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云南元江县东蛾开发区疟疾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勐腊县勐伴镇上回落、下回落、盘山、象朵牙 4个村寨发生的疟疾流行情况。方法对 4个村居民的疟史、蚊帐覆盖及蚊媒进行调查 ,对发热病人及疑似疟疾病人血检。结果 4个村近 2年的疟史率平均为6 2 .76 % ,4个村平均蚊帐覆盖率为 4 2 .86 %。现场血检发热病人及疑似疟疾者 31 8人 ,阳性 1 30人 ,血检阳性率为 4 1 .4 0 % ,其中恶性疟 1 0 2人 ,恶性疟比例达 78.4 6 % ,共有 30例查见配子体 ,配子体携带率为 2 3.0 8%。 4村总发病率为 2 0 .1 2 % ,瑶族村发病率较高。传疟媒介调查 ,微小按蚊占 5 5 .76 %。结论 4村发生了以恶性疟为主的点状暴发流行 ,微小按蚊为主要传疟媒介 ,发生原因是当地防疫网络不完善 ,传疟媒介大量存在及村民疟防知识匮乏等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勐腊县勐伴镇上回落、下回落、盘山、象朵牙4个村寨发生的疟疾流行情况。方法对4个村居民的疟史、蚊帐覆盖及蚊媒进行调查,对发热病人及疑似疟疾病人血检。结果4个村近2年的疟史率平均为62.76%,4个村平均蚊帐覆盖率为42.86%。现场血检发热病人及疑似疟疾者318人,阳性130人,血检阳性率为41.40%,其中恶性疟102人,恶性疟比例达78.46%,共有30例查见配子体,配子体携带率为23.08%。4村总发病率为20.12%,瑶族村发病率较高。传疟媒介调查,微小按蚊占55.76%。结论4村发生了以恶性疟为主的点状暴发流行,微小按蚊为主要传疟媒介,发生原因是当地防疫网络不完善,传疟媒介大量存在及村民疟防知识匮乏等。  相似文献   

4.
5.
6.
7.
8.
新疆南部1985—1988年疟疾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9.
云南省疟疾流行状况的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云南元江流域疟疾流行现状及防治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元江流域90年代平均年带虫发病率26.71/元;可划分为基本消灭的坝区、流行不稳的山区和难于控制的河谷区;人口流动使山区和河谷疟疾暴发流行时有发生。主要媒介的外栖性和外食性,以及人群露宿在田间过夜的习惯降低了杀虫剂室内滞留喷哂的防疟效果;经费投入不足,管理及基层卫生服务模式滞后使传染得不到即时治疗和根治,媒介控制措施达不到要求的范围、频率和质量标准,而难于阻断疟疾传播。研究揭示元江流域应采取因地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查明2010年云南省元江县发生的伤寒、副伤寒疫情的危险因素,为有效控制疫情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0—10/12月份云南省元江县发生的伤寒、副伤寒疫情的实验室确诊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并采用1:1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可能的危险因素,对出院病例、健康人群和外环境采集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该起疫情共发生伤寒、副伤寒593例,发病率为288.49/10万,实验室确诊病例509例,其中甲型副伤寒病例497例,占实验室确诊病例的97.67%;发病曲线呈单峰状,病例分布以县城所在地为中心波及到周边乡镇,发病以25~49岁的青壮年为主;病例对照研究显示:食用生冷食品的危险为对照组的3.644倍(OR=3.644,CI95%:1.507~8.815,P〈0.05));病后带菌率为8.06%,健康带菌率为8.0%;同时从用于浇灌菜地的主污水源头检出1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结论此次疫情可能是由食用受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污染的生、冷食品所引起。  相似文献   

