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CAG)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发生机制及临床特点。方法:分析2000年6月至2001年10月86例AMI患者的CAG结果及冠心病相关危险因素。结果:86例中CAG正常者8例,年龄(39+11.4)(25-52)岁;多无心绞痛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血脂异常史及家族史;以情绪波动、精神压抑、大量吸烟、饮酒史者居多。结论:冠状动脉痉挛、血栓自溶或溶栓治疗后血栓消失是其主要发生机制;冠状动脉正常的AMI患者其貌似正常,实属高危人群,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冠脉造影正常和异常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方法:706例AMI病人,于心梗12 h内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或心梗后7~14 d内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术,梗死相关动脉(IRA)再通且无冠脉病变者为冠脉正常组(A),再通且有冠脉病变及PTCA成功者为冠脉异常组(B).结果:706例患者中冠脉正常组38例,冠脉异常组668例,前者较后者年龄轻,男性、吸烟等诱因多见;造影时TIMI3级多见;ST段抬高总和于90 min回落大(P<0.05);住院期间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出院前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室射血分数较大(P<0.05).结论:AMI冠脉造影正常者相对年龄轻,吸烟诱因多,住院期间心功能和临床预后好. 相似文献
3.
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 探讨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冠状动脉造影及预后特点.②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靑年(年龄<45岁)AMI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40例老年(年龄≥60岁)AMI患者进行比较.③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典型心绞痛、吸烟史、心血管病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构成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老年组AMI患者比较,青年A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以单支病变多见(P<0.01),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及病死率均较低(P<0.05).④结论 青年AMI患者临床表现典型,冠心病危险因素多,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轻,并发症少,预后好. 相似文献
4.
通过冠状动脉造影 (CAG)及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 ,对比分析了老年及非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范围及急性期实施PTCA后再狭窄发生率。结果表明 ,老年组AMI多支病变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老年组 (P <0 .0 1) ;老年组急性期与恢复期病变冠脉记分均显著高于非老年组 (P <0 .0 5 ,P <0 .0 1) ;急性期获得成功的冠状动脉再灌注后 ,在恢复期又发生冠状动脉再狭窄的发生率老年组显著高于非老年组(P <0 .0 1)。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海南老年和非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根据年龄分为两组:A组,年龄〈60岁,35例;B组,年龄≥60岁,45例。应用QCA软件测量和冠状动脉病变严重度积分法分析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①两组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回旋支(LCX)、右冠状动脉(RCA)3支血管发生病变概率相似(P〉0.05),但B组左主干(LM)受累概率显著高于A组(2.9%vs13.3%,P〈0.05);冠状动脉病变支数随年龄增加而增加(1.89±0.86vs2.32±0.92,P〈0.05)。②两组"罪犯"病变在LM、LAD、LCX和RCA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罪犯"病变处狭窄程度有不同差异:临界病变(50%~75%狭窄)在两组中发生概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9%vs4.4%,P〉0.05);重度狭窄(76%~95%狭窄)发生概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20.0%vs46.7%,P〈0.05);次全闭塞和完全闭塞病变的发生概率随年龄增加而减少(14.3%vs8.9%,P〈0.05;62.8%vs37.8%,P〈0.05)。两组急诊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vs95.6%,P〉0.05)。结论海南老年和非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存在不同特点,随年龄增长,老年心梗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更趋复杂,但"罪犯"血管急诊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7.
女性心肌梗死(MI)发病率低,但病死率高。国外一些文献报道其原因与女性患者发病年龄大、多伴有高血压病和糖尿病、左心室功能容易受损等有关。本文旨在对老年女性MI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CAG)特点进行探讨分析,加深对女性MI特点的认识,以提高防治效果,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9.
