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CBCT)研究上颌前牙与牙槽骨的相对位置关系。方法 选取上颌恒牙牙列完整的患者150例(年龄19~48岁,男性和女性各75例),按性别和牙位分为6个组。以牙槽骨长轴为基准,在CBCT影像上测量上颌前牙牙体长轴的相对倾斜角度(偏向腭侧为正,偏向唇侧为负)。使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所有研究对象的上颌前牙的牙体长轴均偏向牙槽骨长轴的腭侧。男性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的牙体长轴与牙槽骨长轴所成角度α的平均值分别为16.22°(2.50°~28.80°)、17.50°(3.80°~29.50°)、16.27°(1.00°~31.50°),而女性的相应测量结果平均值分别为15.20°(2.20°~27.20°)、15.99°(4.10°~33.30°)、15.01°(3.50°~27.40°)。结论上颌前牙与牙槽骨的倾斜方向不一致,所有上颌前牙牙体长轴均偏向于牙槽骨长轴腭侧。通过CBCT观察上颌前牙与牙槽骨的位置关系,可以指导种植时机,种植体植入位置以及骨增量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密胺材质人工牙建立具有完整牙本质肩领的铸造桩核冠修复上颌中切牙的模拟力学模型,并初步用于研究加载位置与角度对修复后患牙抗折性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密胺材料人工牙经机械加工制备48个拟铸造桩核冠修复的上颌中切牙预备体试件,用随机数法随机将其分为A、B两组,A组:加载力方向与牙长轴的夹角为45°,B组:加载力方向与...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三维有限元法,分析并探讨不同分型的上颌中切牙即刻种植即刻负重后,植入位点及轴向对种植体微动度的影响。方法:参照1名健康成年人的口腔CBCT影像资料,建立偏唇形、中间型、偏腭型3种分型的上颌中切牙即刻种植即刻负重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不同植入位点(根尖位点、偏腭/唇侧位点)及轴向(牙长轴、牙槽骨长轴);对已建立的模型以100 N的力进行不同角度(0°、30°、45°、60°、90°)的应力加载;应用ANSYS软件分析种植体的位移情况。结果:成功建立12组不同分型的上颌中切牙即刻种植即刻负重三维有限元模型;偏唇型及偏腭型上颌中切牙行即刻种植即刻负重时,沿牙长轴方向偏腭/唇位点植入种植体更易获得较小的种植体微动度;中间型上颌中切牙行即刻种植即刻负重时,沿牙槽骨长轴方向根尖位点植入种植体更易获得较小的种植体微动度。结论:不同的位置分型、植入位点及轴向,都会对上颌中切牙即刻种植即刻负重后种植体微动度产生影响,临床应针对不同的上颌中切牙分型,制定相应的植入位点及轴向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锥形术射线计算机控制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分析,研究中国人上颌前牙区的骨质形态,了解上颌前牙区种植修复相关参数。为中国人上颌前牙区种植修复提供相应的参考。方法:选取112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学院就诊的中国人患者的CBCT资料,测量上颌前牙区各受测牙在釉牙骨质界处的唇侧骨壁的厚度,牙冠与牙根长轴的角度以及若采取理想种植方案,种植体根方的骨质情况。结果: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在釉牙骨质界处的唇侧骨壁厚度不足1.0 mm的比率均超过50%,牙冠与牙根长轴均有一定的角度,若采用理想修复效果指导种植,种植体根方骨质不足。结论:中国人群上颌前牙区多为凸面型,较难获得与修复牙冠方向及位点均合适的种植骨支持。在上颌前牙区种植患者中建议使用CBCT等技术手段进行的术前评估,对于不能获得与修复牙冠方向及位点均合适的骨支持的病例可以通过角度基台修复或引导骨组织再生等技术获得理想的功能及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成组上颌切牙在5种角度载荷下的应力分布情况。方法通过对离体成组上颌切牙进行显微CT扫描,使用mimics 10.01软件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实验模型分为3组:A组为左上颌中切牙;B组为双侧上颌中切牙;C组为双侧上颌中切牙及侧切牙。对每组牙施加5种角度的载荷,分别与牙长轴成0°、5°、10°、15°、20°夹角,用Ansys Workbench 11.0软件进行应力分析。结果 3组模型载荷方向与牙长轴交角为0°时,最大Von Mises应力值均集中于牙冠载荷作用点附近,牙颈部、根中部应力水平较低,主要表现为压应力;加载方向倾斜时,3组模型随着载荷方向与牙长轴形成角度的增大,应力峰值逐渐增强,最大应力均集中于牙颈部骨皮质区,之后以此为中心向周围扩散;模型唇侧应力集中明显高于舌侧。结论牙及其支持组织的应力与载荷力和牙长轴交角大小成正相关关系;成组上颌切牙在受5种角度载荷时,应力分布规律与单颗牙相似。