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考察不同黄酮类对照品及不同的显色反应为指标对甘草地上部分总黄酮含量测定的影响。方法:以甘草苷、芦丁、槲皮素为对照品,AlCl3显色法、10%KOH显色法、NaNO2-Al(NO3)3显色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甘草地上部分的总黄酮含量。结果:以不同对照品及不同显色方法进行甘草地上部分总黄酮含量时,结果有明显的差异。结论: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甘草地上部分的总黄酮,可用槲皮素为对照品,以10%KOH为显色剂进行显色。  相似文献   

2.
栽培年限和采收期对甘草总皂苷、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冯薇  王文全  赵平然 《中药材》2008,31(2):184-186
目的测定不同生长年限和采收期甘草样品总皂苷和总黄酮含量,了解栽培甘草皂苷和黄酮类成分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测定总皂苷和总黄酮含量.结果内蒙杭锦旗和甘肃酒泉不同栽培年限两种成分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在3年生达到最高而后随生长年限增高而含量下降;总皂苷含量8月较高,而总黄酮含量5月和10月较高;两种成分在茎中含量比根部高.结论三年生栽培甘草总皂苷和总黄酮含量较高,可作为采收加工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甘肃不同产地红芪中总黄酮及总多糖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以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葡萄糖为对照品,在波长分别为260、484 nm处测定甘肃不同产地红芪中总黄酮和总多糖的含量。结果甘肃不同产地红芪中总黄酮含量在2.82~6.79 mg/g之间,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96%;总多糖含量在106.14~746.40 mg/g之间,加样回收率为102.90%。结论甘肃不同产地红芪中总黄酮、总多糖含量存在差异,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红芪中总黄酮、总多糖含量的方法操作简便,重复性好,准确可靠,可作为红芪中总黄酮和总多糖的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4.
薄荷黄酮类含量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薄荷黄酮类成分的动态积累。方法: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采收时间苏薄荷中总黄酮的含量,并以其中主要的黄酮苷元(香叶木素)和黄酮苷(蒙花苷)为指标成分,采用HPLC法考察它们的动态变化。结果:不同生长期苏薄荷中黄酮类成分积累具有一定规律。结论:黄酮类成分含量在传统的采收期间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5.
HPLC测定栽培甘草中甘草苷的含量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甘草中除三萜类为有效成分外,其黄酮类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病毒、抗炎、抗溃疡作用[1]。因此作者对栽培于内蒙古杭锦旗、赤峰,甘肃酒泉不同生长年限甘草中黄酮类成分甘草苷的含量进行了测定,了解不同生长年限的人工栽培甘草中黄酮类成分含量变化规律,以指导人工栽培甘草的合理生产、应用。同时也对不同商品等级野生甘草中的甘草苷进行了含量测定,以便与栽培甘草进行对照。1仪器与试药甘草样品由作者2003年10月采集和鉴定,全部为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甘草地上部分脂溶性成分高效液相指纹图谱,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还原力、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评价甘草地上部分脂溶性总黄酮抗氧化活性。方法建立甘草地上部分脂溶性黄酮类成分高效液相指纹图谱,色谱条件:岛津Wonda Sil-C18分析柱(4.6 mm×250 mm,5μm),乙腈-0.1%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 m L/min,柱温35℃,检测波长190~400 nm。通过体外抗氧化活性法测定甘草地上部分脂溶性总黄酮的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还原能力及清除羟基自由基能力。结果甘草地上部分脂溶性黄酮类成分有良好的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清除羟基自由基能力及还原能力。