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期以来,"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理论有效地指导了临床实践.因而在理论上、实践上,都把"风"与"血"这一外因和内因紧密联系. 1 古人对"风"与"血"关系的认识 <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一般认为,风属六气,肝属五脏.古人把中医脏腑辨证方法及病因学说共同分析归纳,作为临床辨证的依据,把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归纳于某一病因或某一脏腑,作为审证求因的纲要.认为风的含义既指六淫中风邪引起的外风,也指诸如四肢抽搐、角弓反张、口眼歪斜的内风,两者均具有善动、数变、动摇不定等类似风的特点."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掉"与"眩"都属风象,它的发生多与肝有密切关系,多属于肝的病变.  相似文献   

2.
从“痒风”的含义,病因、病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理论的作用机制,“痒风”的辨证论治几个方面论述了“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理论在治疗“痒风”中的运用,为“瘁风”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为宋代医家陈自明治疗妇人邪风久留筋络之法。因风邪入侵、流窜经络、阻碍气血、血络闭阻.以致出现肌肤麻木,半身不遂等一系列动风之状。治疗时从养血行血着手,使血脉通利、血液畅行,则邪风自无可容之地。借用陈氏的这一理论观点,可以阐释“内风”的病机,且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节气与人的生、长、壮、老生命变化以及疾病发生息息相关。鼻鼽的发生乃阴阳失衡的体现,其证候随节气节律的更替亦可出现变化。通过阐释节气节律的阴阳机制,发现阴阳平衡与免疫调节等有互通互用之处。总结国医大师干祖望治疗鼻鼽的临床用药特点:春分温肺驱寒;夏至清热脱敏;秋分补气固表或顾肺滋阴;冬至温补肾阳。深入探索二分二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节气对鼻鼽中医临床治疗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6.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为宋代医家陈自明治疗妇人邪风久留筋络之法。因风邪入侵、流窜经络、阻碍气血、血络闭阻,以致出现肌肤麻木,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以治血为主、疏风为辅治疗血虚风燥型皮肤病经验。方法:以医案形式阐述证属血虚风燥证之银屑病、荨麻疹、湿疹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结果:养血和血为主,治疗血虚风燥型皮肤病,获得了理想效果。结论:以当归饮子为主方,治疗血虚风燥型皮肤病,疗效满意,可体现"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法则。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宋艳丽教授从“治风先治血”角度辨治特应性皮炎经验。宋教授认为特应性皮炎的中医发病机制包括血虚、血燥、血瘀、血热生风等,临床采用益气生血、养阴润燥、活血化瘀、清热凉血治法,并应用经验方芪归润燥方治疗,效果明显。因此,本文简要阐述“治风先治血”的理论内涵,并基于此探讨特应性皮炎相关病因病机,归纳本病“血”的虚实变化,进而引出宋教授应用芪归润燥方治疗本病的临床见解,侧重探讨组方思路和用药特色,并举验案,以资临床。  相似文献   

9.
<正>变应性鼻炎系鼻黏膜的慢性非感染性炎症反应,主要与吸入或接触过敏原有关,常见的过敏原包括尘螨、花粉、动物皮屑、霉菌等,其发病受季节与温度改变的影响较为明显。此外,研究表明,变应性鼻炎的发生也与空气污染之间存在密切联系[1]。空气质量与气道免疫疾病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空气质量变差会明显提高气道免疫疾病的患病率[2]。笔者认为“浊毒”与“空气污染”联系紧密,提出空气污染物为“外浊毒”,并紧扣“脾虚湿盛,久蕴成毒”的核心病机,  相似文献   

