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降低麻醉苏醒室内全身麻醉患者术后低氧血症发生率,提高患者苏醒质量。
方法 以择期手术的1 028例全身麻醉患者为对象,监测、记录其术后转入麻醉苏醒室的血氧饱和度及基本信息、术中麻醉情况、各项检验指标等。进行回归分析,并建立全身麻醉患者术后低氧血症发生率的预测模型。
结果 21.79%患者发生低氧血症,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0岁、体重指数≥25、ASA分级Ⅱ级及以上、胸部手术是患者发生低氧血症的危险因素(均P<0.05)。
结论 麻醉苏醒室术后患者低氧血症的发生率较高,高龄、肥胖、ASA分级Ⅱ级及以上及胸部手术患者应进行重点关注,以降低患者低氧血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低氧血症的特点与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6年1月~2020年4月61例人工关节置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1例患者术后出现低氧血症(低氧血症组),40例患者无低氧血症(血氧正常组).描述低氧血症发生的特征与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对两组各相关资料采用单项因素和二元多因素逻辑回归... 相似文献
3.
4.
5.
目的 探讨前馈控制用于麻醉恢复室(PACU)全麻患者麻醉恢复期躁动护理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12—2021-07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手术部PACU行麻醉恢复的78例全麻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护理方法分为2组,各39例.常规组采用常规全麻恢复期躁动护理,前馈控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前馈控制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 相似文献
6.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术后低氧血症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术后低氧血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2005年8月至2008年5月,175例夹层动脉瘤病人行手术治疗,根据到达监护室6 h后动脉血氧分压(mm Hg)/吸入氧浓度(%)(PaO_2)/FiO_2)分为低氧血症组(PaO_2/FiO_2<200)和非低氧血症组(PaO_2/FiO_2≥200).评估及比较两组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有无吸烟史、症状出现至手术时间、是否行急诊手术、手术方式、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深低温停循环时间、最低直肠温度、术后24 h内引流量和输血量等因素以及ICU停留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住院时间和院内病死率.结果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术后低氧血症发生率为28%(49/175例).低氧血症组平均呼吸机辅助(83.09±123.71)h,非低氧血症组(29.50±29.07)h(P=0.017);低氧血症组平均ICU停留(7.46±5.16)d,非低氧血症组(4.25±6.62)d(P=0.007);低氧血症组平均住院(24.45±17.84) d,非低氧血症组(19.19±10.18)d(P=0.041).术前、术中及术后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包括体重指数、吸烟史、发病至手术时间、急诊手术、手术方式、深低温停循环和术后24 h内输血量.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深低温停循环、输血量>5U和体重指数>25ks/m~2为有意义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低氧血症是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术后低氧血症的危险因素包括体重指数、吸烟史、急诊手术、深低温停循环和术后24 h输血量.加强围术期处理是防治夹层主动脉瘤术后低氧血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麻醉恢复室病人的常见并发症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手术结束后 ,由于各种麻醉药的残余作用 ,容易发生并发症 ,这段时期内对病人的精心观察和及时处理显得格外重要。本文探讨 44 0例麻醉恢复室病人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处理。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观察麻醉恢复室收治的病人共 44 0例 ,年龄2 1天~ 85岁 ,ASAⅠ~Ⅲ级。手术范围包括普外、骨科、腹腔镜和胸腔镜手术、泌尿外科和五官科择期手术。