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比较不同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切牙牙根的吸收状况。方法 选择使用不同矫治器的安氏Ⅱ类2分类成年患者30例,其中传统MBT托槽、自锁托槽以及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的患者各10例,共计240颗切牙。收集患者治疗前后的锥形束CT(CBCT)影像学资料,并导入Dolphin Imaging软件,Mimics软件以及3-Matics软件测量分析治疗前后切牙牙根吸收情况。结果 传统MBT托槽组和自锁托槽组的上下颌中切牙以及侧切牙的牙齿长度(L)与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组上下颌中切牙及上颌侧切牙的牙齿长度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的患者下颌侧切牙治疗前后的牙齿长度无显著变化。而三组之间的对比,上下颌中切牙牙齿长度变化无显著统计学差异。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组上下颌侧切牙的牙齿长度减少量相对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组平均牙齿长度变化为(-0.37±0.11)mm,显著小于传统MBT托槽组(-1.32±0.47)mm及自锁托槽组(-1.05±0.38)mm。在牙根吸收区域的比较上,各组均表现为腭侧吸收多于唇侧吸收,近中吸收多于远中吸收。结论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畸形可有效降低切牙牙根吸收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CBCT研究无托槽隐形矫治及传统固定矫治器正畸拔牙对前牙区牙根及牙槽骨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择成人拔牙矫正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组及传统固定矫治器组(N=30).正畸治疗前后拍摄CBCT,测量两组正畸患者上下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的牙根长度及牙槽骨的厚度变化情况.结果 固定矫治器组较无托槽隐形矫...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被动自锁托槽与传统直丝弓托槽造成牙根根尖外吸收量的差异,分析被动自锁托槽与牙根吸收的关系.方法: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5例,分别应用被动自锁托槽或传统直丝弓托槽(0.022系统)进行矫治.治疗前、后拍摄锥形束CT(CBCT),测量上切牙的牙根根尖外吸收量.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2组牙根根尖外吸收量的差异进行t检验.结果:被动自锁托槽和传统直丝弓托槽治疗结束后,上颌切牙牙根吸收量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被动自锁托槽和传统直丝弓托槽都会造成一定量的牙根吸收,但两者造成的牙根根尖外吸收量差异无显著性,不能认为被动自锁托槽会诱发更多的牙根吸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设计平面导板,对上中切牙压低效率的影响及支抗前磨牙、磨牙的变化,以期对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设计平面导板矫治深覆(牙合)提供参考.方法 分别选取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设计平面导板和无平面导板矫治深覆(牙合)的病例各6例,两组均设计上中切牙不少于0.7mm的压低,通过前牙压低矫正深覆(牙合).前磨牙及磨牙作为支抗牙不设计移动.以腭穹窿为参照,重叠设计压低前后的数字化模型,比较两组上颌中切牙压低效率的差异,以及两组支抗前磨牙和磨牙的差异.结果 平面导板组上中切牙压低效率为33%,无平面导板组上中切牙压低效率为8%,二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面导板组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分别伸长0.3、0.1、0.2和0.1mm;无平面导板组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分别压低0.0、0.2、0.1和0.1mm,两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面导板组和无平面导板组未设计移动的第一磨牙分别颊倾0.0mm和0.3mm,二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设计平面导板对上颌中切牙的压低无明显影响,但能有效伸长支抗前磨牙及磨牙,克服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牙合)垫效应"造成的后牙压低,并维持磨牙水平向的位置,对深覆(牙合)的矫正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与固定矫治器对正畸患者龈沟液中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和碱性磷酸酶(AL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16~35岁正畸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15例。实验组采用隐形矫治器,对照组采用直丝弓固定矫治器。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检测各组患者菌斑指数(PLI)、牙龈指数(GI)和探诊深度(PD);收集患者龈沟液,检测AST、ALP水平。结果:矫治后6个月,实验组患者牙周指数、AST、AL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观察期内,隐形矫治器较固定矫治器更有利于维护患者牙周健康。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直丝弓矫治器切牙托槽倒置粘贴对安氏Ⅲ类错[牙合]切牙牙冠转矩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5例安氏Ⅲ类错[牙合]均角病例分别采用切牙托槽常规粘结和倒置粘结,对矫治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分析,包括测量13个硬组织项目和6个软组织项目,用SASv8.0统计分析矫治前后切牙倾斜度和面部软组织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SNA、ANB、U1-SN、U1-FH、U1-NA、U1-L1、A’UL-FH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氏Ⅲ类错[牙合]矫治中,切牙托槽倒置粘贴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控根方法,可增大切牙根唇向转矩,减少上切牙倾斜度,使美观和功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7.
