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介绍一种新的乙状结肠单腔造口术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将乙状结肠造口段通过腹膜外隧道及腹外斜肌腱膜狭条裂隙拉出造口切口外,并在隧道内口处将乙状结肠沿纵轴折叠环形缝合形成一个缩窄环。用此术式对37例直肠下段及肛管癌患者行乙状结肠单腔造口术,并对其术后并发症及排便次数、排便感觉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37例患者术后随访30例,均无内疝、造口旁疝、造口肠段回缩、脱出等并发症;大便成形后,排便前均有排便的感觉;随访3个月以上的28例患者日常排便除有腹泻外均为1-2次/日。结论:本乙状结肠单腔造口改进术式疗效佳,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庄文  朱红  肖乾虎 《四川医学》2004,25(4):385-386
目的 探讨经腹会阴直肠癌手术(Miles)后并发肠梗阻再手术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我院近15年来因直肠下段癌行经腹会阴术后并发肠梗阻再手术1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19例肠梗阻原因:盆底腹膜裂疝11例;乙状结肠造瘘肠管与侧腹壁问隙疝3例;粘连性肠梗阻3例;乙状结肠造瘘肠管扭曲及回缩坏死狭窄2例。全组4例发生肠绞窄。手术分别行内疝复位及绞窄肠段切除吻合、重新再次缝合关闭腹内裂隙、肠粘连松解、以及松解游离乙状结肠造瘘肠管重新再行乙状结肠造瘘。术后均痊愈出院。结论 Miles术后并发肠梗阻需再手术病例均为术中、术后处理不当所致。一经诊断应早期手术。其重点在于预防。  相似文献   

3.
腹膜外乙状结肠造口术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腹膜外隧道式乙状结肠造口术在直肠癌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本院自2003~2006年收治的直肠癌施行腹膜外隧道乙状结肠造口术26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26例,术后造口粘膜出现缺血坏死l例,造瘘口感染l例,造口旁疝2例,其他病例恢复良好。经过3~36个月随访,6~9个月病人排便开始有规律,每天l~2次或隔天1次,每次基本上都能排净,随访病人中约60%病人有便意。结论 腹膜外隧道式乙状结肠造口具有并发症少、排便功能好、易于术后管理等优点,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乙状结肠造口术,是将近端乙状结肠经腹腔提出腹壁造口,其并发症往往是很严重的,如肠管回缩,腹腔污染和内疝等。为了避免这些并发症的发生,自1984年以来,我们对12例病人腹膜外隧道行乙状结肠造口术,效果满意,术后恢复平顺,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和评价低位直肠癌、肛管癌行根治性手术后不同的造瘘口制作方法的临床效果比较.方法:选择行低位直肠癌、肛管癌根治性手术患者共195例,其中行传统的Mile's手术人工肛门制作60例(A组),行Golighsr法经腹膜外乙状结肠造口术人工肛门制作80例(B组),行改良经腹膜外通路人工肛门制作方法55例(C组),观察3组病例术后3个月、0.5年、1年造瘘口排便感知能力、造瘘口控制排便功能及与造瘘口有关的并发症.结果:C组在术后3个月、半年、l年的造瘘口排便感知能力,造瘘口控制排便功能明显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在术后总的造瘘口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和8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位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后左下腹改良经腹膜外通路人工肛门制作方法较传统直接经腹膜内造口术和经腹膜外造口术有更好的排便感知能力与控制排便功能,同时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改进直肠肿瘤切除术后乙状结肠腹壁造口的手术方法。方法对186例腹膜外结肠造口术的病人进行术后排便情况观察、随访及总结。结果经3个月-6年随访,发生造口狭窄2例,造口段缺血坏死2例,造口回缩1例,并发症发生率2.78%;132例病人有排便感(占70.97%)。和1993-1998年间行Miles术经腹膜内乙状结肠造口者89例发生的并发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腹膜外结肠造口术具有操作容易,并发症发生率低,排便功能恢复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余忠 《中外医疗》2010,29(24):58-58,60
目的探讨腹外斜肌腱膜精索后缝合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方式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182例腹股沟疝患者腹外斜肌腱膜精索后缝合无张力疝修补术手术方式及术后恢复过程。结果腹外斜肌腱膜精索后缝合无张力疝修补术具有操作简单、适应证广、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等优点。结论腹外斜肌腱膜精索后无张力疝修补术修补效果好,患者恢复快,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张瑜  王蒙 《安徽医学》2013,34(8):1176-1177
