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1998,(17)
艾滋病(AIDS)是一种由艾滋病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世界性传染病,HIV携带者一旦发病,其死亡率可达100%。近年来由于AIDS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我国也发现有AIDS患者和HIV携带者,且数量呈增长的趋势。对AIDS的治疗目前尚无理想药物,国际公认并已批准生产的抗HIV药物,只有叠氮脱氧胸苷(AZT)、双脱氧肌苷(DDI)、双脱氧胞苷(DDC)等几种核苷类合成药。这些药物只能抑制HIV致细胞病变,或暂时抑制HIV复制延缓发病,而不能彻底清除HIV及避免患者最终死亡。上述药物因毒副作用很大并易产生耐药性,且价格昂贵,影响了这些药物 相似文献
3.
常用抗高血压药物选择及不良反应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病症,将高血压患者控制在正常或理想水平,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推荐用于降压一线药有六大类。本文收集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为临床选择用药提供科学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4.
自1981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正式报道艾滋病以来,各国广泛开展了病因学的研究。1983年分离出艾滋病病毒(HIV)。对于抗HIV的药物研究在过去的16年间,无论从天然药物研究,还是从化学合成药物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从一种核苷逆转录酶抑制剂药物到多种核苷逆转录酶抑制剂药物,进而发展到蛋白酶抑制剂、病毒核酸抑制剂、病毒装配抑制剂、糖苷酶抑制剂、病毒进入抑制剂、整合酶抑制 相似文献
5.
6.
7.
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Syndrome,AIDS)是一种病死率较高的恶性传染病,是由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而引起的以全身免疫系统严重损害为特征的致死性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报告:目前全球AIDS流行范围日趋扩大,AIDS病人及HIV感染人数急剧增多,波及到189个国家和地区。截止到1995年7月,全世界AIDS患者已累计117万人,HIV感染人数达1800万。有关专家预测:AIDS将是二十一世纪人类最大的 相似文献
8.
据悉,目前从事艾滋病研究的科学家们正在研制一些能在HIV试图与细胞结合并感染细胞的途中阻止HIV感染的药物。该类药物的T-20现已进入临床试验。但由于T-20 相似文献
9.
抗艾滋病药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遏止AIDS的迅猛流行,降低AIDS的发病和致死,针对HIV-1感染的各个环节,人们研制出一系列抗病毒药物,取得了一些成功的治疗经验,提出药物研究的重点方向是有多个作用靶点、能作用于感染病毒的细胞、调节机体免疫等.目前正利用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寻求中药抗HIV的新路. 相似文献
10.
1白细胞降低或升高在所有的抗精神失常药物中,引起白细胞减少频率最高的是氯氮平为16.4%[1],其次是氯丙嗪;抗癫痫药卡马西平(也常用作治疗情感性精神病)引起白细胞减少的发生率也很高。白细胞减少或缺乏后,极易发生医院内感染,出现发热、咽喉炎及明显疲劳等症状,如不及时处理可发展为全身各个部位的严重感染导致患者死亡,病死率可达40%[2]。因此,对使用抗精神病药的患者应定期检查血象,以及时发现白细胞减少,预防感染,尤其是使用氯氮平、氯丙嗪、卡马西平等药时,一旦发现有感染迹象应立即复查血象。对白细胞减少的患者应立即停用抗精神失常… 相似文献
11.
抗甲状腺药物(antithyroid drug,ATD)应用的历史已经超过了半个世纪,目前仍然是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的主要方法之一。在我国,常用的ATD包括甲巯咪唑(methylimidazole thiamazole,MMI)和丙硫氧嘧啶(propylthiouracil,PTU)。一般认为,应用这两种药物是安全的,但ATD也能引起多种不良反应,其中不乏威胁生命者。MMI的不良反应是剂量依赖性的,PTU则与药物剂量无明确关系。本文主要综述ATD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药物治疗仍是治疗甲亢的首选方法,常用的抗甲状腺药物包括丙基硫氧嘧啶(PTU)和甲巯咪唑(MMI)。其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本文复习国内近年来有关该类药物不良反应的文献报道166篇,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14.
15.
目的 观察评价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治疗)对艾滋病的疗效,为抗病毒治疗的改善提供依据.方法 采集艾滋病患者80例进行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定期随访截止于2015年10月.分析评价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经治疗后,对药物不良反应发生进行观察.结果 患者中末梢神经炎(6.20%)在治疗后3、5、6、8个月出现;肝毒性(11.13%)在治疗后(3.3±2.1)个月发生;骨髓抑制(12.42%)在治疗后(3.4±2.0)个月发生;脂肪萎缩(1.28%)在治疗后12个月发生;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1.28%)在治疗后9个月发生;药疹(5.00%)在治疗后1、2、3个月后发生.治疗后的6个月内CD4+ T淋巴细胞数显著增加,之后逐渐平稳.治疗后机会性感染的发生率比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 对艾滋病患者进行HAART治疗存在较多不良反应,应密切检测HAART的患者病毒耐药性,关注耐药基因变异的规律, 制定长期有效的治疗方案,合理使用抗病毒药物. 相似文献
16.
抗艾滋病药物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81年发现首例艾滋病患者以来,抗艾滋病药物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艾滋病的治疗,从广义上讲至少应包括:抗艾滋病毒的化疗;提高患者免疫功能的免疫调节疗法;对混合感染、肿瘤、贫血、白细胞减少等并发症的治疗。本文主要介绍近年抗艾滋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1抗艾滋病药物的现状1.1叠氮胸苷(Zidovudine,AZT)是最早用于临床的抗艾滋病药物,目前仍是首选药。本品化学结构与DNA中的某些结构相似,故能抑制逆转录酶的活性,阻断DNA链延长过程,从而干扰了病毒的增殖[1]。本品极易透过脑血屏障,使脑脊液中的浓度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7.
18.
抗艾滋病临床药物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艾滋病的十分棘手,死亡率高,研究试用治疗药物报道不下几百种,但正式批准用于临床的抗艾滋病药仅5种,即AZT、ddI、ddC、d4T和3TC。本文对这种5种药的化学结构、药理作用毒副反应,适应症及剂是作简明介绍,并对上述同属核苷类的抗艾滋病药从临床角度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19.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17,(79)
<正>0引言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和用量下产生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心律失常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虽然目前在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抗心律失常药物仍是治疗心律失常的主要手段。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不同,作用机制有差异,不良反应较多,为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增加了难度。现对北京市医疗机构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收集的130例抗心律失常药物不良反应(ADR)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