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嗅神经母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材料和方法:对16例经病理证实的嗅神经母细胞瘤患者的CT和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嗅神经母细胞瘤形态不规则,边界清楚。肿块中心位于鼻腔顶部的中后方14例,累及整个鼻腔2 例。CT上肿块密度均匀,CT值48~59 HU。邻近骨质破坏12例,骨质增生1例,骨质增生、破坏并存1例。MRI T1WI示肿块均呈低信号。T2WI略高信号13例,等信号3例。T2WI肿瘤信号不均匀,肿瘤内部可见分隔样低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呈细小筛网状不均匀强化14例。肿瘤T2WI信号均匀,增强扫描均匀中度强化2例。结论:嗅神经母细胞瘤具有典型的发病部位,骨质改变特点及特征性的T2WI信号、强化特点。CT可清楚显示肿瘤周围骨质情况, MRI能准确显示肿瘤侵犯范围, 两者结合更有利于制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和MRI在嗅神经母细胞瘤诊断、分期中的价值及其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穿刺活检证实的12例嗅神经母细胞瘤的影像和临床资料。结果12例均累及鼻腔,其中10例累及单侧或双侧筛窦,7例侵及同侧上颌窦及蝶窦,5例破坏同侧纸样板或颅底骨侵犯眼眶和颅内,有1例出现钙化。结论对于典型病例,CT和MR可作出较明确诊断,并进行分期;MRI显示软组织肿块侵犯范围优于CT,而骨质破坏及钙化的显示不及CT。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CT及MRI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的影像资料,5例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7例直接行增强CT扫描,3例行MRI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7例肿块主要位于上颌窦,1例广泛累及双侧鼻腔鼻窦,1例位于鼻腔筛窦,2例位于蝶筛窦,1例位于鼻泪管区。周围结构侵犯包括眼眶9例、面颊部8例、齿槽骨6例、硬腭2例、颧骨2例、翼腭窝7例、颞下窝5例、鼻咽6例、斜坡1例、前颅窝1例。5例CT平扫时肿块呈等及略低密度,增强后8例肿块实质部分明显强化,4例呈中等强化,9例出现低密度未强化灶,其中2例呈囊肿样;7例上颌窦肿块均致窦腔扩大,各窦壁呈侵蚀性破坏或压迫性吸收。3例肿块在MRI T1WI上呈等及略低信号,T2WI上呈等、高混杂信号,增强后肿块实质部分明显强化,肿块内均有明显未强化的低信号区,其中1例肿块内部呈囊样。结论:鼻腔鼻窦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以上颌窦最多见,肿块中央较显著液化坏死或囊变是其常见征象,CT及MRI相结合有助于确定肿瘤侵犯范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鼻窦冠状位CT在诊断和治疗鼻腔鼻窦恶性肿瘤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0例鼻腔鼻窦恶性肿瘤冠状位CT表现,根据鼻窦冠状位CT上显示的肿瘤侵犯范围制订治疗方案。结果:所有鼻腔鼻窦肿瘤均经鼻内镜下取病理确诊,其中鼻腔鼻窦鳞癌占30.0%(15/50),黑色素瘤占14.0%(7/50),腺样囊性癌占14.0%(7/50),嗅神经母细胞瘤占8.0%(4/50),淋巴瘤占14.0%(7/50),其他恶性肿瘤占20.0%(10/50)。