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桡动脉采血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450例需要采血的新生儿,随机分为3组,其中214例采用桡动脉穿刺;136例采用股动脉穿刺;100例采用颞动脉穿刺.对3种穿刺法一次穿刺成功事、穿刺后局部瘀斑或血肿等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各组间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无差异,P>0.05;桡动脉比颞动脉一次穿刺成功率高(X2-5.08;P<0.05)而局部瘀斑或血肿发生率低(X2=10.67;P<0.01).讨论桡动脉位置表浅,其搏动易触及,定位容易,穿刺误伤机会少,操作手法易掌握,并发症少,值得进一步总结并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戴萍  陈学珍 《基层医学论坛》2004,8(12):1114-1115
目的提高NICU患儿动脉穿刺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方法随机选择90例年龄1~28天的NICU患儿,40例采用头皮动脉,30例采用桡动脉,20例采用股动脉,比较一次穿刺成功率,局部血肿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头皮动脉一次穿刺成功率最高,局部并发症少。经X^2检验,P≤0.05。结论头皮动脉是NICU采集动脉血标本的最佳血管,方法简便,一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常莉  郑燕 《吉林医学》2011,32(23):4890-4892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和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优缺点。方法:通过对260例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对比观察其穿刺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X线曝光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冠状动脉介入成功率情况比较:桡动脉组192例,185例获得成功,成功率96.3%,7例因桡动脉痉挛穿刺失败改股动脉穿刺成功,1例改为肘动脉途径。股动脉组68例全部穿刺成功,成功率为100%。两组术中操作情况比较:手术操作时间及平均X线曝光时间比经桡动脉组稍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经桡动脉组术后住院天数明显较经股动脉组短(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经股动脉组有8例患者在拔鞘时出现迷走反射性心动过缓和低血压,给予静脉注射阿托品、多巴胺后好转。在局部血肿、瘀斑及排尿困难方面,经桡动脉组明显优于经股动脉组。结论:经桡动脉穿刺与经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冠心病创伤小、易于压迫止血、局部出血和血管并发症少、无需卧床、住院时间缩短等优点,既可作为有适应证患者的首选。  相似文献   

4.
周俊高 《吉林医学》2010,(30):5382-5382
目的:观察经挠动脉和股动脉两种路径冠脉介入的疗效和术后并发症。方法:将120例行冠脉介入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每组60例。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加支架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介入成功率、穿刺时间、穿刺点压迫时间、穿刺部位血肿的发生率。结果:桡动脉组的穿刺点压迫时间、穿刺部位血肿的发生率均低于股动脉组;其余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局部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是急性心梗行介入治疗的可选血管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胫后动脉采血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2006年1月至2007年7月的110例需采动脉血的新生儿,随机分为2组,60例是胫后动脉穿刺组;50例是腹股沟动脉穿刺组,对2种穿刺法的一次性成功率、穿刺后局部淤斑或血肿等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胫后动脉穿刺组成功率和腹股沟动脉穿刺组成功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胫后动脉穿刺组和腹股沟动脉穿刺组出现淤斑或血肿的发生率比较存在差异P〈0.05。结论胫后动脉穿刺法定位易,误伤其他组织少,操作手法易掌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与股动脉采血气分析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例患者分为试验组100例行桡动脉穿刺采血,对照组100例行股动脉穿刺采血。比较2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血肿和凝血的发生率。结果桡动脉一次性穿刺采血成功97例,成功率为97%,股动脉一次性穿刺采血成功89例,成功率为89%;桡动脉采血后发生血肿7例,标本凝血3例,股动脉采血后发生血肿16例,标本凝血19例。2组比较无论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采血后血肿发生例数还是标本凝血例数,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及P〈0.01)。结论使用桡动脉穿刺采血具有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减少血肿发生、患者易接受的优点,更适合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经桡动脉穿刺与经股动脉穿刺两种途径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差异,制定相应的护理策略。方法:选取经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60例,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50例,对两组患者的血管穿刺成功率、术后穿刺局部疼痛、术肢肿胀不适、血管穿刺局部并发症进行观察比较,并根据并发症的差异来制定相应的护理策略。结果:经桡动脉、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穿刺成功率无明显差异,但穿刺局部疼痛、术肢肿胀不适、尿潴留等并发症股动脉穿刺高于桡动脉穿刺,术后护理应重点观察以上并发症的发生,进行相应的护理。结论: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并发症少,减少了护理工作量,增加了患者满意度,为行冠状动脉手术的理想途径。  相似文献   