结论建立的HPLC-DAD指纹图谱方法能较好的反应甘草地上部分脂溶性黄酮类成分,甘草地上部分脂溶性总黄酮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不同产地甘草中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素、异甘草素的含量,为不同产地甘草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方法:从全国7省区12产地采集甘草种子,栽培于北京中医药大学药草园,1年后每产地随机挑取15株甘草作为实验材料,利用ITS序列鉴定其基原,采用HPLC法测定其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素和异甘草素的含量,分析各成分含量的差异性及相关性。结果:ITS鉴定结果表明甘草样品均为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HPLC分析结果显示:甘草苷的标准曲线为Y=0.000 5X+1×10~(-5)(R~2=0.999 9),在0.113 7μg~0.854 1μg范围内线性良好;异甘草苷的标准曲线为Y=0.000 3X-3×10~(-5)(R~2=0.999 9),在0.025 3μg~0.204 8μg范围内线性良好;甘草素的标准曲线为Y=0.000 3X+1×10~(-4)(R~2=0.999 8),在0.009 3μg~0.092 7μg范围内线性良好;异甘草素的标准曲线为Y=0.000 2X-7×10~(-5)(R~2=0.999 9),在0.004 6μg~0.030 7μg范围内线性良好。不同产地甘草中4种黄酮类成分含量差异显著,其中山西应县甘草样品的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素及异甘草素的含量均为最高,而黑龙江肇州县、新疆尼勒克县、额敏县、阿拉尔县甘草样品的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素及异甘草素的含量普遍较低。且所有样品中4种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结论:不同产地甘草质量差异性显著,本实验结果可以为不同产地甘草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Guo DY  Li J  Shi YQ  Wang JZ 《中药材》2011,34(7):1026-1029
目的:对三种海棠进行黄酮类成分分析,为完善湖北海棠的药用标准及资源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薄层色谱(TLC)法对三种海棠进行定性鉴别;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三种海棠中总黄酮的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根皮苷的含量。结果:聚酰胺TLC分离效果良好,斑点清晰。6批湖北海棠中总黄酮含量范围为19.65~20.97 mg/g,变叶海棠中总黄酮含量范围为10.71~12.13 mg/g,平邑甜茶中总黄酮含量范围为3.49~3.67 mg/g;湖北海棠中根皮苷含量为15.51 mg/g,变叶海棠中根皮苷含量为14.66 mg/g,平邑甜茶中根皮苷含量为2.05 mg/g。结论:所建方法有助于进行不同来源海棠的黄酮类成分定性及定量研究,为进一步完善湖北海棠的药用标准及规范湖北海棠的品种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栽培甘草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闫永红  王文全  杨娜 《中国中药杂志》2006,31(12):1019-1021
甘草的供应长期以来主要依赖于野生资源,过渡的采挖、保护措施的缺乏,导致甘草野生资源严重匮乏,大量使用和栽种人工甘草成为大势所趋。同时,研究还发现甘草黄酮类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病毒、抗炎、抗溃疡作用[1]。因此作者对栽培于内蒙古杭锦旗、赤峰、甘肃酒泉不同年限的甘草中的总黄酮含量进行了测定,了解不同生长年限的人工栽培甘草中黄酮类成分含量变化规律,以指导人工栽培甘草的合理应用。甘草中总黄酮含量测定的方法已有报....  相似文献   

10.
采集了3个不同主产区32批种植或野生乌拉尔甘草药材,采用指纹图谱、LC-TOF/MS及HPLC多指标成分分析结合模式识别(PCA和OPLS-DA)对不同主产地甘草样品水溶性特征组分进行差异性分析。32批次药材指纹图谱相似度在0. 903~0. 999,相似度较高;采用模式识别可以将甘肃、新疆种植药材与内蒙古种植药材及野生药材进行区分,进一步以LCTOF/MS及对照品对照鉴定了指纹图谱中31个共有峰成分,并对其中4个黄酮苷及5个三萜皂苷特征组分含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个产区种植甘草药材中5个三萜皂苷总含量差异不明显,但4个黄酮苷总含量呈现出内蒙古甘肃≈新疆的趋势(P0. 05),而野生药材与种植药材相比4个黄酮苷及5个三萜皂苷总含量均有显著提升(P0. 01);其中,甘肃与新疆种植药材在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皂苷A_3、22β-乙酰甘草酸及乌拉尔皂苷B上的含量均要低于内蒙古地区种植药材,但主要指标性成分甘草酸在3个产区药材中含量差异并不明显,而在内蒙古产区内的野生药材比种植药材在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皂苷A_3、甘草皂苷G_2及甘草酸含量上均有显著升高。