12.
1998年8 ̄9月,云南省蒙自县红寨乡发生动物间鼠疫流行。共分离到鼠疫菌8株,其中黄胸鼠7株,印鼠客蚤1株。查出反相血凝阳性18份。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学和血清学检验追溯诊断证实腺鼠疫患6人。调查分析表明:此次鼠疫暴发流行是历史疫区家鼠鼠疫的复燃,该地家鼠密度与习客蚤指数增高及当地居民不良的生活习俗是诱发此次流行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化隆县隶属青海省海东地区。面积 2 740km2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梯状递减 ,海拔 1 884~ 4 484.7m。人口约 2 2万 ,以回、汉和藏族为主。农牧业主体为种植业 ,兼营畜牧业。长期以来 ,对该县棘球蚴病的流行情况缺乏全面调查了解。 2 0 0 0年6月 ,对该县人群棘球蚴病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 ,现报告如下。1 调查对象与方法1 .1 调查对象 化隆县金源乡居民 ,德加中学和县民族中学师生及附近居民。1 .2调查方法 采用微量间接血凝试验 (IHA)和B超筛查受检者。IHA以 1∶8(++)以上为感染 ,B超检查结合IHA检测效价和临床资料综合判定现…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 To conduct an analysis of the epidemiological changes in malaria that have occurred in Shanxian county from 2002 to 2016.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study was conducted and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web-based reporting system to explore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 Shanxian county from 2002 to 2016. All individual case information was obtained from village malaria servicers organized by the local Shandong Institute of Parasitic Diseases. Results: A total of 133 cases were identified as malaria in Shanxian county during this period, including 124 indigenous cases(93.2%) and 9 imported cases(6.8%). The 124 indigenous malaria cases were infected with Plasmodium vivax(P. vivax), whereas 7 of the 9 confirmed imported cases were infected with Plasmodium falciparum(P. falciparum), 1 was infected with Plasmodium ovale(P. ovale) and 1 patient was infected with P. falciparum mixed with P. vivax. The total number of malaria cases included 86 males(64.7%) and 47 females(35.3%). Age of the patients ranged from 1 to 83 years, although most(64.7%) infections occurred in the 21-to 60-year-old age group. Remarkably, 117 of the total malaria cases(98.0%) were reported from 2006-2011. The epidemic season was from June to October, with the peak occurring yearly from July to September. The most common occupation of the infected patients was farmer. In total, 58.1% of the cases occurred in 3 townships, namely, Fugang, Huanggang and Caozhuang. Conclusions: In Shanxian county, the local malaria incidence experienced an emerge-peak-control-eliminate status. However, due to the numbers of migrant labourers returning from Africa, imported cases were continuous and presented an increasing annual trend, which became a non-negligible and a significant impediment for malaria elimination. Therefore, the need to eliminate instances of malaria reintroduction to receptive malaria-free areas should drive strategies to align with the epidemiological changes.  相似文献   

15.
湖北省孝昌县1995~2002年疟疾流行病学简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湖北省孝昌县面积 12 0 0km2 ,共辖 12个乡镇 ,总人口约62万。年平均气温 17.8℃ ,年降雨量 90 0~ 13 0 0mm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适于按蚊孳生和疟疾传播。本县属历史疟区 ,自1995年疟疾 (间日疟 )发病率逐年上升 ,1999年则形成局部点状暴发 ,2 0 0 0年后逐渐下降。为制定疟疾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现将 1995~ 2 0 0 2年疟疾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报告如下。根据全县疫情报告资料及人口资料 ,采用Excel 2 0 0 0进行统计处理。全县 1995~ 2 0 0 2年共报告疟疾 1783例 ,无死亡病例 ,其中男 976例 ,女 80 7例。 1995年至 2 0 0 2年逐年发病数(及发…  相似文献   

16.
本文作者于1986年5月-1988年2月对云南省乙脑高发行区洱源县右所镇的蚊类种群组成,季节消长,成蚊自然毒率;媒蚊密度与乙脑流行关系,猪群感染乙脑动态与人群发病的关系;乙脑流行前后人群免疫水平;乙脑病毒的分离与鉴定等项目进行了系统监测研究。结果表明:中华按蚊,纹库蚊是该地区优势蚊种,1-11月可见蚊虫活动。从人房及畜厩捕获的中华按蚊,三带喙库蚊及麻翅库蚊中分离到乙脑病毒8株。证明中华按蚊及三带喙  相似文献   