8.
吴海宏  陈晓敏 《现代实用医学》2009,21(11):1221-1222
目的评估经桡动脉入径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将126例AMI患者按动脉穿刺入径分为桡动脉组66例和股动脉组60例。观察两组间动脉穿刺时间、PCI的成功率、穿刺点压迫时间、穿刺点局部并发症、下肢静脉血栓、神经反射性心动过缓/低血压、尿潴留的发生率情况。结果桡动脉组成功63例,股动脉组成功58例。两组在动脉穿刺时间、介入成功率、下肢静脉血栓差异无显著性(〉0.05);穿刺点压迫时间、穿刺点局部并发症、神经反射性心动过缓/低血压、尿潴留的发生率,桡动脉组明显少于股动脉组(〈0.05)。结论经桡动脉入径治疗血管并发症少,且有利于有效安全的抗凝治疗,可作为AMI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选择的血管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9.
朱芳红  张龑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22(10):1167-1167
目的:为了提高抢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成功率和速度,尽早达到扩容的目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选择60例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颈外静脉和周围静脉穿刺采取血标本进行比较,比较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时间长短,出现瘀斑等并发症的高低。结果:周围静脉采血者30例中8例是多次采血成功,出现局部瘀斑5例,小血肿3例;颈外静脉采血者一次穿刺成功29例,无瘀斑,另1例穿刺2次。结论:颈外静脉穿刺法成功率高,采血量多,方便,并发症少,为抢救赢得了时机。  相似文献   

10.
吴洪燕  余雪红  王红 《右江医学》2004,32(6):557-558
目的 为血液灌流患者探讨一种理想的穿刺部位。方法 将 76例急性药物中毒行血液灌流患者随机分三组 ,肱动脉组 2 5例、桡动脉组 2 5例和足背动脉组 2 6例 ,观察各组首选部位穿刺成功率、重选部位穿刺率、局部血肿情况。结果 首选部位穿刺成功率足背动脉 88.46%、桡脉组 88.0 0 % ,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肱动脉组 64 .0 0 % ,与前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重选部位穿刺率桡动脉组 40 .0 0 % ,肱动脉组 5 2 .0 0 % ,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足背动脉组 11.5 4% ,与前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局部血肿发生率肱动脉组 40 .0 0 % ,桡动脉组 3 6.0 0 % ,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足背动脉组 11.5 4% ,与前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血液灌流治疗首选足背动脉穿刺成功率较高 ,并发血肿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在血液透析中应用效果。方法:选择长期血液透析患者20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其中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并留置导管,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根据体表标志颈内静脉穿刺并留置导管。观察并比较2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以及误入动脉、局部血肿和血、气胸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96.0%,明显高于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的32.0%(P〈0.01)。观察组中仅出现局部血肿2例;对照组误入动脉6例,局部血肿32例;观察组2种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和P〈0.01)。2组均无血、气胸发生。结论:超声引导下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一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对周围组织损伤小,是一种快速、准确、安全有效的方法,较常规方法更具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采血在新生儿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需动脉采血行血气分析的患儿按分层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取经股动脉的采血方式,而观察组则采用经桡动脉采血的方式,对两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采血时间、误穿静脉发生率、溶血发生率、血肿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采血方法在采血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误穿静脉发生率、溶血发生率、血肿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新生儿动脉采血中经桡动脉采血效果更佳,安全性能更高,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一种适合新生儿血气分析标本的采集方法,以提高新生儿动脉采血成功率。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在我科因病情需要采集动脉血气分析标本的新生儿150例,随机分为股动脉采血组、桡动脉采血组和头皮动脉采血组,每组50例,记录三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标本合格率以及操作时间。结果:头皮动脉采血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标本合格率明显高于股动脉采血组和桡动脉采血组(P〈0.01),操作时间、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股动脉采血组和桡动脉采血组(P〈0.01)。结论:头皮动脉采血较股动脉采血、桡动脉采血具有操作方便、损伤小、一次穿刺成功率高、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低、操作时间短、标本合格率高等优点,可作为新生儿动脉采血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经不同穿刺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优缺点。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132例,随机分为3组,肱动脉组、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比较3组患者平均术后住院时间、插入冠状动脉成功率、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迷走反射发生率等指标。结果肱动脉组和桡动脉组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与股动脉组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肱动脉组和桡动脉组血肿及迷走反射发生率较股动脉组少(P<0.05)。3组患者插入冠状动脉的成功率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经肱动脉、经桡动脉与传统的经股动脉途径一样安全可行,且并发症更少,经济实用,更易为患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经皮股动脉穿刺技术的效果,以利于进一步提高股动脉前壁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股动脉穿刺的安全性。方法应用回顾性分析总结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患者1 325例的穿刺效果。所有患者均采用改良的Seldinger式穿刺介入手术方案(直接用穿刺针行股动脉前壁穿刺)。结果 Seldinger式经股动脉穿刺介入手术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6.3%,其中,穿刺处局部出血或血肿18例,患者均未发生假性动脉瘤、动脉夹层及盆腔血肿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经股动脉前壁穿刺插管是安全、便捷的有效途径,熟练掌握穿刺技术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各项并发症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分析经足背动脉与桡动脉穿刺行血气分析的方法。方法观察组为82例足背动脉搏动明显的患者,经足背动脉抽取血气分析,对照组为随机抽取的82例患者,经桡动脉抽取血气分析,对2组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在皮下血肿及误抽静脉血等方面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经足背动脉穿刺行血气分析的方法优于经桡动脉穿刺行血气分析,能大大降低皮下血肿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了护患矛盾,值得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推广。  相似文献   

