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川崎病(KD)临床特征、易被延误诊断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对72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72例KD中典型59例,不典型13例,男49例,女23例,男女比例为2.1∶1,年龄最小3个月,最大8岁。<1岁22例,1~3岁29例,3~5岁14例,5~8岁7例。发病10d内确诊62例,发病10d后确诊10例。并发冠脉损害者19例,其中冠脉扩张16例,冠脉瘤3例。发病10d内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62例,发生冠脉损害13例,发生率为21%,10d后应用IVIG10例,发生冠脉损害4例,发生率为40%。结论:小儿川崎病症状不典型、对本病认识不足是导致延误诊断的主要原因,早期应用IVIG可明显降低冠脉损害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扩张的临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垒  杨增芳  马巧梅  董宁 《陕西医学杂志》2004,33(10):888-889,953
目的 :了解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扩张的高危因素。方法 :对 1 80例川崎病的临床表现、超声心动图、血生化 (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血沉、C-反应蛋白、血小板、血红蛋白、白细胞 )等资料进行计量资料χ2 检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1 80例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扩张 94例 ,占 5 2 .2 % ,冠状动脉瘤 2 0例 ,占 2 1 .2 % ,无扩张 86例 ,占 47.8% ,单因素分析显示 :年龄、发热天数、C-反应蛋白、血脂与冠状动脉扩张的发生率有密切关系 ( P<0 .0 5 ) ,多因素 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 :C-反应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与冠状动脉扩张密切相关 ( P<0 .0 5 )。结论 :对川崎病 ( KD)进行病史、实验室检查、临床症状及体征进行综合分析 ,可对该病做出及时的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3.
婴幼儿不完全川崎病38例诊治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1967年由川崎富作首先报告,国内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aneous lymph nodesyndrome,MCLS),是一种近年来常见又具有潜在生命威胁的小儿全身血管炎性疾病。而不完全川崎病因各种原因发病隐匿且发病率较高。现收集我科1995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不完全川崎病38例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目的在提高对婴幼儿不完全川崎病的认识和早期诊断,以期减少对小儿生长发育的影响。现报分析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我科收治38例不完全川崎病患儿,其中男25例,占65.79%,女13例,占34.21%。年龄≤1岁18例,占47.37%,1~3岁19例,占50%,&gt;5岁1例,占2.63%。入院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19例,支气管炎9例,支气管肺炎7例,腹泻病2例,风湿热1例。起病原因:受凉12例,接种疫苗8例,不明原因18例。2临床表现热型:稽留热13例,占34.21%,驰张热15例,占39.47%,不规则热10例,占26.32%。季节:春季10例,占26.3%,夏季11例,占28.95%,秋季8例,占21.05%,冬季9例,占23.68%...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小儿不典型川崎病(KD)的临床特征,以期早诊断、早治疗,减轻冠脉病变程度,改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不典型KD(不典型KD组)及116例典型KD(典型KD组)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病例的性别构成及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不典型KD组为35.7%,高于典型KD组的17.2%(P〈0.05)。结论不典型KD患儿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较高,临床应重视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在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伤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本院收治的125例川崎病患儿按超声心动图是否诊断冠脉损伤分两组,无冠脉损伤为对照组(83例),有冠脉损伤为观察组(42例),均行动态心电图与普通心电图检查,分析两组患儿心率、心律及电压改变。结果对照组患儿常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查总异常率均低于观察组(P<0.01),对照组患儿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检查总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动态心电图检查总异常率高于常规心电图检查(X^2=15.30,P<0.01);普通心电图检查、动态心电图检查及联合心电图检查诊断冠脉损伤的敏感度、特异度、Youden指数及诊断符合率分别为59.5%、86.7%、0.463、77.6%;95.2%、94.0%、0.892、94.4%;95.2%、84.3%、0.796、88.0%。普通心电图检查结果均低于动态心电图和联合心电图检查(P<0.05),但动态心电图检查与联合心电图检查结果相似(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检查能为川崎病患儿冠脉损伤提供科学参数,则优于普通心电图检查方法,但两种心电图联合检查与动态心电图诊断冠脉损伤的价值相同。  相似文献   

6.