冯雁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248
<正>我们通过对冠脉造影正常和异常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点比较,探讨AMI冠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1对象与方法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入我院AMI 240例患者,接受冠脉造影的时间为发病后3h~14d,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方法:将≤40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为青年组,>40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为对照组;进行对照回顾性研究,分析其临床危险因素和冠状动脉病变特征。所有的患者均在1个月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青年组患者多无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危险因素,但与过量吸烟、疲劳及精神紧张或情绪波动有关。冠状动脉造影显示,青年组以单支病变多;中老年组以多支、弥漫性病变为多。结论:过量钦酒、过度劳累、精神紧张可能是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40例因急性心肌梗死而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正常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40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有冠状动脉病变的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随访12个月,综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随诊及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吸烟率、家族冠心病史、前壁心梗发生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高血压、糖尿病、肥胖、高血脂等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优于冠心病所致心肌梗死患者,影响预后的两个独立预测因素为左室射血分数和糖尿病。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恢复期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状动脉造影作为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已在临床应用40多年[1],随着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普及和推广,冠脉造影术在我国应用日趋普及.我院自1999年开始成功开展冠脉造影术后,对9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进行了冠脉造影,发现冠脉造影正常者不在少数.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血糖异常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收集187例行冠脉造影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例资料,根据血糖是否异常分为血糖异常组和血糖正常组,分析两组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资料。结果急性心肌梗死并发血糖异常者三支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高于血糖正常组(P〈0.01);血糖异常组弥漫性病变血管的比例高于血糖正常组(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血糖异常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复杂且严重,多支血管病变和弥漫性病变构成比例高于血糖正常患者。 相似文献
15.
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比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冠状动脉(冠脉)冠脉造影正常和异常患者临床及血管造影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997年6月~2002年12月318例AMI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血管造影结果。结果:318例AMI患者中冠脉正常者26例占8.2%,多为男性,年龄较轻,发病前有大量吸烟、高度紧张及劳累等明确诱因,多无心绞痛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及血脂异常者史。结论:AMI可发生于冠脉正常的患者中,多为年龄较轻男性,一般都有明确的吸烟等诱因.冠脉痉挛和急性血栓形成伴自溶可能是其主要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大致正常的检出率、伴随的临床症状因素和发生的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311例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AMI患者,探讨冠状动脉造影大致正常的AMI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 311例AMI患者中检出冠状动脉大致正常者16例(5.15%),平均年龄47.6岁,其中45岁以下占56.3%(9/16),有吸烟史者66.6%(10/16),诱因为情绪激动者25%(4/16),发病前有过度劳累史者50%(8/16),既往有心绞痛病史者仅为12.5%(2/16)。5例患者曾行静脉溶栓治疗且均获成功(5/5)。结论 正常或轻度异常冠脉患者亦可发生AMI,吸烟和过度劳累可能为诱发冠脉痉挛而导致AMI的重要因素。大致正常冠脉AMI患者的实验室检查和心电图的演变与冠脉异常的ANI患者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7.
18.
患者,男,47岁,工人。因反复心前区疼痛3个月,加重29h,于2004年8月5日入院。8月3日9时突发心前区剧烈压榨样疼痛,伴气促、大汗,持续1h无缓解,院外予“度冷丁”肌注后胸痛缓解。有高血压病史4年,血压最高达170/120mmHg,未服药治疗。有高血压家族史,无糖尿病史。吸烟30年,20支/d。入院查体:BP152/49mmHg,HR89次/min, 相似文献
19.
心电图已被广泛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定位诊断 ,心电图的变化有助于判断AMI时梗死相关动脉 (IRA)的部位及指导AMI治疗。随着心脏介入诊治技术的进展 ,对AMI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 (冠脉造影 )之间的对应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目前尚存在一些争议 ,为此我们对二者之间的对应关系作一简要综述。1 前壁AMI时心电图变化的意义 从病理解剖上来看 ,前壁主要由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供血 ,但许多前间壁、前壁AMI并不累及心脏前室间隔 ,因此V1导联ST段抬高的意义不甚明了。Ben Gal等[1]通过观察 115例前… 相似文献
20.
熊斌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14):1718-1719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回顾性总结年龄≥65岁的老年AMI住院患者62例,分析其临床症状、血脂水平、冠状动脉病变及介入治疗的特点。结果老年AMI发病以胸痛为首发症状的仅占45%,其余均以胸闷、气短、恶心、呕吐、晕厥等表现为首发症状;从症状发生12h内就诊的占32%,其余患者入院时间多在发病后1~7d,就诊时间延误;AMI的发生部位,男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AMI的心功能NYHA分级,女性患者Ⅲ、Ⅳ级占60%,男性为3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老年AMI均合并高血压、心衰、心律失常、休克和肺部感染等多种疾病。多数患者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在时间窗内接受治疗者均有较好的疗效。结论老年AMI发病症状不典型,患者常存在全身及外周动脉疾病,并发多种疾病,易误诊、漏诊,临床上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