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伯华先生学术思想整理小组”已于九月在北京正式成立,小组的工作地点设于宣武中医院。市卫生局为此给有关部门和单位发出了通知,通知中说:“孔伯华先生生前为北京四大名中医之一,在医疗学术上有其特点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我局委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北京分会和《北京中医》杂志编辑部组织孔伯华先生的门人和后裔对其学术特点和医疗经验进行整理,  相似文献   

2.
<正>2014年12月6日,孔伯华先生诞辰130周年纪念会暨北平国医学院校史陈列室(筹备)启动仪式在全国政协礼堂隆重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共同联合主办、孔伯华学院承办,旨在通过继承老一代医家的成长之路及其做人、育人和无私奉献精神,从中医历史人文痕迹和传承中找寻传统教育实质和教育精神,在继承与发展中寻求协调与统一,以引领后学,共同丰富祖国医学瑰宝,发挥中医药优势,为人类健康服务、奉献。全国人大常委会  相似文献   

3.
王韬 《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12):2136-2136
《中国中医药报》2014年12月8日讯:2014年12月6日,"孔伯华先生诞辰130周年纪念会暨北平国医学院校史陈列室(筹备)启动仪式"在京举行。会上,中医、文化、教育等各方专家缅怀了孔子后裔孔伯华对中医药事业继承与发展所做出的历史贡献,围绕弘扬其"办诊务以求实效,兴教育以继传承"的思想,从多层面、多角度、多学科思维途径,探讨了中医文化的人文教育精神。会议提出,在新形势下,应做好继承与发展、国内与国际、经典与时尚间的协调统一,探寻中医继承与发展途径和思路。  相似文献   

4.
蒙医学与中医学均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根植于不同民族文化的土壤,在差异中存在共性。我校成立60多年来,一直是弘扬蒙医药文化、培养优秀蒙医人才的重要基地。蒙中医教学和临床基地在内蒙古自治区一直相伴而行、相互促进,互鉴彼此的成长。蒙医学作为蒙古民族文化遗产之一,本科生教育是传承与发展的主要途径,在中医课堂融入学生参与的蒙医文化知识拓展教学可以深度挖掘蒙医学,促进蒙中医药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王芳  张洪春 《中医杂志》2023,(15):1513-1518
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决定了以“口传心授”为主要特征的师承教育仍然是当前中医药人才培养和文化学术传承的重要方式。从师承教育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是贯彻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的关键之举、是中医事业守正创新的必然路径三个方面,深入论述中医师承教育的时代意义;从“以人为本”的医德医理医术传承、“一脉相承”的特殊师徒契约制、“道器合一”的经典与临床并重教育方式三个方面,系统分析中医师承教育的深刻内涵;以制约中医师承教育的焦点问题为导向,总结梳理当前中医师承教育面临的社会认知不足、院校教育活力不足、保障体系不健全等制约中医师承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在此基础上,围绕如何在战略机遇期推动中医文化守正创新,提出重塑中医师承教育文化氛围、将师承教育贯穿院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多层次中医人才师承教育模式、完善中医师承保障体系等中医师承教育发展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6.
孔伯华先生名噪北京,被誉为“四大名医”之一。孔先生熟读古医药学著作,融汇贯通,自成体系。孔先生有五十余年的医疗实践和十五年的办学经验,医术精湛、医理渊博、医德高尚,是举国闻名的医学家。  相似文献   

7.
中医文化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具有极强的传承性,中医有其独特的特色和优势,中医在中国医学事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医文化需要传承;中医文化要以人为本,要培养有个性的新型中医,创新的中医文化将以辉煌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8.
李东垣先生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创立了“脾胃学说”,作为易水学派代表性医家,其学术传承是易水学派乃至燕赵医学流派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学术思想及传承对于指导中医临证大有裨益。本文以东垣学术特点及其方药运用为线索,对比后世医家丰富和发展其学说的相关例述,以及东垣在枳术丸等方剂上的发挥,承其师,补其全,以此研究从发现医家“不全”到后世医家“补全”的中医传承模式,以期对中医学派传承研究与学习提供新思考。  相似文献   

9.
中医学历经数千年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蕴含大量医学人文素材和医德元素,具有融入思政教育的天然优势。充分挖掘中医学专业课程中的医德教育元素,大力发扬中医药学的“大医精神”,对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中医人才有重要的意义。此文围绕“德术兼授、以文化人”这一课程思政主题,就中医学专业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作一论述,以期为中医学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提供生动案例。  相似文献   

10.
郭敏 《国医论坛》2021,36(3):64-66
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和同疾病做斗争过程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是我国具有独特理论和技术方法的体系.要实现中医的复兴、传统文化的复兴,根基在孩子.让中医药文化知识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是中医复兴的重要抓手,既彰显了教育理念的理性回归,又阐释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11.
徐江雁 《北京中医》2006,25(6):331-335
施今墨(1881—1969年),字奖生,浙江萧山人。幼学中医,青年时投身国民革命。1930年同萧龙友、孔伯华等创办北平国医学院,任副院长。1932年筹办华北国医学院,任院长。1935年与汪逢春、萧龙友、孔伯华任北平中医考试主考官,后遂有“北京四大名医”之称。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医的教育事业,是中西医结合的先驱和倡导者,毕生行医以理真术效自勉,重视气血阴阳与脾胃升降的调和。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中医临床家、教育家、改革家。  相似文献   

