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综述心力衰竭器械治疗的进展。心力衰竭病人较多,是所有心血管疾病的最后共同归路,尽管在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心力衰竭相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依然很高。器械治疗是心力衰竭尤其是严重心力衰竭病人的重要治疗方式。近年来,器械治疗的不断进展使更多心力衰竭病人受益,主要包括心脏除颤器械、心脏收缩力调节器、压力激活治疗、传导系统起搏。  相似文献   

2.
心力衰竭具有全球高发病率和高病死率,药物治疗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心脏移植仅为极少数人的选择,因此器械治疗成为不可或缺的技术和手段。近年来,器械治疗发展迅速,尤其是心力衰竭的起搏治疗、经皮瓣膜修复术、循环支持治疗、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房间隔分流装置、经皮心室修复术、神经调节治疗等方面,现逐一对其最新研究进展和发展前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慢性心力衰竭介入治疗领域近来涌现出多种新型介入手段,分别作用于心力衰竭的各个病理途径。目前已经开展了大量与之相关的临床前和临床研究。现有的临床研究证据已经证明了多种介入器械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生活质量和运动能力方面的改善,但较少有证据证明心力衰竭介入器械在住院率和死亡率方面的改善。现总结慢性心力衰竭治疗领域介入器械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辅助心脏自身收缩能力的设备、减少心脏做功负荷的器械和间接调节心脏的装置。  相似文献   

4.
心力衰竭的一大特点为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表现为副交感神经张力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压力反射受损。近年来通过器械调节自主神经功能的方法逐渐应用于心力衰竭治疗的领域中,并获得了令人欣喜的结果。现主要介绍以介入或器械调节自主神经活动从而改善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相关手段,包括脊髓神经电刺激、迷走神经刺激、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刺激治疗和肾去交感神经术。  相似文献   

5.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发病率高、病亡率高的心脏疾惠。除药物治疗外,器械治疗如心脏再同步治疗或左心辅助装置亦是治疗心力衰竭的有效方法。现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器械治疗现状,论述了心脏再同步治疗的作用机制、临床疗效、适应证及国内应用状况;并对左心辅助装置的历史、适应证、疗效、并发症等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6.
心力衰竭是心内科治疗学上的难题,药物治疗疗效仍有较大局限性,而心脏移植存在供体少、等待时间长、排异 反应大等问题。心力衰竭的器械治疗是极为重要的治疗措施。近年来,心力衰竭器械治疗不断有新的进展,目前的 器械主要包括心脏除颤器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器械、心肌收缩力调节器械、神经刺激治疗器械4大类,文章逐一进 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7.
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是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医疗花费高的心脏疾患。除药物治疗外,器械治疗策略主要包括心脏再同步起搏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和左心室辅助装置(left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LVAD)。本文阐述了充血性心衰的器械治疗现状,详细论述CRT的作用机制、临床疗效、适应证及国内应用状况,并对LVAD的历史、适应证、疗效、并发症等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8.
心力衰竭是一种影响人类健康与生活质量的慢性心脏疾病。由于药物治疗具有易产生耐药性,导致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缺点,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效果对于患者远期情况改善并不理想。基因治疗具有较长期的改善患者心脏功能的作用,因而可弥补药物治疗的不足。目前已进行临床研究的治疗心力衰竭的基因有肌质网钙离子ATP酶基因、腺苷酸环化酶6基因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基因,且均经过了Ⅱ期临床试验。在试验中三种基因均显示出了较好的安全性,不同的基因疗效不同。现介绍基因治疗心力衰竭的原理及临床试验进展,并讨论其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9.
硝酸盐是第一种用以治疗严重心力衰竭的血管扩张剂。本文阐述了心力衰竭应用硝酸盐的理论根据并介绍心力衰竭患者使用硝酸盐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0.
心血管不良事件高居全世界死亡原因的首位,尤其是缺血性心脏病.在现代社会中,由于长期睡眠不足、社交时差、倒班工作以及就寝时间延迟而引起的昼夜节律紊乱已变得越来越普遍.倒班工作被WHO定义为一种昼夜节律的职业性干扰.研究证明,倒班工作导致缺血性心脏病和猝死发病率升高[1].此外,昼夜节律紊乱与肥胖、糖尿病等缺血性心脏病危险...  相似文献   

11.
心力衰竭的心脏器械治疗包括①心脏再同步化起搏和/或除颤;②房室顺序起搏和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③左室辅助;④心脏收缩调节;⑤主动脉内球囊反搏;⑥经皮心肺辅助;⑦迷走神经刺激。此7种治疗均有其特定的、严格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12.
自主神经系统在心房颤动的触发和维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此心房颤动发病机制中的神经源性理论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深入研究心房颤动与自主神经的关系对认识心房颤动的机制及指导治疗很有意义。针对神经节的靶向治疗可提高心房颤动射频消融的成功率并较少复发,正成为新的治疗方法。神经节消融对正常心肌组织创伤较小,但定位神经节的最好方法仍有争议。  相似文献   

