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带线锚钉修复治疗合并腓骨尖陈旧性撕脱骨折的距腓前韧带损伤后踝关节不稳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2年1月至2023年2月收治的10例合并腓骨尖陈旧性撕脱骨折的距腓前韧带损伤踝关节不稳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踝关节镜探查清理,外踝小切口切开行带线锚钉修复距腓前韧带止点陈旧性撕脱骨折。术前、术后随访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评价足部的功能;术前、术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踝部疼痛;通过X线片观察距骨前移距离(anterior talar translation,ATT)、距骨前移率(ΔATT)以及距骨倾斜角(talar tilt,TT)。结果 10例患者术后随访8~11个月,平均随访(9.3±3.2)个月,AOFAS术前评分为41~72分,平均(61.5±3.4)分;术后评分为85~97分,平均(93.8±3.5)分,术前、术后AOF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最近一次随访,...  相似文献   

2.
<正>1跟骨骨折与手术并发症跟骨骨折是严重创伤引起的损伤,可以造成行动不便甚至致残。大约60%的跗骨骨折为跟骨骨折,占全身骨折的1%~2%。移位的跟骨骨折会导致一系列问题,最终造成足部功能障碍。这些问题包括:——后关节面不平整引起距下关节炎或关节粘连。——行走时距骨在水平面上和跟骨体撞击,并造成踝前撞击。——跟骨骨折后外侧壁膨隆导致跟腓撞击或腓骨肌腱卡压,跟骨增宽造成穿鞋困难。——跟骨塌陷会引起穿鞋时踝部受到挤压,还造成肢体不等长。——跟腱止点上移会引起腓肠肌无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跟骨植骨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4年7月至2014年3月,我院共收治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患者367例(413足),均行植骨内固定。术前及术后测量Bohler角和Gissane角,评价跟骨骨折的复位情况,足部功能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分。结果 352例(396足)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64个月,平均24.6个月。骨折全部愈合,功能良好。足部功能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分,优良率为87.37%。结论采用切开复位跟骨植骨内固定是治疗跟骨关节内移位的一种有效方法,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选择性中足关节融合治疗创伤性平足症的手术方法和中短期疗效。方法 2009年3月~2012年5月,通过关节融合手术治疗中足损伤后成年人创伤性平足症22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39.2岁(21~58岁);左足14例,右足8例。通过回顾性研究,比较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足部力线改变情况,并通过美国足踝骨科协会(AOFAS)中足评分和VAS疼痛评分评估中足功能的预后。结果有20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5个月(14~42个月)。足负重正位X线片上距骨第1跖骨角和距骨第2跖骨角均有显著改善(P0.05);足负重侧位片上Meary角有显著改善(P0.01),距骨跟骨角较之术前有增加,但未获得显著差异。术后平均AOFAS中足评分较术前有显著提高(30.5±14.9 vs.81.5±6.3,P0.01),VAS疼痛评分也有显著改善(P0.01)。有1例跟骰关节融合不愈合,2例切口皮缘坏死,未出现深部感染或骨髓炎。结论中足融合手术可以显著改善创伤性平足患者的足部力线及外形,稳定足弓,且可较好地缓解临床症状。但多数患者仍无法完全恢复伤前活动能力,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对中足骨折脱位仍非常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距下关节镜全后入路技术辅助下关节融合术治疗创伤性距下关节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7年6月至2012年2月,我科应用距下关节镜全后入路技术辅助下关节融合术治疗创伤性距下关节炎共11例。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35~62岁,平均48.2岁;左侧6例,右侧5例。术前、术后踝关节功能应用AOFAS评分进行统计,评价临床疗效。同时,采用X线摄片进行影像学评估。结果所有患者获得14~30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1个月),X线摄片未见不融合病例。平均融合时间为11.2周(10~18周)。术前AOFAS评分(49.8±8.6)分,术后3个月评分(79.2±6.3)分,术后6个月评分80.6±6.5)分,术后12个月评分(81.6±6.2)分。手术前、后评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距下关节镜后入路技术辅助下关节融合术治疗创伤性距下关节炎,具有创伤小,恢复快,融合确切等优点,值得推荐,但需要术者有较好的后入路足关节镜手术技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踝后内侧入路双头加压螺钉治疗距骨后突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1年2月至2013年9月共收治18例距骨后突骨折患者,男16例,女2例;年龄24~66岁,平均42岁。均系闭合性损伤。