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r tomography,CBCT)数据研究角度螺丝通道(angulated screw channel,ASC)在上颌切牙早期及延期种植修复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114位符合纳入标准的受试者CBCT数据,共119个上颌切牙位点,在Simplant软件中参考对侧同名牙的形态对缺牙区进行虚拟修复体牙冠设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种植体虚拟植入,测量以修复为导向与以牙槽骨骨量为导向虚拟植入种植体之间的夹角,以及以牙槽骨骨量为导向虚拟植入种植体时螺丝通道在理想修复体牙冠上的穿出位置,并记录实现螺丝通道从腭侧穿出时所需ASC的最小角度。结果 在119颗上颌切牙虚拟种植方案中,以修复为导向与以骨量为导向虚拟植入种植体之间存在夹角,且在不同性别、不同牙位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女性的夹角大于男性,中位数分别为10.00°(5.30°~14.15°)和6.80°(3.80°~9.30°),侧切牙的夹角大于中切牙,中位数分别为14.45°(9.80°~19.43°)和6.50°(3.85°~9.75°)。以骨量为导向虚拟植入种植体螺丝通道在理想修复体牙...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锥形束CT(CBCT)测量并分析上颌前突患者上颌切牙内收治疗前后牙根及牙槽骨的变化。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完成的正畸病例37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20例,平均14.5岁。所有患者拔除上颌双侧第一前磨牙且使用种植钉强支抗内收上颌切牙,通过头影测量获取上颌切牙内收角度、内收量及伸长量,使用NewTom NNT软件对CBCT数据进行多平面重建,调整冠状、轴向与矢状轴,选取通过切缘和根尖的牙齿长轴最长的矢状截面测量上颌切牙内收治疗前后牙根及牙槽骨的变化。结果 上颌前牙内收治疗前后,中切牙内收角度为12.92°±6.43°,内收量为(5.54±2.21) mm,伸长量为(0.60±0.95) mm,牙根吸收长度为(0.81±0.46) mm,牙根吸收率为6.80%±3.60%,切牙内收治疗前后牙根长度变化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唇侧牙槽骨高度降低量为(0.20±0.22)mm,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根吸收率与上颌中切牙切端的水平向位移及根尖至唇侧皮质骨的距离具有相关性;唇侧牙槽骨高度变化量与上颌切牙内收角度的相关系数为0.354,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颌前突患者代偿性治疗后,上颌切牙产生了明显的牙根吸收,唇侧牙槽骨高度降低。牙齿移动量越大,或超出了牙槽骨的解剖限制和改建限度,容易导致牙根吸收。唇侧牙槽骨高度变化量与切牙内收角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用数字化方法探讨分析上颌前牙唇侧牙龈厚度和牙槽骨厚度的相关性,为上颌前牙区美学修复及种植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取2020年5至10月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修复科行后牙种植修复的患者,共纳入57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34例,年龄(25.8±4.5)岁。采用口内扫描仪进行口内扫描,并拍摄锥形束CT,利用种植导板软件进行口内扫描数据和锥形束CT数据的拟合配准,测量并记录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唇侧龈缘下2 mm处牙龈厚度以及牙槽嵴顶下2、4 mm处牙龈厚度及牙槽骨厚度。结果57例患者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龈缘下2 mm处牙龈厚度分别为(1.42±0.21)、(1.19±0.17)和(1.23±0.20)mm(F=12.47,P<0.001);男性上颌前牙龈缘下2 mm和牙槽嵴顶下4 mm处牙龈厚度[分别为(1.31±0.21)和(0.67±0.22)mm]分别显著大于女性相应测量项目[分别为(1.26±0.22)和(0.58±0.19)mm](t=2.01和3.97,P<0.05);上颌前牙唇侧牙槽嵴顶下2、4 mm处牙龈厚度与牙槽骨厚度均呈正相关(r=0.387和0.344,P均<0.05)。结论上颌中切牙牙龈厚度大于侧切牙和尖牙;男性牙龈厚度大于女性;上颌前牙唇侧牙槽嵴顶下2、4 mm处牙龈厚度与牙槽骨厚度呈正相关,即牙龈越厚,牙槽骨也越厚。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锥形束CT(CBCT)在上前牙区即刻种植临床中应用效果。