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文献《黄帝内经》中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意思是,有才能的人。懂得防患于未然。病已经形成再治疗它,混乱的状况已经形成再去治理它,就好像口渴了再打井,开始争斗再制造兵器。“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理论思想,阐明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行之,则可延年益寿、颐养天年;背之,则疾病缠身。苦熬时日。  相似文献   

2.
灸法四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养生,<内经>称之为"道生",<千金要方>亦称为"摄生".今人多称为"保健",是强健身体,抵抗衰老,防病御病,延年益寿之意."治未病"--两千多年来,一直是历代医家、养生家的养生思想,亦如<内经>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呼!"古人之养生,其意深广,岂敢小视!  相似文献   

3.
思乾 《现代养生》2011,(10):28-32
中医养生观养生和生活的关系决定了养生观点的多面性。中医养生主要有预防观、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未病先防、未老先养的预防观《黄帝内经》中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喻示人们从生命开  相似文献   

4.
论中医学"治未病"的特色与优势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治未病"是中医学术思想的基本内容之一.未病先防,就是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1].古医籍<黄帝内经>中首次提出治未病的概念,其中就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问·刺热论篇>记有:"病虽未发,见赤者刺之,名日治未病"等论述.所谓中医"治未病",一是"未病先防",即强调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二是"既病防变",即突出了着重于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处理,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变.这些理论和经验是中医学宝贵遗产的一部分,为我国人民的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自古以来,人们都希望健康长寿,祖国医学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延年益寿观。 1、重视养生,预防为主。要想延缓衰老、益寿延年,就必须懂得养生之道,并身体力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防病于未然,“预防为主”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保健原则。只有做到“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才能延缓衰老,达到“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治未病"是中医所提倡的重要理念之一,其以防治结合的养生思想为基础,主张通过饮食调理、科学锻炼、情志调摄等方式来预防人体阴阳失衡,保持"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良好身体状态,实现疾病预防效果。本文介绍了"治未病"的含义,分析了中医"治未病"思想在养生中的应用,以期对相关研究有所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7.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完善、独特的理论体系,以“治未病”为核心理念指导下的养生理论和技术方法,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健康文化。中医学从天人相应、形神合一、五脏相关等视角认识生命和健康。以天人相应、阴阳、精气神、体质、脏腑、经络腧穴、气血津液、天癸、天年、饮食、道德等不同维度来阐述中医健康观。综合中医对生命和健康的认识,其健康观包括以下十个方面:1.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健康观:以“治未病”为研究对象,阐述其重视未病先防的健康理念。“未病”包含无病状态、病而未发、病而未传三层涵义。《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相似文献   

8.
<正>"《黄帝内经》讲,‘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中医一直强调的是‘上工治未病’,所以我们应该对自己的生命有一个很好的认识。"一方书案,一杯清茶,旁征博引,娓娓道来,深入浅出。北京市朝阳区的一间屋子里,樊正伦先生在冬日暖阳映衬下更显神采奕奕,兴起处还提笔在纸上写下几个甲骨文,细细讲解每个字背后蕴含的养生智慧和养生规律。樊正伦是"平心堂"诊所超高人气的专家之一,挂号的病人排到了半年之后。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中医大家,看看他究竟有怎样的四季养生与情志养生的秘诀。  相似文献   

9.
"治未病"是中医学术思想的基本内容之一。未病先防,就是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1]。古医籍《黄帝内经》中首次提出治未病的概念,其中就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  相似文献   

10.
中医养生观 养生和生活的关系决定了养生观点的多面性. 中医养生主要有预防观、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 未病先防、未老先养的预防观 <黄帝内经>中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喻示人们从生命开始就要注意养生,在健康或亚健康状态下,预先采取养生保健措施,才能保健防衰和防病于未然.这种居安思危、防微杜渐的哲学思想是中国文化的精华.  相似文献   

