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概述象思维方法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象思维对中药药性中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功效等形成的影响,并指出象思维对中药药性理论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鲁兆麟认为,目前按照功效分类中药的方法不利于全面了解、掌握中药的临床运用知识.对于中药功效的认识,要从药物对人体的整体调节作用入手,紧密围绕与中药药性密切相关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引经归经等理论认知,同时,合理借鉴现代药理研究成果,才能准确把握中药的功效.  相似文献   

3.
中药性能用以反映药物作用的若干性质和特性,是中药基本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等5个方面。以归经为主线,系统地研究某一归经的性能及功效特点,可以发现该经的作用规律,对于指导临床用药和开拓科研思路及辅助教学等均有一定裨益。  相似文献   

4.
在药物功效的基础上研究中药药性,不但有利于明确药性与功效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有利于从整体层面掌握中药药性的内涵,最终为临床准确运用中药提供理论依据。对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与中药活血化瘀功效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通过翻阅历史文献,探究法象理论的源头以及发展,寻求探索药物功效的阐释方法,宏观把握药物法象理论的使用范围,补充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理论的不足,以指导中药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中药基本理论的阐述,分析了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与无毒之间的关系,提出中药药性理论体系是以"五味"为核心的.并对五味理论的研究提出初步研究思维和方法,希望凭借现代研究手段探索五味理论的科学内涵,并以此为突破口,构建科学的现代中药药性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7.
以附子的常见配伍结构为例,从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脏腑病机和治法的角度阐释配伍结构的内涵,从药物性能、复合病机、直接功效和间接功效、功效与主治等多种角度剖析配伍组方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8.
中药基础理论研究思路与方法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功效、配伍关系等是中药基础理论研究的基本范畴,其现代化研究中存在一定的偏差,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对中药基础理论进行研究时,必须对这些重要概念以及形成这些概念的传统方法有深入的了解,要从比较医学、比较药学的角度,对中药基础理论进行审视,寻视现代医学与中医药学的交叉点和结合部。  相似文献   

9.
<正>中药性能用以反映药物作用的若干性质的特性,是中药基本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五个方面。以归经为主线,系统地研究某一归经的性能及功效特点,可以发现该经的作用规律,对于指导临床用药和开拓科研思路及辅助教学,均有一定裨益。入小肠经中药数量不  相似文献   

10.
象思维是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之一。药性理论与功效研究是中药临床应用的前提条件,传统中医学对于中药药性和功效的认识,不能脱离象思维的思维方式。解读象思维的核心意义,基于象思维视角从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角度分析中药的药性理论内涵,从“象-效”关系认识中药的功效特点,掌握中药学药象、药性与功效三者之间的规律,从而指导临床,发挥中药的最大价值,以期能够为中药研究提供更多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中药肝毒性与四气、五味及归经的相关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研究中药肝毒性与四气、五味及归经的关系.以文献和专著中报道的肝毒性中药为研究对象,以《中药大辞典》记载的药性理论内容为主要依据,统计分析肝毒性中药在四气、五味及归经方面的分布规律,并分析其相关性.①肝毒性中药和一般中药在四气归属方面均有明显差别(P<0.05),由高到低排序均为寒、温、平、凉和热性.二者在四气归属上有相似的分布规律,中药肝毒性与四气归属无相关性;②肝毒性中药在五味归属方面有明显差别(P<0.05),由高到低排序为苦、辛、甘、酸、涩、咸和淡味;一般中药在五味归属方面亦有明显差别(P<0.05),由高到低排序为苦、甘、辛、咸、涩、酸和淡味.中药肝毒性与五味归属有一定相关性(P <0.05,rp=0.137).③肝毒性中药和一般中药在归经方面均有明显差别(P<0.05),由高到低排序均为肝、肺、胃、脾、肾、心、大肠、膀胱、胆、小肠、心包和三焦经.二者在归经上有相似的分布规律,中药肝毒性与归经无相关性.肝毒性中药在四气、五味归属和归经方面有明显差别,但与一般中药比较,中药肝毒性与四气归属和归经无相关性,与五味归属则有一定相关性,但为弱相关.  相似文献   

