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日两国针灸教育历史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中日两国针灸教育的历史进行了比较,并简要分析了两国针灸学校的现状。日本早期直接沿用中国的针灸教育模式,但目前中日两国在针灸的教育上,已存在较大区别。针灸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设有专门学科,较日本更利于发展。同时,中国也能从日本重视实践操作技能培养的针灸教育中,得到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2.
日本古代针灸医学源流概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肖永芝 《中国针灸》1999,19(5):309-312
日本针灸是中国针灸医学在国外繁衍的一个分支。中、日两国的学术交流渊远流长,自古以来,针灸医学由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源源输入日本,其在日本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盛衰往复的曲折过程,且基本上沿袭了中国的针灸医学。至安土桃山时代,日本针灸开始具有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3.
孙治安 《河南中医》2008,28(4):76-77
2007年四月,温家宝总理的赴日访问是中日友好交流历史上的一次破冰之旅 ,在中日友好交往史上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作为中日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交流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东汉时期,中日两国就有了正式往来,历经三国、两晋和南北朝,从未中断.公元552年,中国就赠送给日本国<针经>一套,对日本针灸医学的发展给予了重要支持. 在日本政府即将派遣两万名青年访问中国之际,重新回顾中日两国的医药交流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针灸学教育课程设置、针灸医师考核等方面比较中国和日本两国目前针灸教育存在的差异,取长补短,为提升我国高校针灸学教学质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笔者 1984年自上海中医学院毕业后,即在上海静安区中心医院从事针灸临床。1989年至 1995年去日本留学,在日本名古屋市立大学解剖教室作穴位人体解剖客席研究员,在此期间走访了大量日本民间针灸诊所,也联络当地诊所,对日本的患者作了大量的治疗,从中感受到异地针灸师对针灸的感悟,理解不同,和两地患者对针灸的看法,其中的趣味向同行一吐为快,也想为两地的学术交流作一些探讨。1 目前中日两国的针灸临床现状中国目前处在针灸临床的医师,以各地中医大学针灸或医疗系的本科毕业为主体,结合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人员,有一批西学中人员;目前尚存…  相似文献   

6.
中日两国针灸教育课程体系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课程的分类特点、学时与课时的安排、教材版本特点、教材内容特点、临床实习、教学器械、图书配备等方面比较了中日两国针灸教育的异同.如何在与现代教育的衔接中,保持中医特色、继承发扬传统师承教育有效的内容和形式,一直是中医针灸教育工作者探索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李强  串崎正辉 《中国针灸》2013,33(2):180-184
运用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对日本国立情报学研究所和国会图书馆所建立的 《KAK-EN科学研究费补助金数据库》公布的针灸科研成果进行梳理汇总以及统计归类,并与《中国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中的2011年度国家针灸科研课题中标项目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日本针灸学术界的科研专项组织思路比较清晰,定位把握比较准确;认为日本针灸学术界多年以来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和形成的学术思路对我国国内针灸科研工作者在科研课题的立项和中标申请以及在避免“无效科研”和“重复科研”等方面会有所启示;两国的特点是,中国着重于基础研究,展示了针灸发源国的科研气概,日本则长于基础与临床结合,甘于做小题目,表现出踏实的作风.  相似文献   

8.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发表《针灸临床研究规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卫生组织西大区于1994年6月在日本青森召开了针灸临床研究工作组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来自中国及日、美、韩、越、英等国的专家,以及WHO的官员。会议就针灸临床研究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制定了关于针灸临床研究的规范,现将这一文件编译出来以供国内研究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9.
<正> [中文]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近邻。自古以来,两国人民就有着友好往来。许多先驱者曾为中、日两国的文化和医药交流做出了贡献,鉴真便是其中的卓越代表人物。鉴真是唐代人,于公元688年生于我国杨州。他14岁出家,在杨州大云寺当和尚。在那里,他在名师指导下,获得了包括医药在内的广博知识。后来他还到长安等地去深造。据说他曾积极地参加当时灾区的医药救济活动。在唐代以前,中、日两国已有医药上的往来。早在公元561年,一名叫知聪的中国南方医生,曾到过日本,并带去一百多卷医学理论和针灸书籍。在唐代,两国的交往更加多了起  相似文献   

10.
杉山和一是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8年)的一位盲人针师。他在继承中国针灸医学的过程中开拓创新,创制日本管针,并发明了独具特色的管针术;他创办针灸学校,专门教授盲人学习针术,亲自编撰针灸教材,推广了管针及管针术,使日本的针灸教育组织化、正规化。杉山和一以及围绕他所形成的针灸流派,一方面传承中国针灸医学,一方面致力于创新发明,使日本针灸开始具有本土特色,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由于杉山和一的杰出贡献,他在日本倍受尊崇,享有崇高的声誉,世代为后人所称颂。  相似文献   