其中成人2 80例 ,包括气管插管全麻或气管插管全麻 +硬外麻 2 6 7例 ,硬外加静脉全麻或单纯静脉全麻 13例 ;小儿 (年龄≤ 14岁以下 ) 16 0例 ,包括气管插管全麻 5 7例 ,硬外加静脉全麻或单纯静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非心脏手术全身麻醉后早期谵妄发生的术前和术中危险因素.方法 2009年6月全身麻醉下接受择期非心脏手术且术后在麻醉恢复室留观患者228例符合研究入选标准,根据CAM-ICU诊断标准分为谵妄组和非谵妄组,收集21个术前因素,14个术中因素,分析与早期术后谵妄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间8个术前变量(年龄、ASA分级、术前血钙、血肌酐、血糖、总胆红素和/或直接胆红素、血清总蛋白和/或白蛋白、恶性疾病)和6个术中变量(手术类型、手术部位、麻醉维持方式、术中总输液量,术中总体液丢失量和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入麻醉(OR=6.3,P<0.05)、恶性疾病(OR=3.5,P<0.01)、高ASA分级(OR=3.4,P<0.01)、直接或间接胆红素增高(OR=2.5,P<0.05)以及开放手术(OR=2.4,P<0.05)是早期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结论 吸入麻醉、恶性疾病、高ASA分级、术前直接或间接胆红素增高和开放手术是择期非心脏手术后早期谵妄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筛选全麻术后转入麻醉重症监护室(AICU)的患者新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2年5—8月择期行全麻下手术后带气管插管转入AICU的患者192例,男105例,女87例,年龄18~85岁,BMI 18~31 kg/m2,ASA Ⅱ或Ⅲ级。收集患者基线资料、麻醉手术资料及实验室检查资料。根据入AICU 6 h内的超声结果是否有新发DVT将患者分为两组:DVT组和非DVT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AICU中患者术后6 h内新发DVT的危险因素及其95%可信区间(CI)。
结果 全麻术后在AICU新发DVT的患者有64例(33.3%),均为小腿肌间静脉血栓(CMVT)。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心律失常(OR=2.236,95%CI 1.011~4.943,P=0.047)、术前血小板计数高(OR=1.006,95%CI 1.002~1.010,P=0.007)、术前D-二聚体浓度高(OR=1.203,95%CI 1.046~1.383,P=0.010)、术中低血压(OR=1.010,95%CI 1.002~1.019,P=0.020)和术中应用去甲肾上腺素(OR=3.796,95%CI 1.697~8.492,P=0.001)是全麻术后AICU中患者新发DVT的危险因素;阿司匹林规律服用史(OR=0.176,95%CI 0.060~0.518,P=0.002)是其保护因素。
结论 术前心律失常、术前血小板计数高、术前D-二聚体浓度高、术中低血压及术中应用去甲肾上腺素是全麻手术后AICU患者6 h内新发DVT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筛选全麻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危险因素.方法 择期全麻下行胸部或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300例,年龄65~80岁,采用全凭静脉麻醉.根据术后3d是否发生认知功能障碍,将患者分为非POCD组和POCD组.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及术前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及血压.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POCD的危险因素.结果 98例患者发生POCD,发生率为32.7%.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糖尿病和高血压是POC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高龄、糖尿病和高血压是全麻老年患者POCD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青年和老年患者在接受七氟醚维持的全麻手术后苏醒期的脑电图(EEG)类别。方法 回顾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接受非心脏手术且记录围术期全程EEG的患者,根据年龄分为两组:青年组(n=30)和老年组(n=41)。青年组年龄19~38岁,男9例,女21例,ASAⅡ或Ⅲ级。老年组年龄65~79岁,男20例,女21例,ASAⅡ或Ⅲ级。两组均在完全恢复自主呼吸、咳嗽反射、呼唤可睁眼时拔除气管导管,而后被麻醉科医师送往麻醉恢复室(PACU)观察并记录30 min前额叶EEG信号。采用多窗口谱估计法提取EEG信号中θ、α、β和γ四个频段的功率谱,应用聚类算法寻求四个频段功率谱相似的患者,计算轮廓系数得到PACU中EEG类别最优总数。分析青年组和老年组在各个类别中的数目和四个频段的功率谱大小分布、青年组和老年组特有的EEG类别、PACU中麻醉深度指数(Ai)及θ和γ振荡功率谱在青年组和老年组中的分布特征。结果 青年组和老年组在PACU的Ai均处于清醒状态区间,青年组的Ai明显高于老年组(P<0.05)。恢复期EEG功率谱显示为6类,青年组30%分布在类别Ⅰ,在类别Ⅵ中没有分布。老年... 相似文献
13.