17.
青海省达日县棘球蚴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棘球蚴病的流行分布现状,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07年8~9月对达日县6个乡各2~3个自然村的3周岁以上常驻牧民分别用B超、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HA)和间接ELISA法(重组Ag B和Em 18抗原)检查两型棘球蚴病患病和感染情况。并调查当地啮齿类动物、牦牛、绵羊和野犬的感染情况,对采集的棘球绦虫和棘球蚴用PCR-RFLP方法进行虫种鉴定,并确定其基因型。收集牧民的家犬粪便,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粪抗原阳性率。 结果 共调查牧民1 723人,B超查出棘球蚴病患者236例(占13.7%),其中囊型和泡型棘球蚴病患病率分别为5.5%(95/1 723)和8.2%(141/1 723)。男、女性棘球蚴病患病率分别为11.6%和16.0%(χ 2=7.0,P<0.05)。家犬粪抗原阳性率为11.3%(31/275)。剖检9只无主犬,其中5只棘球绦虫感染阳性,对检获的虫体经PCR-RFLP鉴定,1只犬感染细粒棘球绦虫,基因型为G1,4只犬感染多房棘球绦虫。牦牛、绵羊的细粒棘球蚴感染率分别为26.4%(14/53)和5/16,对从牦牛、绵羊检获的细粒棘球蚴经PCR-RFLP鉴定,基因型均为G1。捕获高原鼠兔239只,石渠棘球绦虫感染率为11.3%(27/239)。 结论 达日县存在细粒棘球绦虫、多房棘球绦虫和石渠棘球绦虫的分布,泡型和囊型棘球蚴病在人群中严重流行,犬是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主要传染源。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目的 分析云南省高原山区血吸虫病疫区达到传播阻断 (传阻) 前后螺情与病情变化规律。方法 方法 采用回顾性 调查方法, 收集、 记录剑川县达到传播控制 (传控) 前10年至2008年的疫情资料, 建立调查资料数据库, 分析各流行村螺 情、 病情变化趋势和规律。结果 结果 剑川县从1954年开始开展防治血吸虫病, 1976年达血吸虫病疫情控制标准, 人群感染 率为0.65%, 钉螺感染率为0.40%; 1981年达传控标准, 人群感染率为0.34%, 钉螺感染率为1.41%; 1993年达传阻标准, 人 群感染率、 钉螺感染率均为0; 3个重要防治阶段, 在整个防治过程中螺情、 病情指标时有波动、 上升, 但仍延着逐渐下降 的趋势, 并在一个较低的感染率水平上持续较长的时间, 才达到传阻阶段。结论 结论 云南省高原山区血吸虫病从疫情控制 到传控相对耗时较短, 从传控到传阻需时较长。原血吸虫病流行区通过防治有可能存在 “有螺无病” 区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元江县居民蚊帐使用,防疟作用及与疟疾知识的关系。方法 家庭寻访,血清学实验和单因素统计分析。结果 共调查1756人,平均蚊帐使用率64.4%,但正确使用率仅为28.8%;与不使用蚊帐相比,RR(risk ratio) 值是0.75%(95%CL:0.68-0.82),其中山区和半山区生产人员和坝区居民使用蚊帐的RR值分别为0.57(95%CL:0.44-0.74)和0.60(95%CL:0.49-0.75);仅6.5%的调查人群防疟知识评定为好,而防疟知识为较好对象的蚊帐使用率和正确使用率显著高于中、差者(P=0.01)。结论 元江县居民有较高的蚊帐拥有数和使用率,并有一定的防疟作用,但正确使用率和防疟知识差,有待通过卫生宣教,促进蚊帐的正确使用。  相似文献   

20.
疟疾流动人口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是疟疾防治的主要措施之一。仅靠疟防专业人员乃至全体卫生人员难以开展好此项工作 ,必须有政府的支持及各部门的大力协作。作者对腾冲县 1997~ 2 0 0 1年疟疾流动人口管理资料进行分析 ,以探讨适应当前流动人口流动特点的管理方案。1 基本情况腾冲县属于云南 2 6个边境县之一 ,边境线长 14 8.0 75km ,3个乡 (镇 )沿边境线有 5个小额贸易口岸 ,16条国境出入通道。 2 0 0 1年全县人口 5 990 2 4人 ,辖 2 2个乡 (镇 ) ,2 2 4个行政村 ,2 64 4个合作社 ,2 92 9个自然村。面积为 65 92 .86km2 。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