10.
<正>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这一治疗学上的论点,笔者所识是出自陈自明(良甫)《妇人良方》卷三贼风偏枯方论中。其论曰:“贼风偏枯其状半身不遂,肌肉枯瘦,骨间作痛。经云汗出偏枯(按《内经》原作“汗出偏沮,使人偏枯”),如树木一枝,津液不到则枯槁,被风所害,古人有云医风先医血,血行风自灭,治法当用大八风汤,续断汤以养其血;则风自去矣。”据该论所讲的风,当系中风。中风而见半身不遂者以养血与祛风之品同用,从而使偏枯之证恢复,所以称血行风自灭。再有风中经络(属于气虚血滞者),症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或口角涎流等症,为脑血管意外的后遗症,目前常治以王清任的补阳还伍汤,通过补气活血,达到血活络通的目的,这也是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证候。但这一论点自家以后的临床应用已大大超过了陈氏所论的治疗范围。治风已不仅是偏枯的中风证,治血亦不限于养血一法。现将用此论点治疗的几种常见病证,作扼要的介绍。一、外风痹阻证 (一)偏头不汗病例。某患者头面部右  相似文献   

11.
“形神一体观”是中医学对生命的绝妙概括,也是诊释心理现象生理基础的重要理论依据,形神整体调治是中医特有的诊疗思路。本文从“形神一体观”解读“鼻病治心”理论,探析鼻鼽的形神整体调治思路:辨证时要注重辨情志证候;注重心肝两脏的调理;采取积极手段干预患者精神情绪障碍,并举临床病案,以期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对治则“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进行内涵梳理及阐发,总结临床运用之法。[方法]收集并梳理风和血的关系,以及前人对此治则的理解及应用,通过分析探讨内涵外延,归纳总结风证的核心病机,得出相应的治血之法,并列举验案一则作为佐证。[结果]诸代医家认为,津血亏虚会导致外风内侵和内风丛生,在治疗中对血的病机认识主要是血虚、血瘀和血热。笔者首分虚实,指出风证的病机主要分为邪风和阴血阴液不足,强调阴液不足的三个层次,分别为相对津血不足、绝对血虚、绝对精血亏虚;并提出治血三层次:治标兼以益津血、养血兼以健脾胃、填精补肝肾。所举医案中患者痛风发作,伴皮肤皲裂,为湿热熏蒸,耗伤津血,治以清利湿热、益津润燥。[结论]临床认识风证可从邪风和阴血阴液两方面病机进行考量,并根据阴液不足的程度,合理运用“治血三层次”进行治疗,该思路对指导临床有实用价值,值得同道借鉴。  相似文献   

14.
“和法缓治”是清代名医费伯雄先生提倡的治疗思想,为孟河医派所推崇。国医大师邹燕勤教授将“和法缓治”运用于慢性肾脏病的治疗中,以扶正祛邪为治疗总则,调和脏腑,调和气血,和畅枢机,制方用药平淡和缓,既是和法的具体运用,也体现了孟河医派和缓的治疗风格与理念。   相似文献   

15.
白娟  禄保平 《中医学报》2016,(6):818-821
情志理论是中医药理论的瑰宝之一,以其指导临床,与治未病紧密结合,在未病先防欲病救萌已病早治既病防变和病愈防复各个阶段都能体现出其效力,能够指导治未病理论更好地为健康服务。中医学治未病理论以人类身心健康为目标,对个体健康状态全面系统管理,它要求人们在健康和疾病的不同阶段和层次上预先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传变和复发,全方位、全过程维护人的心身健康。概言之,治未病就是追求机体趋向于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这种健康状态不止是机体方面,也包括心理方面。  相似文献   

16.
《中医学报》2019,(6):1166-1169
在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下探索胃食管反流病的防治。提出未病先防,应调整生活,避免肥胖;调理脾胃,以资气血;调养精神,病安从来。肥人多痰湿,痰湿易致脾气虚弱,胃气上逆,应避免肥胖。避免诱发因素,养成良好的生活起居规律,促进食管、胃内容物的排空。脾胃虚弱为该病发病的基础,胃虚气逆为病机关键。应针对脾胃虚弱的高危人群,给予早期干预。情志不舒,怒气伤肝致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诱发本病,应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已病早治,根据该病临床传变规律,运用中医药早期干预,阻断疾病进展;既病防变,根据临床常见变证的特点,在中医辨证治疗现证的同时,针对可能出现的变证进行早期干预,既病防变;病后防复,应避免食复,养成规律的饮食习惯,避免外界环境及内源性因素的不良刺激。  相似文献   