其中单纯距骨后突骨折4例,合并距下关节脱位13例,合并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1例,所有患者均经CT三维重建明确诊断,待局部软组织水肿消退后,行经内踝后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双头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术后随访,根据临床检查、影像学评估、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22个月,平均14个月。术后无伤口感染、无胫神经、肌腱损伤、无距骨无菌性坏死、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发生。术后AOFAS后足踝评分优14例,良3例,优良率94.4%。结论踝后内侧入路应用Herbert螺钉治疗距骨后突骨折,不仅能够清晰显露骨折处及关节面,避免内踝截骨,而且固定可靠,手术时间短,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应用KalixⅡ治疗有临床症状的青少年柔韧性平足症患者,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临床和影像学综合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在我科接受应用KalixⅡ制动器行距下关节制动术治疗的19例(25足)有临床症状的青少年柔韧性平足症患者,男12例,女7例;平均年龄12.2岁。应用AOFAS评分、VAS评分和测量负重X线片对术前、术后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1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3.3个月。AOFAS评分由术前平均66.6分提升为术后88.1分,VAS评分由术前平均6分降至术后1分。足外形较术前明显改善。前后位片上第1距角由术前平均18.7°改善为术后6.2°,侧位片第1跖距角由术前19.2°改善为术后4.5°,侧位片跟骨倾斜角由术前8.5°改善为术后12.7°。结论应用Kalix II制动器行距下关节制动术是一种治疗有临床症状的青少年柔韧性扁平足的有效方法,其远期疗效尚需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和长期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采用微创手术和常规手术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的疗效对比。方法 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我科共收治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患者共27例(30足),随机分为两组。微创组(13例14足)行关节镜辅助下闭合复位经皮螺钉内固定术;常规组(14例16足)行外侧L形切口复位钢板内固定术。结果微创组中,1例ⅡB型单足患者由于术中复位不理想,临时改为跗骨窦切口,故将其排除在外。微创组的平均术前等待时间为4.5d(3~7d);常规组为9.4d(7~12d)。微创组的平均住院日为12.4d(8~15d),常规组为20.1d(12~35d)。两组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无一例发生切口并发症,常规组3例发生切口并发症,其中2例经积极换药后愈合良好,未发生骨髓炎;1例发生跟骨骨髓炎,后经清创、取出内置物、跟骨次全切、游离肌瓣移植、植皮术后治愈。两组术后跟骨宽度、高度、长度及Bohler角、Gissane角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过程中,微创组2例(3足)在第3个月时随访丢失,常规组1例(1足)在第4个月时随访丢失。术后6个月足部AOFAS评分两组之间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辅助下闭合复位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术后跟骨形态及足部功能良好,与L形外侧切口钢板内固定术相比,缩短住院时间,明显减少切口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本研究探讨了关节镜辅助下关节突切除联合韧带和骨平衡重建治疗持续性跗骨窦疼痛的成人获得性平足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4月至2021年6月,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纳入了27例合并距骨副关节突撞击综合征(accessory talar facet impingement,ATFI)成人获得性平足症患者(年龄19~67岁,Ⅱ~Ⅳ期),所有患者经MRI证实了距骨前外侧副关节(accessory anterolateral talar facet,AALTF)的存在及距骨和跟骨颈的局灶性骨髓水肿(focal abutting bone marrow edema,FABME)。根据接受的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A组采取关节镜辅助下行AALTF切除联合韧带和骨平衡重建治疗,B组不处理AALTF,仅采取韧带和骨平衡重建治疗平足。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的影像学参数变化:足正位距跟角(anteroposterior talocancaneal angle,APTC)、足正位距骨-第一跖骨角(anteroposterior talocancaneal angle,APTMT)、足正位距舟覆盖角(ta...  相似文献   

10.
胫后肌移位术已公认是治疗垂足畸形的方法,有两种:“骨间膜法”和“皮下隧道”法,前者手术操作复杂,后者如移位肌尽量向近侧游离,其隧道位于踝关节中线,也能矫正内翻畸形,本文介绍的皮下隧道法是将肌腱固定在第二楔骨水平的韧带和骨膜上。术前应维持踝关节正常的被动运动范围(背屈20°~25°,跖屈40°~45°)。跟腱轻度挛缩可通过理疗矫正。如马蹄足较久,术中应作跟腱延长。如有固定内翻畸形或出现异常的距下关节运动,则应作三关节融合术,在关节获得良好的稳定后,再作肌腱移位  相似文献   

11.
