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P16蛋白在人血管瘤发生、发展及消退过程中的表达状况及其生物学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ABC法)检测人血管瘤增生期、消退期及正常组织中P16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增生期血管瘤内皮细胞P16蛋白的表达水平低于消退期,消退期血管瘤内皮细胞P16蛋白的表达水平低于正常组织,各组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①P16蛋白的表达水平与血管瘤的发生、发展及消退有关。②P16蛋白通过抑制血管瘤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血管生成在血管瘤的消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颌面部皮肤血管瘤中肥大细胞(mast cell,MC)、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载脂蛋白J(Apolipoprotein J,ApoJ)的作用及三者的关系。方法颌面部血管瘤标本78例,增殖期36例、退化期28例、退化完成期14例。选取10例唇裂患者的唇部皮肤做正常对照。将每个标本连续切片4张,分别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计算MC数,bFGF和ApoJ阳性表达率。结果①血管瘤中增殖期与退化期、退化完成期MC计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血管瘤中增殖期bFGF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退化期和退化完成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中bFGF表达率低。bFGF与MC计数表达呈正相关(r=0.35,P〈0.01)。③血管瘤中ApoJ阳性表达结果,增殖期与退化期及退化完成期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皮肤中ApoJ元表达。结论在皮肤血管瘤中,MC、bFGF、ApoJ在血管瘤的形成发展和退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时期婴幼儿口腔颌面部血管瘤TRAIL受体DR4、DR5 m RNA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本研究于2013年3—10月在中国医科大学中心实验室完成。收集婴幼儿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组织标本40例(增殖期血管瘤26例、退化期血管瘤14例),以及正常皮肤组织标本12例,应用RT-PCR检测TRAIL的2个受体DR4和DR5m RNA在其中的分布情况。结果增殖期血管瘤组织中DR4和DR5 m RNA的表达强度显著低于退化期血管瘤和正常皮肤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退化期血管瘤和正常皮肤组织中DR4、DR5 m RNA的表达强度较高,但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退化期血管瘤组织DR4和DR5 m RNA表达程度高,与增殖期血管瘤相比,退化期血管瘤可以更多的结合TRAIL,细胞凋亡增多,引发血管瘤消退。  相似文献   

4.
APOJ在血管瘤退化过程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载脂蛋白J(APOJ)在血管瘤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方法:颌面部血管瘤标本68例,按mulliken分类法将血管瘤分为3期,增殖期32例,退化期24例,退化完成期12例,选取5例唇裂患者唇部皮肤作为正常对照.将每个标本连续切片4张,分别行HE染色和APOJ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算APOJ阳性率.结果:APOJ位于内皮细胞周围纤维脂肪组织中,呈棕黄色.各期血管瘤中APOJ计数分别为:增殖期2.3±1.2SD/HPF:退化期7.6±2.3SD/HPF:退化完成期8.7±2.5SD/HPF,正常皮肤中APOJ无表达,增殖期与退化期及退化完成期相比较,APOJ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POJ参与皮肤血管瘤的退化,并在退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PCNA在颌面部血管瘤组织中表达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的表达探讨颌面部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54例颌面部血管瘤组织PCNA的表达进行检测,分析其与血管瘤分型、分期的关系。结果:PCNA仅表达于毛细血管瘤中,且在它的三个不同发展阶段表达有所不同,增殖期表达最高,退化期次之,退化完成期表达最低,三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毛细血管瘤以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为特征,PCNA可作为划分毛细血管瘤不同发展阶段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管瘤自然消退过程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收集血管瘤及血管畸形标本63例,均经病理证实;所有患者均未经过激素或其他药物治疗.其中血管瘤44例,按照组织学特征将其分为增殖期23例,退化期21例;血管畸形19例.每例标本采用SABC法免疫组化,检测bcl-2、survivin 2种细胞凋亡抑制基因的蛋白表达,同时以8例正常皮肤组织作为对照.采用SPSS11.0软件包行×列表卡方检验.结果:血管瘤增殖期和退化期的bcl-2表达不同,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survivin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Bcl-2在血管瘤增殖期血管内皮细胞的高表达与退化期表达有显著性差异.