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经过Ponseti法治疗后在学龄期的距骨、舟骨、距舟关节的形态。方法 采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13年7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6例(7足)学龄期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的MRI影像,采用三维重叠数字减影技术,分析距骨、跟骨形态和距舟关节的关系。结果 7足的距骨颈角平均为30.99°,舟骨角为38.04°,舟骨水平覆盖率为97.46%,跟骨水平内翻角为81.8°,距跟角为16.74°,舟骨矢状覆盖率为94.72%,跟骨冠状内翻角为12.82°。5例对照足的距骨颈角平均为21.57°,舟骨角为25.61°,舟骨水平覆盖率为88.42%,跟骨水平内翻角为86.57°,距跟角为33.55°,舟骨矢状覆盖率为90.68%,跟骨冠状内翻角为6.53°。结论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的距骨颈角、舟骨角、跟骨内翻角较对照足大,距跟角较对照足小,距舟覆盖率较对照足大。MRI可以很好地评估学龄期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距骨、跟骨和距舟关节的形态。  相似文献   

2.
<正>1跟骨骨折与手术并发症跟骨骨折是严重创伤引起的损伤,可以造成行动不便甚至致残。大约60%的跗骨骨折为跟骨骨折,占全身骨折的1%~2%。移位的跟骨骨折会导致一系列问题,最终造成足部功能障碍。这些问题包括:——后关节面不平整引起距下关节炎或关节粘连。——行走时距骨在水平面上和跟骨体撞击,并造成踝前撞击。——跟骨骨折后外侧壁膨隆导致跟腓撞击或腓骨肌腱卡压,跟骨增宽造成穿鞋困难。——跟骨塌陷会引起穿鞋时踝部受到挤压,还造成肢体不等长。——跟腱止点上移会引起腓肠肌无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跗骨窦切口对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经跗骨窦切口入路治疗的48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进行治疗效果研究,收集围术期常见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影像学数据:经术前、末次随访的跟骨侧位、轴位X线片测量跟骨长度、宽度、高度、B?hler角、Gissane角;功能指标: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评价术前、末次随访时的患肢功能;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评价术前、末次随访时的患肢疼痛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内固定未发生松动、脱落,无骨折移位及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术中出血量30~50 ml,平均(40.9±4.5)ml,手术时间60~90 min,平均(73.2±6.8)min。跟骨长度、跟骨高度、B?hler角、Gissane角末次随访比术前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跟骨宽度末次...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跗骨窦入路结合新型跟骨微创解剖锁定接骨板治疗跟骨骨折的学习曲线。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113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共120足。所有患者按手术治疗时间先后顺序分为A,B,C,D组,每组各30足。均采用经跗骨窦入路结合新型跟骨微创解剖锁定接骨板治疗跟骨骨折的方法。组内比较术前及术后跟骨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长度、高度等解剖学参数,组间比较手术时间、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及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结果四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进一步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与A组比较,B、C、D组手术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B组比较,C、D组手术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四组间VAS评分和AOF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内术前及术后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长度和跟骨高度的解剖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跗骨窦入路结合新型跟骨微创解剖锁定接骨板治疗跟骨骨折是一种有效且颇具优势的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手术方法,手术效果良好。该术式的学习曲线为60例,并且在学习曲线早期,通过不断总结经验技巧,能够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并发症,加速术后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采用微创手术和常规手术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的疗效对比。方法 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我科共收治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患者共27例(30足),随机分为两组。