小儿川崎病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陈进芬 《陕西医学杂志》2002,31(10):878-879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 42例小儿川崎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42例中接受超声心动检查 2 1例 ,其中左冠状动脉扩张 5例 ,占 2 3.8% ;右冠状动脉扩张 3例 ,占1 3.3% ;冠状动脉壁不规则 3例 ,占 1 3.3%。入院后误诊 2 0例 ,误诊率达 48%。提示 :对疑诊病人进行细致的动态观察是降低误诊率的关键。早期做超声心动图可确定心脏受损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儿川崎病(KD)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延边医院儿科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30例典型川崎病患儿,针对患儿在患病过程中出现的体征、各种临床症状以及提出护理问题,实施一系列有效的护理措施,并进一步对患儿家属进行疾病特点及健康心理指导.结果30例KD患儿全部治愈.结论对KD患儿进行有效合理的护理及健康指导是提高治愈率、缩短病程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高菊芹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18):525-526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以变态反应性全身小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结缔组织疾病,主要表现为急性发热、皮肤黏膜病损和淋巴结肿大,最严重的是冠状动脉病变,可导致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破裂等致死性并发症。发病年龄以婴幼儿多见,80%在5岁以下。我院2008年—2009年共收治川崎病患儿30例,所有病例均符合日本1984年9月修订的川崎病诊断标准。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方法对46例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和阿司匹林(ASA)对川崎病的疗效。结论46例患儿中典型川崎病42例,非典型川崎病4例,典型病例有发热,球结膜充血,口唇潮红皲裂,杨梅舌,皮疹,指(趾)端硬肿,肛周脱皮;发热是最早也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心脏冠状动脉病变可为该病确诊提供强有力的佐证。IVIG和ASA对KD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分析小儿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临床特点,以提高诊断治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12年12月间的71例KD住院患儿的诊治情况。71例KD患儿中有典型KD组57例,不完全KD组14例。结果①与典型组KD相比,不完全KD组PLT明显升高(P<0.05),而HCT明显降低(P<0.05),冠状动脉病变(comnary anery lesion,CAL)发生率高(85.71%)。②不完全KD组女性患儿比例较典型KD组高,年龄较典型KD组小(P<0.05),热程较典型KD组长(P<0.05)。③两组对IVIG的治疗反应大致相同。结论不完全KD女性患儿发病多、且发病年龄小,多在1岁以内、CAL发生率高、PLT升高明显、HCT降低明显,提示其血管炎病变可能发生更早更重。  相似文献   

11.
本文总结10例小儿川畸病的临床资料,对其病因、心血管受损及复发方面进行简要讨论。着重指出本病并发心血管损害时,缺乏明显自觉症状,而急性期心尖部出现高调收缩期杂音应视为冠状动脉受损征象。定期复查心电图和二维超声心动图是早期发现心血管病变的良好方法。在微循环检测下,加用川芎嗪及低分子右旋糖酐可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采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CABG)及室壁瘤切除术治疗一例患心肌缺血、陈旧性心肌梗死、左心室巨大室壁瘤、心力衰竭的2.5岁川崎病患儿.术后患儿心排血量增加,心力衰竭症状消失,术后1个月时,心功能恢复到纽约心脏协会标准(NYHA)Ⅰ级.术后随访6年,心功能保持在Ⅰ级,生长发育正常.CABG是治疗幼儿川崎病心肌缺血的一种有效方法,但有一些特殊问题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川崎病(KD)的临床资料,探讨KD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住院KD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KD患儿各种临床表现出现的时间及发生率;总结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和阿司匹林(ASA)对KD的疗效。结果56例中,持续发热、唇和口腔粘膜改变、双球结膜充血、手足硬肿、颈部淋巴结肿大、多发性皮疹、肛周脱屑的发生率分别为100.00%、76.79%、69.64%、64.29%、55.36%、53.57%、39.29%。病程4~9天内发生心脏冠状动脉病变达45%。所有患儿均接受ASA治疗,IVIG治疗后48h退热48例,4例在用第2剂IVIG后36h退热,2例加用糖皮质激素并于2天内退热;2例于3~7天内自行退热。结论发热、手足硬肿、淋巴结肿大、皮疹(包括出现卡斑红)、双眼球结膜充血、唇和口腔粘膜改变是川崎病的早期主要临床表现。心脏冠状动脉的病变可为该病确诊提供有力的佐证。IVIG和ASA对KD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4.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非特异性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近年来国内外报告的病例有逐年增加趋势,同时也出现部分病例不完全符合KD的诊断标准,只具备诊断标准6项中2-3项,故称为不典型或不完全性川崎病。如何提高对不典型川崎病的认识,做到早期诊断,能减少或避免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15.
