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治未病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索问·四气调神大论》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治病必先防病,能治“未病”,方称“上工”。只有在未病之时进行预防,增强人体正气即机体的抗病能力,也就是顺应四时变化,“春夏养阳,秋  相似文献   

2.
急症的特点之一就是发病急、变化快、季节性明显、时间性强。在临床实践中,笔者运用“因时制宜”法则诊治急症,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兹举验案以证之,以飨于同道。四时发病,治以阴阳春夏秋冬四时循序,寒热温凉气候环调。人身阴阳之气亦随之发生变化,若人身阴阳之气失调,不能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时令变化,“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素问·  相似文献   

3.
<正> 1.治未病语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原文是:“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治未病”,从字面上讲,就是不得病.从理论和临床上讲,它有两个含义:一是无病先防,即调摄精神,适应四时,防止疾病的发生;二是有病早治,防止疾病的发展.如“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素向》阴阳应象大论篇).除了这段原文含有这一含义外,从“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这两句原文也可以体会到这一含义.关键在于对“已成”二字的理解.因“病已成”句中还意味着疾病开始萌芽尚未“已成”的一面.正如《素  相似文献   

4.
张红星 《国医论坛》1995,10(4):21-22
1立足未病先访凡是老年病必须重视“治未病”,即未病先防.早在《内经》就提出了“治未病”这一预防为主的防治原则.《索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来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全优涓而穿并,斗而铸兵,不亦晚乎.”立足未病先防,首先要摄生防病,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其中包括注意四时阴阳变化,顺时调养.起居有党,饮食有节;调杨清志,保持良好的闲神状态;适当参加体育活动,动流相宜.同时,还应注意在人体生长发有五旺盛时期,注重祆生防病,一方面要积极用炼,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5.
“治未病”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在《灵枢·逆顺》篇中还提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相似文献   

6.
<正>中医学的预防学术思想可谓源远流长,早在《黄帝内经》就提出了"治未病",强调防重于治,是实现"阴平阳秘""阴阳和合"的关键,开创了中医"预防为主"独具特色的基础理论体系。《素问》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灵枢·逆顺》云"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唐·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出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3个层次,强调医者治疗疾病时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  相似文献   

7.
张利民 《新中医》2012,(7):179-180
“治未病”理论是中医学的一颗璀璨明珠,《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灵枢·逆顺》亦云:“上工刺其未生者,故日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治未病”实为中医学预防思想之先河。 1中医学对“治未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湖南中医杂志》2021,(3):172-172
中医基础理论中所提到的“未病先防”就是预防和治未病,古人看重治未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很明显的体现,《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同时《灵枢.逆顺》中也提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相似文献   

9.
宜治未病靈樞逆顺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聚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门而鑄锥,不亦晚乎?’难经七十七难曰:‘经曰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谓也?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工治已病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作者按:所谓治未病者,有於治疗中防加杂症之发生,如难经所谓知肝传脾当先實脾之类,有防  相似文献   

10.
《灵枢·五乱》有云"经脉十二者,别为五行,分为四时"。本篇首先提出营卫之气按五行(木火土金水)和四时变化在脉中循行。其次,经文指出"五行有序,四时有分,相顺则治,相逆则乱"。营卫的运行,如果遵循五行四时,则为顺,阴阳乃和。若营卫清浊不分,阴阳逆乱,则致病。虽本篇言及四时五行,但关键在于营卫气机之逆顺,此段经文重点讲述了五乱的症状和治疗之法:导气同精。由于卫气在人体内的循行,虽与营气相伴而行,却又有所不同。因此,想要对于五乱症有更为清晰的认识,还需要对营卫气机的变化有进一步的了解。以下便从十二经脉的五行所属,四时之分,以及营卫气行等方面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黄帝内经》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天人相应”,“天人合一”。人要健康长寿就应“道法自然”,顺应自然变化的规律,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所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灵枢·本神》亦说:“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内经》在其顺应四时自然变化进行脏腑养护的理论中,对于冬季养生尤为重视,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精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活动过程皆取决于肾中精气的盛衰,养生的…  相似文献   

12.
在我们宝贵的祖国医学中,养生保健是非常重要的。早在《内经·素问·四气论神论》中古人就已指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明确地阐明了防病重于治病,防病备乱的原则,我国后世的各代医家都严格地遵循这个原则。《内经·素问·刺治论》指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评论》又指出热:“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说明了人体正气的盛衰与疾病发生的关系,即疾病的产生,不外阴阳失调,而虚弱病疾的出现,总的也就不外阴虚阳虚这两大原因。在《内经·灵枢·官能篇》中说:“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结络坚紧,火所治之,阴阳皆虚,火自当之。”  相似文献   

13.
第三阴阳在卫生方面的应用“预防为主”的方针是完正确的。这种观点,在“内经”中早已建立了,这说明了祖国医学的伟大。四气调神大论中,有如下一段话: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相似文献   

14.
试论《伤寒论》中防病截变的学术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强调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仲景深得要旨,称赞“上工治未病”,并发展了这一学术思想。“治未病”的目的,一是无病预防;二是防止一脏病变波及它脏。仲景对于截断病邪传变,防止疾病深入恶化,有着精深的认识,所以在《伤寒论》中,较突出地具体体现了先证而治,未病防病,已病防变,已变防逆,避免病邪深入的“治未病”思想,这正是仲景的防病截变的学术思想。这一思想贯穿在整个《伤寒论》中,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5.
谢有良 《中医研究》2011,24(7):58-60
"治未病"一词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话从正反两方  相似文献   

16.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阴阳消长,寒暑更迭。人乃万物之灵,生活在大自然之中,适者生存,所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1]8,又曰:"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在此篇中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重要养生原则。此对于临床实践以及保健防病都有着重要意义。但是,自《黄帝内经》以来,历代注家对其含义的理解不尽一致。  相似文献   

17.
中医学历来重视预防.早在<内经>中就有"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并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为比喻,来阐明治未病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前言健康管理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21世纪初才传入我国。不过,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的记载。它孕育着"预防为主"的健康管理思想。此外,"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与健康风险评估和控制的理念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19.
中医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揭示了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与其息息相关。自然界既提供人类生活的必要条件,又以其变化影响着人体。四时气候的变化,是生物生长化收藏的重要条件,但有时也会变成生物生存的不利因素。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是有限度的,气候的变化如果超过人体调节机能的限度,或机体调节功能失常,生理上不能适应自然界变化,就会出现病理性反应,即为疾病。如:“春善病鼻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或由养生不慎,损伤生气,“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温,秋必病疟;秋伤于湿,冬必咳嗽”。以及五味过极,各有所归,各有所伤等。预防为主,中医历来就提倡治未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即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的两个方面。在四时疾病的防治方  相似文献   

20.
中医历来就重视预防,早在〈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预防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