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组织nm23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胃癌组织幽门螺杆菌(Hp) 感染和nm23 表达及胃癌根治术后再发癌之间的关系,用Warrthin- Starry方法检测胃组织Hp 感染,采用免疫组化S- P法检测64 例胃癌组织nm23 表达,并结合内镜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胃癌Hp 感染率、nm23 低表达率在淋巴结转移组及术后3 年内有再发癌组明显增高。而且nm23 低表达与肿瘤浸润程度有关,浸及浆膜及周围脏器组nm23 低表达率为78-6% ,浸及粘膜及粘膜下者为40-0 % ( P <0-05) 。Hp 感染者nm23 低表达率明显高于Hp 阴性组。Hp 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可能通过影响癌基因蛋白的表达起促癌作用。胃癌nm23 低表达者具有较强的浸润转移能力,且术后易发生再发癌,nm23 表达变化对判断胃癌术后再发癌的发生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自从1982年,报告了胃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为消化道的溃疡密切相关、是胃癌始发原因之一。这个观点已成消化界的热门话题,尤其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生的关系,不仅医学界关注,而许多病人,看了电视科教或读了一些科普书后,忧心忡忡,常常咨询医生:感染了幽门螺杆菌是否容易得胃癌呀?  相似文献   

3.
王润华 《家庭医学》2007,(17):24-24
自从1982年报告了胃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与消化道溃疡密切相关、是胃癌始发原因之一后,这个观点已成消化界的热门话题。许多病人看了电视科教片或读了一些科普书后,忧心重重,常常咨询医生:感染了幽门螺杆菌是否容易得胃癌?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胃癌、胃息肉组织中脆性组胺三联体(FHIT)蛋白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慢性胃炎、增生性胃息肉、腺瘤性胃息肉、高分化胃癌、低分化胃癌各30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其组织中FHIT蛋白表达,采用快速尿酶法检测组织的HP感染情况.结果 胃炎、胃息肉、胃癌组织中FHIT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3.3%、71.7%、35.0%,HP感染率分别为40.0%、53.3%、83.3%,三者之间两两比较,P<0.05;癌组织中HP阳性50例,FHIT蛋白同时阳性12例;HP阴性10例,FHIT蛋白同时阴性1例;HP阳性组织中FHIT蛋白阳性表达率为24.0%,显著低于HP阴性组治中的90.0%;相关分析发现,胃癌组织中FHIT蛋白表达与HP感染呈负相关(r=-2.146,P<0.05).结论 慢性胃炎、胃息肉、胃癌组织中FHIT蛋白表达逐渐降低,HP感染率逐渐增高,二者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nm23是位于梁色体17q的抑癌基因。它与卵巢癌的转移、耐药性、分期、组织类型及预后等都密切相关。nm23有H1、H2两型,所编码多肽二磷酸核苷激酶高度相似。可通过TGP蛋白、细胞骨架等多途径来影响瘤细胞的生长、浸润及转移。在卵巢癌中常发现17q杂合性缺失、nm23基因突变。已证实nm23基因具有抑制肿瘤转移的作用。此外它的改变与儿巢癌分期、预后及耐药性等均相关。  相似文献   

6.
nm23-H1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了解nm23-H1在宫颈癌中的表达,试图阐明nm23-H1的表达与宫颈癌的一些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运用免疫组化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法检测99例宫颈癌组织中nm23-H1的表达情况.结果 nm23-H1在宫颈浸润癌中的表达率低于宫颈上皮内瘤样变Ⅲ及正常宫颈组织(P=0.002);在宫颈浸润癌中,nm23-H1的表达与肿瘤原发灶大小(P=0.001)、大体类型(P=0.007)、浸润深度(P=0.044)、淋巴结转移(P<0.001)和治疗后复发(P<0.001)相关;而与肿瘤的病理类型(P=0.064)、细胞分化程度(P=0.487)、国际妇产科联盟分期(P=0.214)及发病年龄(P=0.200)无相关性.结论 nm23-H1在宫颈癌中表达下降,nm23-H1表达下降是宫颈癌的一个高危因素,可望作为宫颈癌淋巴结转移和治疗后复发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鼻咽癌组织中nm23-H1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评估鼻咽癌(NPC)预后因素的指标.方法对1992~1994年收治的病理诊断明确,完成全程根治性放疗,随访5年以上的115例NPC放射治疗前活检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nm23-H1癌基因蛋白在NP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nm23-H1的表达与NPC分期、放疗敏感性、生存率、转移复发之间的关系。结果NPC组织nm23-H1蛋白阳性表达率为47.8%。NPC的分期,淋巴结转移,3、5年生存率及远处转移与nm23-H1蛋白低表达有密切关系。结论nm23-H1蛋白低表达对判断病变进展,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出现趋势、生存率及转移复发和将来可能进行的基因治疗有指导作用和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胃肠道间质瘤中nm2 3和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的表达。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胃肠道间质瘤进行研究 ,并对所有病例进行了随访。结果  6 5例胃肠道间质瘤nm2 3蛋白阳性率分别为 :良性 90 .9%(2 0 / 2 2 )、潜在恶性 89.3% (2 5 / 2 8)、恶性 80 .0 % (12 / 15 ) ;三者两两相比较 ,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 ;恶性组nm2 3阳性率 :有转移的为 85 .7% (6 / 7) ,无转移的为 75 .0 % (6 / 8) ,两者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6 5例PCNA平均标记指数分别为 :良性 34.5 %、潜在恶性 6 2 .3%、恶性 88.7% ;三者两两相比较 ,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转移组PCNA指数为 95 .4 % ,无转移组PCNA指数为 73.6 % ,二者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nm2 3蛋白检测无助于判断胃肠道间质瘤的良恶性及预测预后 ;检测PCNA有助于判断胃肠道间质瘤的良恶性及预测预后。  相似文献   