鳞癌多侵犯上颌窦,占66.7%,鼻腔鼻窦黑色素瘤多发于鼻腔,侵犯筛窦达71.4%,嗅母细胞瘤多起源于鼻腔,侵犯筛窦达100.0%,鼻腔鼻窦淋巴瘤侵犯鼻腔双侧达28.6%,在各鼻窦均可有发生和侵犯。根据鼻窦冠状位CT病变范围选择术式,鼻内镜下切除肿瘤为30.0%(15/50)、鼻内镜下仅取病理为26.0%(13/50)、鼻内镜辅助经上颌窦手术为14.0%(7/50)、鼻内镜辅助鼻侧切20.0%(10/50)、上颌骨和或眶内容物手术分别为10.0%(5/50)。结论:鼻窦冠状位CT能清楚显示病变范围和累及部位,对于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诊断和选择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鼻腔继发性异位脑膜瘤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对1例鼻腔继发性异位脑膜瘤误诊为嗅神经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患者因左侧鼻塞1年余,伴反复鼻出血1个月就诊。自诉嗅觉丧失30余年、双耳听力下降。当地医院鼻窦冠状位CT检查示:左侧鼻腔,左侧上颌窦、筛窦充满软组织密度影,部分窦壁见骨质吸收;鼻黏膜活组织病理检查示鼻腔小圆细胞恶性肿瘤,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诊断为嗅神经母细胞瘤。转我院手术切除病灶,术后病理诊断为鼻腔继发性异位脑膜瘤(脑膜内皮细胞型)。随访至术后6个月,病情无进展。结论鼻腔异位脑膜瘤临床少见,临床医师应结合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病理检查结果综合分析,方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CT、MRI诊断咀嚼肌间隙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咀嚼肌间隙(MS)肿瘤的CT、MRI表现及继发肿瘤累及MS的途径.方法 57例MS肿瘤患者,2例接受CT检查,17例接受MR检查,38例同时接受CT和MR检查.回顾性分析57例影像学表现.结果 7例原发MS肿瘤,6例原发良性肿瘤边界清楚、相邻咀嚼肌和骨质受压,1例原发恶性肿瘤边界不清伴骨质破坏.50例继发肿瘤,14例颅底、眼眶肿瘤经眶下裂累及MS,7例泪腺腺样囊性癌、1例白血病破坏眼眶外壁侵犯MS,2例视网膜母细胞瘤跳跃性转移至MS,9例鼻腔、鼻窦、鼻咽肿瘤经蝶腭孔累及MS,15例上颌窦肿瘤、1例鼻腔筛窦肿瘤破坏上颌窦后壁侵犯MS,1例翼腭窝肿瘤直接侵犯MS.20例继发良性肿瘤多边界清楚、咀嚼肌受压或萎缩、相邻骨质受压,30例继发恶性肿瘤多边界不清、上颌窦后间隙消失、翼突骨质破坏.结论 CT和MRI能清晰显示MS肿瘤的形态、边界、范围、相邻结构的异常改变,对原发肿瘤的诊断、继发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CT和MR诊断颅内嗅神经母细胞瘤的价值。方法 收集经病理证实的15例嗅神经母细胞瘤,分别行CT和MR扫描,分析其形态、骨质改变、密度、信号及强化特点。结果 本组病灶形态表现多样,3例呈圆形,4例呈椭圆形,4例呈蘑菇形,4例呈不规则形。4例病灶累及双侧筛窦、上颌窦及蝶窦,5例累及眼眶,6例累及颅底骨;10例病灶明显侵犯颅内脑实质。病灶CT均呈软组织密度影,5例病灶密度均匀,6例可见囊变区,4例可见钙化。病灶MRI表现为T2WI呈等、稍高信号,T1WI呈等、低信号,信号不均匀;当病灶侵犯脑实质可见脑内广泛水肿。增强后呈均匀或不均匀中等—明显强化。结论 嗅神经母细胞瘤多数呈跨越颅内外生长,CT检查能很好地显示嗅神经母细胞瘤骨质破坏的程度,MR检查能很好地显示颅内外侵犯的范围。  相似文献   

8.
