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淋巴上皮病(lymphoepitheliallesion,LEL)流行病学特点以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方法:对19例淋巴上皮病病例的年龄、性别、病理类型、病程、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淋巴上皮病发病年龄多在40~50岁左右,无性别差异。主要表现为局限性肿块或涎腺弥漫性肿大。肿块界清,直径0.6~4.6cm不等,活动度尚可,多数位于耳垂周围,良性者质地中等,恶性者质地较硬。一般无自发痛及面神经功能障碍,少数有轻压痛。无眼干、口干及关节疼痛等症状。淋巴上皮病可累及双侧腺体,绝大多数发生于大涎腺,腮腺最常见,且常呈多病灶。该病患者血清球蛋白往往升高,白球比下降。结论:淋巴上皮病的临床表现有一定规律性,结合影像学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可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2.
涎腺恶性淋巴上皮病变变一种少见的肿瘤,对于其是否来自于良性淋巴上皮病恶变尚有争论。本文对其发病因素、临床特征、病理变化(光镜、免疫组化染色、电镜)、诊断与鉴别诊断等问题进行了综述。该肿瘤对放射线照射敏感,因此正确的病理诊断在指导临床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涎腺恶性淋巴上皮病损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涎腺恶性淋巴上皮病损(MLEL)是涎腺罕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明显的种族特性,好发于南部中国人。本文对12例MLEL(其中10例有随访资料)进行Keratin,S-100,GFAP,CEA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发现Keratin免疫组化染色反应强者预后好,染色反应弱者预后差。以上四种抗体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尚提示MLEL的癌细胞具有与正常腺上皮细胞、肌上皮细胞及鳞状上皮细胞相似的抗原特性,提示该瘤来自涎腺导管上皮,常有鳞状上皮化生  相似文献   

4.
5.
涎腺恶性淋巴上皮病损的临床病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涎腺恶性淋巴上皮病损是涎腺罕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明显的种族特性。本文对27例恶性淋巴上皮病损进行了临床病理学分析和随访调查,探讨肿瘤生物学行为有关的病理因素,发现间质中纤维结缔组织多,玻璃样变明显者预后较差,本文还着重对MLEL的命名、诊断、鉴别诊断、病理组织学与预后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良性淋巴上皮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良性淋巴上皮病表现为单、双侧单腮腺无痛性、进行性的肿大。本文通过对8例该病的临床分析认为,单侧腮腺部分受累,易误诊为混合瘤,双侧腮腺肿大,多伴有其他小涎腺肿大和干燥综合症,涎腺的磺油造影是一个简便易行,早期诊断本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作者对3例涎腺恶性淋巴上皮病变进行了病理学研究。光镜下肿瘤由未分化的癌巢和淋巴组织间质构成,癌细胞含特征性的水泡状核和明显的嗜酸性核仁。网状纤维呈蜂窝状围绕癌巢。免疫组织化学研究证实,癌巢内含溶菌酶阳性的吞噬细胞,癌细胞内含细胞性角蛋白。表明本肿瘤是一种非神经内分泌性肿瘤,免疫反应参与其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8.
涎腺淋巴上皮病及恶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涎腺淋巴上皮病临床较少见,我们曾收治5例该病患者,其中恶变2例,可疑恶变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良性淋巴上皮病表现为单、双侧单腮腺无痛性、进行性的肿大。本文通过对8例该病的临床分析认为,单侧腮腺部分受累,易误诊为混合瘤,双侧腮腺肿大,多件有其他小涎腺肿大和干燥综合症。涎腺的碘油造影是一个简便易行、早期诊断本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涎腺瘤样淋巴上皮病 ,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涎腺疾病 ,以腮腺较多见 ,泪腺次之 ,颌下腺及舌下腺较少见。我科收治 1例 ,发生于颌骨内 ,其中埋伏一磨牙胚 ,术后随访 9年发展为”恶性淋巴瘤” ,报道如下 :患者 ,女 ,16岁 ,1988年 4月第一次入院。检查见 :左侧下颌骨肿大膨隆 ,约 5 .0cm× 4.0cm× 3.0cm ,牙列整齐 ,牙体、牙周正常 ,牙无松动 ,叩诊不适。腮腺、颌下腺区无明显异常 ,X线片示 ,左下颌骨隆起 ,骨质有吸收 ,骨腔内有一牙胚影。行肿块切除术 ,术中见肿物位于下颌骨中 ,颌骨呈淡灰黑色 ,骨质疏松菲薄 ,其下有一褐黑色囊壁 ,包裹着数十…  相似文献   

11.
良性淋巴上皮病、淋巴上皮癌、MALT淋巴瘤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良性淋巴上皮病(benign lymphoepithelial lesion)、淋巴上皮癌(lymphoepithelial carcinoma)、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LT淋巴瘤)(extranodal marginal zone B-cell lymphoma of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 lymphoma)是3种性质不同但又存在某些关联的病变,本文对3种病变的病因、组织病理学表现及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介绍,并结合叶为民等论文中的一些内容进行了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2.