11.
访日简讯     
黑龙江商学院中药系主任,副教授台宝山应日本国东日本学園大学药学部的邀请,于1986年10月16~29日去日本札幌、东京、名古屋等城市进行了访问,并在该大学和製藥株式会社、养命酒製造株式会社中央研究所进行了讲学。题目是“中国药学教育”、“中国刺五加的研究”、“人参及其酒剂的研究”等。这次访问加强了中日两国药学  相似文献   

12.
荣军 《中医教育》2010,29(6):73-74
公元六世纪针灸从中国传到朝鲜和日本.经过千年的发展,如今针灸在日本早已是家喻户晓,应用针灸疗法预防保健、延年益寿也是民间共识。相应的针灸教育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中药》1982,(1):48-48
十一月中旬,学院科研处邀请我院第二期日本针灸班学员作了三次学术报告:十六日,日本阪神中国医学研究所针灸师中西丰先生作了题为《针刺治疗腰痛》的学术报告;二十三日,日本兵库县立尼崎医院附属东洋医学研究所针灸师丸山彰贞先生作了题为《日本针灸现状和日本明治针灸短期大学教学概况》的学术报告;二十四日,日本医学电子计算机俱乐部成员、医学博士伊香雅文先生作了题为《微电脑在日本医学方面的应用》的学术报告,受到了与会广大师生和医务工作者的热烈欢迎。  相似文献   

14.
《中药材》1986,(4)
为了沟通中日两国医药技术、经济交流渠道,增进中日两国民间医药往来和合作,互相取长补短,为中日两国医药事业的共同发展做出贡献,中日合资医药经济技术咨询公司合作意向书三月十七日在北京签字。中国医药对外技术经济合作总公司胡宝华总经理主持了签字仪式。代表中方签字的为国家医药管理局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院长许文思,代表日方签字的为日本药业经济研究所常务理事常松已一。中日医药经济技术咨询公司将对技术引进、输出及各种形式的技术经济合作交流、人才引进进行咨询,并交流医药技术经济发展情报。公司本部拟设在上海市,并在日本东京设分公司。除为中日两国的有  相似文献   

15.
我拜到了中国明师日本国神功研究院院长田中智英我是日本国际神功研究会会长,日本神功研究院长,日本国际气功研究会顾问,一级医疗著名气功师。自1988年开设针灸,创办神功院以来,用针灸加气功度已度人。当时日本气功处于婴儿状态,我便开始用气功为民疗疾达数万人...  相似文献   

16.
中日两国面对19世纪中后期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都发生了变化,然而最终达成改革目标的却是日本,这无疑得益于日本明治维新的彻底。相比之下,中国的洋务运动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而日本是全盘西化,并且相当程度地注重典章制度与思想、观念方面的改革。这样,改革对两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也就截然不同了。  相似文献   

17.
《中医药导报》2011,(10):53
人民网.天津视窗10月24日电:日前,由教育部主办、天津中医药大学承办的2011年度教育援外项目暨非洲西医师针灸高级研修班在内罗毕大学举行,来自肯尼亚、加纳、尼日利亚等6国的学员参加研修班。本次研修班为期两周,学习内容涵盖中国传统文化、中医基础理论、针灸基础知识、常见病治疗及临床操作、针  相似文献   

18.
正2018年9月19日,由中国针灸学会、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联合主办,湖北省中医药大学承办,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治未病专业委员会、《中国针灸》杂志、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协办的2018世针教育杯全国中医药院校针灸推拿临床技能大赛在湖北省中医药大学黄家湖校区体育馆隆重开幕,经过两天的激烈  相似文献   

19.
<正>2014年11月22-23日,亚太地区"穴位特异性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研讨会在上海市医学会会议厅隆重召开。此次会议由上海科技发展基金会资助,上海市针灸学会、同济大学和上海中医药大学联合主办,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共同承办。来自中国、美国、韩国、日本等国的350多位针灸学者齐聚一堂、共襄盛会。  相似文献   

20.
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特别是在医学方面的联系,有着悠久的历史。现在日本汉方界与中国中医界的友好往来和学术交流日益频繁,这对于发展两国医学科学事业是很有益的。兹就日本汉方古方派近年的若干学术观点,谈谈我们的粗浅认识,以就正于中日同道。一、《伤寒论》与《内经》在理论方面是相得益彰的日本学者认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