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筛选老年患者发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危险因素.方法 择期手术患者240例,ASA Ⅰ或Ⅱ级,年龄65~86岁,根据麻醉方法不同分为3组(n=80):全身麻醉组(G组)、硬膜外阻滞组(E组)和局部麻醉组(L组).分别于术前1 d、术后1、3、5 d记录MMSE评分,计算术前MMSE评分的标准差,每例患者术后MMSE评分与术前MMSE评分比较≥1个标准差时即发生POCD.将不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麻醉方法、手术时间和术前MMSE评分的老年患者POCD发生率进行比较,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该因素进入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老年患者发生POCD的危险因素.结果 性别、文化程度、麻醉类型、手术时间≥90 min及术前MMSE评分<23分不是老年患者POCD发生的危险因素;年龄≥75岁与老年患者POCD的发生有关(P<0.05).结论 年龄≥75岁是老年患者发生POCD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WHO的有关调查和其他研究均表明,医院感染发生率最高的是重症监护病房(ICU),而在ICU中,术后患者往往因其手术过程中创伤大、时间长、侵入性操作多、病情危重等特点,成为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为了解ICU术后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为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及对医院感染防控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筛选老年患者肠癌切除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危险因素.方法 择期拟行肠癌切除术老年患者120例,年龄≥65岁,性别不限,ASA分级Ⅱ或Ⅲ级.根据患者术后第7天是否发生POCD,将其分为POCD组和非POCD组.记录患者年龄、体重、性别、受教育程度、肿瘤部位、TNM分期、合并疾病、术前中医证型、术前ld、术后l、3、7d的MMSE评分、麻醉时间、苏醒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出现低血压次数.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筛选POCD的危险因素.结果 术后35例患者发生POCD,发生率为29.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受教育程度、肿瘤部位及术中出现低血压次数为老年患者肠癌切除术后发生POCD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年龄、受教育程度、肿瘤部位和术中出现低血压次数是老年患者肠癌切除术后早期发生POCD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谵妄(POD)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20年10月至2021年9月择期行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121例,男55例,女66例,年龄65~84岁,BMI 18~28 kg/m^(2),ASAⅠ—Ⅲ级。术后3 d内采用中文版意识模糊评估量表评估患者POD发生情况。根据患者是否发生POD将患者分为两组:POD组和非POD组。记录性别、年龄、BMI、ASA分级、术前简易智能状态评价量表评分(MMSE评分)、术前合并症(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梗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手术时间和术中失血量等。麻醉诱导前抽取外周血5 ml,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7A(IL-17A)、白细胞介素-33(IL-33)、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前列腺素E2(PGE2)、补体3a(C3a)、补体3(C3)、补体5a(C5a)、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神经胶质酸性蛋白(GFAP)、神经纤维丝轻链(NFL)、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鸢尾素(irisin)、Ⅰ型血管细胞黏附蛋白(VCAM-1)、选择素E(E-selectin)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浓度。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OD危险因素,并根据独立危险因素绘制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预测POD。结果有37例(30.6%)患者发生POD。与非POD组比较,POD组年龄明显增大,ASA分级明显升高,术前MMSE评分明显降低(P<0.05),血清iNOS、PGE2、S100β、GFAP和NFL浓度明显升高(P<0.05),血清irisin浓度明显降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GE2升高是POD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51,95%CI 1.013~1.091,P=0.008)。血清PGE2浓度升高预测发生POD的AUC为0.922(95%CI 0.864~0.980,P<0.001),敏感性81.1%,特异性92.5%。结论术前血清PGE2浓度升高是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其发生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