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也说仙与道     
也说仙与道陆峥嵘读了1994年第6期黄素同志《亦谈仙道》一文,有些话想说说。一、胡海牙先生对张义尚先生《漫谈修道》的发难,是出于他认为陈撄宁先生没有说过仙与道有什么不一样的话,所以他说“修仙与修道并无二致”。可是事实上,陈先生是说过的,而且白纸黑字,...  相似文献   

2.
在群众中耕耘──陈发煌的气功之路唐晓“江南第一仙峰”三清山,人杰地灵,是道家气功发祥地之一,令无数修道者神往。陈发煌就生长在这块福地,从八岁起就受到三清道长的培育,修道实践阅历四十春秋。1987年10月16日,他出席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功理功法委员会成...  相似文献   

3.
文章立足传统固有话语的视野解读中医的修道传统。“修道”指代中国人融汇认识与利用自然、人文教化等于一炉的生命活动,而中医是修道传统中所不断诞生和发展着的健康智慧结晶。医者的养成和养生与修道相互涵容,修道本身也是养生教化和治疗实践的过程和内容。修道传统贯穿于中医的形成与发展、医者的养成和养生、中医临床实践等过程并使中医浑然一体,能为当代的“医教研融合”提供镜鉴。  相似文献   

4.
知易行难     
万年无穷,当由修道;道甚易知,但莫能行。解读文/鲁湾皇甫隆令,三国时人,年逾百岁。据说魏武帝曹操曾向他讨教过养生之道,皇甫隆令写文本奏上,这句话就是奏本中的观  相似文献   

5.
正阳翁十试吕洞宾吕洞宾跟随钟离权修道以后,经历了钟离权的10次磨炼。一般的说法是试一试吕洞宾的修道诚心,其实不然。正阳翁(钟离权)何等人物,怎么会不知道吕祖的向道之志,实际上不是试,而是炼其心志。这里引述其中的部分内容。其一,一年的正月初一,吕洞宾正要出门,有个叫花子来讨东西。吕洞宾就给他钱,可是他心不足,要了还要,没完没了,还叫骂不止。吕洞宾也不动怒,唯有赔笑。其二,一日傍晚,吕洞宾在山中草舍读书,忽然来了一个十七八岁的绝色女子,自言回娘家迷路,天色已晚,想借宿一晚。吕洞宾收留了她,但是,这个女子夜间百般挑逗,并三番五…  相似文献   

6.
修道修仙名异实同山西省原平农场王笃近读《气功》杂志14卷第12期上关于修道、修仙问题之争议一文。我认为修道与修仙(炼丹),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只是方法步骤上有点区别。道家各派修炼金丹,具体做法各不相同。但不能因此而认定修道与修仙有区别和二者不相同。道学...  相似文献   

7.
《道德经》是我目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所著。老子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由于他善于修道养寿,司马迁说:“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  相似文献   

8.
颜之推(531—590年?),字介,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北齐时期杰出的文学家、教育家、历史学家、文字学家。他编著的治家宝典《颜氏家训》20篇,不仅对社会、家庭教育产生过巨大影响,其中还有5篇涉及养生的内容。据记载,颜氏将近古稀之年,仍目看细字,须发犹黑,足见他养生造诣之深,现初探如下。一、摒弃修道成仙:颜氏所处的时代,正是求仙炼丹成风之时,但他反对陷入“遁迹山林,超然沉滓”的养生误区,指出所谓的“修道成仙”,只会带来“学如牛毛,成如麟角;华山之下,白骨如莽”的后果,并大胆提出了“爱养神明,调护气息,慎节起卧,均适寒暄,禁忌食欲,…  相似文献   

9.
陶弘景,字通明,晚年号华阳隐居.丹阳(今江苏句容)人,生于南朝宋孝武帝孝建三年(456),死于梁武帝大同二年(536),享年81岁.他幼年爱好学习,读过葛洪著的<神仙传>,对他影响很大,从此便有了学仙养生的想法.他37岁时,就辞去官职,隐居句容茅山,后人称他为陶隐居.隐居后,钻研学问,修道炼丹,遍游名山,寻访仙药.梁武帝天监四年(505)移居积金东涧.  相似文献   

10.
[本刊讯]据历史记载,约公元243年,与张仲景、华佗并称"建安三神医"的董奉来到庐山修道行医。他治病不取分文,只要求重病愈者种杏5株,轻病患者种杏1株。此后,杏林便成为中医药的符号和代名词,成为一种中医药文化,并且成为中  相似文献   