方法:25例上颌前牙即刻种植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CBCT扫描,在配套软件下分析拟种植区牙槽骨骨量及定位植入的情况,与临床手术实际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25例上颌前牙即刻种植病例唇侧骨板平均厚度,CBCT测量为(1.4±0.32)mm,手术过程中实际测量为(1.4±0.2)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运用CBCT测量对上颌前牙牙槽骨的评估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儿童和青少年上颌前牙区埋伏多生牙对邻近中切牙生长发育及萌出状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上颌中切牙区埋伏多生牙的儿童和青少年患者,利用CBCT影像结合InVivo 5软件测量并比较埋伏多生牙累及侧(病例组)与正常侧(对照组)上颌中切牙牙长、冠长、根长、与腭平面的角度、与正中矢状面的角度及与牙合平面高度的差异。结果:共201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分析比较发现:(1)病例组中切牙冠长(11.00±1.09) mm,对照组中切牙冠长(11.09±0.92) mm,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病例组中切牙根长(9.08±2.83) mm、牙长(20.08±2.92) mm、冠根比1.39±0.65;对照组中切牙根长(9.75±2.82) mm、牙长(20.85±2.72) mm、冠根比1.28±0.58,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病例组中切牙长轴与腭平面交角(112.7±12.8)°,对照组中切牙长轴与腭平面交角(117.3±11.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病例组中切牙与正中矢状面交角(7.4±18.3)°,...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对下颌前牙唇侧骨壁厚度及倾斜角度进行测量分析,为下颌前牙区的即刻种植术前设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口腔科135例(男67例,女68例)下颌恒牙列完整的CBCT资料,分别测量牙槽嵴顶处(P1)、牙根中点处(P2)、根尖处(P3)3个位点的唇侧骨壁厚度、下前牙长轴与牙槽骨长轴的角度。采用SPSS 2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下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唇侧牙槽嵴顶处骨板厚度分别为(0.65±0.24)mm、(0.66±0.28)mm、(0.57±0.29)mm,根中处骨板厚度分别为(0.58±0.35)mm、(0.47±0.23)mm、(0.58±0.30)mm,根尖处骨板厚度分别为(3.45±1.28)mm、(3.87±1.25)mm、(4.60±1.32)mm;下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牙体长轴与牙槽骨长轴角度分别为5.43°±2.30°、7.22°±3.12°、6.28°±2.65°;相同牙位左右侧之间、不同性别之间各测量值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下颌前牙唇侧骨壁厚度菲薄,下颌前牙倾斜角度较小,可为下颌前牙区的即刻种植术前设计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CBCT影像测量安氏I类错患儿上颌前牙唇倾度及前牙唇腭侧齿槽骨的厚度,探讨上颌切牙与其支持骨的空间位置关系。方法:选取深圳市儿童医院口腔正畸科2010.1~2012.1年间就诊的正畸患儿25名,年龄11~14岁,平均12.5岁,男9例,女16例。Angle I类轻度错畸形。上前牙排列良好,无严重拥挤。所有病例均拍摄CBCT影像,在重建后的图像下进行定量测量。测定上切牙唇腭向的倾斜度,上切牙不同层面唇腭侧齿槽骨的厚度,上切牙根尖上方唇侧齿槽骨的曲度以及上切牙根尖距唇侧齿槽骨最凹点的距离。测量得到的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釉牙骨质界下2 mm唇侧骨板的厚度:中切牙(0.96±0.32)mm,侧切牙(0.78±0.32)mm。釉牙骨质界下2 mm腭侧骨板的厚度:中切牙(1.53±0.40)mm,侧切牙(1.12±0.48)mm。中切牙与腭平面的角度为114.59°±5.25°,侧切牙与腭平面的角度为111.75°±5.98°。切牙根尖上方唇侧齿槽骨的曲度:中切牙145.70°±11.09°,侧切牙156.92°±8.33°。切牙根尖距其上方唇侧齿槽骨最凹点的距离:中切牙(2.88±1.49)mm,侧切牙(2.69±0.99)mm。结论:上颌中切牙较侧切牙更加唇倾,切牙唇侧骨板均较薄,腭侧骨板相对较厚。切牙根尖位置更接近齿槽骨的唇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测量不同年龄上颌第一磨牙处牙槽嵴高度,探讨其随年龄变化的规律。