干细胞增殖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取人胶质瘤细胞U87MG、U251MG进行培养,ALT、TMZ单独或联合干预。使用MTT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凋亡通路蛋白Cleaved-caspase-9、Caspase-9、Bcl-2和Bcl-xl等表达量。结果:ALT和TMZ联合使用后胶质瘤干细胞生存率明显低于单独用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T和TMZ联合使用后胶质瘤干细胞凋亡比例明显高于单独用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独使用TMZ相比,ALT与TMZ联合使用后,促凋亡蛋白Cleaved-caspase-9明显增强,抑凋亡蛋白Bcl-2和Bcl-xl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LT可增加TMZ抑制胶质瘤干细胞增殖的效果,且其主要通过上调促凋亡蛋白,下调抑凋亡蛋白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