李九军  张静 《口腔医学》2013,(10):653-656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建模的方法,探索建立下颌牙列直丝弓矫治器的力学分析模型。方法采用螺旋CT对个别正常的志愿者下颌骨进行多层扫描,以(医学数字成像和通讯标准)DICOM格式导入Mimics软件中,利用灰度值的差异来重建下颌骨与牙列;以.txt格式把下颌骨与牙列点云数据导入逆向工程软件Geomagic Studio 8.0中,构造三角网格面,并进行NURBS曲面拟合生成颌骨与牙齿的实体模型。然后以.igs格式导入Ansys中,在Ansys中建立直丝弓托槽和弓丝的模型,并在Geomagic中对牙根表面进行扩增0.25 mm生成牙周膜并进行布尔运算,生成牙齿、颌骨、牙周膜、托槽、弓丝的装配模型。结果建立了直丝弓矫治器三维有限元模型,在Ansys软件内对模型进行分区划分网格并施加一定的约束和载荷,即可进行三维有限元的力学分析。结论利用螺旋CT成像,并充分结合Mimics,Geomagic及Ansys软件的优点建立的直丝弓矫治器三维有限元模型精确有效,方法简单实用,可操作性强,耗时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细丝弓技术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拔牙患者使用MBT直丝弓矫治器和Begg矫治器的矫治效果.方法:28例上颌需要最大支抗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男10例,女18例),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分为MBT直丝弓矫治器(14例,A组)和Begg矫治器(14例,B组)2组,采用细丝弓矫治技术,对治疗前后患者头颅侧位X线片进行头影测量,并对结果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结束时,上颌切牙压低A组为(0.18±0.32) mm,B组为(0.77±0.91) mm(P<0.05);2组患者矫治前后其余头影测量项目差值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拔牙患者应用细丝弓技术矫治,Begg矫治器对上颌前牙垂直向控制优于直丝弓矫治器,其他方面2种矫治器均可收到同样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自锁托槽直丝弓矫治器和传统直丝弓矫治器对釉质脱矿的影响。方法根据168例患者治疗前的釉质脱矿指数将其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患者采用自锁托槽直丝弓矫治器(自锁托槽直丝弓组),另一组患者采用传统直丝弓矫治器(传统直丝弓组)。选择矫治期为18~19个月的102例患者矫治结束后再次检查釉质脱矿情况,计算釉质脱矿指数和釉质脱矿增加指数,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釉质脱矿指数和釉质脱矿增加指数的差异。结果自锁托槽直丝弓组治疗前后的釉质脱矿指数分别为0.026±0.048、0.158±0.085;传统直丝弓组治疗前后釉质脱矿指数分别为0.023±0.049、0.196±0.063。正畸治疗前两组患者釉质脱矿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45,P〉0.05),两组正畸治疗后的釉质脱矿指数均高于治疗前水平(P〈0.001),两组患者矫治后釉质脱矿增加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998,P〈0.01)。结论采用自锁托槽直丝弓矫治器可以降低釉质脱矿的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整体内收上颌前牙过程中上颌前牙所受的应力情况及初始移动规律.方法:采用CBCT扫描已拔除双侧上颌第一前磨牙患者,建立上牙列、牙周膜及牙槽骨的初始复合体模型.激光扫描患者牙冠外形并与初始模型三维重叠建立终模型.应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分析安装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时上颌前牙的应力分布及初始位移趋势.结果:建立了具有高仿真度的上颌复合体三维有限元模型;上颌双侧中切牙及侧切牙初始位移趋势一致,表现为远中舌向倾斜移动,且均有伸长趋势,其牙周膜应力分布与其位移趋势相一致;上颌双侧尖牙表现为远中倾斜移动趋势.结论: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在整体内收上颌前牙时,上颌前牙均表现为倾斜移动,且有伸长趋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直丝弓矫治器矫治前后牙齿冠根比的变化规律,及年龄因素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选取青少年患者23例和成人患者23例共46例,分为青少年组和成年组,根据正畸治疗前后全口曲面断层片,以托槽为参照系,测量计算出治疗前后中切牙、侧切牙及尖牙的根尖吸收量、牙槽嵴吸收量及冠根比变化量,进行配对t检验,分析年龄因素与矫治前后冠根比变化的相关性。结果青少年组治疗前后中切牙平均冠根比分别为0.62±0.04,0.70±0.06;侧切牙平均冠根比分别为0.63±0.04,0.70±0.06;尖牙平均冠根比分别为0.54±0.05,0.60±0.06。成年组治疗前后中切牙平均冠根比分别为0.67±0.04,0.78±0.06;侧切牙平均冠根比分别为0.66±0.05,0.77±0.05;尖牙平均冠根比分别为0.57±0.05,0.70±0.06。各组治疗前后冠根比有显著性差异,成年组上前牙冠根比变化量较青少年组显著(P<0.01)。结论直丝弓矫治后,上前牙冠根比均明显增大,其中成年组较青少年组显著,但都仍在临床可接受的正常范围内。  相似文献   