<正>1.1基本资料患者53岁女性,因"左足外翻术后3年,畸形加重伴疼痛2年"来诊。1.2现病史患者双足外翻30年病史,3年前于外院行左足外翻矫形术,术后1年畸形复发并伴有行走疼痛。1.3查体左足平足,足弓塌陷,跟骨外翻,提踵试验(–);伸膝状态下踝关节背伸0°,屈膝状态下踝关节背伸20°。趾外翻伴旋前,跖趾关节40°(背伸)= 5°(跖屈),活动时伴关节疼痛。第1跖楔关节松弛,活动后无疼痛;第2趾向背侧脱位骑跨于趾之上,跖趾关节活动受限;第2~3跖趾关节  相似文献   

12.
<正>基本资料:患者53岁女性,因"左足拇外翻术后3年,畸形加重伴疼痛2年"来诊。现病史:患者双足拇外翻30年病史,3年前于外院行左足拇外翻矫形术,术后1年畸形复发并伴有行走疼痛。查体:左足平足,足弓塌陷,跟骨外翻,提踵试验(–);伸膝状态下踝关节背伸0°,屈膝状态下踝关节背伸20°。拇趾外翻伴旋前,跖趾关节40°(背伸)=5°(跖屈),活动时伴关节疼痛。第1跖楔关节  相似文献   

13.
<正>1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手术适应证关节面不平整,台阶≥1mm,如SandersⅡ型、SandersⅢ型、SandersⅣ型骨折;跟骨长度明显短缩;跟骨高度下降≥1.5cm;Bohler角缩小≥15°;Gissane角≤90°,或者≥130°;跟骰关节骨折块的分离或移位≥1mm;伴有跟骨周围关节的脱位或半脱位;跟骨外侧壁膨隆明显影响外侧腓骨长短肌腱的活动;跟骨轴位片示:内翻畸形成角≥5°,外翻≥10°。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分期手术策略治疗中足结核的疗效。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的13例中足结核患者进行分期手术治疗。男9例,女4例;平均30.8岁(20~43岁)。病程8个月至6年。一期手术将结核感染灶进行清除,并放置链霉素骨水泥填充空腔。恢复力线后打入克氏针临时固定,同时于内外侧安放支架维持足部长度。术后使用抗结核药物治疗。待6个月后足部症状得到控制,血沉及CRP正常后行二期手术。二期手术时将骨水泥取出,利用髂骨进行结构性植骨、融合内固定。定期随访包括常规拍摄平片及进行血生化检查,足部AOFAS评分,VAS疼痛评分及SF-36健康评分等。结果随访11例,平均随访20.8个月(15~38个月)。术后3.8个月(3~6个月)骨组织完全融合。所有患者均没有局部复发,也未出现窦道,无钢板断裂及螺钉松动等。AOFAS评分由术前的(53.6±18.6)分上升至(83.6±15.8)分(P0.05);SF-36评分由术前(43.8±13.7)分上升至(72.1±14.8)分(P0.05);VAS疼痛评分由术前(5.4±2.4)分降至(0.7±0.8)分(P0.05)。结论分期手术治疗中足结核有利于彻底清除感染灶、降低复发率、提高融合成功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术抗结核策略。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并评价3D打印截骨导板在Chevron截骨术治疗足■外翻畸形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在贵州省骨科医院接受治疗的40例足■外翻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行3D打印技术辅助截骨导板矫形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失血量;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6.4±1.05)个月,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评价患者的足部功能,根据X线片测量■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跖骨间角(Intermetatarsal Angle,IMA),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的结果。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更短,手术失血量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前,两组患者的HVA、IMA及AOF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观察组患者的HVA、IMA均小于对照组,AOFA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后足截骨结合数字外固定支架的数字化矫正在严重马蹄足畸形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于2013年5月—2019年5月,采用后足截骨加泰勒空间外固定支架(Taylor Spatid Frame,TSF)治疗的19例严重马蹄足患者(23足),其中主要表现为马蹄畸形>40°13足;马蹄合并前、中足明显内收及内翻>20°10足。