目的为探讨腹膜外乙状结肠造瘘预防造瘘口并发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98例肛管或低位直肠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腹膜外造瘘(A组,51例)和腹膜内造瘘(B组,47例),随访时间6~36个月,比较两种乙状结肠造瘘方式的应用效果。结果 A组平均手术时间190 min,平均住院11 d,出现造瘘口周接触性皮炎1例,切口感染1例,无造瘘口坏死、造瘘口回缩及狭窄,无机械性肠梗阻,无造瘘口旁疝;B组平均手术时间186 min,平均住院16 d,出现造瘘口周接触性皮炎1例,切口感染2例,造瘘口回缩2例,造瘘口狭窄1例,造瘘口旁疝2例,机械性肠梗阻1例。结论腹膜外乙状结肠造瘘较腹膜内乙状结肠造瘘明显减少并发症,在行结肠永久性造口术中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乙状结肠永久性造口术后减少并发症的办法。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低位直肠癌、肛管癌患者10例作为研究对象,行常规大肠癌根治术后腹膜瓣乙状结肠造口术,随访术后早期及晚期并发症。结果所有病人如期痊愈出院。无一例出现术后感染、狭窄、梗阻及造口周围皮炎;未出现腹内疝,造口旁疝、造口坏死等并发症。结论腹膜瓣乙状结肠造口术可显著降低术后造口并发症发生率,操作简单,在结肠永久性造口术中具有更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对行腹腔镜辅助腹会阴联合切除(APR)直肠癌根治术病人采用乙状结肠腹膜外造口、一期乳头成形联合生物补片重建盆底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收集同时行腹膜外乙状结肠造口一期乳头成形和生物补片盆底重建的病例15例(试验组),以及腹膜内乙状结肠造口和未行盆底腹膜重建的病例50例(对照组),比较两种术式在造口手术所用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造口相关并发症、术后肠梗阻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对照组发生术后肠梗阻与造口并发症共17例(肠梗阻6例,造口附近皮肤溃疡3例,造口黏膜脱垂2例,造口回缩1例,造口狭窄1例,造口旁疝4例),试验组发生术后肠梗阻和造口相关并发症共3例(肠梗阻、造口溃疡、造口狭窄各1例)。对照组术后肠梗阻和造口相关并发症发生数量明显超过试验组(P<0.05),且试验组无一例发生补片排异反应。结论:腹膜外乙状结肠造口一期乳头成形联合盆底生物补片重建术在腹腔镜辅助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APR)的术后肠梗阻发生率和造口相关并发症更低,是更加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1.
肛门直肠切除术后 ,或直肠癌、结肠癌无法切除伴有梗阻症状时 ,需作永久性结肠造瘘术。我们从 1992年开始 ,对部分直肠、结肠癌患者 ,采用带蒂皮瓣作永久性人工肛门 ,经临床观察 18例 ,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收集较为完整的临床资料 18例 ,其中女性为 7例 ,男性为11例 ,年龄最大的 6 2岁 ,最小的 31岁 ,采用带蒂皮瓣作永久性人工肛门均愈合良好 ,经随访未发生术后常见的并发症。2 手术方法2 .1 在左侧髂前上棘与脐部连线中点处作长约 7cm纵行切口 ,切开皮肤、皮下组织 ,结扎出血点 ,剪开腹外斜肌腱膜同切口长 ,钝性分离腹内斜肌、腹横肌 ,剪开腹膜同切口长。2 .2 以切口线为共边线 ,分别在此线两侧完成两个倒立的顶边宽为 3cm,底边宽为 4 cm~ 4 .5 cm的梯形皮瓣 ,其倒立皮瓣边线应略短于共边线。2 .3 将腹膜和腹外科肌腱膜作 1周间断缝扎 ,使之成为一层。2 .4 将结肠拉出 4 cm~ 5 cm。在腹外斜肌腱膜平面作浆肌层间断缝合 1周 ,以固定肠管。将两块梯形皮瓣分转包绕开口处 ,缝合后外观呈高出皮肤的乳头状皮管。沿乳头状皮下、皮缘和肠管作间断的浆肌层、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合理的乙状结肠造口术式,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对我院2000~2004年收治的19例直肠肛门外伤患儿乙状结肠单腔造口术进行改进,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本组患者经过采用改进的乙状结肠单腔造口术式,造口周围皮肤糜烂1例;造口肠管回缩1例;造口肠管出血1例.无造口肠管坏死、造口狭窄、切口感染、直肠肛门伤口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本组中并发症发生率15.79%,比文献报道的发生率低.结论:我院改进的乙状结肠单腔造口术式是一种合理的术式,能有效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常俊生 《中外医疗》2009,28(15):78-78
目的观察采用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疝的临床疗效。方法硬膜外麻42例,局麻20例。取腹股沟斜切口,切开腹外斜肌腱膜,游离腱膜下,钝性分离疝外组织至腹膜外脂肪,将疝囊内翻塞入腹腔,然后将充填补片置于内环处,尖端先进入,正好置入内环口下,再将其底部边缘与周围筋膜缝合固定4~6针。并于精索后方缝合腹外斜肌腱膜,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结果全部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发现补片排异的反应。术后2~24个月,无切口并发症,无一例复发。结论Meshplug修补术操作简便,并发症少,术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4.