12.
滑动直丝弓矫治技术在术前术后正畸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利用滑动直丝弓矫治器进行术前术后正畸治疗的牙颌面畸形病例进行疗效分析 ,供临床工作参考。方法 牙颌面畸形患者 5 1例 ,男 16例 ,女 35例 ,年龄最大者 34岁 4个月 ,最小15岁 ,平均 18岁 9个月。所有患者均来自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与正颌外科联合门诊 ,均进行系统的术前术后正畸治疗和正颌外科手术。结果 患者中拔牙病例 18例 ,非拔牙病例 33例。平均术前正畸时间 13 3个月 ,术后正畸时间 10 4个月。全部疗程时间为 2 5 5个月。结论 直丝弓矫治器预制了牙齿冠舌腭向与近远中倾斜度 ,在术前术后正畸时利用平直方弓丝即可达到对牙齿在三维方向的有效控制 ,因而取得良好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锥体束CT(CBCT)观察磁力扩大上颌牙弓后后牙牙根的吸收情况。方法 选取采用磁力扩弓矫治器进行上颌扩弓的32例患者,拍摄扩弓前后CBCT,测量上颌后牙牙根长度,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扩弓前后牙根长度的变化,采用成组t检验分析不同发育阶段的牙根长度的差异。结果 磁力扩弓后,支抗牙较非支抗牙更易出现牙根吸收。根尖孔已闭合组(G2组)上颌后牙牙根长度有减少的趋势,第一磨牙近中颊根长度减少,第一前磨牙颊根减少。根尖孔未闭合组(G1组)后牙牙根未见吸收。结论 磁力扩弓对支抗牙的牙根长度有影响。G1组的支抗牙对于矫形力的耐受强于G2组。早期进行扩弓治疗可能降低牙根吸收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CBCT技术精确测量种植支抗治疗露龈笑过程中所导致的上颌切牙牙根吸收的情况。方法 11例患者全部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在上颌两侧侧切牙和中切牙之间的牙槽骨上,各植入1枚微螺钉,每侧约0.98 N压低上前牙。当龈缘距与微笑线基本平齐时,治疗停止,进入保持阶段。治疗前后拍摄CBCT,在矢状位图像选取牙根长度最长的轴面进行长度测量。结果 所有患者露龈笑均有明显改善,平均减小(2.47±0.64)mm,切牙压入量为(2.81±0.62)mm。CBCT显示,治疗前后切牙牙根有一定程度的吸收,其中中切牙的吸收量大于侧切牙,但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种植支抗治疗露龈笑会导致上颌切牙出现牙根吸收,CBCT能够定量测量根吸收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远中移动上颌磨牙的疗效.方法:选取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15例,平均年龄为25.3岁.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远中移动上颌磨牙,通过重叠磨牙远移前后的三维数字化模型,并进行三维测量分析评价其远中移动磨牙的疗效.结果:双侧第一磨牙均平均向远中移动2.58 mm,左右侧第二磨牙分别平均向远中移动2.57 mm和2.68 mm,双侧中切牙均平均向近中移动0.34 mm.双侧中切牙在水平向上无明显移动,左右侧第一磨牙均平均颊向移动0.96 mm和0.97mm,左右侧第二磨牙平均颊向移动1.01 mm和1.11 mm.双侧中切牙无明显伸长或压低,双侧第一磨牙均平均压低0.26 mm,左右侧第二磨牙分别平均压低0.37 mm和0.36 mm.双侧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均无明显颊腭向旋转.结论: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能有效地远中移动上颌磨牙,但会引起轻微的磨牙压低和前牙支抗丧失.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远中移动上颌磨牙的效果进行三维的测量分析并评价该方法的可行性.方法:选取5名需进行上颌磨牙远中移动的患者,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顺序远中移动上颌第二磨牙、第一磨牙,并分别对其移动到位后的阶段模型进行数字化重建.通过三维重叠软件将阶段模型与治疗前模型进行重叠对比,测量磨牙远中移动后所获得的绝...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MBT直丝弓矫治器治疗成年人安氏Ⅱ类1分类并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6年湛江中心人民医院口腔科就诊的24例成年人安氏Ⅱ类1分类并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12例)采用MBT直丝弓矫治器治疗,对照组(12例)采用传统直丝弓矫治器治疗。两组均在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对治疗前后效果的对比及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治疗后两组均有效。尤以试验组为优。治疗后试验组U1-Y平均减小5.48mm,U1-SN平均减少6.67°,U1-L1平均增加5.36°,其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SNA、SNB、MP-SN、L1-Y等指标改变不明显。治疗时间平均24.2个月。结论MBT直丝弓矫治器能更有效地矫正上颌前突、前牙开牙合,纠正上唇紧张外翻,协调上下唇软组织关系,改善面型。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This study evaluated the frequency of root resorption during the orthodontic treatment with Herbst appliance by 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