12.
杨利侠  朱西杰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10):2112-2112,I0003
孔伯华先生名繁棣,字以行。原籍山东曲阜县人。14岁时专攻医学,30岁时,名噪北京,被誉为“四大名医”之一。余潜心研读先生的医案医著,可见其对妇科疾病的诊治不落俗套,敢于创新,有自己独到见解,笔者受益匪浅。现将先生治疗妇科疾病的特色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在习近平总书记对课程思政和中医药文化传承的重要指示精神指引下,结合中医类课程特色开展课程思政。充分结合针灸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实践性强等的特点,构建“学中做、做中学”,“浸润式”实训特色课程思政模式。从新疆中医针灸教育的实际出发,丰富和完善课程思政资源,细化课程思政设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全过程浸润爱国和爱疆情怀、全过程贯穿中医文化自信和专业自信、全过程注重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充分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实现了育才与育人的统一,提升学生“中医工匠精神”和传承发扬中医文化的使命感,也得到了新疆各地医院(中医院)的高度评价。尤其是通过全网开放的线上实训教学手段和平台,依托课程教学,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群众生活中,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各族人民群众心灵深处。  相似文献   

14.
中医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医院校作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承担着培养国际化医学人才、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任务。此研究以新文科背景为切入点,分析大学外语思政教育与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逻辑关联,探索大学外语思政教学改革,构建“外语+中医”复合型国际中医人才培养的模式,为大学外语思政教育与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经验与支持。  相似文献   

15.
在中医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作为源文化的中医,科学性、先进性是其能够进行跨文化传播的必要前提。中医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在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历程中,中医吸收融合了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精髓,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核,最终发展成一个博大精深的哲学文化体系;同时,中医在数千年的医疗实践中名医辈出,医学成绩斐然。中医在文化上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在医学上又独有建树,以数千年的治病活人历史证实了其科学性与先进性,这正是中医作为源文化进行跨文化传播的基础与保障。  相似文献   

16.
高益民 《北京中医》2010,(3):186-186,233
施今墨先生(1881~1969)是京城四大名医之一,为振兴和发展中医事业,深知对中医师培养的重要性。他曾说,“中医之生命,不在外人,不在官府,而在学术也;学术之成否,当然在于学校。”1930年他曾与萧龙友、孔伯华等创办北平医药学校.后更名为北平国医学院。1932年施今墨先生创办华北国医学院,招生范围也从北京扩大到华北地区;他自任院长,并亲自参与授课和临床带教。  相似文献   

17.
前文就古代中医传承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1],时至清代,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医仍然以其特有的师徒传承作为主要模式延续其血脉.而自鸦片战争以来,世界格局剧变,中西方文化猛烈撞击,为中医理论及其传承模式开辟了新的方向.晚清至民国,中西医之争愈演愈烈,中医存亡命悬一线,受西方医学及西方教育模式的影响,众多有识之士投身于中医教育改革浪潮之中,积极探索中医教育新模式,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丁甘仁、恽铁樵、张锡纯等老一辈,他们开门授业,开办中医学堂,创办中医专门学校,培养了大批优秀中医人才,开中医私人办学及函授教育之先河,为中医的传承发展立下汗马之功,并为后来的中医传承发展奠定了基石.  相似文献   

18.
高益民 《北京中医药》2010,29(3):186-186,233
施今墨先生(1881~1969)是京城四大名医之一,为振兴和发展中医事业,深知对中医师培养的重要性。他曾说,“中医之生命,不在外人,不在官府,而在学术也;学术之成否,当然在于学校。”1930年他曾与萧龙友、孔伯华等创办北平医药学校.后更名为北平国医学院。1932年施今墨先生创办华北国医学院,招生范围也从北京扩大到华北地区;他自任院长,并亲自参与授课和临床带教。  相似文献   

19.
从"五老上书"论坚持中医教育的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当时中医教育存在的偏差,“五老上书”是对坚持中医教育主体性的一次努力。在今天的现实环境下,坚持中医教育主体性尤为迫切和重要。中医与传统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中医教育主体性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支撑,应重视传统文化,如加强医古文的学习;在中医传统教育有可能被淡化、边缘化的情况下,要保证中医学习的时间和力度,注重经典的学习。总之,坚持中医教育主体性是中医传承与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20.
民国时期北平国医学院评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医药学有着数千年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作出巨大贡献。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医却倍受摧残。1929年国民党政府又抛出了“废止旧医案”,激起了全国中医药界的极大愤慨,在上海成立了“全国医药团体联合会”,孔伯华是华北中医界代表之一,并被推选为临时主席,率领全国的中医界代表到南京政府据理力争,在强大的社会舆论下,国民党政府被迫收回成命,同意成立中央国医馆。虽然他们的阴谋未能得逞,但中医药事业因受到了沉重打击而频临衰亡边缘。有的中医迫于生计,只好另找出路,中医处于队伍涣散,学术衰落。孔伯华无限感慨地说:“中医医学发明最古,数千年来实有光荣之历史,惜乎后世每以自私,中医学问几失固有,希翼竞存猛进更难谈及矣。”他深感中医必须培养高级中医人才,壮大队伍,提高素质,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