提示该基因可能在血管瘤增殖期抑制内皮细胞凋亡方面发挥作用;而survivin在血管瘤增殖期内皮细胞的高表达,与退化期表达无显著性差异,提示该基因与血管瘤的自然消退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macrophage inhibitory cytokine-1,MIC-1)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以及p53在婴幼儿血管瘤中的表达及其关系,探讨MIC-1在血管瘤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血管瘤组织标本中MIC-1和VEGF、p53的表达情况,分析MIC-1与VEGF、p53在不同时期婴幼儿血管瘤中表达的相关性。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χ2检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MIC-1在增殖期和消退期血管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5.19%和34.78%,2组之间差异显著(P<0.01);VEGF在增殖期和消退期血管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6.30%和43.48%,2组之间差异显著(P<0.01);p53在增殖期和消退期血管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1.48%和30.43%,2组之间差异显著(P<0.01);MIC-1在血管畸形和正常皮肤组织中不表达或低表达。MIC-1与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 (r=0.613,P<0.01),与p53的表达也呈正相关(r=0.753,P<0.01)。结论:MIC-1可能与血管瘤的发病及发展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TGF-β在血管瘤自然消退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及其与肥大细胞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血管瘤标本56例,按发病年龄,结合血管瘤组织学特征,将其分为增生早期、中期、晚期和退化早期、中期、晚期。分别采用甲苯胺蓝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肥大细胞数量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的表达;采用显微图像分析软件测定TGF-β在不同时期血管瘤中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平均阳性面积率,同时测定各期肥大细胞的平均计数值;采用SPSS11.0软件包对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随着血管瘤的自然演变过程,肥大细胞数目从增生早期至增生晚期逐渐增多,从退化早期至退化晚期又逐渐减少;增生晚期肥大细胞计数与增生早、中期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退化早期肥大细胞计数与退化中、晚期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TGF-β从增生早期至增生晚期的表达逐渐增强,从退化早期至退化晚期的表达又逐渐减弱,并且在增生晚期的表达与增生早、中期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在退化早期的表达与退化中、晚期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不同时期血管瘤中TGF-β表达的平均阳性面积率与肥大细胞数目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肥大细胞随着血管瘤的自然消退,其数量呈规律性变化,肥大细胞可能对血管瘤的消退进程起促进作用;TGF-β可能具有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从而发挥促血管瘤消退的作用;肥大细胞可能通过分泌TGF-β而发挥促血管瘤自然消退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肥大细胞、Clusterin/apoJ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在不同时期血管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不同时期血管瘤中Clusterin/apoJ、TGF-β的表达水平以及采用甲苯胺蓝染色法对各期肥大细胞进行染色。结果增生晚期肥大细胞计数明显多于增生早、中期(P<0.01),退化早期肥大细胞计数明显多于退化中、晚期(P<0.01)。Clusterin/apoJ和TGF-β在增生晚期的表达明显强于其在增生早、中期的表达(P<0.01),在退化早期的表达明显强于其在退化中、晚期的表达(P<0.01)。不同时期中肥大细胞计数与Clusterin/apoJ和TGF-β表达的平均阳性面积率间具有显著正相关性(P<0.01),不同时期中Clusterin/apoJ和TGF-β表达的平均阳性面积率间具有显著正相关性(P<0.01)。结论肥大细胞可能对血管瘤的消退进程起促进作用。Clusterin/apoJ和TGF-β可能具有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发挥促进血管瘤消退的作用;TGF-β可能通过正性调节Clusterin/apoJ的表达而发挥促进血管瘤自然消退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Cosmc、T抗原和VEGFR/KDR在婴儿血管瘤不同分期中表达的变化,探讨其在婴儿血管瘤病程发展演化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osmc和T抗原和VEGFR/KDR在45例手术切除的婴儿血管瘤与10例正常皮肤组织的表达情况。所有标本经术后病理报告证实为婴儿血管瘤,根据Mulliken标准分为增生组、消退组和消退完成组。结果:①Cosmc、T抗原和VEGFR/KDR在增生组中高表达,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消退组,统计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增生组与消退组的表达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Cosmc在婴儿血管瘤中的表达与T抗原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50,P<0.01)。③VEGFR/KDR在婴儿血管瘤中的表达与T抗原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53,P<0.01)。