方法 随机选取288例成年患者,按照年龄分为青年、中年、老年3组,拍摄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通过Kavo eXam Vision软件测量上颌第一磨牙处牙槽嵴高度,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 青年组牙槽嵴高度为(9.08±3.70) mm,中年组为(10.66±3.99) mm,老年组为(12.40±4.54) mm;各组组内男女牙槽嵴高度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组间牙槽嵴高度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且随年龄增大,牙槽嵴高度逐渐增大。结论 患者性别与牙槽嵴高度的关系不大,患者年龄和牙槽嵴高度有一定关系。上颌后牙区种植患者需拍摄CBCT,了解该处牙槽嵴高度以及上颌窦的解剖结构,尤其是对年轻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生长发育高峰期患者功能矫治后上颌切牙位移及牙槽骨改建情况。方法:选择使用高位头帽肌激动器(HGAC)和Twin-block功能矫治器矫治成功的30例骨性Ⅱ类下颌骨后缩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使用矫治器的不同将其分为HGAC组和Twin-block组,每组15例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拍摄锥形束CT(CBCT),观察上颌中切牙在牙槽骨内的相对位置变化及牙槽骨改建情况。采用SPSS 20.0 软件包对治疗前、后唇腭侧牙槽骨厚度、中切牙及牙槽骨角度变化进行分析。结果:在水平方向上,HGAC组和Twin-block组中切牙切缘均发生舌侧移动,而HGAC组根尖发生舌侧移动,Twin-block组根尖发生唇向移动;在垂直方向上,所有患者中切牙切缘均发生向下移动,根尖发生向上移动,但HGAC组切缘垂直方向向下移动较少,根尖垂直方向向上移动较多。HGAC组多数位点牙槽骨厚度增加,而Twin-block组唇侧牙槽骨厚度均减少,腭侧牙槽骨厚度增加。2组牙槽骨总厚度均增加,但Twin-block组牙槽骨总厚度增加更多,HGAC组牙槽骨角度减小更多。结论:2种功能矫治器均可使上切牙区牙槽骨发生积极的生长改建。HGAC在对上切牙实现控制性倾斜内收的同时,可使切牙有一定程度的压入,同时使上切牙区牙槽骨生长角度发生一定变化,而这种变化有利于改善Ⅱ类骨面型。Twin-block可使上切牙倾斜内收,提示在Twin-block功能矫治后行固定正畸内收前牙时,需更加注意前牙转矩的控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采用锥形束CT(CBCT)图像数字化测量的方法,测量健康上前牙唇侧骨板厚度、釉牙骨质界(CEJ)到骨嵴顶距离及牙长轴倾角,并探讨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分析由Newtom VGI ? CBCT机拍摄获得的345例CBCT影像,使用NNT软件分别在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的正中矢状平面上测量CEJ下4 mm、根中点和根尖水平的唇侧骨板厚度,CEJ距骨嵴顶距离和牙长轴倾角,记录各牙位CEJ下4 mm水平唇侧骨板厚度≥1 mm的例数。结果 1)中切牙的牙长轴倾角,CEJ距骨嵴顶距离,CEJ下4 mm、根中点和根尖水平的骨板厚度均值分别为15.2°±6.2°、(1.5±1.0)mm、(0.8±0.4)mm、(0.6±0.4)mm和(1.3±0.7)mm;侧切牙和尖牙的上述5项测量值分别为16.2°±8.8°、(1.6±1.0)mm、(0.7±0.5)mm、(0.4±0.6)mm和(1.1±0.7)mm;19.0°±6.2°、(1.8±1.0)mm、(0.9±0.6)mm、(0.4±0.6)mm和(1.2±0.7)mm。2)345例患者中,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CEJ下4 mm水平骨板厚度≥1 mm者分别占28.3%、25.8%和42.7%。3)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CEJ到骨嵴顶距离与年龄高度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2、0.50、0.62(P<0.01)。结论 健康上前牙唇侧骨板厚度较薄,CEJ到骨嵴顶距离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牙长轴较牙槽突长轴舌倾,充分考虑这些特点有利于提高相关口腔治疗方案的安全性和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采用锥形束CT(CBCT)图像数字化测量的方法,测量健康上前牙唇侧骨板厚度、釉牙骨质界(CEJ)到骨嵴顶距离及牙长轴倾角,并探讨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分析由Newtom VGI ? CBCT机拍摄获得的345例CBCT影像,使用NNT软件分别在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的正中矢状平面上测量CEJ下4 mm、根中点和根尖水平的唇侧骨板厚度,CEJ距骨嵴顶距离和牙长轴倾角,记录各牙位CEJ下4 mm水平唇侧骨板厚度≥1 mm的例数。