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附子煎煮与配伍应用中乌头类生物碱含量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比研究水浴和微波加热条件下附子中乌头类生物碱的水解规律,检测与不同中药配伍煎煮后附子中乌头类生物碱的含量变化。方法:分别以水煎煮和微波加热的方法提取附子药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别对其中的3种双酯型生物碱及其水解产物进行含量测定;同时检测与不同中药配伍煎煮后,附子中乌头类生物碱减少程度的差异。结果:附子水煎煮30 min后,中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含量分别变为峰值的10.5%和41.9%,乌头碱完全检测不到;附子微波加热150 s后中乌头碱、乌头碱和次乌头碱含量分别为峰值的59.2%、41.4%和86.6%。与生附子单煎煮比较,生附子与大黄、干姜或甘草共煎后,乌头类生物碱总含量均明显下降,分别降至附子单煎煮时的52.8%、66.2%和53.4%;与人参或白芍共煎煮后略有下降,分别为附子单煎煮时的79.5%和83.7%。结论:附子中乌头类生物碱在水煎煮和微波加热过程中有不同的水解规律;生附子与大黄、干姜、甘草、人参或白芍共煎后乌头类生物碱含量均有下降。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附子-甘草配伍前后汤液中沉积物的化学组成,以揭示附子-甘草配伍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飞行时间质谱(HPLC-TOF-MS)对比分析附子-甘草合煎前后沉积物中6种酯型生物碱的量,借助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及二阶光谱比较附子-甘草合煎前后沉积物的结构变化。结果 附子配伍甘草合煎过程中,附子中大量酯型生物碱被甘草成分复合而发生沉积,沉积物产生的机制初步确定为生物碱中叔胺N与甘草羧酸C=O发生缔合。结论 初步探析了附子-甘草合煎前后汤液中沉积物化学组分变化,有助于揭示附子-甘草配伍过程中化学组分变化及配伍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3.
附子配伍桂枝肉桂调控药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附子与桂枝/肉桂配伍前后主要成分变化的研究,阐明其传统药性配伍理论。方法:采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测定附子的总碱和酯型生物碱含量,结合HPLC指纹图谱对比附子与桂枝、肉桂配伍前后其主要成分的含量变化。结果:附子与桂枝/肉桂配伍后总生物碱和酯型生物碱均有所降低,但附子配伍肉桂后,二者含量均高于其附子配伍桂枝...  相似文献   

4.
基于UPLC/Q-TOF-MS分析附子煎煮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超高效液相一四级杆一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技术(ultra-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quadrupoletime—of—flightmassspectrometry,UPLC/Q—TOF—MS)分析附子随煎煮时间延长其生物碱含量的变化,从中药化学角度为附子炮制、含附子中药复方制备工艺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UPLC/Q-TOF—MS建立附子不同时间点水煎液的化学指纹图谱,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判别法分析附子随煎煮时间生物碱类成分的含量变化。结果: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等毒性较大的双酯型二萜类生物碱,在煎煮2~10min后含量较高,而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苯甲酰中乌头原碱等毒性较小的单酯型二萜类生物碱的含量在煎煮60min内是趋于增加的,随后其含量趋于稳定。结论:临床使用附子应根据适应证选择适宜的煎煮时间,避免煎煮不足导致中毒,或煎煮太过影响疗效。以双酯型二萜类生物碱为主要药效成分时,附子制备时间最好在30min内;以单酯型二萜类生物碱为主要药效成分时,附子制备时间最好在60min内。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制川乌配伍甘草对制川乌中多种单酯型生物碱煎出量的影响,探索其变化规律,以指导制川乌与甘草的合理配伍。方法 HPLC法测定制川乌与甘草不同比例配伍时煎出液中单酯型生物碱的总量,并通过对比,分析不同配比对煎出量的影响。结果 随着甘草配伍量的增加,煎煮液中单酯型生物碱总量逐渐降低,每种单酯型生物碱煎出量趋于单煎液煎出量的40%。结论 甘草配伍制川乌时,甘草的使用量应是制川乌的一半以上,既可以保证煎出液中单酯型生物碱总量稳定可控,又可以防止制川乌毒性过大造成使用危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电喷雾质谱技术研究附子的配伍规律,阐明八味地黄方与人参汤共服时产生毒性的化学物质基础。方法采用电喷雾质谱技术分别对八味地黄方加人参汤、附子加人参汤、附子加人参、附子加干姜、附子加甘草、附子加白术、次乌头碱对照品加白术共煎液中生物碱成分的相对质量分数及其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次乌头碱与白术、附子与白术、附子与人参汤、八味地黄方与人参汤共煎液中次乌头碱质量分数较高。结论八味地黄方与人参汤共煎液产生的毒性是由人参汤中的白术抑制了附子中次乌头碱等双酯型生物碱的水解,导致双酯型生物碱水平过高而引起的。甘草和干姜对附子具有解毒作用,人参亦不会导致共煎液的毒性增加。  相似文献   

7.