鼻咽癌侵犯副鼻窦的CT表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鼻咽癌(NPC)侵犯副鼻突的CT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54例经病理证实NPC,其中69例侵犯副鼻窦。CT轴位平扫鼻咽部及副鼻窦,层厚及层距为5mm。结论:254例NPC侵犯副鼻窦69例(27%)。侵犯蝶窦、筛窦、上颌窦124例次,其中蝶窦52例次,筛窦46例次,上颌窦26例次,额窦未见。侵犯蝶窦有2个途径,侵犯筛窦有3个途径,侵犯上颌窦有4个途径。CT表现为窦腔内软组织肿块影并窦壁骨质破坏。结论:CT可明确NPC侵犯副鼻窦的表现、范围及途径,对指导治疗及分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非何杰金淋巴瘤(NHL)的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鼻腔鼻窦NHL患者的CT影像和临床资料。结果:CT表现:(1)鼻腔NHL9例,主要起源于鼻前庭或鼻腔前部;鼻窦NHI.3例,2例起源于上颌窦,1例同时起源于上颌窦和蝶窦;(2)病变形态可为浸润型5例,肿块型3例,混合型4例;(3)骨质破坏4例,轻微局限,以虫蚀样、虚线状骨质吸收为主;(4)多累及邻近结构,包括鼻翼、鼻咽及上颌窦后脂肪间隙等。结论:鼻腔鼻窦NHL在CT影像上有一定自身特征,CT扫描能提示诊断。  相似文献   

10.
孙东  王大有 《华西医学》1992,7(3):324-327
本文收集14例颅鼻沟通瘤的CT资料,其中9例肿瘤起源于鼻腔,鼻副窦或鼻咽部向颅内扩散,5例系颅内邻近颅底部肿瘤向鼻腔、鼻副窦或鼻咽部侵犯。经颅底(前、中、后颅凹)骨质破坏缺损区。肿瘤病理类型不定,有鼻腔嗅神经母细胞瘤、鞍区肿瘤等。颅内外肿瘤相沟通。CT检查应以冠状扫描为主,CT扫描能明确肿瘤病灶起源显示病变全貌,是这类肿瘤的首选检查,并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成人鼻腔鼻窦原发恶性肿瘤的MRI表现,探讨其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2016年10月行鼻腔鼻窦MR增强扫描并经病理确诊为鼻腔鼻窦原发恶性肿瘤38例(包括鳞状细胞癌9例、恶性黑色素瘤8例、淋巴瘤5例、腺样囊性癌5例、未分化癌4例、腺癌3例、嗅神经母细胞瘤3例及恶性血管周细胞肿瘤1例)。结果肿瘤原发部位中心位于上颌窦17例,鼻腔及鼻腔-筛窦17例,筛窦3例,蝶窦1例。MRI表现:30例肿瘤(78.9%)于T_1WI呈等、低混杂信号,T_2WI呈等、稍高信号,5例肿瘤(13.2%)于T_1WI呈等、低混杂信号,T_2WI呈高信号,2例肿瘤(5.3%)于T_1WI及T_2WI均呈高信号,1例(2.6%)T_1WI呈高信号,T_2WI呈低信号,增强后所有肿瘤强化明显。其中腺样囊性癌、部分淋巴瘤及恶性黑色素瘤的信号较其他肿瘤有一定特征:腺样囊性癌T_2WI信号高,囊变、坏死明显;部分淋巴瘤信号均匀,强化均匀;部分恶性黑色素瘤T_1WI信号高。不同肿瘤的发病部位、周围结构改变则有较明显差异。结论 MR对成人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回顾分析19例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资料,以提高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对收治的19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作鼻窦CT检查和鼻内镜检查,并行相应手术治疗。结果:所有病例均为单侧鼻窦发病,其中病变单纯累及上颌窦者12例、单纯累及筛窦者2例、单纯累及蝶窦者1例,有3例同时累及上颌窦和筛窦,有1例同时累及上颌窦、筛窦和蝶窦。有15例(78.9%)窦腔软组织团块影中可见斑点状钙化灶,5例窦腔有不同程度的骨质吸收和破坏。术后随访2年,有3例复发。结论:真菌性鼻窦炎好发于上颌窦,多为单侧鼻窦发病,CT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手术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窦口鼻道复合体病变及解剖变异与慢性上颌窦炎的关系.方法对CT诊断的52例单侧慢性上颌窦炎进行两侧对比分析.结果患侧与健侧筛泡截面分别为(77.75±33.51) mm2和(34±20.27) mm2(P<0.01).两侧分别有19个及10个大筛泡.患侧伴有32组筛窦炎,对侧21组.鼻息肉11例,单发于上颌窦炎侧9例,对侧仅1例,双侧1例.结论大筛泡、前中组筛窦炎症、鼻息肉与慢性上颌窦炎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霉茵性副鼻窦炎的CT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结果单侧副鼻窦发病14例,双侧副鼻窦发病4例,病变主要在上颌窦14例,累及同侧筛窦9例、蝶窦3例、额窦3例,病变侵犯后鼻孔4例。