多指标成分定性/定量分析结合模式识别能有效评价不同区域种植及野生甘草的质量,有助于深入了解不同区域甘草的现状,可为甘草的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不同产地栽培银杏叶中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测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比较不同产地银杏叶样品中黄酮类成分含量。方法 :HPLC法测定 35个产地银杏叶中 3种主要黄酮甙元即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的含量 ,并以此换算出总黄酮含量。结果与结论 :各产地银杏叶中黄酮类成分含量差异较大 ,其中产量大的江苏邳州、广西兴安、贵州正安、湖北安陆等地的银杏叶总黄酮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2.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鉴定三七中的黄酮类成分,配有二极管阵列检测器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DAD)测定不同产地、不同规格等级三七中3种主要黄酮类成分的含量。UPLC-Q-TOF-MS/MS分析分别采用正、负离子模式鉴定黄酮和花青素,共鉴定出三七中12个黄酮苷类和1个花色苷类成分,未检测到黄酮苷元。其中12个化合物首次从三七地下部分鉴定,8个化合物首次从该植物中鉴定,6个化合物首次从人参属中鉴定,4个化合物首次从五加科中鉴定。采用HPLC-DAD建立了同时测定三七中3种主要黄酮成分含量的方法,测定了20个不同产地、124组不同规格等级的721份三七样品中黄酮的含量。3种黄酮中,槲皮素-3-O-(2″-β-D-木糖基)-β-D-半乳糖苷含量最高,在测定样品中的平均值为161.0μg·g-1;化合物槲皮素-3-O-己糖基-己糖苷、山柰酚-3-O-戊糖基-己糖苷的含量较低,以白麻苷和山柰酚-3-O-桑布双糖苷计含量,质量分数分别为18.5、49.4μg·g-1。不同产地样品中黄酮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当固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了更好地开发浙江地区的银杏叶资源提供依据。方法:以浙江产银杏叶Ginkgo Folium为研究对象,应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色谱柱采用Thermo C_(18),以甲醇-0.4%磷酸溶液(47:53)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60 nm;流速为1.0 mL/min测定总黄酮醇苷的含量并进行品质评价。结果:4月份采收的银杏叶总黄酮醇苷含量最高为18.423 mg/g;浙江马铃银杏的总黄酮醇苷含量最高为9.694 mg/g;浙江温岭地区采收的4个品种银杏叶总黄酮醇苷含量最高:梅核类10.748 mg/g,马铃类12.211 mg/g,佛指类13.715 mg/g,长子类11.752 mg/g。结论:银杏叶适宜采收时间为8~10月,温岭地区产银杏叶总黄酮醇苷含量最高,以马玲属品种为佳。  相似文献   

14.
甘草中黄酮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77,自引:0,他引:7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介绍常用中药甘草中的总黄酮及其单体成分和甘草叶中富黄酮组分的药理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为甘草及其地上部分中的黄酮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和查阅了近10年有关甘草总黄酮及其单体的药理研究的文献资料,分析了甘草黄酮成为新的有效成分的可能性。结果:甘草黄酮对肿瘤、胃溃疡和肝损害、病原微生物以及对酶等方面的药理作用的研究结果取得了新进展。但还不深入和不全面。结论:甘草及其地上部分中黄酮类成分是甘草中重要的有效成分,是很值得研究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甘肃不同产地乌拉尔甘草的质量,探讨适宜的种植区域。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甘草酸和甘草苷含量,紫外法测定总黄酮及水溶性浸出物含量,应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综合评价甘草的质量。结果由于甘肃生态条件及种植技术等原因,各地乌拉尔甘草质量存在差异,甘草酸含量范围1.82%~8.25%,甘草苷含量范围0.83%~6.09%,其中2批样品甘草酸未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规定。结论化学模式评价可以较好地评价质量状况,其结果也可用于优选种植适宜区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理念,对甘草从化学成分有效性和可测性的角度进行Q-marker的初步预测。