36例良、恶性淋巴上皮病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恶性淋巴上皮病(MLEL)、良性淋巴上皮病(BLEL)及与之相联系的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LToma)的临床特点、病理学特征、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转归。方法:对13例MLEL、20例BLEL及3例MT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和HE染色观察,复习相关临床资料并随访。结果:MLEL的病理学特征为大量增生的淋巴组织中见成簇或条索状分布的肿瘤细胞,界限不清,核分裂像多见;免疫组化示CKpan全部阳性(13/13),Vim部分阳性(3/13),SMA部分阳性(2/13);8例MLEL可随访资料中,术后1例死于复发,1例死于其他疾病,1例局部复发,5例未见复发或转移,随访3.5个月-4a。BLEL的病理学特点为腺实质萎缩,间质淋巴细胞浸润及形态温和的腺肌上皮岛;免疫组化示CKpan19例阳性,LCA17例阳性。UCHL-1、L2616例阳性。CK10 10例阳性.S-1002例阳性;12例可随访的BIEL中,2例术后复发诊断为MLEL,其余健在,随访3个月~6a不等。3例MT中。1例术后6个月复发,经再次手术并化疗后缓解;免疫组化L26、LCA、CD79、CD43均阳性;UCHL-1、CKpan、EMA均有2例阳性。结论:MLEL好发于腮腺,且女性多见,来源于唾液腺导管上皮。对已发生颈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行原发灶一颈联合根治,术后放疗,少数MLEL可在BLEL基础上发生,故BLEL局部切除后应长期随访;MT为B细胞淋巴瘤,手术切除辅以适当化疗可获较好疗效。术中冷冻切片是本病目前最可靠的术中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3.
唾液腺淋巴上皮癌是原发于唾液腺的一种较为罕见的恶性肿瘤,最早于1962年由Hilderman首次报道并提出,曾有多个别名,如淋巴上皮瘤样癌、恶性淋巴上皮病变、伴淋巴样间质的未分化癌以及癌在淋巴上皮病变中。WHO头颈肿瘤分类第3版(2005年)正式将其更名为淋巴上皮癌。唾液腺淋巴上皮癌的临床诊治尚未规范。本文旨在针对唾液腺淋巴上皮癌的发病机制、临床病理特点、诊断、治疗和预后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bcl—2蛋白,LMP—1表达与恶性淋巴上皮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涎腺恶性淋巴上皮病中bcl-2蛋白和EB病毒潜在膜蛋白(LMP-1)表达与恶性淋巴上皮病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Envison法检测10例恶性淋巴上皮病中bcl-1蛋白和LMP-1的表达。结果:LMP-1阳性表达率为80%(8/10),bcl-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70%(7/10),两种指标的表达率在恶性淋巴上皮病中无明显判别,结论:EB病毒感染和bcl-2蛋白阳性表达与恶性淋巴上皮病有关,EB病毒感染是否是恶性淋巴上皮病的病因有待进一步阐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分析唾液腺淋巴上皮癌(lymphoepithelial carcinoma, LEC)的临床病理资料,为进一步提高诊治率提供参考。方法:对2006年1月—2016年9月诊治的15例LEC病例从流行病病因学、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患者中,原发于腮腺8例,下颌下腺7例。男9例,女6例。发病年龄24~61岁,病程从20 d到10余年不等。患者中除1例来自黑龙江外,其他均来自中国南方。术后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8 例EB病毒原位杂交,阳检率为100%。术后随访13个月~10 a,除3例患者失访外,仅1例死亡,主要死亡原因为复发及转移。结论:唾液腺淋巴上皮癌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颈淋巴转移率高。该病缺乏特征临床表现,需借助组织病理学检查予以确诊。治疗上首选根治性切除,手术无法彻底切除或淋巴结转移者术后辅助放疗, T3期及以上患者需辅助化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以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1H-MRS)鉴别腮腺淋巴上皮病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1H-MRS检查,并经手术后病理检查证实的腮腺淋巴上皮病和MALT淋巴瘤病例各9例,男4例,女14例;平均年龄54.2岁。1H-MRS空间定位采用点分辨波谱法(PRESS),回波时间144ms。以腮腺病变内胆碱化合物(3.2ppm)的检出作为诊断MALT淋巴瘤的标准。采用SAS12.0软件包进行Fisher确切概率检验。结果:18例患者均成功完成1H-MRS检查。8/9例MALT淋巴瘤和1/9例淋巴上皮病中有胆碱化合物被检出。统计结果显示,两者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35)。结论:单体素1H-MRS能为腮腺淋巴上皮病和MALT淋巴瘤的鉴别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7.
涎腺淋巴上皮病变2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作者对25例涎腺淋巴上皮病变的临床资料和观察随访结果进行了分析。并对本病的名称和性质,Mikulicz病与Sjoegrer综合征的关系作了讨论,认为涎腺淋巴上皮病变一般为良性过程,但具有肿瘤的特性。临床易误诊,治疗需按涎腺肿瘤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8.
采用抗肌动蛋白单克隆抗体HHF35和抗细胞角蛋白单克隆抗体AE1/AE3对10例良性淋巴上皮病变和3例恶性淋巴上皮病变中上皮性成分的构成细胞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发现:良性淋巴上皮病变中上皮岛构成细胞在部分HHF35呈阴性,仅在外周可见少许HHF35阳性细胞。AE1/AE3抗体在上皮岛构成细胞中大部分呈阳性。恶性淋巴上皮病变中癌巢内AE1/AE3抗体呈弥漫阳性,HHF35抗体主要分布在癌巢外周细胞。讨论了良性淋巴上皮的发生、发展、诊断及鉴别诊断方面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A case of benign lymphoepithelial lesion with two large cysts and many foci of duct dilatation is reported. Clinical features, except for absence of dry eyes, indicated the case was Sjogren's syndrome. The cysts were found in the left parotid gland of a 60-yr-old woman and were surgically removed. The size of each cyst was 20 mm in diameter and one of them was located in the lymph node. Because of the HLA-DR expression by the epithelium, the cysts are considered to have formed as a result of duct dilatation due to autoimmune response. As for one cyst, it is also possible that the pre-existing lymphoepithelial cyst might be involved in the autoimmune phenomenon because of its relation to the lymph nod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