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脉饮是传统方剂生脉散变化而成,《医方集解》说:"人有将死脉绝者,服此能复生之,其功甚大。"运用:对心脏病心律不齐属气阴两虚者,可加减应用。生脉散经剂型改革后制成的生脉注射液,药理研究证实,该制剂毒性小,安全度大。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中毒性休克、失血性休克及冠心病、内分泌等疾病属气阴两虚者。  相似文献   

2.
《内经》“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辨析河南省夏邑县人民医院王心好(476400)关键词:内经,辨析《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从文字直译即:热病用寒凉药治之而热不退者,当从阴治疗;寒病...  相似文献   

3.
吴利群  张苏扬  朱雪红 《吉林中医药》2011,31(12):1217-1218
《景岳全书.阴阳篇》:"阴阳原同一气,火为水之主,水即火之源,水火原不相离矣。"又言:"阴根于阳,阳根于阴,凡病有不可正治者,当从阳以引阴,从阴以引阳,各求其属而衰之,……引火归源,纳气归肾。"引火归元法是祖国医学的传统治法之一,主要用于治疗肾阴阳虚损致虚阳浮越,虚火上炎之症,老年人多见。  相似文献   

4.
医宗阴阳,阴阳者,天地万物之始也,天属阳,地属阴,阴阳相对。  相似文献   

5.
《光明中医》2011,(9):1892-1892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更替,周而复始,其中春夏属阳,秋冬属阴,《四气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刀。所以圣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相似文献   

6.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对此句的注解历代注家说法不一,如《素问注释汇粹》[1]认为:"道,即规律、法则。天地之道,即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引张介宾注曰:"道者,阴阳之理也。阴阳者,一分为二也。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天生于动,地生于静,  相似文献   

7.
冠心病属中医学"心痛"、"胸痹"、"真心痛"范畴,一般认为其病机为胸阳不振,心阳不足,或感受风寒之邪,以致脉络不通,气血瘀阻;或七情失调,心气逆乱而郁结,气血运行不畅,心脉瘀阻;或心阴不足,心气虚弱,心脉失养;或痰浊壅盛,阻滞经脉,气血运行不畅。《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指出"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  相似文献   

8.
尿路结石当分阴阳,结石在肾者为在脏,属阴,为肾中阳虚,阴寒凝聚,冰结而成,治疗当以温阳为主;结石在输尿管或膀胱者为在腑,属阳,由热灼津液,煎熬而成,因湿多下流,常与热结,故此热多为湿热。治疗当以利湿热为主,治疗之法,重在治本,治本即是治肾,治肾重在温阳。肾中阳旺,阴寒自消,蒸渗有权,则结石或碎解,或溶化,或下降,确是治疗之又一途径。如肾结石又兼湿热者,则温阳与清利兼施,或先清利后温阳,当权衡缓急施宜。至于输尿管,膀胱结石,本六腑以通为用,"实者泻之"的原则。以"脏为阴,腑为阳"学说为指导治疗泌尿系结石均取得较好效果,表明现代检测结果仍可纳入中医辨证论治范围,也是中医辨证论治内涵的丰富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复起,奈何治?岐伯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王冰为之作注谓“言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所谓求其属也。”经文自此精辟注释,对寒热虚实阴阳水火之论发挥殆尽,此一治虚理法遂垂训千古,为后世临床治疗虚弱病证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准则。但细绎原文对照临床,“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阳,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阴”又别具奥理。兹不揣愚陋,简述于次。一、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指苦寒泄热法治热征,病不愈反见热者,非为实热证,实为阴  相似文献   

10.
1浊毒的概念 对于"浊"的认识,《黄帝内经》为其渊源,其分为生理之浊与病理之浊,生理之浊指浓浊的饮食精微物质和体内排出的污浊之物,如《灵枢.阴阳清浊》曰"受谷者浊,受气者清",在此即指饮食精微物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及《灵枢.小针解》曰"浊气在中者,言水谷皆入于胃,其精气上注于肺,  相似文献   

11.
<正>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斡旋食物,化生气血,为人体浮沉升降之枢纽。脾升,肝肾亦升,致水木不郁:胃降,心肺亦降,致金火不滞。就其纳谷、运化、升降、出入,生理功能之神妙,全在阴阳变化之中,实为暗合天地之道也。一、脾胃阴阳的对立与统一脾为脏属阴,胃为腑属阳;阴属柔主升,阳为刚主降;降则纳谷,升则运化;升者为阳,阴中之阳升;降者为阴,阳中之阴降。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营  相似文献   