王葆林 《中外医疗》2010,29(30):83-83
目的观察采用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疝的临床疗效。方法硬膜外麻84例,局麻40例。取腹股沟斜切口,切开腹外斜肌腱膜,游离腱膜下,钝性分离疝外组织至腹膜外脂肪,将疝囊内翻塞入腹腔,然后将充填补片置于内环处,尖端先进入,正好置入内环口下,再将其底部边缘与周围筋膜缝合固定6~8针。并于精索后方缝合腹外斜肌腱膜,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结果全部切口均I期愈合,未发现补片排异反应。术后2~24个月,无切口并发症,无一例复发。结论 meshplug修补术操作简便,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腹膜外乙状结肠造口在腹腔镜Miles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行腹腔镜Mile's术腹膜外乙状结肠造口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1例患者都在腹腔镜下完成,无中转开腹,造瘘肠管有1例发生扭转,无造口旁疝、内疝、狭窄、坏死梗阻、造口感染等并发症,术后10周逐渐形成排便规律.结论 腹腔镜Miles术经腹膜外隧道结肠造口并发症低,控便能力好,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新生儿乙状结肠造口术并发症的护理措施.方法 总结2002~2010年102例乙状结肠造口术后有并发症患者33例的护理措施,包括加强对造口周围炎、造口狭窄、造口结肠旁疝、造口出血、造口肠管回缩、造口肠管脱垂、造口肠管坏死的有针对性的护理.结果 102例患者中发生与造口有关的并发症3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2.4%,包括造口周围炎12例、造口狭窄10例、造口结肠旁疝4例、造口出血3例、造口肠管回缩2例、造口肠管脱垂1例、造口肠管坏死1例.33例发生并发症患者经精心护理均痊愈.结论加强护理是治疗新生儿乙状结肠造口术后并发症取得令人满意疗效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一种改良术式预防造口旁疝发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接受经腹直肌造口手术的患者210例,分为对照组(经典术式组)111例和改良术式组9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经腹直肌切开腹膜内造口术,改良术式组采用腹直肌造口上、下段丝线缝合腹直肌加固造口旁组织后行腹膜内造口术。结果: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造口时间、手术时间及手术出血等无明显差异(P > 0.05)。随访至术后1年,对照组发生造口旁疝11例,改良组无造口旁疝发生,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 < 0.05)。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该改良术式是一种简便易行的预防造口旁疝发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我院为5例完全性结肠梗阻病人施行左侧结肠一期肠切除吻合,并在吻合口近端,作横结肠造瘘,术后未发生吻合口瘘等并发症,效果满意。对这类病人的处理,是作一期手术还是分期手术,结合本组病例,进行讨论。病例介绍(见表) 操作体会文献认为肠造瘘中以横结肠造瘘为佳。本组5例,4例左侧结肠肿瘤,1例乙状结肠扭转,结肠切除后均做了横结肠造瘘。一、术中肠袢充分减压、排空:进腹后先在高度膨胀的横结肠上切开减压(此  相似文献   

19.
王大忠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6):2259-2259
目的:通过135例乙状结肠造口术的临床观察,比对经腹膜内、外两种造口法之优劣。方法:将两种造口病例近远期效果及并发症资料进行比对。结果:腹膜内造口法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共12例,术后平均排便时间2d~4d;腹膜外造口法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共5例,术后平均排便时间4d~7d。结论:腹膜外造口法优于腹膜内造口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肠造口旁疝形成原因、开放式平补片原位无张力修补术的方法技巧以及术后疗效观察。方法:对2006年1月-2013年6月间肠造口旁疝21例患者行开放式原位补片无张力疝修补术进行回顾分析。结果:21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住院时间7~25d ,无切口感染、肠梗阻,2例出现皮下积液、1例造口肠管坏死再次手术、1例术后半年后复发。结论:造瘘时破坏了腹外斜肌腱膜,使造口旁腹壁薄弱,是造口旁疝形成的主要原因,利用聚丙烯单丝Prolene网片行开放式肠造口旁疝原位无张力修补术,方法简单、效果明显、并发症少,是造口旁疝治疗的值得推荐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