12.
"四气五味"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应用现代仿生技术阐释中药性味的科学内涵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电子舌、电子鼻等仿生技术是判定滋味、气味等的客观方法,基于中药"五味"的滋味、气味内涵,对电子鼻、电子舌等仿生技术的工作原理、研究方法以及在中药性味物质基础的辨识,中药基原品种、产地、生长时期、储藏年限以及炮制工艺等方面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并结合本课题组对中药五味药性表征的实践,提出中药五味药性物质基础界定和表征的基本研究模式,为中药五味药性研究提供可参照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从四气五味角度探究炙甘草作为佐使药的一般配伍规律。方法 :按规则筛选《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剂建立数据库,并录入相关信息,采用频数分析与关联计算方法进行数据挖掘。结果:共筛选224首方,按功效分为15类。方剂药味数与炙甘草配伍关联分析可见置信度与规则前项药味数成正相关。四气配伍中有效规则为{寒热并用}→{炙甘草},支持度56.70%,置信度51.18%。五味配伍数与炙甘草配伍关联分析可见置信度与规则前项五味配伍数成正相关,有效关联规则属于解表、和解、理血、理气、温里、祛湿六个类别。结论:总结出4条炙甘草与四气五味相关联的配伍规律,即四气五味配伍越复杂,配伍炙甘草可能性越大;辛甘化阳、酸甘化阴为重要配伍原则;入中斡旋为调畅气机时的配伍重要原则;无药势影响下可配伍以护胃安中。  相似文献   

14.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其中五味理论又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中药五味药性的客观表征是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钥匙,是阐释传统中药药性理论科学内涵的重要路径。基于五味药性的基本定义以及药物分子-味觉、嗅觉受体的相互作用关系,提出基于分子对接技术的中药五味药性表征的技术方法和研究路径,并结合本课题组实验研究,从味觉、嗅觉感知的生物学机制、分子对接技术原理、同源模建过程以及受体选择与五味药性表达等方面进行系统论述,从中药"五味"的滋味、气味属性角度,为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提供可参照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5.
张淼  霍海如  王朋倩  戴丽  隋峰 《中草药》2018,49(3):505-511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五味作为药性理论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保障中医临床的准确合理用药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相较于四性,中药五味属性与其临床功用的关联相对松散,主要源于五味属性中真实滋味和推演五味属性的混杂。基于此,以五味理论中的"辛味"为研究对象,整理归纳其药性理论的产生及构建过程,以及现代研究进展,明确"辛味"中药五味属性的来源以及药性理论的传统认识,以期为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模式。  相似文献   

16.
中药是独特的药学系统,有三个子系统:药物学子系统包括“四气五味”、“君臣佐使”等中药传统理论;药效学子系统有“升降浮沉”等理论;隶属人体生命功能的子系统有“药物归经”。本文讨论了本草学术系统呈三元结构性。  相似文献   

17.
18.
目前中药药性的研究多局限于单一或两类药性层面,偏离了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整体观念。该文以不同药性组合的归胃经中药的药理作用特征为研究目的。整理2005年版《中国药典》中归胃经中药的药性数据,收集来自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80年以来的全部文献和《中药学》(颜正华,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临床中药学》(高学敏、钟赣生,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中归胃经中药的药理作用数据,利用关联规则方法,挖掘归胃经中药药性组合所对应的药理作用。所得关联规则结果与经验知识相符,不同的药性组合有各自的药理作用特征,通过比较发现不同药性组合间的药理作用既有差异性也有相似性。药性组合间因为具有相同的四气或五味而表现出相似的药理作用,因为具有不同的四气或五味而具有差异性的药理作用,而四气和五味均不同的药性组合其药理作用也可以表现出相似性。该研究将药性理论与中药药理作用研究成果结合,揭示了归胃经中药的药理作用的主要特征和规律,为揭示归胃经中药的作用机制,发现归胃经中药的药理作用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比较治疗肺癌、大肠癌有效中药药性特点。方法从《抗癌中草药》书中分别筛选117味抗肺癌药物、101味抗大肠癌药物,对其四气、五味、归经作药性的比率分析。结果四气对比无显著性差异,五味、归经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治疗两种疾病中药性偏寒凉、味偏苦,多归肺肝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