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鄄relatedmaculardegeneration,AMD),又称老年性黄斑变性(senilemaculardegeneration),是西方国家60岁以上人群致盲的主要原因;由于我国人口的老龄化,AMD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增高,已成为眼科防盲研究工作的重点之一。1AMD与CNV概述AMD病因不明,可能与黄斑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养血益睛汤治疗早期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疗效。方法 将5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予以口服养血益睛汤治疗,对照组予口服维生素E软胶囊及维生素C片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治疗研究(early treatment diabetic retinopathy study,ETDRS)字母数及治疗后眼部症状改善评分。结果 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BCVA、ETDRS字母数均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眼部症状改善评分及BCVA、ETDRS字母数升高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养血益睛汤对早期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有较好疗效,可减轻黄斑区病变程度,提升患者视力,改善患者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不同类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患者及药物干预后黄斑色素密度(MPOD)的改变、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的变化,从而探讨黄斑色素对视功能的影响,进而为黄斑变性患者的预防、诊断、治疗后的监控及随访提供新的临床指标.方法 收集2015年2月至2016年5月在我院通过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和光学相关断层扫描(OCT)确诊为AMD的患者48例52眼,其中干性AMD患者24例24眼,视为A组;湿性AMD患者24例28眼,视为B组;其中男性28例,女性20例.视力0.1~0.5.根据是否口服叶黄素,随机分为A1(补充叶黄素)、A2、B1(补充叶黄素)、B2组,A1、B1为口服叶黄素组.所有患者补充叶黄素3个月.通过ZEISS Visucam 500免散瞳眼底照相机MPD模式测量治疗前及治疗后的平均色素密度.同时,mf-ERG采用德国罗兰公司的视网膜电生理仪P1波1环振幅.评估黄斑色素对AMD患者视功能的影响.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治疗前A1、A2组的MPOD分别为(0.223±0.135)du、(0.213±0.142)du,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1、A2组的MPOD分别为(0.266±0.189)du、(0.204±0.127)du,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B1、B2组的MPOD分别为(0.169±0.103)du、(0.157±0.137)du,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1、B2组的MPOD分别为(0.201±0.122)du、(0.132±0.097)du,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A1、A2组的P1波1环振幅分别为(60.42±18.545)、(58.45±20.1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1、A2组的P1波1环振幅分别为(75.53±19.86)、(62.72±20.31),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B1、B2组的P1波1环振幅分别为(47.44±16.58)、(47.26±16.0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1、B2组的P1波1环振幅分别为(58.11±16.22)、(50.49±14.41),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D随病变程度加重,黄斑色素密度降低,mf-ERG振幅降低;应用叶黄素,可有效改善黄斑色素密度,保护AMD患者视觉功能.  相似文献   

4.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中医药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辉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1(4):291-292,F0003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亦有称之为老年性黄斑变性,是一种发病率与年龄增长呈正比、以中心视力下降为特征的致盲性眼底退行性病变,发病年龄一般在50岁以后。临床上主要将AMD分为萎缩性和渗出性两种。前者视力下降缓慢,以黄斑区玻璃膜疣,色素紊乱,地图状色素上皮萎缩及金箔状外观为特征;  相似文献   

