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过探析中医“肝-血-心-脉”“肝心和合”的生理特点,可知临床“肝心同病”较为多见,是防治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与动脉粥样硬化的核心病机基础。“肝心郁滞、心脉不通”“肝心虚损、痰瘀互结”“肝心失和、毒损脉络”是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核心病机演变规律,体现“郁→虚→毒”的病邪转化过程。结合胆固醇代谢紊乱、线粒体功能障碍的病变特点及两者交叉转化的因果联系,管窥“肝心同病”在防治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的微观辨证价值,采用疏肝理气、通心和脉,养肝护心、化痰祛瘀,保肝育心、解毒通络等分期治疗策略,以期为临床辨治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
肝脾两大藏象系统之间密切相关,在生理状态下相互促进,如疏泄与运化相互为用,藏血与统血相互协调;在病理状态下相互传变,如肝病传脾,脾病及肝,故肝脾不调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基本病机。治疗上以理气化湿、祛痰化瘀为主。肠-肝轴是肠道及其微生物群与肝脏之间双向沟通的重要途径,肠道黏膜屏障及肝脏的固有免疫系统对于防止肠道中的有害菌或毒性产物传播至关重要。异常的肠道微生物群可引起肠黏膜屏障破坏,从而使肠道抗原、细菌及其产物进入肝脏,引发肝脏炎症、损伤,释放的血管活性物质和炎症因子等物质随血液循环至肠道,又可进一步造成肠黏膜缺血、缺氧以及血管通透性增加等,加重肠道功能障碍,形成恶性循环。肠道微生态紊乱通过肠-肝轴途径促进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生发展。调和肝脾类中药可通过调控肠道微生物组成、修复肠黏膜屏障及平衡胆汁酸代谢等方面,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脾虚浊凝”理论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辨治思路。[方法]通过中医古籍理论溯源和现代医学文献研究,总结古今医家对于NAFLD“脾虚浊凝”病机观的认识,提炼NAFLD特色辨治思路及现代生物学机制。[结果] NAFLD大多归属于中医学“痞满”“胁痛”范畴,根据“见肝之病,当先实脾”的指导思想,其主要病机应责之于肝脾受损、脾失运化,导致痰浊瘀毒皆从中生,阻于肝络故而发病,“脾虚浊凝”贯穿NAFLD病程始终,临床上运用健脾化痰、健脾降浊、健脾祛瘀等特色治法效果卓然。NAFLD治疗的现代生物学机制涵盖调整肠道稳态、延缓肝脏纤维化、改善脂类代谢、降低炎症因子表达等方面。[结论]通过深入挖掘从“脾虚浊凝”理论辨治NAFLD临证特色和现代生物学机制,可为今后中医药治疗NAFLD提供更为广阔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结合舌象与临床特点探讨基于“疮疡理论”辨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的可行性。【方法】通过总结惠州地区58例新冠肺炎患者的舌象与临床特点,分析新冠肺炎与疮疡的相似性,提出基于“疮疡理论”辨治新冠肺炎的治则。【结果】惠州地区58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舌象以红或红暗舌[53.45%(31/58)]、腻苔[86.21%(50/58)]为主,多数伴有齿痕舌[55.17%(32/58)]、裂纹舌[43.10%(25/58)]、胖大舌[24.14%(14/58)];首发症状以发热[62.07%(36/58)]多见,入院后常见症状有咳嗽[55.17%(32/58)]、口干口苦[55.17%(32/58)]、便溏[55.17%(32/58)]等;胸部影像学检查提示肺部有渗出灶者占94.83%(55/58)。【结论】根据舌象与临床特点,可知新冠肺炎的病因以“湿”为主,且多有“湿毒化热”之象,进一步研究发现新冠肺炎与疮疡在中医病因病机、西医病因病理、临床症状、传变规律方面存在互通之处,提示基于“疮疡理论”,以“透、清、补”三法分期辨治新冠肺炎,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5.
“主客交”理论出自明代温病大家吴又可《温疫论》,本为疫病专论,在后世发展中,逐渐用于阐释慢性顽固性疾病。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是当代发病率逐渐升高的一种自身免疫性肝病,发病机制复杂,本文拟从“主客交”角度探讨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病因、病机及三甲散治疗该病的临床意义,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6.
严海艺  郭瑞  郭朋 《中国医药导报》2022,(28):124-127+131
中医学认为“土壅木郁”是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主要病机。结合中医病机理论与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极有可能是“土壅”(脾失健运)的重要生物学基础,胆汁酸代谢失衡则可能是“木郁”(肝失疏泄)的微观表现。西医视角下“肠道菌群-胆汁酸互作”失衡导致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发生发展与中医视角下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以“土壅木郁”为主要病机相契合。本文基于肠道菌群与胆汁酸互作的角度初步探讨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土壅木郁”病机的生物学内涵,以期为研究“土壅木郁”的病机实质及推进中医药防治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林胜友教授基于病机演变理论辨治放射性肺损伤的经验。[方法]通过随师临诊,整理医案和古今文献学习,以病机演变为出发点,总结林师临床运用病机演变理论治疗放射性肺损伤的经验,并附一则临床验案予以佐证。[结果]由于放射线对人体的特殊作用,林师认为放射性肺损伤的基础病机贯穿始终,即热邪伤肺,而随着病程发展,其病机变化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初起为邪盛正不衰,热毒伤肺;中期邪盛正衰,热邪先伤阴,肺肾两虚;日久阴损及阳,出现阴阳两虚。并提出临证时要把握基础病机,识别现时病机,推演潜在病机,选取经方麻杏石甘汤为该病基础方,结合各阶段病机进行加减。验案按病机演变规律,予麻杏石甘汤为主方进行加减,取得满意疗效。[结论]林师通过病机演变理论辨治放射性肺损伤,见解独到,疗效显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及研究。  相似文献   