9.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关系的Meta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Meta-分析评价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胃癌发病的关系.方法纳入36篇关于Hp感染与胃癌关系的文献,用Fleiss介绍的方法计算比值比(OR值)、95%可信区间(95% CI).结果经Meta-分析得出Hp感染与胃癌发病合并OR值为2.37(95%CI 2.14~2.61,X2=171.14,P<0.01).早期胃癌与进展期胃癌的OR=2.25(95% CI 1.36~3.74);非贲门部胃癌与贲门部胃癌的OR=2.57(95%CI 1.78~3.27);肠型与弥散型胃癌的OR=1.11(95%CI 0.87~1.42);男性与女性胃癌的OR=1.05(95% CI 0.75~1.47);医院内的对照组与人群对照组的OR=0.92,(95% CI 0.78~1.08).结论Hp感染是胃癌发生的危险因素,而造成各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主要是胃癌的部位和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0.
幽门螺杆菌(HP)感染已证实为慢性活动胃炎的主要病因,也是癌前病变(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的主要原因和促进因素,流行病学研究显示,HP感染被认为是癌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本组检测了103例中晚期胃癌患者的HP感染情况,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小儿幽门螺杆菌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癌高、低发区居民幽门螺杆菌(Hp)及cagA+、hspA+亚型感染的差异,明确Hp感染与胃癌的关系。方法用ELISA方法分别检测抗Hp的IgG和IgA抗体、抗cagA的IgG抗体、抗hspA的IgG抗体。结果胃癌高发区山东省临朐县居民Hp感染率为73.8%,明显高于低发区苍山县居民感染率(59.9%)。胃癌高发区居民HpcagA+和hspA+亚型感染率分别为50.9%和17.0%,亦明显高于低发区居民(分别为34.0%和13.2%)。此外,用13C-尿素酶呼气试验(13C-BUT)作标准评价了检测Hp抗体、cagA+及hspA+方法的灵敏性(分别是92.3%、63.2%和21.9%)和特异性(分别是71.0%、80.6%和95.2%)。Hp感染,尤其是cagA+亚型的感染与胃癌高发有明显正相关关系。结论抗Hp抗体和cagA+亚型检测方法灵敏度较高,不失为胃癌流行病学研究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3.
采用配对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对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其它因素对于胃癌不同Lauren氏病理分型的特定意义进行了研究。对95对按年龄、性别配对的病例对照的调查和检测结果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在病例组与对照组分别为77.5%和50.0%;病例按Lauren氏组织学分型分层后,肠型组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的OR=5.75,P=0.001,而弥散型组OR=3.5,P=0.182。还发现家族史、血型A与弥散型胃癌有联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慢性浅表性胃炎和胃癌患者胃镜活体组织中分离幽门螺杆菌(Hp)临床菌株并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胃镜下钳取标本,37℃微需氧条件下分离培养,然后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螺杆菌16SrRNA、特异基因及相关功能基因CagA。结果8例胃癌标本和22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标本中各分离出3株幽门螺杆菌,阳性率分别为37.5%和13.7%,16S和Hp特异基因扩增均为阳性,胃癌标本2例CagA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标本中1例CagA阳性。结论胃癌和慢性浅表性胃炎病人胃黏膜标本中均分离到Hp,胃癌病人阳性率较高,且经PCR证实为Hp。  相似文献   