5.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与年龄相关的一种疾病,随年龄增长其发病率也逐年增高。根据本病视力下降的临床特点,可属祖国医学“视瞻昏渺”的范畴。本病病因病机与肝、脾、肾的功能失调有关。临床上主要采用辨证论治、专方治疗、针灸治疗,效果比较肯定。如何进一步验证本病病因学,制定一套完整的按病变过程中医辨证规律的治疗原则及病变各时期最有效的方药,仍然是我们眼科工作者的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6.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已成为65岁以上人群视力损失的主要原因,是一种年龄、基因、环境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慢性疾病,首先表现为Bruch膜的损害,随后影响到视网膜色素上皮和光感受器。随着疾病研究的深入,已发现了越来越多的特殊类型,但是其具体发病机制仍不明确。因此研究者们为了更深入地研究疾病以及研发新的治疗手段建立了各种各样的动物模型。我们复习了国内外经典以及较新的动物模型文献,并按不同疾病类型进行综述,希望为研究者寻找理想的动物实验平台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一种黄斑区的老年性退行性病变,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重,本病已成为致盲的主要眼病之一。受环境与遗传基因的综合影响,其中吸烟是最重要的环境因素,也是唯一可控的因素。吸烟导致AMD发生的可能作用机制包括氧化应激,抗氧化剂消耗,补体活化和血管改变,引起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正常生理结构破坏、功能损伤和数量减少,形成干性(又称萎缩性)AMD,而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李征亚 《广西医学》2020,(6):748-750+781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60岁以上人群致盲的主要原因,属于神经退行性病变。目前已证实慢性炎症与老年化是AMD发病的主要因素,可增加AMD的发病风险,促使病情进展。视网膜小胶质细胞(RMG)是视网膜免疫系统的主要细胞,具有"双刃剑"作用,可影响视网膜病变的发展和转归,近年来已成为眼科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本文就RMG在AMD中的异常免疫调节等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口服普罗布考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开滦总医院林西医院经眼科裂隙灯检查、荧光素钠眼底血管造影(FF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确诊为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34例患者34只眼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0.5 g的普罗布考口服,每日2次。服药前均采用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研究(ETDRS)视力表测量最佳矫正视力、行FFA及OCT检查,治疗后每月随访,随访6个月,每次除常规眼科检查外均行ETDRS视力及黄斑OCT检查,且分别于1、3、6个月行FFA检查。对比分析治疗前与治疗后不同时间点ETDRS视力、OCT黄斑中心凹厚度、FFA黄斑区渗出面积变化情况。结果服药后1、2、3、4、5、6个月所有患者的ETDRS视力均高于服药前(P<0.05),其中至随访终点时ETDRS视力提高≥15字母者12只眼(35%);服药后1、2、3、4、5、6个月所有患者的CMT厚度均低于治疗前(P<0.05);服药后1、3、6个月所有患者渗漏面积均低于治疗前(P<0.05)。随访期间未发现全身及眼部严重不良事件。结论口服普罗布考对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能起到较好的治疗作用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0.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maculardegeneration,AMD)亦称老年性黄斑变性(senilemaculardegeneration,SMD),是一种发病率与年龄增长呈正相关,以不可逆性的中心视力下降或丧失为特征的黄斑区视网膜退行性病变。AMD是发达国家老年人视力丢失的首要原因,随着人口日趋老龄化,我国AMD患者日益增多,已成为眼科防盲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AMD的中西医治疗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血压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视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抽查无高血压病史和有高血压病史患各100名,检查AMD的发病率;对有AMD进行P-VEP的检测,同时两组再抽取20名无AMD做P-VEP检查作对照。结果;有高血压病史其AMD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无高血压;四组P-VEP 潜伏时无显性差异;四组P-VEP的振幅比较以高血压组伴AMD下降最为明显,次之是无高血压AMD,无AMD的两组病例振幅均无明显影响。结论:高血压病人比正常人容易发生AMD,一旦产生黄斑变性,对视功能都有显影响,但是伴有高血压对视功能损害更重。  相似文献   

12.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 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是发达国家65岁以上人群致盲的首要因素,在发展中国家的发病率也逐渐上升,然而其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明确。AMD的发病主要与衰老、氧化损伤、免疫炎症及新生血管生成等密切相关。microRNAs是一类编码长度约为22个核苷酸的非编码RNA,作为调节目的基因的重要分子,涉及细胞增殖、凋亡、代谢等多种活动,在阐明疾病的发病机制方面具有强大潜力。本文就近年来microRNAs在AMD的发生、发展阶段的调控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又称老年性黄斑变性,为黄斑部视网膜的退行性病变,患者发病年龄多在50岁以上,是老年人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西医对该病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中医眼科韦氏眼科第4代传人北京中医药大学韦企平教授运用中医方法治疗该病经验丰富,验案颇多。现将其经验总结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是一种常见的由于黄斑部位的退行性改变而引起的眼衰老疾病,该病能逐渐地破坏中心视力并且最终导致失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AMD已成为西方55岁以上人群最主要的视力损害和致盲原因。  相似文献   

15.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亦称老年性黄斑变性(senile macular degeneration,SMD),是以累及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感光细胞层和脉络膜多层组织为主的一种严重不可逆致盲性眼病.临床根据有无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分为干性AMD和湿性AMD;均属中医"视瞻昏渺"范畴.AMD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除年龄外可能还与环境因素、生物学因素、遗传性突变等有关.根据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该病已成为65岁以上老年人最主要的致盲原因.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剧,我国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日益增多,已成为眼科防盲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现将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AMD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又称老年性黄斑变性,在人口逐渐老龄化的社会发病越来越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影响.如何对其进行有效诊断和检查病情进展一直是眼科医生关注的热点.近年来眼底自发荧光越来越引起眼科界的关注,因其简便易行,同时具有敏感性和无创伤性的特点,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提供了更为先进可靠的指标,为临床诊断带来新的理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与外周血血脂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wAMD患者267例,收集其年龄、性别、疾病史、体重指数等资料,以161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wAMD组及对照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对wAMD组与对照组外周血血脂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两组患者在血清HDL-C水平、性别及BMI无明显差异(P>0.05)。②wAMD组患者的外周血TC,TG,LDL-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外周血血清中的TC,TG,LDL-C水平升高可能与wAMD的发病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吴颜汝 《基层医学论坛》2016,(35):4996-4997
目的:探讨叶黄素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96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安慰剂治疗,观察组给予叶黄素片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双眼眼底黄斑、视力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远视力提高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叶黄素能改善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的视力及眼底黄斑状况,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20.
韩亮  马志中 《中外医疗》2009,28(19):189-190
老年黄斑变性(AMD)在发达国家中是超过75岁老年人的首位致盲性眼病。对于部分亚型的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手术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