17.
蔡芳芳 《基层医学论坛》2016,(11):1577-1578
目的:比较不同采血部位进行动脉血气标本采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60例需采集动脉血气标本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桡动脉采集血气标本,对照组采用股动脉采集血气标本。比较2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数,按压时间,局部皮肤瘀青和血肿发生例数。结果观察组在一次穿刺成功数、按压时间、局部皮肤瘀青和血肿发生例数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桡动脉穿刺采血具有一次穿刺成功率高、减少瘀青和血肿的发生、按压时间短,患者易接受的优点,更适合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总结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时桡动脉路径失败的发生情况及处理结果,探讨桡动脉路径失败的因素与机制.背景 经桡动脉路径行冠脉介入诊疗较其它路径尤其是股动脉路径血管并发症少,但是桡动脉路径失败的因素与机制研究较少.方法 回顾自2009年11月~2010年10月307医院256例经桡动脉途径冠脉造影/介入治疗(TRA/TRI)的患者.结果 256例次TRA/TRI中,有17例次经桡动脉途径失败,其中14例改行经肱动脉途径、3例改行经股动脉途径,均获得成功.失败原因包括:因桡动脉细小或搏动微弱而穿刺失败;桡动脉痉挛导管无法操作;桡动脉中段、锁骨下动脉、头臂干或升主动脉等严重迂曲、畸形,导管无法到位.结论 TRA/TRI虽然具有许多优点,但需要术者熟练掌握桡动脉穿刺技巧,提高桡动脉穿刺成功率,熟练掌握导管、导丝操作技术,避免桡动脉痉挛的发生,预防血肿、出血和室颤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动脉血气分析采血部位的比较,寻找最佳的动脉采血部位.方法 2010年3月-2010年5月胸外科疾病术后进入ICU监护治疗260例病人,随机分两组,分别从股动脉、桡动脉采集标本,比较从股动脉、桡动脉采血成功率、误入静脉的发生率、血肿发生率、疼痛反应、按压时间.结果 股动脉组穿刺成功率79.2%,血肿发生率8.46%,误穿静脉发生率14.6%;桡动脉组穿刺成功率93.8%,血肿发生率1.53%;误穿静脉发生率1.53%.结论 从桡动脉采血导致血肿发生率、误穿静脉发生率、强疼痛发生率明显低于股动脉.  相似文献   

20.
随着冠状动脉治疗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术后并发症的观察是护理工作的重点之一,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常规股动脉穿刺,但需患者卧床制动,术后可能会出现局部血肿、假性动脉、严重者可出现肢体功能障碍,经研究证明桡动脉与股动脉穿刺方法相比较,经桡动脉穿刺治疗是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的替代途径,具有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患者痛苦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