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风药,即一类具有祛风作用的药物,藉此可解表达邪,多 用于感受风邪所引发的一系列病证。而内伤杂病多由于脏腑 功能失调、气血津液失和或经络失畅所致,一般不会出现风 药的适应证,但由于风药大多味薄气厚,其性辛散走窜、轻清 升浮,佐用之可治疗多种内伤杂病,并常有拨转之效。笔者现 就风药在内伤杂病中的运用浅谈个人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李东垣风药应用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元名医李东垣提倡“内伤脾胃 ,百病由生”之理论 ,擅长将解表祛风之升麻、柴胡、防风、羌活、白芷、葛根等药用于内伤脾胃所致诸病的治疗。所谓风药 ,一则取义于《内经》中“阳之气 ,以天地之疾风名之”的说法 ,二则因辛散药力可起醒脾散滞 ,疏肝解郁之效 ,而肝为风木之脏 ,故以“风药”之称来说明这些药物在舒发条达下焦肝肾阳气方面的作用。兹就其用量及配伍分述于下。1 风药应用剂量李东垣所用风药在味数与用量方面 ,具有一定的规律。凡用以升散祛风 ,发越郁火、升清胜湿者 ,每每多味风药同用 ,并用量要稍大些。如治头风痛的川芎散就…  相似文献   

3.
风药治疗脾胃病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曼 《中医研究》1998,11(4):7-9
分析历代医家在脾胃病中应用风药的经验,探讨风药在治疗脾胃病中的散除湿邪、助脾升阳、调和肝脾、发散郁火等功效  相似文献   

4.
莫振声  周朝进 《中医杂志》1999,40(4):210-210
<正>风为六淫之首,为百病之长,其性善行而数变。风邪为患临床多见,且易变生疑难杂症。笔者运用风药因病随证辨治,多获良效,兹将临证一得介绍如下。1口舌奇痒用荆防败毒散林某某,男,27岁,1997年7月3日初诊。主诉:口舌发痒2月余。2个月前觉口舌发痒,日渐加重,继而奇痒不安,曾在多家医院耳鼻喉  相似文献   

5.
李国荣 《中医杂志》2005,46(7):544-545
<正>《灵枢·五变》云:“肉不坚,腠里疏,则善病风。”小儿脏腑薄,藩篱疏,易于感触。风者,百病之长,至其变化,乃为他病。故在儿科临床,不论风邪表证,还是顽固杂证,如能据证灵活运用风药,常可取得良效。1反复呼吸道感染小儿肺脏娇嫩,不耐寒热,本病最为常见。这些患儿年龄偏小,平素常咳嗽,反复感染,连绵不断,难以根治。临床所见,有肺气素虚(面白汗多,鼻塞流涕,清晨夜间多喷嚏,四末欠温)、素体肺脾两虚(面色萎黄,寐时汗多,胃纳不振,大便不调),素体脾虚肝旺(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烦寐不安,大便干,小便黄少)等类型。  相似文献   

6.
李东垣风药应用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7.
试论祛风药在治疗高血压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胡旭立  张智明 《陕西中医》2004,25(2):165-166
目的 :探讨祛风药治疗高血压的时效性。方法 :通过分析祛风药具有熄风、间接补虚、活血化瘀、胜湿消痰、升散郁火之功和降压。直接扩张外围血管 ,抑制心脏收缩力的药理作用。中药具有给药、煎药的时效性 ,结论 :祛风药治疗高血压具有时效性  相似文献   

8.
杨晓黎  韩红伟 《河北中医》2011,33(11):1608-1609
王淑玲主任医师为河北省第一、二批,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教学、科研及临床工作40余载,学验俱丰。擅长眩晕的治疗,尤其重视风药的应用。眩晕虽为常见病,但致病原因不同,病情复杂多变,缠绵难愈,为神经科疑难症。兹将王淑玲老师应用风药治疗眩晕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祛风药治疗高血压病探微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郑国庆  王艳 《中医杂志》2000,41(4):197-198
祛风药有熄风、间接补虚、活血化瘀、胜湿消痰、升散郁火之功,针对高血压病风、虚、瘀、痰、火均有治疗作用。不但不忌用于高血压病,反而能对常法不效的高血压病取效,提示祛风药是治疗高血压病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风药在胸痹心痛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强  王翠萍 《中医杂志》2003,44(10):786-787
<正>《内经》言“风为百病之长”,“风为百病之始”,“风性善行数变”,充分概括了风邪在疾病中的重要作用。胸痹心痛以心脉不畅,心失所养,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为基本病机,以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胸痹多为胸部闷痛而不甚,心痛则以胸痛为主症,痛有定处,可放射肩背及两臂内侧。胸痹心痛在发病形式、症候特征、病因病机及治疗上同“风邪”相关甚密。风药指一类具有疏风、祛风作用善治内风外风的一类药  相似文献   