11.
中医药文化与道家的联系比较密切,道家养生思想对我国养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道家重视人的生命健康,道家养生具有鲜明的特点,认为养生就是修道,在修道思想中养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并且是其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养性延命录》中说: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便很好地诠释了养生与修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即人们通常所说的道与生相守,生  相似文献   

12.
在一般人眼里,修道者总是孤独与寂寞的。他们总是过着晨钟暮鼓,清灯伴黄卷,形单影孤的清淡生活,与世无争,常表现为孤独与寂寞的样子。但是为何多少年来,都有不少修道者,愿意过着这种生活方式呢?这种孤独与寂寞的生活方式里面,有什么原因值得这些修道者耗上毕生精力去做呢?是注定他们的生活方式就得这样呢?还是另有什么原因让他们有理由过上这种生活?  相似文献   

13.
根据《高安县志》(同治版)记载,唐朝开元年间,高安出了一位以炼丹长寿闻名朝庭的寿星孙智谅。此人自幼随惠感法师修道炼丹于华林山元秀峰,山上道观因峰峦耸迭,浓阴翠绿,浮云笼罩,故号浮云观。孙智谅在观中采果为食,饮泉解渴,百年如一日,潜心修道,久炼内丹,炼就一付钢身铁骨。百岁老人.声音洪亮,健履如飞,人称智谅道人。开元二二十五年(737)三月,智谅道人被洪州观察使韩朝宗以和迎至京师,时年120余岁。唐玄宗见他童颜银须,神采奕奕,因问道:“何术而寿?”孙智谅忙作揖回答:“隐居山间食果饮水而已!”当皇帝得知他赴…  相似文献   

14.
正阳翁十试吕洞宾 吕洞宾跟随钟离权修道以后,经历了钟离权的10次磨炼.一般的说法是试一试吕洞宾的修道诚心,其实不然.正阳翁(钟离权)何等人物,怎么会不知道吕祖的向道之志,实际上不是试,而是炼其心志.这里引述其中的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15.
广义的养生就是修道,养生的目的在于完善自身,使身心两方面都“止于至善”,尤其在有限的生命过程中实践圣贤之道,使自己的人格升华,道德完善。“修道之谓教”,儒家教育中把个体的道德修养一直作为核心,养生修道就是体究,行践“天人之理”,“人天性命”乃儒文化的...  相似文献   

16.
《道德经》中的养生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经>中有着丰富的贵生、养生思想.老子提出,只有有所不为才能在修道上有所作为,他所主张的无为要求人们要像小孩子一样无知无欲.此外,他还提出了调心(包括去欲、主静、守一)和调息等养生的具体要求,并对在社会中进行养生修炼的难度作了充分的估计与预见.  相似文献   

17.
《真传易筋经》介绍──兼论修道从何下手四川省忠县中医院张义尚修道因层次高低、功法深浅而有千差万别。道家的人元金丹,是命功的极致;佛家的明心见性,是性功之高标。笔者此前曾发表多篇略述道家金丹真传同类阴阳的真象,乃从高处着眼而谈修持的内涵和理论的。但高级...  相似文献   

18.
胡孚琛 《气功》1999,20(10):437-439
内丹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内丹气功以人体精、、神为修炼对象,以意守三丹田、通任督二脉、追求人体的和谐有序为入手工夫,那么,修习内丹功法究竟会获得什么效果,这也是我们研习内丹学必须考虑的问题。据我考察,内丹功法,至少可以产生六点功效。其一是它可以改造修道者的人生观,促使修道者在行为上与道相合,从而建立起新的行为模式。道学不仅有一套人生观,而且有系统的社会伦理观。修习内丹的人,建立起对道的信仰,遵奉道学,必然在行为上发生一系列变化。修道者接受了道学自然超俗、守中执要、适性逍遥、慈忍和平、无为而治的行为模…  相似文献   

19.
《东方养生》2010,(12):78-79
道教不排斥其他文化,亲近道教,给你带来的是快乐。 有一种境界和状态叫做“法喜”,是修道而产生的喜悦,清净而真诚。  相似文献   

20.
药补清羸疾     
正苏耽佐郡时,近出白云司。药补清羸疾,窗吟绝妙词。——唐·严维【诗词赏析】苏耽,汉代道人,兼懂医道,人称"苏仙公",是传说中的仙人。他教百姓穿井防疫、用药疗疾,深受老百姓的爱戴。据《列仙传》载,他离家修道前曾对其母说:"明年天下大疫,庭中井水及橘树之叶服之立愈。"后果如其言,"橘井"之典故也因此而生。本诗作者严维,隐居浙江桐庐,他写的这首诗,是赠给时任睦州(今浙江建德)司马的好友刘长卿的。他把刘比为苏耽,意为歌颂他惠政于民的功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