17.
曹国强  苏凤哲  任志强  安丽 《中医学报》2019,34(6):1166-1169
在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下探索胃食管反流病的防治。提出未病先防,应调整生活,避免肥胖;调理脾胃,以资气血;调养精神,病安从来。肥人多痰湿,痰湿易致脾气虚弱,胃气上逆,应避免肥胖。避免诱发因素,养成良好的生活起居规律,促进食管、胃内容物的排空。脾胃虚弱为该病发病的基础,胃虚气逆为病机关键。应针对脾胃虚弱的高危人群,给予早期干预。情志不舒,怒气伤肝致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诱发本病,应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已病早治,根据该病临床传变规律,运用中医药早期干预,阻断疾病进展;既病防变,根据临床常见变证的特点,在中医辨证治疗现证的同时,针对可能出现的变证进行早期干预,既病防变;病后防复,应避免食复,养成规律的饮食习惯,避免外界环境及内源性因素的不良刺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陈洪宇教授基于"乙癸同源,肝肾共治"理论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跟师临证,整理分析陈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用药经验,从理论依据、治则治法、临证用药特色等三个层面介绍其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经验,并附一则验案加以佐证。[结果]陈师认为把握肝肾两者的关系是研究糖尿病肾病的关键,肝和肾生理上相互配合、病理上相互影响;糖尿病肾病可分为肝肾亏虚型、肝郁气滞型、气滞水停型、瘀血阻络型等。针对不同的病因病机,陈师以顾护肝肾阴液为根本大法,以活血化瘀法贯穿始终,立法清晰,辨证准确,用药精准,效果显著。所举验案为瘀血阻络型糖尿病肾病,治宜行气活血、化瘀通络,方选加味桃红四物汤为底,随证加减,疗效显著。[结论]陈师治疗糖尿病肾病谨守肝肾共治之法,辨证清晰,施药精准,疗效明显,其经验有较高的临床指导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王世民教授是山西省著名的名老中医,从医60余年,在中医药临床和基础研究多年,尤其倾心研究中药及中医方剂,数十年来科研成果显著,他倡导“仰古尚新、与时俱进、中西兼容、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理念,强调“医应识药”,探幽发微,融汇古今。基于西医肠-肾轴理论从中医谈王世民教授临床中医药治疗疾病的经验,慢性肾脏病属本虚标实,其基本病机主要为虚、瘀、湿、浊,临床主要治则为“补肾活血,降浊排毒”,且强调“通下法”在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以泻下药物为主组方,用通利大便的方法去除浊毒,以祛菀陈莝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王世民教授基于肠-肾轴认为肠道菌群失调也可看作人体阴阳失衡的一部分,中药及复方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机体阴阳平和而治疗疾病,提出“从肠治肾”,在临床疗效显著。为探讨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作用机制提供新思路,为临床治疗慢性肾脏病提供一个新方向。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陈洪宇教授基于“风、湿、瘀”理论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的经验。[方法] 通过门诊跟师,从医家认识、病因病机、治则治法、选方用药方面,总结归纳陈师治疗IMN的经验,并列举验案加以佐证。[结果] 陈师认为,IMN属于本虚标实之病,本虚是肺脾肾亏虚,标实是风寒湿邪、瘀血、湿浊、湿热等各种病理因素。陈师尤其重视风、湿、瘀这三个病理因素对IMN发病的影响,并基于IMN的基本病机,提出补脾益肾、祛风胜湿、利水通络、活血化瘀的基本治则,同时指出活血化瘀应贯穿治疗始终。所举验案属于脾肾亏虚、气虚血瘀型IMN,治宜滋补脾肾、祛风通络、益气利水,方选补阳还五汤,随证加减,疗效颇佳。[结论] 陈师临床基于“风、湿、瘀”理论治疗IMN,随证加减用药,疗效明显,其经验具有较高的临床指导意义,可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