8.
我国老年人口比例较往年呈上升趋势,老龄社会形态的深度演化或将引起老年慢性病的经济负担加重。汗证作为老年人群常见病或疾病伴发症状,病因病机较为复杂,脏腑协同配合失调、机体内环境失衡以及津液接收、转输、排泄程序中任何环节异常均可引发老年汗证。临床中基于“津液链”辨治老年汗证,体现中医理论体系的辨证论治与整体观念。津液形态不断地转换,汗液作为机体水液代谢中的一个环节,在系统循环中不断地调节着人体内的水液分布。老年汗证是涉及多个脏腑生理活动的复杂病理过程,临证时不可见汗止汗,见汗补虚,应审查内外,灵活辨证,从津液代谢程序异常角度出发,基于“津液链”相关理论合而治之,往往取得良好的疗效,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9.
白娟  禄保平 《中医学报》2016,(6):818-821
情志理论是中医药理论的瑰宝之一,以其指导临床,与治未病紧密结合,在未病先防欲病救萌已病早治既病防变和病愈防复各个阶段都能体现出其效力,能够指导治未病理论更好地为健康服务。中医学治未病理论以人类身心健康为目标,对个体健康状态全面系统管理,它要求人们在健康和疾病的不同阶段和层次上预先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传变和复发,全方位、全过程维护人的心身健康。概言之,治未病就是追求机体趋向于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这种健康状态不止是机体方面,也包括心理方面。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病理因素有燥、热、湿、痰、瘀等,病位以心为主,亦与脾、肝、肾关系密切,病性为本虚标实。临床中消渴虽多见燥热,但同时患者常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以致酿生湿热。消渴日久,热灼津伤,津枯血燥,可致络热血瘀,形成瘀热。湿热、瘀热、燥热之间存在因果转化关系,三热既可单独致病,又能兼夹并见。三热交炽,阴伤气耗,形成恶性循环。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结合中医经典及临床实践在辨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时提出“三热论”,基于此,治疗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应以“三热”并清、气血同治、标本兼顾为基本原则,谨守病机,运用复法组方恰当施治,即清化与润燥并进、化湿祛瘀与生津凉润并举,方能充分发挥中医“圆机活法”的治疗优势。  相似文献   

11.
<正>感染后咳嗽是临床常见疾病,也是亚急性咳嗽的常见病因。感染后咳嗽的程度及持续时间与体质、药物干预时间以及是否存在基础疾病等密切相关。现代医学至今未完全明确其发病机制,通过药物等对症治疗的效果欠佳,且医疗花费及副作用大。中医药治疗此病具有疗效高,花费少,依存性高等优势,易被患者接受。“伏邪”致病的思想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后经历代医家的不断发展与总结日趋成熟,目前泛指一切伏于体内,而不即时发病的邪气,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感染后咳嗽的病因病机错综复杂、病程较长、症状缠绵难愈,这与“伏邪”的致病特点十分相似。本文以“伏邪”理论为引,历代典籍、现代医学及临床疗效观察为基,从虚邪致伏、风痰致伏、郁热致伏出发,分别探讨“虚”“风”“痰”“郁”“热”与感染后咳嗽的相关性,以期为该病的中医药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升降理论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在各系统疾病中应用广泛。内痔出血及脱出虽为局部病症,其内在机制却体现整体气血阴阳的动态失衡。临床上中医对于内痔的治疗往往以梳理气机升降为治则。乙字汤作为痔病的良效验方,其辛开苦降,清散并行,亦为调理升降之妙方,对于肛肠诸病皆有沿用。现代医家基于升降理论为指导思想,以乙字汤为基础方加减治疗内痔出血及脱出,运用灵活且取得较好效果。本文介绍了在升降理论的指导下,中医认识内痔的悠久历史及乙字汤组方的宝贵经验。阐述了乙字汤在内痔出血及脱出的调治过程中对升降理论的临床发挥,传承与挖掘内痔出血及脱出的中医辨证论治思路,丰富肛肠疾病的内治方法。  相似文献   

