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评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按人头支付"改革对参合农民住院医疗费用控制的效果。方法:收集浦东新区"按人头支付"改革实施前、后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数据以及5.1万住院人次的就诊费用、补偿金额等数据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支付方式改革后,对于控制住院费用的过快增长有一定作用,其中以镇级机构效果最为明显。结论:针对二、三级医院的控费配套措施以及评价转诊服务合理性等方面仍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按人头支付"改革对参合农民门诊就医行为的影响。方法:收集试点地区35万参合农民改革实施前、后参合农民门诊就诊的医院级别、门诊费用、补偿金额等就诊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支付方式改革对引导门诊人群首诊下沉、逐级转诊已显现出效果,这同时也有利于基金的收支平衡。结论:对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转诊的规范和数量控制的合理性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研究从需方角度分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按人头支付改革实施的效果,为进一步完善"按人头支付"改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分析比较2011年和2012年按人头支付改革前后参合农民受益面、受益程度、医疗费用负担及抗风险能力等指标;采用问卷调查研究浦东新区3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合农民改革前后的满意度情况。结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按人头支付改革后,参合农民受益率和住院受益程度在一定程度得到提高,参合农民费用负担及其抗疾病风险的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和提高,同时按人头支付改革的推进并降低参合农民的满意度。结论:按人头支付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参合农民的就医经济风险,改革的长期效果有待继续研究深入。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分析浦东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按人头支付"改革之后,参合对象与区域内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象的医疗服务利用和费用情况的差异。方法:收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运行数据,包括筹资、运行和参保人群受益状况等的数据资料,以及相关管理人员的定性访谈资料。结果: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相比,"按人头支付"改革对于控制参合农民医疗费用的增长具有明显效果。结论: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相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对象明显老龄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基金将面临更多的补偿支出,因此在基金总额有限的情况,对于控制医疗费用增长的要求会更为迫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按人头支付"改革对参合农民就医行为的影响。方法:收集浦东新区35万参合农民改革前、后住院就医的医院级别、住院费用和补偿金额等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按人头支付"改革后,住院人群并没有明显的向县级及以下医疗机构下沉的趋势。结论:需要加强针对二、三级医疗机构采取配套的控费措施,同时规范转诊相关标准和流程,以避免需求抑制现象出现。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按人头支付政策干预对参合对象门诊医疗费用的相关影响。方法:收集2011—2015年浦东新区按人头支付干预前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门诊患者医疗费用相关数据,通过时间序列分析方法,评价政策干预对参合对象门诊医疗费用的影响。结果:政策干预后40个月参合对象的实际次均门诊费用(90.37元)较干预前20个月(84.98元)增加了6.34%;Holt-winters加法模型结果显示,按人头支付政策干预后,次均门诊费用的模型预测值(102.00元)明显高于实际值(P0.001);同时简单季节模型结果显示,同期参合对象的实际门诊人次与预测值间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按人头支付政策干预3年多来,对控制参合对象次均门诊费用效果显著,在控费的同时未抑制门诊需求的正常释放。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按人头支付政策干预的实证效果进行评价。方法:收集2011—2015年浦东新区按人头支付干预前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相关数据指标,评价政策干预对基金运行、就诊行为和补偿状况等的总体影响。结果:基金筹资水平不断提高,2015年人均筹资标准已达到2 000元/人;基金运行风险得到控制,2015年当年基金结余率达到8.84%;参合对象医疗服务需求逐年释放,2015年参合对象的年人均门诊就诊次数达到20次,年住院率为10%;医疗费用迅速增长的态势得到遏制,尤其次均住院费用增幅下降明显;2015年参合对象门诊和住院医疗费用的实际补偿比分别为60%和55%。结论:按人头支付政策实施3年多来,在费用控制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管理的背景下,参合对象医疗费用的实际补偿比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按人头支付政策干预对参合对象门诊服务利用的相关影响。方法:收集2011—2015年浦东新区按人头支付干预前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对象门诊服务利用相关数据,通过比较分析,评价政策干预对参合对象门诊服务利用的影响。结果:80%的门诊服务利用发生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6%发生在二级医院;从费用来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二三级医疗机构的门诊医疗费用各占一半;从环比增速来看,按人头支付政策干预后患者的次均门诊费用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15年二三级医疗机构参合对象次均门诊费用分别为275.46元和208.24元。结论:参合对象的总体门诊服务利用次数和费用均逐年增加,二三级医疗机构就诊增加明显;政策干预后对参合对象次均门诊费用控制较好,尤其二三级医院下降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按人头支付政策干预对参合对象住院医疗费用的相关影响。方法:收集2011—2015年浦东新区按人头支付干预前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患者医疗费用相关数据,通过时间序列分析方法,评价政策干预对参合对象住院医疗费用的影响。结果:政策干预后40个月参合对象的实际次均住院费用(11 176.95元)较干预前20个月(8 279.66元)增加了34.99%;按人头支付政策干预后,次均住院费用的模型预测值(12 836.63元)明显高于实际值(P0.001);同时,简单季节模型结果显示,同期参合对象的实际住院人次与预测值基本持平(P0.05)。结论:按人头支付政策干预实施3年多来,有效遏制了住院患者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但未抑制住院服务需求的合理释放。  相似文献   