11.
祛风药是指具有发散风邪、祛风胜湿功能的一类药物,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邪及风湿类疾病.风药属木,辛温通达,能疏达肝气;风药其性升浮,能助脾气升腾,调节脾胃的气机升降,鼓舞阳气,升清举陷,阳升则有利于脾健,所以,祛风药在脾胃病的治疗中应用广泛.李东垣《脾胃论》载方63首,所用风燥升阳药者达31方,堪称在脾胃病中应用祛风药之典范.笔者根据祛风类药物的作用特点,结合脾胃病的生理、病理及其与相关脏腑的联系,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治疗脾胃病时适当加入祛风类药物,常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王奎平 《中医杂志》2002,43(12):900-900
<正>祛风药运用得当,常能收到满意的疗效。笔者遇久泻患者,凡辨证属湿积气滞、风入肠中、脾虚湿阻、肝郁脾虚者,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适当配伍一些祛风药,能取得较好疗效。现分别介绍如下。1湿积气滞此类久泻患者,表现为大便溏薄,夹有粘液,肛门坠胀,排便后便意不尽感明显。这是由于湿积阻滞大肠  相似文献   

13.
衷中参西的先行者张锡纯先生,在制方用药方面多有创建,平生喜用石膏、善用石膏,用石膏治愈疑难重症颇多,屡建奇功,对后世影响颇大。笔者仅就张锡纯用石膏做一探讨。一、溯本来源,纠偏匡正医界自仲景后,善用石膏者虽不乏其人,但多因其性大寒而不敢轻用,故民间广传“一两石膏犹胜一担凉水”,视石膏若鸩毒,后医“怖之,遂至于置而不用焉”,张氏引《神农本草经》之石膏性味主治云:“气味辛,微寒,无毒,主治中风寒热,心气逆下,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疮”,据此力主石膏微寒而非大寒,并引仲景竹皮大丸治妇人产后病为证“其性纯良可知”。在应用范围上张氏认为,“虽为阳  相似文献   

14.
王熙国  吴明富 《陕西中医》2004,25(9):842-843
目的 :探讨辛味药在脾胃病中的应用。分析历代医家在脾胃病中应用辛味药的经验。结果 :辛味药在治疗脾胃病中具有辛香化湿理气滞、辛味宣通散郁火、辛开苦泄和脾胃、辛热止痛散里寒、辛温助运导积滞等功效。  相似文献   

15.
风药是指具有祛风散邪作用的一类药物,高血压病属中医学\"头痛\"\"眩晕\"\"中风\"等范畴。认为高血压病中医病机涉及邪中经络、郁火内结、瘀血停阻、痰湿内蕴、内虚生风,治疗上可以风药散之、发之、行之、胜之和佐之。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风药可扩张外周血管,有广泛的β受体阻滞剂作用,可调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α-肾上腺素能受体及拮抗钙通道阻滞剂受体以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当代医家辨证亦多应用风药治疗高血压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脾瘅病证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瘅病名出自《素问·奇病论》,其谓:“有病口甘者……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干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内经》认为,脾瘅的病机为脾热内渗,以口甘为主要临床表现。后  相似文献   

17.
祛风药辅治忧郁症摭拾丁德正河南省社旗县朱集乡卫生院(社旗473311)祛风药,具发散风寒、疏散风热及祛风胜湿等功效,临床上,一般用于外感表证及风、寒、湿所致之痹证等,若于各种忧郁症之治疗上,斟酌证候适当辅用祛风药,则可提高疏郁之功效,较快改善和缓解忧...  相似文献   

18.
祛风药在治疗肾炎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利  薛莎 《时珍国医国药》1998,9(6):490-490
在临床治疗肾小球肾炎中,常需选用祛风药,其作用大致有如下几种。1祛风宣肺,利水消肿风为百病之长。外邪致病,首先犯表。肺为水之上源,又主一身之表,外合皮毛。肺为风邪所袭,气失宣畅,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以致风遏水阻,风水相搏,流溢肌肤,发为水肿。临床...  相似文献   

19.
生大黄味苦性寒,走而不守,能清阳明蕴热、荡涤宿食、推陈致新,故以其攻积导滞、泻火解毒之效常用于治疗热积便秘、热毒壅盛之证。大黄药用酒蒸后,可借酒之升提之性引药上行,由沉降之药变为升浮之药,而性变微寒,泻下之力变弱,清热化湿之力增强,故多用于治疗温邪化热、湿热内阻等证。酒炒大黄味苦、性微寒,并借酒之大热大辛之性使大黄微辛,可增强善走血分、活血化瘀之功效,故多用于治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