结果 1)中切牙的牙长轴倾角,CEJ距骨嵴顶距离,CEJ下4 mm、根中点和根尖水平的骨板厚度均值分别为15.2°±6.2°、(1.5±1.0)mm、(0.8±0.4)mm、(0.6±0.4)mm和(1.3±0.7)mm;侧切牙和尖牙的上述5项测量值分别为16.2°±8.8°、(1.6±1.0)mm、(0.7±0.5)mm、(0.4±0.6)mm和(1.1±0.7)mm;19.0°±6.2°、(1.8±1.0)mm、(0.9±0.6)mm、(0.4±0.6)mm和(1.2±0.7)mm。2)345例患者中,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CEJ下4 mm水平骨板厚度≥1 mm者分别占28.3%、25.8%和42.7%。3)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CEJ到骨嵴顶距离与年龄高度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2、0.50、0.62(P<0.01)。结论 健康上前牙唇侧骨板厚度较薄,CEJ到骨嵴顶距离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牙长轴较牙槽突长轴舌倾,充分考虑这些特点有利于提高相关口腔治疗方案的安全性和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3D打印导板在上前牙种植的精确度,探讨其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口腔种植科行上前牙区种植手术的6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G组(导板组)和R组(常规组),每组30例,均在术前拍摄锥形束CT(CBCT),应用“Dentiq Guide种植导板软件”进行设计。G组制作3D打印导板辅助种植手术,R组行常规种植手术。术后即刻拍摄CBCT,应用“Dentiq Guide种植导板软件”将术前、术后CT重叠,测量术前设计与种植体实际位置差异,采用SPSS 24.0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G组共植入46颗种植体,测量偏差角度(2.34±1.03)°,顶部(0.63±0.38)mm,根尖部(0.71±0.38)mm,深度(0.41±0.40)mm;R组共植入43颗种植体,测量偏差角度(6.72±3.65)°,顶部(1.59±0.35)mm,根尖部(2.05±0.92)mm,深度(0.77±0.63)mm。2组在角度、顶部、根尖部、深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3D打印导板辅助上前牙种植手术,可提高手术精确度,满足种植修复需要,践行以修复为导向的精确种植理念。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以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技术对安氏Ⅱ类2分类错患者与正常人群上颌前牙区的牙齿唇侧骨壁厚度进行测量并对比研究,为临床上正畸牙移动范围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安氏Ⅱ类2分类错患者30例(男女各半),另选取正常体检人群30名为对照组(男女各半),年龄均为18~25岁。全部研究对象拍CBCT,并通过软件对上颌前牙区每颗牙齿的3个位点(根颈、根尖、根中)唇侧骨壁进行测量,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同一样本左右两侧同名牙测量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同名牙对比结果显示:安氏Ⅱ类2分类错组与对照组男性与女性在多个位点骨壁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氏Ⅱ类2分类患者组与对照组间对比结果,中切牙和侧切牙的L1、L3,尖牙的L1、L2、L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氏Ⅱ类2分类错患者和正常人群左右同名牙的牙槽骨壁厚度基本对称,男性骨壁较女性更厚。安氏Ⅱ类2分类错患者上颌前牙区牙颈部与根中部的唇侧骨壁厚度相比正常人更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估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治疗成年安氏Ⅱ类2分类非拔牙病例的临床矫治效果.方法 选取15例安氏Ⅱ类2分类成人患者,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进行治疗.将所有患者头颅侧位片及CBCT导入Dolphin Imaging软件,用3Shape扫描仪扫描石膏模型.将治疗前后相关测量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15例患者矫治后前牙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