方法基于文献整合及数据分析对甘草Q-marker的来源范围进行筛选,通过网络药理学进行成分有效性分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4个产地15批甘草药材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运用模式识别方法筛选出造成组间差异的主要标志性成分,结合网络药理学结果进一步确定甘草的Q-marker。结果文献研究确定黄酮类和三萜类成分为甘草Q-marker的主要来源范围;网络药理学结果表明甘草苷、甘草酸等成分在"成分-靶点-通路"网络中具有高连接度,是其主要活性成分;建立15批甘草样品的指纹图谱,通过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明确了甘草苷、芹糖甘草苷等5个成分为主要标志性成分;甘草苷、芹糖甘草苷、甘草酸、甘草次酸4个成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不同产地间成分含量具显著差异,结合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进一步明确了甘草苷、芹糖甘草苷、甘草酸、甘草次酸可作为甘草Q-marker。结论以黄酮类和三萜类成分作为甘草Q-marker的来源范围,通过网络药理学(有效性)结合多产地甘草药材定性定量(可测性)研究最终确定甘...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UPLC-MS/MS)同时测定蒙药材叉分蓼中芦丁、金丝桃苷、异槲皮苷、萹蓄苷、槲皮素、杨梅素、山柰酚等7种黄酮类成分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Waters~(TM) UPLC BEH C_(18)色谱柱(100 mm×2.1 mm,1.8μm);以0.1‰甲酸溶液(A)-甲醇(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柱温:30℃;流速:0.3 mL/min。结果:所测定的7种黄酮类成分在相应的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2.62%~100.58%。不同批次叉分蓼之间总黄酮含量差异较大,最低为432.53μg/g,最高为787.53μg/g;同一批次中不同黄酮类成分含量差异也比较大,黄酮苷类化合物占总黄酮的比例较大,其中萹蓄苷的含量最高,杨梅素的含量最低。结论:该操作方法简便,专属性强,可用于蒙药材叉分蓼及其相关产品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产地的黄芪药材中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方法:选取从全国不同地区采购的22批次的黄芪药材为主要研究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黄芪药材中黄酮类成分的含量,试验中主要选取的黄酮类成分为毛蕊异黄酮苷、芒柄花苷、毛蕊异黄酮以及芒柄花素四种,进行精密度试验、稳定性试验、以及含量试验等检测操作。结果:进行精密度试验、稳定性试验检测色谱峰面积的RSD值均低于1%,表明检测仪器与操作符合精密度的要求。在不同产地黄芪药材的黄酮类成分含量检测上,结果显示山西与内蒙古产出的黄芪药材中黄酮总量最高,其次是甘肃、吉林、安徽,陕西、山东地区产出的黄芪药材中黄酮总量最低。结论: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具有操作简便、稳定性好以及重复性好的优势,能够测定黄芪药材中黄酮类成分的含量,可作为对不同产地生产的黄芪药材中黄酮总量检测的适用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测定中药吴茱萸及其炮制品中黄酮类成分的含量;研究其黄酮类成分清除羟自由基的作用.方法:以硝酸铝-亚硝酸钠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含量;利用fenton反应产生羟自由基,水杨酸钠捕捉羟自由基而显色,于510 nm测定吸光度,研究吴茱萸黄酮类成分消除羟自由基的作用.结果:吴茱萸不同炮制品中总黄酮的含量为29.39 mg/g~59.64mg/g;吴茱萸总黄酮有较强的清除羟自由基的作用.结论:吴茱萸不同炮制品中总黄酮的含量不同,清除羟自由基的作用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不同产地栽培甘草药用部位的性状和质量差异。方法:以12个采样点的3年生栽培甘草为对象,收集药用部位的性状特征与总黄酮、总皂苷、甘草苷、甘草酸等质量特征,并对其差异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不同产地栽培甘草药用部位的性状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形态、质地、气味的差异相对较小,表皮特征、芦头直径和重量的差异相对较大;②质量特征上,不同产地的甘草总黄酮、总皂苷、甘草酸、甘草苷等4种化学成分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宁夏红寺堡、内蒙古赤峰和甘肃榆中的甘草这4个成分相对较高,内蒙古独贵塔拉和吉林白城的甘草这4个成分相对较低;③地理位置上随着经度的增加,甘草的总黄酮含量呈现出降低-增加-降低的趋势,总皂苷含量逐渐降低,甘草苷和甘草酸含量先增加后降低。结论:本研究可为栽培甘草的药用部位规格等级划分和品质研究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