采用LC-MS/MS法研究炙甘草配伍对附子水煎液中双酯型乌头类生物碱的含量和离体肠吸收的影响。以生附子水煎液和生附子炙甘草药对水煎液为研究对象,考察两种水煎液中以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为代表的双酯型乌头类生物碱的含量差异。并通过离体外翻肠囊模型,考察炙甘草配伍对三者在不同肠段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炙甘草配伍附子在显著降低游离的双酯型乌头类生物碱的含量和肠道吸收率的同时,还可以促使各肠段对乌头类生物碱无差异吸收,达到减毒缓释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药味药材与附子的配伍机制,揭示酸、甘、辛、苦味中药对附子化学成分的影响规律。方法利用电喷雾质谱和内标法,分别对生附子,生附子加五味子、黄芪、独活、黄连共煎液和药渣中乌头碱类生物碱进行考察。结果附子与五味子合用,双酯型和脂型生物碱的量增加,附子与黄芪、独活配伍双酯型生物碱的量下降,附子与黄连配伍脂型生物碱和生物碱的总量均降低,但双酯型生物碱变化无规律。结论附子与五味子合用毒性增加,附子与黄芪、独活毒性降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附子生物碱与甘草活性物质 (三萜皂苷和黄酮等) 组合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 (AA) 模型的抗炎效应,研究两者配伍的抗炎作用机制,探讨两者配伍的意义。方法 设对照组、模型组、附子组 (即附子生物碱组)、附子甘草配伍组 (即附子生物碱与甘草活性物质配伍组)、雷公藤组,观察各组大鼠足肿胀程度和关节炎指数 (AI) 变化;检测大鼠血清和关节浸液内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β (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 及前列腺素 E2 (PGE2) 水平;用 RT-PCR 检测踝关节组织 IL-1β基因表达;观察踝关节组织病理改变。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A 模型组大鼠关节肿胀严重,AI 明显升高,血清和关节浸液内 IL-β、TNF-α、PGE2 水平显著升高,踝关节组织 IL-1 基因表达明显增加,并发生明显病理改变;与模型组相比,附子组、附子甘草配伍组大鼠关节肿胀得到改善,AI 降低,血清和关节浸液内 IL-1β、TNF-α、PGE2 水平降低,踝关节组织 IL-1β基因表达减弱,病理组织改善,且附子甘草配伍组优于附子组。结论 附子生物碱与甘草活性物质配伍组合能有效抗炎,缓解 AA 症状,改善 AA 大鼠免疫功能和组织结构,两者配伍作用优于单用附子生物碱,体现了附子生物碱、甘草活性物质是附子甘草两者配伍抗炎效应的重要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附子汤中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含量的方法,同时建立10批附子汤的指纹图谱。方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C18色谱柱系统,采用梯度洗脱方法,对附子汤中单酯型生物碱进行了含量测定,同时建立了附子汤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方法。采用中国药典委员会颁布的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软件,对10批附子汤样品的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评价。结果:在范围内,含量呈良好线性关系。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在0.9以上。结论:建立的HPLC法简便、可靠、准确,可用于附子汤中单酯型生物碱的含量测定和指纹图谱研究,为附子汤相关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葛根芩连汤的几种配伍中甘草酸含量的差异。方法 以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测定葛根芩连汤不同配伍情况下的各处方中甘草酸的含量。结果 甘草单味药甘草酸煎煮出量为0.89%。其他配伍煎煮量为0.24%-0.59%。结论 单煎的甘草酸煎煮量较高,而与其他药味合煎后可显著降低甘草酸的煎煮量。  相似文献   

12.
四逆汤中附子甘草配伍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观察四逆汤中附子、甘草配伍前后主要成分的含量变化 ,采用串联质谱ESI MS及HPLC测定附子中的主要成分在配伍前后含量变化 ,采用薄层扫描测定甘草中的主要成分甘草酸在配伍前后的含量变化。分组 :附子单煎组、附子与甘草合煎组、附子甘草单煎后再混合组。结果 :合煎组与混合组 ,其中乌头类生物碱的含量显著降低 ,且附子中乌头碱的稳定性相对差些 ,说明 2味药物相互作用可能产生不溶性的物质 (因为乌头碱与甘草中的甘草酸可能形成络合物 ) ,从而减少乌头碱、次乌头碱的含量。另外 ,附子与甘草配伍后甘草酸的含量也有所降低。通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葛根芩连汤的几种配伍中甘草酸含量的差异。方法 以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测定葛根芩连汤不同配伍情况下的各处方中甘草酸的含量。结果 甘草单味药甘草酸煎煮出量为0.89%;其他配伍煎煮量为0.24%~0.59%。结论 单煎的甘草酸煎煮量较高,而与其他药味合煎后可显著降低甘草酸的煎煮量。  相似文献   

14.