微创组(13例14足)行关节镜辅助下闭合复位经皮螺钉内固定术;常规组(14例16足)行外侧L形切口复位钢板内固定术。结果微创组中,1例ⅡB型单足患者由于术中复位不理想,临时改为跗骨窦切口,故将其排除在外。微创组的平均术前等待时间为4.5d(3~7d);常规组为9.4d(7~12d)。微创组的平均住院日为12.4d(8~15d),常规组为20.1d(12~35d)。两组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无一例发生切口并发症,常规组3例发生切口并发症,其中2例经积极换药后愈合良好,未发生骨髓炎;1例发生跟骨骨髓炎,后经清创、取出内置物、跟骨次全切、游离肌瓣移植、植皮术后治愈。两组术后跟骨宽度、高度、长度及Bohler角、Gissane角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过程中,微创组2例(3足)在第3个月时随访丢失,常规组1例(1足)在第4个月时随访丢失。术后6个月足部AOFAS评分两组之间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辅助下闭合复位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术后跟骨形态及足部功能良好,与L形外侧切口钢板内固定术相比,缩短住院时间,明显减少切口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跟骨植骨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4年7月至2014年3月,我院共收治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患者367例(413足),均行植骨内固定。术前及术后测量Bohler角和Gissane角,评价跟骨骨折的复位情况,足部功能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分。结果 352例(396足)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64个月,平均24.6个月。骨折全部愈合,功能良好。足部功能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分,优良率为87.37%。结论采用切开复位跟骨植骨内固定是治疗跟骨关节内移位的一种有效方法,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正>跟骨骨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发生率约为11.5/100 000,约占成年人跗骨骨折的60%,8.5%~12%为开放性,约10%合并脊柱骨折[1]。跟骨骨折多数为轴向暴力所致,且多为高能量损伤,以关节内骨折多见,多数存在关节面压缩及移位。新鲜跟骨骨折的有效处理可以显著改善预后,内、外固定技术和微创治疗技术的发展使跟骨骨折的治疗有了更多的选择。而治疗时机、手术指征、切口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选择性中足关节融合治疗创伤性平足症的手术方法和中短期疗效。方法 2009年3月~2012年5月,通过关节融合手术治疗中足损伤后成年人创伤性平足症22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39.2岁(21~58岁);左足14例,右足8例。通过回顾性研究,比较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足部力线改变情况,并通过美国足踝骨科协会(AOFAS)中足评分和VAS疼痛评分评估中足功能的预后。结果有20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5个月(14~42个月)。足负重正位X线片上距骨第1跖骨角和距骨第2跖骨角均有显著改善(P0.05);足负重侧位片上Meary角有显著改善(P0.01),距骨跟骨角较之术前有增加,但未获得显著差异。术后平均AOFAS中足评分较术前有显著提高(30.5±14.9 vs.81.5±6.3,P0.01),VAS疼痛评分也有显著改善(P0.01)。有1例跟骰关节融合不愈合,2例切口皮缘坏死,未出现深部感染或骨髓炎。结论中足融合手术可以显著改善创伤性平足患者的足部力线及外形,稳定足弓,且可较好地缓解临床症状。但多数患者仍无法完全恢复伤前活动能力,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对中足骨折脱位仍非常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对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患者采用跗骨窦入路与外侧“L”形切口入路治疗的效果及对其足踝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阜宁县人民医院骨科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患者56例,以随机数表法分为以跗骨窦入路治疗的观察组(n=28)与以外侧“L”形切口入路治疗的对照组(n=28),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以及术前、术后的影像学指标,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评估两组关节功能,并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受伤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3.91±1.20)d、(61.45±7.27)min、(5.15±0.51)cm、(17.25±2.14)d、(12.65±1.41)d]均短于对照组,出血量[(35.52±6.06)ml]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57%,低于对照组的2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为(3.79±0.4...  相似文献   

10.