Material and Methods

The sample comprised 23 patients (11 men, 12 women; mean ages 15.76±1.75 years) with Class II division 1 malocclusion, treated with Herbst appliance. CBCT was obtained before treatment (T0) and after Herbst treatment (T1). All the dental roots, except third molars, were evaluated, and apical root resorption was determined using the axial guided navigation method. Paired t-tests and Wilcoxon T Test were used to compare the dependent samples in parametric and nonparametric cases, respectively. Chi-Square Test with Yates’ correction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pical root resorption and gender. Results were considered at a significance level of 5%.

Results

Apical resorption was detected by CBCT in 57.96% of 980 roots that underwent Herbst appliance treatment. All patients had minimal resorption and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between the genders.

Conclusion

CBCT three-dimensional evaluation showed association between Herbst appliance and minimal apical root resorption, mostly in the anchoring teeth, without clinical significance.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支抗控制在滑动直丝弓技术矫治双颌前突畸形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国产直丝弓托槽,滑动技术矫治双颌前突畸形患者30例,使用口外唇弓和不使用口外唇弓者各15例,均拔除4颗第一双尖牙,均采用一步法关闭拔牙间隙。将矫治前后的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对比分析,其变化量进行独立t检验。结果 矫治后戴口外唇弓组争不戴口外唇弓组上颌磨牙分别前移3.21mm和4.67mm;下颌磨牙分别前移3.32mm和5.21mm;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前牙内收量戴口外弓组上颌为5.19mm,下颌为4.43mm;不戴口外弓组上颌为3.43mm。下颌为2.62mm。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01)。结论 口外唇弓在使用国产直丝弓托槽,运用滑动机制矫治双颌前突畸形中较有效地保护了后牙支抗,从而减少面部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