12.
赵相雨 《中医研究》2012,25(3):9-12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础,阴阳的互根、互用、相互维系使脏腑功能得以正常运作,所谓"阴阳者,天地之道也".阴阳无限可分,脏腑功能中即有属阴的一面,也有属阳的一面,然而在论及脾的生理功能时,多论及脾中之阳,而脾中之阴却常被忽视,但脾阴受病者临床确有所遇.本文将脾中之阴的功用、受病后的特征,以及治疗用药方法探讨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3.
"阳气者若天与日,故天运当以日光明",阴虽涵阳,但阴不能自化自动,化见于阳。"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所以阴阳的关系中,阳起主动作用。"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以恢复阳气的运行,  相似文献   

14.
秋燥小议     
秋燥之证,有温凉之分,当无异议。然秋燥之气属阴属阳,属寒属热,历代医家各陈其说,有认为属火属热者,如喻嘉言认为:“燥金虽秋令属阴,然异于寒湿,同于火热。”有认为属阴属寒者,如沈目南曰:“燥病属凉,谓之次寒,病与感寒同类。”  相似文献   

15.
一、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1.阴阳二字虽是抽象代名词,但有它一定的原始意义。阴阳应象大论说:“水为阴,火为阳”,又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所以凡是属热、属上、属外、属无形、属气体、动的、亢进的……均为阳;属寒、属下、属内、属有形、属物质、静的、衰退的……均为阴。又如素问阴阳离合论上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这  相似文献   

16.
论苦味"坚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苦味药有泄和燥的作用,且能"坚阴"。坚阴即固守保存阴液之意,实际上是借助某些苦寒药物的清热泄火作用,泻火之亢,以全阴气,又称泻火存阴或泻火保阴。苦味坚阴不同于甘寒养阴之濡润滋养,大体可分为三个方面:平相火,固肾阴;清热泻火,顾护阴津;泻下以存阴。既不能把"坚阴"理解为苦寒之性味有直接的滋阴养阴作用,也不能一味强调苦寒泻火,而不顾及阴津的滋养,泻火只是一种手段、方法,存阴才是目的、效果。仅就苦味本身而言,只有苦燥伤阴之弊而无益阴之力,故对阴虚无火之证,切不可用苦味药去"坚阴"。  相似文献   

17.
《灵枢.营卫生会》有"营在脉中,卫在脉外"之说,"卫主气","营主血",卫属阳而营用阴,阳主外而阴主内,卫阳靠营阴的内守而不逸脱,营阴靠卫阳的护卫而不泄漏,共同维持脉管舒缩功能的协调平衡。"营在脉中,卫在脉外"之功能体现与现代医学有关血管内皮及血管外神经丛对血管舒缩、扩张的调节作用有相似之处。本文试对营气、卫气与血管舒缩功能调节的相关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痰的病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痰为津液凝聚而成,有肉眼可见有形者,有见症多端无形者,亦称阴性之痰。因其致病广泛,故常作为解疾之机。痰性有三,其一体阴可化阳,痰与水、饮、湿皆属同类,其性属阴,然痰多与六淫相兼,与七情相结,又可因火热灼津炼液而成.故常形成痰热、痰火,而带有  相似文献   

19.
"阳杀阴藏"出自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其文载:"阴阳者,天地之道也……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由于这段文字精简,文意颇丰,历来诸家对此的理解众说纷纭,然而其注解多是将"阳杀阴藏"放置在"阳生阴长,阳杀阴藏"中去理解。笔者在跟随严石林教授学习中,发现严师从另一个角度对"阳杀阴藏"有独到的见解,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1 古代医集跷脉的循行路线记载《黄帝内经》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已对跷脉的循行有所描述,但并不详细,如《灵枢·脉度第十七》.[1]中记载:"跷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骨之后,上内踝之前,直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属目内毗,合于太阳、阳跷而上行",文中之跷脉为阴跷,少阴经之别支,上行人目内眦后,与足太阳膀胱经和阳蹻脉并行.《灵枢·寒热》云:"足太阳有通项人于腩者,……,人脑乃别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