<正>单独发生的跟骨骨折和距骨骨折在足踝外科领域属于相对常见的骨折,对于移位明显的骨折常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预后较好[1-4]。但同侧陈旧性跟骨合并距骨骨折的病例却较为罕见,处理亦较为棘手。作者科室近期处理1例同侧陈旧性跟骨合并距骨骨折的病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1.1基本资料患者53岁女性,因"左足外翻术后3年,畸形加重伴疼痛2年"来诊。1.2现病史患者双足外翻30年病史,3年前于外院行左足外翻矫形术,术后1年畸形复发并伴有行走疼痛。1.3查体左足平足,足弓塌陷,跟骨外翻,提踵试验(–);伸膝状态下踝关节背伸0°,屈膝状态下踝关节背伸20°。趾外翻伴旋前,跖趾关节40°(背伸)= 5°(跖屈),活动时伴关节疼痛。第1跖楔关节松弛,活动后无疼痛;第2趾向背侧脱位骑跨于趾之上,跖趾关节活动受限;第2~3跖趾关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快速成型技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收治的30例SandersⅢ-Ⅳ跟骨骨折患者根据入院顺序随机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对试验组患者采用计算机辅助技术行跟骨骨折的三维重建解剖学模型,快速成型制作出与实体1∶1大小的跟骨模型。依此对跟骨骨折做出明确的诊断、分型,制订手术方案,术前模拟手术,指导手术治疗,将术中指标与未模拟手术的对照组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53.3±5.0)min和(71.4±4.9)min,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7.3±6.8)ml和(51.3±8.4)ml,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功能评分:试验组优良率为88.2%,而对照组为88.9%,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快速成型技术能够向术者直观、立体地展示骨折的形态,使术者准确评估骨折情况,弥补术区切口显露局限的不足,提高复位精度,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创伤,降低致残率,对跟骨骨折的治疗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予跟骨骨折患者跗骨窦切口并配合使用微型钢板、空心钉内固定的效果。方法 选择灌云县人民医院骨科2016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跟骨骨折患者57例进行前瞻性研究,以抛币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28)采用常规L形切口普通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n=29)采用跗骨窦切口微型钢板联合空心钉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及恢复指标,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评估两组后足功能优良率,并比较末次随访时解剖结构,另比较两组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消肿时间较对照组短,出血量、切口长度较对照组小(P <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后足功能优良率以及术后跟骨宽度、高度、轴长、Bohler角、Gissane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跟骨骨折患者采用跗骨窦切口微型钢板与空心钉治疗,操作简单且对患者损伤小,有利于其术后康复,足部功能及解剖恢复良好,并发症风险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跟骨骨折采用跗骨窦改良切口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与“L”型切口可塑性加压钢板内固定的疗效对比。方法 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在广西柳钢医疗有限公司医院就诊的96例跟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L”型切口可塑性加压钢板内固定,研究组采用跗骨窦改良切口微型钛板内固定。对两组患者术后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关节畸形、关节疼痛、关节活动障碍)发生率以及骨折愈合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为87.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67%(P <0.05)。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2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00%(P <0.05)。研究组的骨折愈合时间为(61.57±2.51)d,显著短于对照组的(72.52±2.47)d。研究组的骨折愈合良好率为89.5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4.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对两组患者均进行负性情绪评分,两组患者评分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负性情绪均有所改善,且研究组的改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 <...  相似文献   

15.