13.
心力衰竭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在过去的 10年间明显增加了 1倍 ,根据 1995年WHO的报道 ,全世界有心力衰竭患者约 2 5 0 0万 ,每年新诊断的患者约 2 0 0万以上。我国尚缺乏心力衰竭现患率的流行病学资料。目前 ,慢性心力衰竭(CHF)的 5年病死率是 5 0 %左右 ,与恶性肿瘤相近。除了泵衰竭引起死亡外 ,CHF患者的心性猝死率是正常人的 6~ 9倍。最近 ,尽管冠心病和高血压的死亡率正在下降 ,但CHF的患病率和死亡率负担却呈增加趋势。有效的药物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轻 中度CHF的预后。而对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正在临床观察中。有关CHF治疗研究…  相似文献   

14.
15.
Wang L  Zou ZQ 《中华肝脏病杂志》2011,19(10):798-800
自主神经功能异常(autonomic dysfunction,AD)在肝硬化患者很常见,晚期肝硬化患者AD的发生率可达80%以上,主要表现为副交感神经功能低下,交感神经功能亢进.63%有AD的患者肝移植后自主神经功能有改善[1].  相似文献   

16.
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患者有严重的运动不耐受症状、生活质量差、住院频繁和死亡率增加,是一项重大的临床挑战。开发和评估基于器械的治疗方法是HFpEF患者治疗中一个重要的新兴领域。在HFpEF治疗领域取得有意义的临床进展的一些最有前途的技术,包括房间分流装置、膈神经刺激治疗、心脏收缩力调节器、压力反射激活治疗等。  相似文献   

17.
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约占目前心力衰竭(HF)的一半,HFpEF的临床特征是劳力性呼吸困难,一般是由于运动过程中左房压力异常升高所致,且HF患者左房充盈压升高与预后不良息息相关。在这种情况下,单向小型房间隔缺损的存在可以防止左房压力的极端增加,防止持续的肺充血和急性失代偿,而不会造成严重的右房并发症(肺高压)。因此,通过建立单向的左向右房间分流进行左房减压已成为HFpEF患者的一种新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8.
严重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自主神经功能与心率变异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5例重度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在地高辛治疗前后测定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及心率变异(HRV)。结果显示:NE基础值与HRV时域指标基础水平均呈负相关(P〈0.05或〈0.01)。地高辛治疗前后的NE相比(291±80pg/mlvs213±82pg/ml),P〈0.001。24小时平均RR间期及24小时正常R间期标准差由治疗前的727±123ms及67.7±21.8ms分别增加于777《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低强度心脏神经节丛(GP)刺激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急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犬心脏功能及自主神经重构的影响。方法体重18~20kg正常成年杂种犬18只按4∶5比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8)和GP刺激组(GPS组,n=10),以戊巴比妥钠麻醉后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后1h以180~240次/分快速心室起搏(VP)GPS组AMI后行低GP刺激,对照组不予GP刺激。GPS组分别在基础状态、AMI 1h、VP-3h、VP-6h,对照组于相应时间进行心脏超声。检测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收缩末期室间隔厚度(IVSS)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GPS组于基础状态、AMI-1h、VP-2h、VP-4h、VP-6h,对照组于相应时间采静脉血并采用犬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血清去甲肾上腺素(NE)、B型脑钠肽(BNP)、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水平,实验结束后处死犬取心肌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梗死周边区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酪氨酸羟化酶(TH)以及左侧星状神经节c-fos、神经生长因子(NGF)的表达。结果与基础状态相比,两组AMI-1h、VP-3h、VP-6h的LVEDV、LVESV均有增加趋势,LVEF、IVSS均有减少趋势,但组内各时间点的LVEDV、LVESV、LVEF无差异(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GPS组的LVEDV、LVESV和LVEF无显著差异(P均0.05),但GPS组分别在VP-3h、VP-6h时测得的IVSS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VP 6h后,与对照组相比,GPS组有改善LVEF的趋势,但无差异(P=0.074)。与基础状态相比,两组AMI-1h血浆NE、BNP、Ang-Ⅱ水平显著升高(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GPS组VP-6h时显著抑制AMI导致的NE、BNP、Ang-Ⅱ水平升高(P均0.05)。GPS组心肌梗死周边区GAP43和TH的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左侧星状神经节c-fos和NGF的表达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强度GP刺激可改善左室功能,抑制AMI后VP所致急性心衰犬的心脏交感神经重构。  相似文献   

20.
心房颤动是临床中常见的快速型心律失常.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病理生理机制相对单一,消融术式首选肺静脉电隔离术,临床疗效满意.相比之下,持续性心房颤动的发生机制较为复杂,消融术式百花齐放:肺静脉电隔离术及其基础上的复合术式、肾去交感化、复杂心房碎裂电位消融及神经节消融等.大量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证实自主神经与心房颤动的发生及维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