吕春霞 《陕西医学杂志》2002,31(7):591-592,F004
对 3 8例川崎病患儿的冠状动脉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发现冠状动脉病变 2 9例 ,心包积液 3 0例 ,二尖瓣反流 1 0例。提示 :超声心动图检测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具有方便、迅速、直观、定位准确的优点 ,是目前最佳无创性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6.
小儿川崎病38例健康教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川崎病小儿的健康教育。方法:对38例川崎病的患儿及家长根据疾病的不同临床表现、家长的文化程度及接受能力,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方法和内容。结果:通过健康教育,38例川崎病小儿的家长对川崎病的相关知识有所提高,能够重视服药,正确护理,按时复查随访。结论:对川崎病患儿家长进行有关该病的护理及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在患儿早日恢复健康及防止病情复发方面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小儿川崎病延迟诊断4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寻求减少和避免川崎病早期误诊的可能途径。方法: 回顾分析早期误诊的40例川崎病门诊或入院时和入院后诊断、综合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结果: 发热伴呼吸道症状多见,皮疹、结膜充血、唇红皲裂、指趾末端脱皮多于手足硬肿、颈淋巴结大、肛周脱皮,白细胞、血小板、血沉、C-反应蛋白升高及低白蛋白血症、低血浆渗透压、低钠血症发生率高。误诊呼吸道感染、败血症、药疹、颈淋巴结炎、腹泻、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和尿路感染较多,误诊麻疹、链球菌感染综合征、咽结合膜热、类风湿性关节炎、高热惊厥少,院外误诊多。非典型川崎病占32.5%,冠状动脉受累33.33%。结论: 医务人员加强对本病的认识是减少延迟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非典型川崎病的诊断标准,积极预防小儿心血管病的发生。方法对30例非典型川崎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1~3项主要症状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确诊。部分病例进行了定期随访。结果1全部病例入院时被误诊;2符合诊断典型川崎病主要症状1,2,3项的发生率分别为16.67%、30%、53.33%;3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冠状动脉扩张者60%,其他心脏损害40%;4外周血实验室检查WBC升高70%,PC升高86.67%,ESR、a2-球蛋白及CRP增高的发生率分别为73.91%,87.50%及35%;5随访13例,9例2~3个月完全恢复正常,4例仍有冠状动脉扩张。结论川崎病的非典型病例在婴幼儿期明显高于典型病例,提高诊断意识是早期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提高川崎病治愈率的护理流程.方法 对我院儿科2001年3月~2009年3月收治的32例川崎病患儿资料进行分析,针对患儿在患病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症状、体征,提出护理问题,实施整体护理,并对患儿及家属进行健康心理指导.结果 32例川崎病患儿全部痊愈.结论 整体护理是缩短川崎病患儿病程、提高其治愈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表现的急性小儿发热性疾病。近年来,随着对川崎病研究的不断深入,其诊断数量亦明显增加,已成为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病因未明,诊断主要依靠病程中出现的一系列临床表现,对早期症状不典型者,尤其是在出现指(趾)端脱皮之前早期诊断十分困难,如何早期诊断非典型川崎病是儿科普遍重视的问题,现对我院收住的21例非典型川崎病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