<正>由高能暴力所致的足部损伤患者比例日趋增高,进而导致中足损伤现已成为一类常见的下肢损伤,其发生率约每年为1/30 000人,占全身骨折的0.4%[1]。中足包括跖骨基底、楔骨、舟骨、骰骨,以及Chopart关节所对应的距骨和跟骨,其解剖结构的稳定依赖诸多的韧带、关节囊,以及足内肌和足外肌。因此,中足损伤治疗不当容易导致中足畸形愈合,以至遗留疼痛、畸形、足功能障碍。多数患者需要手术矫正。根据不同畸形特点选择正确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固定加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适应证及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对19例无瘫痪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男13例,女6例,年龄33·7岁,实施后路椎弓根钉系统撑开复位内固定后植骨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19例患者术后疼痛均明显缓解,椎体高度和形态得到明显恢复(Cobb角平均改善18°)。经术后平均8·8个月随访,疼痛均消失,骨折均达到满意复位并愈合,随访Cobb角无明显加大、椎体高度无明显丢失,术后无神经损伤、假关节形成和断钉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固定加植骨术能及时增加椎体稳定性,有助于患者早期活动,是一种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方法。对于潜在可能出现继发性神经损害的爆裂性胸腰椎骨折应尽早采取合理手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距下关节及腓骨肌建松解术治疗跟骨骨折后踝关节僵硬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3-2013.11年我科采用距下关节及腓骨肌建松解术治疗跟骨骨折后踝关节僵硬52例(66足)。男性41例,52足,女性11例,14足。年龄在20~46岁,平均31岁。受伤至本次治疗时间10~21个月,平均15.3个月。术前行跟骨侧位、轴位X线片及CT、MRI扫面。按照stephens和sanders根据跟骨愈合形态CT分型,Ⅰ型54足,Ⅱ型12足。本组病例伤后至本次治疗时间均在1.5年内,手术选择跟骨外侧切口,切除跟骨外侧丘突出的骨质,松解距下关节同时松解腓骨肌腱。结果 66足术后随访10~27个月(平均20个月)。术后2足出现切口积血,皮缘局部坏死,换药后愈合。1例患者因术后功能锻炼不到位,术后6个月随访,跟骨内外翻活动范围较术后1个月时减少,但疼痛较术前明显减轻,其余患者跟骨内外翻活动增加,疼痛消失。病人没有发生跟骨再骨折等并发症。术后应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足部功能评分,优20足,良37足,可6足,优良率90.9%。术前及术后足的内外翻活动度比较(P0.01)、运动时疼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比较(P0.01)。结论距下关节和腓骨肌腱松解术是治疗跟骨骨折后踝关节僵硬的有效方法之一,既可以缓解足部疼痛,又保留了足部功能,提高了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有限元模型,分析跟骨骨折不同部位固定螺钉所承受的应力,对不同内固定方式进行生物力学探讨。方法根据Mimics10.1中重建符合Dicom 3.0标准的跟骨CT图像,结合有限元软件ANSYS10.0生成最终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建立SOLIDWORKS模型,设计生成1枚接骨板,6枚接骨板冠状面固定螺钉及2枚跟骨矢状面固定螺钉。自足跟及跟腱附着点处分别垂直向上对模型施加320N和160N载荷,观察不同部位固定螺钉的Vonmises应力分布。结果 6枚接骨板冠状面固定螺钉中,距下关节面上部的螺钉在骨皮质处承受的载荷最大,其他螺钉所受应力依次递减,跟骨前下端近跟骰关节处承受的载荷最小。2枚跟骨矢状面固定螺钉中,跟骨内1/3处固定螺钉所承受的应力达跟骨外1/3处螺钉的2倍以上。接骨板螺钉与矢状面固定螺钉在距下关节的应力分布明显不同,接骨板螺钉所承受的应力达矢状面螺钉6倍以上,具有对距下关节上部更强的支撑作用。结论钢板冠状面螺钉固定跟骨较矢状面螺钉对距下关节面有更强的支持作用,矢状面螺钉固定时内侧螺钉承载的应力较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螺钉内固定术与微型接骨板跨关节内固定术对足跖跗关节损伤患者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98例足跖跗关节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A组和(45例,行螺钉内固定术)和B组(53例,行微型接骨板跨关节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手术情况、足关节功能评分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相比A组,B组负重锻炼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内固定物取出时间均明显缩短(P<0.01)。与A组(77.78%)比较,B组足关节功能优良率(96.23%)明显升高(P<0.05)。两组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螺钉内固定术,微型接骨板跨关节内固定术可有效促进足跖跗关节骨折患者骨折愈合,缩短负重锻炼时间和内固定物取出时间,从而可有效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20.
<正>基本资料:患者53岁女性,因"左足拇外翻术后3年,畸形加重伴疼痛2年"来诊。现病史:患者双足拇外翻30年病史,3年前于外院行左足拇外翻矫形术,术后1年畸形复发并伴有行走疼痛。查体:左足平足,足弓塌陷,跟骨外翻,提踵试验(–);伸膝状态下踝关节背伸0°,屈膝状态下踝关节背伸20°。拇趾外翻伴旋前,跖趾关节40°(背伸)=5°(跖屈),活动时伴关节疼痛。第1跖楔关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