以马蹄畸形为主合并轻度内翻及旋转的患足实施后足U形截骨加标准足踝TSF构型及安装,参数测量时以距下关节前方为畸形旋转中心及起始点,以全足与胫骨对照进行矫正。马蹄合并前足内收、旋转及后足内翻,实施V形截骨。足部空间足够时,在足部及跨踝关节安装6+6串联TSF,分别以距舟关节内侧缘及距下关节前方为畸形旋转中心及起始点,同步矫正前足及马蹄畸形;足部空间狭小时,先以前足与胫骨为对照安装TSF矫正前足畸形。然后再次变换固定模式,将足与胫骨对照矫正足的马蹄及内翻畸形。结果所有病例均完成治疗,畸形矫正85%~100%,平均93.3%,无严重的并发症。获得0.5~1年随访20足,依据课题组马蹄足畸形矫正标准:优7足、良11足、可2足、差0足;依据ICFSG评分系统:优3足、良14足、可3足、差0足。结论后足截骨安装外固定支架牵伸矫正严重的马蹄足畸形能够获得较好的疗效,并发症少。应用数字外固定及数字化矫形技术,可以更加精准地矫正严重的马蹄足畸形,容易被医生掌握,是足踝外科的一个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45岁,一年前左足跟部肿痛,既往无外伤史。入院查体:左跟部轻微肿胀,皮肤无红肿,皮温正常,左跟部压痛明显,距下关节活动受限。实验室检查血液常规未见异常。X线及CT检查示左跟骨可见大片状骨质破坏吸收,跟骨体大部分小梁结构消失,跟骨骨皮质膨胀变薄,骨皮质不完整,局部软组织影肿胀,相邻距骨缘皮质模糊。MRI示左侧距骨、跟骨内可见片状稍长T1、T2信号。距下关节间隙模糊,关节面显示不清。跟骨周围软组织明显肿胀,可见混杂稍长T2及更长T2信号。术前诊  相似文献   

18.
介绍2例经手术治疗的马缰绳畸形病例。第1例是胫腓骨远端骨折术后病人,出现第1、2、3趾屈曲畸形,通过中足入路、肌腱转位的方式治疗;第2例是踝关节骨折术后病人,出现第1、2趾的屈曲畸形,通过踝后入路、肌腱松解并延长的方式治疗。2例效果良好。通过对马缰畸形的概念、解剖、临床表现、影像学诊断等方面进行系统性回顾,并结合我们这两例病人的特点,认为马缰绳畸形是一种具有独特临床表现的创伤后遗症,其临床表现与其解剖学特点关系密切,根据具体病人的症状、体征、影像学特征,采取踝后或者中足的手术入路,采用松解、延长或者转位的手术方式,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跗骨窦入路结合新型跟骨微创解剖锁定接骨板治疗跟骨骨折的学习曲线。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113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共120足。所有患者按手术治疗时间先后顺序分为A,B,C,D组,每组各30足。均采用经跗骨窦入路结合新型跟骨微创解剖锁定接骨板治疗跟骨骨折的方法。组内比较术前及术后跟骨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长度、高度等解剖学参数,组间比较手术时间、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及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结果四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进一步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与A组比较,B、C、D组手术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B组比较,C、D组手术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四组间VAS评分和AOF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内术前及术后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长度和跟骨高度的解剖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跗骨窦入路结合新型跟骨微创解剖锁定接骨板治疗跟骨骨折是一种有效且颇具优势的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手术方法,手术效果良好。该术式的学习曲线为60例,并且在学习曲线早期,通过不断总结经验技巧,能够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并发症,加速术后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20.
<正>由高能暴力所致的足部损伤患者比例日趋增高,进而导致中足损伤现已成为一类常见的下肢损伤,其发生率约每年为1/30 000人,占全身骨折的0.4%[1]。中足包括跖骨基底、楔骨、舟骨、骰骨,以及Chopart关节所对应的距骨和跟骨,其解剖结构的稳定依赖诸多的韧带、关节囊,以及足内肌和足外肌。因此,中足损伤治疗不当容易导致中足畸形愈合,以至遗留疼痛、畸形、足功能障碍。多数患者需要手术矫正。根据不同畸形特点选择正确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