不同煎煮时间对附子总生物碱的影响及其指纹图谱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煎煮时间对附子中总生物碱的影响,并建立其HPLC指纹图谱。方法采用酸碱滴定法测定附子总生物碱,并以HPLC进行各煎煮样品指纹图谱分析。结果不同煎煮时间附子中总生物碱含量与生附子相比相差不大,指纹图谱中显示煎煮品中不含毒性成分乌头碱。结论煎煮可有效减小附子毒性,且总生物碱含量基本不变,为临床大剂量使用附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四逆汤口服液中附子与甘草配伍前后有效成分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四逆汤具有温中祛寒,回阳救逆之功效,本实验对附子与甘草配伍前后有效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附子与甘草配伍后乌头类生物碱的含量降低,再加入干姜之后含量又升高,为探讨中医学上所说“附子无干姜不热,得甘草则缓”这一理论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附子中脂类生物碱(脂碱)的溶解性,确定四逆汤中脂碱的来源。方法利用电喷雾离子阱质谱分析比较生附子、四逆汤、煎煮后生附子药渣、生附子与半夏共煎液中的生物碱。结果在四逆汤中检测到少量脂碱,在生附子与半夏共煎液中未检测到脂碱,脂碱成为煎煮过生附子中的主要生物碱。结论脂碱在加热条件下也不溶于水,在四逆汤中检测到的脂碱来源于双酯型生物碱的酯交换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考察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生附子、黑顺片分别与浙贝母、川贝母配伍前后双酯型生物碱的量,分析共煎液中乌头类生物碱之间的转化。方法 采用HPLC及电喷雾质谱技术,对川乌、草乌、生附子及其炮制品与浙贝母、川贝母配伍前后双酯型生物碱进行定量测定。结果 乌头属中药及其炮制品在与浙贝母配伍时能够抑制双酯型生物碱的水解转化,而与川贝母配伍对双酯型生物碱的水解转化则起到促进作用。结论 从化学成分量的变化方面分析,中药“十八反”之“乌头反贝母”并不是绝对的,乌头属中药及其炮制品与浙贝母配伍“相反”,与川贝母配伍“不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附子炮制过程中胆巴浸泡工艺对附子生物碱的影响,确定最佳的工艺参数。方法:从胆巴水溶液的浓度、附子在胆巴水溶液中的浸泡时间、附子与胆巴水溶液的料液比三个方面进行单因素考察,参照《中国药典》2020年版附子的含量测定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附子中的生物碱含量进行测定,分析附子中生物碱的含量变化。结果:附片中双酯型生物碱含量随着泡胆时间增加、胆巴水溶液料液比减小和胆巴水溶液浓度增大,总体呈下降趋势;单酯型生物碱的含量变化无明显规律;总生物碱含量均呈下降趋势。综合附子的形态和生物碱含量,确定胆巴浸泡的最佳工艺为35%-40%胆巴水溶液浓度,以1∶2的料液比浸泡附子不少于20 d。结论:胆巴浸泡能有效保存附子,并能够降低其有毒成分双酯型生物碱的含量,优选的浸泡工艺可为胆巴炮制附子规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附子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但心脏毒性显著。其主要毒性成分为双酯型二萜生物碱,如: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如何减轻附子毒性但又不影响药效格外重要。多年来,众多学者不断深入研究附子生物碱的毒性机制,并取得了一定的共识。文章通过总结国内外研究资料,阐述了附子所含有的双酯型二萜生物碱对细胞色素P450酶系的影响,以及与其心脏毒性相关心肌的氧化损伤、细胞凋亡、缝隙连接蛋白Cx43和钠、钾、钙离子稳态的影响,并阐述了与上述机制相关的甘草、人参与附子配伍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不同的附子饮片与甘草进行不同比例的配伍,找出配伍后附子对甘草中甘草总皂苷的影响。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3种不同的附子饮片与甘草进行不同比例的配伍共煎后甘草总皂苷的变化规律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研究。结果:附子配伍甘草共煎后甘草总皂苷的含量明显下降,下降的幅度与附子量成正比。结论:附子配伍甘草后,会显著影响甘草中甘草总皂苷的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