11.
祖国传统医学关于养生有着丰富的见解和实践经验,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有明训:“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所谓“治未病”就是主张预防为主,即把养生放在治病之前。养生不外乎养神和养形,而养神是养生的关键。按中医理论“心主神明”,中医认为人的精神(心理)活动是由心所主宰的,因此养生必先养心。  相似文献   

12.
正"上医治未病"最早源自于《黄帝内经》所说:"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治",为治理管理的意思。"治未病"即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其在中医中的主要思想是: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其实,治未病的理念,不光中医有,西医也有,  相似文献   

13.
人到不惑之年.自然而然地就要考虑自己的健康问题了;到了知天命之年.养生话题更是常常挂在嘴边。说起养生,大家最热衷就是哪种方法是"最佳"选择了。中医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意思是说高明的医生不是等到人生了病才去治疗.而是不让人生病。这句话与现代医学的"一级预防"的理念不谋而合.古代的养生理论与现代的保健观念息息相通。  相似文献   

14.
孔令乾 《家庭医学》2021,(12):18-19
预防为主的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医药健康文化中的瑰宝之一.《黄帝内经》中就提出"夫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所谓"治未病",简单地说,就是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之后,历代中医大家对疾病预防的思想均有论述,逐渐形成了"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的"三防"理论体系.探讨中医以"三防"为主的预防理论体系,与现代医学所提倡的"三级预防"有相同之处,但也有区别.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防病养生谋略,很多人都听说过。最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启动了“治未病”健康工程。今后针对在体检中发现的“危险指标”,医生将可能采用中药或中医等手段进行干预,以防止由“疾”逐步变成“病”。  相似文献   

16.
<正>中医儿童保健是中医理论指导下,基于儿童生理病理特点,以中药、针灸、推拿等传统中医的治疗方法为手段,为胎儿到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科学喂养、疾病预防、身心发展等提供保障,是现代儿童保健重要组成部分。《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言: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治未病”是中医重要的预防医学思想。在儿童保健中,中医“治未病”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正>《黄帝内经》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养生应以父母、自己、医学常识为鉴,才能预防疾病、增强体质,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以父母为鉴,预防遗传疾病有研究发现,现在已经被认识的遗传病大约有5000种,像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以及肿瘤等,都具有家族遗传倾向。就拿高血压或高血脂来讲,如果父母中的一方罹患有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医"治未病"理论在社区健康管理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461名到上海市黄浦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居民,通过现场走访、调查问卷等形式,了解居民对中医"治未病"的接受度及需求内容。结果居民对将中医"治未病"理论运用于社区健康管理的模式接受度较高,需求很大。结论中医"治未病"理论在社区健康管理中的应用模式能够满足人们对预防保健、健康养生的多样化需求,值得在社区推广。  相似文献   

19.
《中国卫生》2008,(3):22-27
“治未病”是一个既古老而又前沿的命题,体现了中医学先进和超前的医学思想。“治未病”一词始见于两千年前的《黄帝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经过几千年来的不断充实和完善,“治未病”逐步形成了具有深刻内涵的理论体系。倡导人们珍惜生命,注重养生,防患于未然,其思想价值奠定了医学理论的基础和医学的崇高目标,“上工治未病”成为历代医学家追求的至高境界。 几年前,吴仪副总理提出了开展“治未病”的工作要求。有关部门进行了大量探索性工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承担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医‘治未病’及亚健康干预”项目,正在试行一项简称KY3H的健康保障服务模式,积极探索一个融预防、保健、养生、康复于一体的中国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日前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的首届“治未病”高峰论坛暨“治未病”健康工程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有关领导以及来自不同学科的专家就“治未病”理论的继承和创新进行了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20.
卓然 《现代养生》2013,(15):27-28
2012年11月7日,全国第一家以预防与保健为主的医疗门诊——天津市中医治未病质量控制中心,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正式挂牌成立。作为天津中医医学中心,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从2007年开始启动中医"治未病"建设工程,是全国中医"治未病"首批13家试点单位之一。此举被认为是将养生为目的的祛病保健作为医学新门类的重要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