结论:Cosmc、T抗原和VEGFR/KDR可能在婴儿血管瘤增生、消退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凋亡调控基因livin和caspase-3在婴幼儿血管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探讨其变化对血管瘤病程演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血管瘤组织标本中livin和caspase-3的表达,同时采用末端转移酶介导的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染色(TUNEL)技术检测血管瘤细胞的凋亡情况。应用SPSS17.O软件包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aspase-3阳性表达率在增殖期和消退期血管瘤分别为42.31%和81.82%,2组之间差异显著(P<0.01);Caspase-3在血管畸形和正常皮肤组织不表达或低表达。Livin阳性表达率在增殖期和消退期血管瘤分别为88.46%和31.82%,2组之间差异显著(P<0.01);Livin在血管畸形和正常皮肤组织不表达或低表达。Livin与caspase-3的表达呈负相关(r=-0.539,P<0.01)。血管瘤消退期细胞凋亡显著高于增殖期,在血管瘤内皮细胞中,Livin与凋亡呈负相关(r=-0.640,P=0.004),而caspase-3与凋亡呈正相关(r=0.471,P=0.042)。结论:Livin和caspase-3与血管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不同时期血管瘤内皮细胞黏附分子和HLA-DR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黏附分子对血管瘤增殖退化病理生理演变过程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应用SABC免疫组化法,检测增殖期血管瘤及退化期血管瘤的细胞间黏附分子-3(Intercellularadhesionmolecule-3,ICAM-3)、CD34和有核细胞表面的组织相容性抗原DR型(Histocompatibilityantigens-DR,HLA-DR)在血管内皮细胞上的表达情况,将2个时期进行比较;同时以血管畸形及正常皮肤为对照。采用行×列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ICAM-3和CD34均在增殖期血管瘤高表达(分别为26/28和28/28),而退化期低表达或不表达(分别为20/22和20/22),2个时期差异有显著性(P<0.001);而血管畸形和正常皮肤几乎不表达,这与不同时期血管瘤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1);HLA-DR则与血管内皮细胞的高分化阶段密切相关,增殖期基本不表达(4/28),在分化好的退化期高表达(17/22),2个时期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ICAM-3、CD34可能在血管形成早期发挥作用,介导内皮细胞间黏附,参与血管瘤发病和消退的病理过程。HLA-DR可能与内皮细胞成熟表型的获得及活化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bFGFmRNA基因与腮腺血管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应用RT -PCR技术对 16例腮腺血管瘤和 5例正常腮腺组织进行了bFGFmRNA的基因表达的分析。结果 :发现bFGFmRNA基因在所测组织中均有不同水平的表达 ,腮腺血管瘤的高表达率为 6 2 4% ,正常组织无高表达。结论 :提示bFGFmRNA基因与腮腺血管瘤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环氧化酶-2(COX-2)和p-KDR在血管瘤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实时定量PCR及Western免疫印迹法检测血管瘤标本、血管畸形标本及正常皮肤组织中VEGF、COX-2和p-KDR的表达,应用SPSS 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发现,VEGF、COX-2和p-KDR在血管瘤标本中高表达,其阳性率分别达100%、93.33%和86.67%,且与血管畸形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有显著差异(P<0.05)。实时定量PCR及Western免疫印迹方法检测发现,VEGF、COX-2和p-KDR mRNA及蛋白在血管瘤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皮肤组织。结论:VEGF、COX-2和p-KDR在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上高表达,其相互作用可促进血管瘤增殖。其表达情况为临床治疗血管瘤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p21 Waf1/Cip1与Skp2在涎腺良、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10例正常涎腺组织、20例涎腺良性肿瘤、33例涎腺恶性肿瘤组织中p21 Waf1/Cip1和Skp2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它们表达之间的相关性。结果:p21 Waf1/Cip1在涎腺正常组织以及涎腺良、恶性肿瘤的表达率依次降低,各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x2=11.113,P=0.006)。Skp2在涎腺恶性肿瘤中的阳性表达率(75.76%)明显高于良性肿瘤组织(35.0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19.128,P=0.001)。p21 Waf1/Cip1与Skp2在涎腺良性肿瘤中的表达呈负相关,但相关性不明显(r=-0.390,P=0.089);它们在涎腺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呈显著性负相关(r=-0.467,P=0.006)。结论:p21Waf1/Cip1低表达以及Skp2高表达与涎腺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Skp2可能通过下调p21 Waf1/Cip1蛋白的表达而参与涎腺肿瘤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