霉茵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主要为:病变窦腔软组织阴影充填呈铸形改变,病灶内出现点状、条状钙化灶,窦腔骨壁增厚使窭腔缩小。结论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具有窦腔缩小,窦腔密度不均增高及点状,条状钙化等特征,CT可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MRI在嗅神经母细胞瘤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对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嗅神经母细胞瘤MRI表现行回顾性分析。检查序列为SE序列,且均行Gd-DTPA增强扫描。结果:本组3例嗅神经母细胞瘤中,2例病灶起源于鼻腔顶部,1例起源于嗅沟,均侵犯筛窦和前颅凹,其中2例累及同侧眼眶、蝶窦。与脑组织的信号相比,2例MRI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病灶均匀强化;1例T1WI呈等,低信号,T2W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霉菌性鼻窦炎CT表现及病理学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霉菌性鼻窦炎,其中病变累及单侧上颌窦者17例,累及一侧上颌窦及同侧筛窦者5例,累及一侧上颌窦及同侧筛窦、鼻腔者3例,累及双侧上颌窦者3例。【结果】霉菌性鼻窦炎CT表现主要为:病变窦腔内软组织影充填22例,病灶内斑点、条片样钙化26例,窦腔骨壁增厚20例,窦腔缩小16例,骨壁破坏5例。病理表现为被覆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黏膜组织中有较多炎性渗出物、坏死物及淋巴细胞和多形核细胞浸润,可见茵丝、孢子。【结论】病变内钙化影的出现是本病的主要CT表现,是诊断该病较为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鼻腔鼻窦畸胎癌肉瘤(SNTCS)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确诊SNTCS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均接受鼻窦MR平扫,其中5例接受增强MR检查,4例接受鼻窦CT平扫。结果 6例中,男5例、女1例,年龄34~59岁、中位年龄53岁;临床主要表现为鼻衄和进行性鼻塞。影像学上,6例SNTCS均为鼻腔鼻窦单发病灶,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5个病灶中心位于鼻腔及筛窦、1个位于颅底嗅沟;平扫CT均表现为等或稍低密度不规则软组织肿块,伴溶骨性骨质破坏区;T1WI上,5个病灶呈等或稍低信号、1个呈低信号,4个内见斑片状低信号,1个瘤周见不规则高信号;6个病灶T2WI均呈略高信号,4个内见条纹状低信号、3个伴小囊变;增强后5个病灶均呈明显不均质强化,3个内见条纹状强化,均侵犯周围组织。结论 SNTCS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鼻内镜下采用3种不同入路手术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观察,为临床个体化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提供参考。方法以该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84例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的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常规行鼻内镜检查和鼻窦CT检查,根据病变的部位范围选择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3组:A组30例,行鼻腔外侧壁保留黏膜瓣的下鼻道入路;B组20例,行上颌窦自然口入路手术;C组34例,行联合入路手术。结果 84例患者均治愈,血涕、面部胀痛、头痛或鼻腔异味症状逐步消失,鼻内镜复查见术腔愈合好,上皮化良好,各鼻道无异常分泌物,术腔病变无残留,无鼻腔粘连、前鼻孔狭窄、鼻泪管损伤或其他并发症。术后6个月复查鼻窦CT无病变残留,下鼻道黏膜瓣愈合良好。结论术前根据病变部位及范围选择手术方式个体化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能充分暴露上颌窦窦腔,有效清除病变,避免损伤鼻腔鼻窦的正常结构,达到既微创又能彻底清除病灶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