10.
目的:设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支付方式改革方案,并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全面推行改革试点的基础上,评价其改革效果及可推广性。方法:采用文献归纳分析、专家咨询论证、机构调查以及案例研究等方法进行改革方案的设计,并应用结构-过程-结果评价方法对改革效果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支付方式改革后,上海市浦东新区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得到了控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基金运行更加安全,参合农民利益得到了保障。结论:基层医疗机构的地位举足轻重,须有效激励其改革的积极性;建议采取保险精算的理念,加强新农合"按人头支付"的风险评估和动态分析;需要建立健全配套的基金监管,确保基金使用的各个环节安全、高效;依托信息化手段,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二、三级医院的费用协商和实时监管制度,实行服务协议管理和动态管理。  相似文献   

11.
支付方式改革对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的增长,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充分了解参合农民疾病谱是按病种付费等支付方式改革的基础,本研究抽样分析了参合患者住院疾病谱的构成及其医疗费用水平,并与按病种付费试点中的常见病种进行比较,为完善按病种付费的支付方式改革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农民门诊医疗服务利用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柠 《中国卫生经济》2011,30(10):51-52
目的:利用2004年和2006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集中的黑龙江省数据,分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农民门诊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方法:采用倍差法,以参合农民为处理组,非参合农民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农民门诊医疗服务利用的差异。结果:2006年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民的门诊医疗服务利用。结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初期,门诊实行家庭账户补偿形式,有利于发挥制度作用,减少了参合农民对门诊医疗服务的过度利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平谷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葡萄相关指标,评估平谷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综合支付方式改革引导医疗行为改变的效果。方法:对平谷区医院相关DRGs指标以及基层住院和试点乡镇门诊相关数据进行比较。结果:急症短期住院费用增长得到控制、药占比等下降;基层医疗机构不必要住院大幅降低、基层门诊回流。结论:北京市平谷区采用急症短期住院按诊断相关组(DRGs)、慢病长期住院按床日和与签约服务相结合的门诊按人头付费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综合支付方式改革试点数据显示,医院工作效率提高并可获得相应控费激励性收益,体现了医保支付方式有效引导医疗行为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了解陕西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运行数据,分析其费用负担和补偿受益情况,为医疗保险政策完善提供参考。方法:分层抽样法抽取陕西省41个县,调查数据来源于样本县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填报数据,数据整理后采用SPSS统计描述分析。结果: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推进,陕西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合与筹资水平逐年提高,参合率在2009年及以后达到95%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参合农民的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明显提高;报销比重稳步提升,平均保持在50%,但次均住院费用快速增加,加上不合理的住院人次和基金的流向,削弱了参合农民补偿受益。结论:经过多年的建设和改革,陕西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运行取得了明显成效,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保障水平逐渐提高,总体来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农民的疾病经济负担有所减轻,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住院医疗服务利用结构不合理,报销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还需进一步推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前后参合居民就医流向的变化趋势。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和现场调查方法,使用SPSS 13.0软件分析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前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门诊、住院补偿人次变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门诊、住院支出变化。结果: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参合农民在乡镇卫生院的门诊人次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费用迅速增长,且乡镇卫生院门诊人次和基金支出占总门诊人次和门诊基金支出的比例上升;到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的住院人次和报销费用迅速增长,且占总住院人次和基金支出的比例上升。结论: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参合农民门诊、住院补偿增速有所减缓。参合农民就医层次发生上移,门诊由村级向乡级医疗机构转移,住院由乡级向县级医疗机构转移。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设计和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的支付体系,评价按人头支付改革对村医处方行为的干预效果。方法:非随机对照实验设计,以平阴县作为空白对照组,对山东省莒南县和梁山县村卫生室进行政策干预,利用DID模型评价干预效果。结果:试验组村医开大处方、联用抗菌药物、处方激素、输液的行为概率降低,单张处方费用下降2.32元。结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门诊统筹基金按人头支付并和质量考核挂钩显著促进了村医的合理用药行为。  相似文献   

17.
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住院费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控制参合农民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参合农民在不同定点医疗机构的住院费用分析,了解参合农民住院费用情况,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采取有效的费用控制措施提供依据,以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持续健康发展。一、资料来源与方法资料来  相似文献   

18.
综合信息     
《社区医学杂志》2012,(11):18-18
<正>我国将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支付方式改革近日,卫生部下发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支付方式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是通过推行按病种付费、按床日付费、按人头付费、总额预付等支付方式,核心是由后付制转向预付制,实现医疗机构补偿机制和激励机制的转换。主要内容是:(一)门诊费用支付改革。在乡(镇)、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推行以门诊费用总额预付为主的支付方式改革。门诊总额预付是新农合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在科学测算的基础上协商确定年度门诊费用预算总额的一种付费方式。预算总额用于购买乡(镇)、村级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一  相似文献   

19.
为了保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作为决策者和管理者.需要对合作医疗制度运行中的风险因素予以充分的关注,特别是基金风险因素是整个制度运行中的关键问题。基金风险在运行过程中主要有筹资环节的风险、存储环节的风险和支付环节的风险。如何发现和化解风险是进一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关键。当阳市是湖北省第二批试点。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中开拓创新,大胆实践.在支付环节中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该市参合农民27.49万人.参合率为75.36%。运行一年来.全市参合农民门诊就诊14.08万人次.补偿医疗费用180.05万元;住院11000人次。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快速上涨,探索支付方式改革。方法:研究介绍潍坊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总额定额付费支付方式改革实施背景、原理和做法,监测分析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数据的,验证改革的成效。结果:试点县医疗费用增长率比非试点县低17个百分点;政策范围内住院补偿比由实施前的38.9%(2008年)提高到71.7%(2011年),提高了32.8个百分点;各县市区基金使用率波动幅度由实施前的90%~130%,稳定到实施后的90%~95%。结论:总额定额付费支付方式,可以有效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使用效率,确保基金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