15.
nm23是位于染色体17q的抑癌基因。它与卵巢癌的转移、耐药性、分期、组织类型及预后等都密切相关。nm23有H1、H2两型,所编码多肽与二磷酸核苷激酶高度相似。可通过TGP蛋白、细胞骨架等多途径来影响瘤细胞的生长、浸润及转移。在卵巢癌中常发现17q杂合性缺失、nm23基因突变。已证实nm23基因具有抑制肿瘤转移的作用。此外它的改变与卵巢癌分期、预后及耐药性等均相关。(任娟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近年来,胃癌在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呈高发趋势,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本研究旨在探讨胃癌组织中Fascin蛋白和趋化因子L20(chemokine L20,CCL20)表达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02-04-2018-01-09阳谷县人民医院病理科收集的90例胃癌组织标本及其癌旁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技术检测Fascin和CCL20蛋白表达,分析不同TNM分期、肿瘤病灶大小、淋巴结转移、不同分化程度和是否发生HP感染的胃癌组织中Fascin与CCL20蛋白表达差异。结果胃癌组织CCL20蛋白阳性表达率为68.89%,高于癌旁组织的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152,P0.001;Fasci蛋白阳性表达率为73.33%,高于癌旁组织的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929,P0.001。不同TNM分期(χ2=6.192,P=0.013)Fasci蛋白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TNM分期(χ2=5.637,P=0.018)和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χ2=7.677,P=0.006)胃癌组织CCL20蛋白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胃癌组织中CCL20蛋白表达(r=0.450,P0.05)和Fasci蛋白表达(r=0.600,P0.05)与HP感染呈正相关。结论胃癌组织中的Fascin、CCL20蛋白表达上调,并且与HP感染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癌组织中Fas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胃癌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Hp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用Warrthin-Starry染色法检测胃癌组织中Hp,以流式细胞学方法测定胃癌组织Fas基因蛋白的表达.结果正常胃组织中Fas表达阳性率为12.05%±3.59%,胃癌组织中Fas表达明显低于正常胃粘膜,Hp阳性癌组织低于阴性癌组织;Fas基因表达不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有关.结论Hp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对细胞的增殖影响较小,主要通过减弱细胞凋亡而起作用.  相似文献   

18.
胃癌高发区居民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长乐市胃癌高发区居民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及治疗效果。方法:用ELISA法、幽门螺杆菌快速试片法及13C-尿素酶呼气方法检测HP感染。结果:胃癌高发区长乐市居民血清HP感染率为75.64%,男76.13%,女74.96%。幽门螺杆菌试片HP感染率为79.66%,男80.66%,女78.30%。性别经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0.05)。二者的诊断方法灵敏度和特异性相比,幽门螺杆菌试片为高,分别为90.8%和81.7%比85.6%和68.2%,2300人中胃癌检出19人。正常胃粘膜居民占35.74%,胃癌疾病占64.26%,其中胃炎占69.35%。随着年龄增长胃癌疾病增多,胃粘膜正常居民相对减少。HP感染阳性者经铋剂三联药物治疗有明显转阴,其转阴率为67.36%,男69.66%,女64.49%。结论:长乐市胃癌高发与HP感染率有密切关系,并与胃癌前病变相关。  相似文献   

19.
殷冬生 《职业与健康》2010,26(12):1407-1409
1982年,澳大利亚学者首先从人胃黏膜中培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并确定它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发病有关。有关HP感染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展。HP是一种呈螺旋状或S形、微需氧的革兰阴性杆菌,专一性定居于人胃,是人类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和胃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MALT)淋巴瘤的主要病因。HP在人群中的感染率非常高,而且一经感染,若不根除治疗,将终生携带,携带者是HP的传染源。HP感染的诊断方法分为两大类,侵入性和非侵入性。侵入性方法通过胃镜活检胃黏膜组织做细菌培养、组织病理学和快速尿素酶试验。非侵入性方法有血清学检查,13C、14C尿素呼气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CR)粪便HP抗原试验和尿液HP抗体试验等。HP相关疾病的治疗普遍采用2003年安徽桐城共识意见及2005年第4次全国HP学术会议上推荐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癌前病变、胃癌发生的关系;探讨血清与胃组织Hp表达的相符性,为胃癌前病变的监测和治疗提供依据,为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胃癌提供参考指标。方法采用免疫层析一步法检测血清Hp,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胃组织Hp,对312例胃疾病患者进行检查分析,其中经病理确诊的胃癌111例,胃癌前病变170例,浅表性胃炎31例。结果血清及胃组织中Hp的检出率以胃癌前病变最高(分别为80.6%、86.2%),胃癌次之(分别为52.3%、66.7%),浅表性胃炎中检出率较低(分别为32.3%、38.7%),三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胃组织Hp检出率明显高于血清。结论Hp参与了胃癌前病变和胃癌的发病过程,可把血清及胃组织Hp检测作为对癌前病变的初步监测及治疗观察指标之一。血清Hp检测简便易行,可作为普查内容,对血清Hp阳性的患者建议做胃镜组织学检查及胃组织Hp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