13.
气化理论是《黄帝内经》中记载,用以阐释生命过程、疾病的中医机制。中医多认为桥本甲状腺炎(HT)的病机与外邪侵袭、水土失宜或情志内伤,肝失疏泄,或因先天不足,或因后天失养,从而产生气滞、痰凝、血瘀等病理产物壅结于颈前有关。气化以气机调畅为基础和前提,中观、微观气化与人体关系密切,可分别在精微物质生成、精微物质代谢、病理形态、经络上对HT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文章基于中观、微观“气化”探讨环境及肝脾肾失调对HT发病的影响。基于中观气化理论,HT的发病核心病机以外邪侵袭,水土、饮食失宜为主;基于微观气化理论,HT的发病核心病机为肝脾肾失调。从先天不足、后天失养(精气不足,津血乏源),肝失疏泄,气机失调(气滞血瘀,水停精滞);或留滞不化,结聚成形;或经络失养、涩滞不行探讨HT的发病机制,以期开创以气化理论为基础的HT中医治疗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基于“火郁发之”探讨论幽门螺杆菌胃炎的病因病机与辨证施治,为幽门螺杆菌胃炎的治疗拓展思路。[方法]通过查阅中医古籍文献,结合现代医学相关理论,探讨“火郁”病机在幽门螺杆菌胃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将“火郁发之”理论作为切入点进行辨证施治,并赋予医案以证其效。[结果]幽门螺杆菌胃炎以“火郁”为核心病机,邪气积聚化热是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前提,痰浊、湿热、瘀血、癌毒是病机演变过程中的病理产物,正虚邪实是后期胃黏膜发生萎缩和肠化的必要条件。治疗初期强调因势利导,疏导阳明胃腑气机,驱除邪气、透泄郁热;后期虚实夹杂,在清透伏热的基础上佐以扶正,补透结合。所举验案中患者证属肝胃郁热、湿热瘀阻,以理气透热、化湿通络为主要治法,疗效明显。[结论]从“火郁发之”论治幽门螺杆菌胃炎,紧扣病机,疗效显著,为中医辨治幽门螺杆菌胃炎提供了新思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将中医“正邪理论”与西医的免疫学理论结合研究风湿免疫病,认识到其核心病机是邪盛正衰。“正”代表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促进人体生命最佳状态的影响因素;“邪”代表导致免疫异常的病理因素,或因免疫异常产生的损害机体脏腑组织的病理产物。结合西医免疫学理论,分析风、寒、湿等致病因素的生物学内涵,使风湿免疫病中医病因认识客观化、现代化。风湿免疫病的中医药论治当先明确病情,抓住主要矛盾,明确先后次第,兼取中西医所长,以祛邪安正作为风湿免疫病的基本治则。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肾小球源性血尿俗称肾性血尿,是指血尿来源于肾小球,临床上表现为单纯性血尿或血尿伴蛋白尿,多见于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如IgA肾病、系膜增生性肾炎、局灶性肾小球硬化症、肾囊肿、多囊肾等,并且排除狼疮性肾炎、紫癜性肾炎等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等。在中医文献中无明确该病名的相关记载,根据本病的临床特点,主要将其归属“尿血”“溺血”“溲血”“血证”等范畴。何渝煦教授根据黄元御“溺血”理论,认为本病以水寒土湿、脾陷木郁为本,膀胱湿热、少阴虚火为标。故运用黄氏宁波汤加减辨治原发性肾小球源性血尿,以泻湿燥土、升木达郁为法。  相似文献   

17.
"治未病"理论源于中国传统哲学,其主要思想内涵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3个层次,运用"治未病"理论进行疾病的全过程管理有着重要意义与价值。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育龄期女性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病因及病理机制尚未明确。基于中医学"治未病"理论,结合内异症的发病特点及病机转化规律,研究内异症的防治方法,旨在为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提供治疗思路与选择。  相似文献   

18.
中医学认为早泄病机复杂且与多个脏腑密切相关,辨证分型和治疗用药存在差异和难度。为进一步探明早泄病机并提高临床辨治疗效,基于藏象学说、五行生克理论及医家学术经验总结,分析认为早泄多与肾、肝、心三脏相关,其中肾为根本原因,肝是中心环节,心是直接诱因,并提出“肾-肝-心”轴辨治早泄理论。临床上可依循“肾-肝-心”轴自下而上分部辨证分型,并根据三部组合证型指导临床用药,在此基础上周青教授结合自身多年临床实践及地域特点,认为临床以肾水不足-肝胆湿热-心火妄动证型较为常见,进而提出加味三才封髓丹作为治疗用药。加味三才封髓丹作为经典方剂三才汤和封髓丹的组合化裁,具有滋补肾水、清利肝胆、清心安神之效,使得肾、肝、心三脏互相制衡协调,适用于早泄治疗并取得良好疗效,以期为中医临床诊治早泄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