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医对痿证的认识源远流长,唐代之前,对痿证论述最多的当属《黄帝内经》。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内经》就提出了"痿"的概念,对痿的病因、临床症候、诊断及鉴别诊断以及治疗等都有详细记载,还设立专篇讨论痿证,并提出了五痿分型。《难经》进一步指出了痿证的预后发展。汉代张仲景创立了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理论体系,对痿证论述有所发展。晋、南北朝时期,对痿证较少有专题论述,多是沿用《内经》理论或是仅收录治痿验方。  相似文献   

2.
痿病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因不能随意运动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属于现代医学的运动神经元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进行性脊肌萎缩症、进行性延髓麻痹、原发性侧索硬化)、肌营养不良症、多发性神经炎、重症肌无力等神经性肌萎缩、肌肉性肌萎缩。 我国古代文献对痿证的认识渊源流长,上古时代的《本经》、《下经》两书中就有关于“脉痿”、“筋痿”、“肉痿”、“骨痿”的记载,当时就已确立了“痿”的病名,并已具备了从五脏论痿的雏形,但并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到了《内经》时代,中医对痿证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内经》设立专篇讨论痿证。说明当时痿证分类及  相似文献   

3.
周仲瑛教授治疗痿证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痿证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因不能随意运动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多发性肌炎和运动神经元病均属中医之痿证范畴,西医学之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现多数学者认为与自身免疫有关,故治疗上除急性期以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控制外,尚无特殊疗法。中医对痿证的治疗早在《内经》就有论述,如“治痿独取阳明”;朱丹溪又提出“泻南方、补北方”的治痿原则等,为中医治疗痿证提供了理论基础。周老师长期丰富的临床实践也证明,中医治疗痿证是有广阔的前景的。兹将跟师学习心得介绍如下。1主因脾肾亏虚本病可发于任何年龄,脾肾亏虚是其发病本源,脾…  相似文献   

4.
《黄帝内经》对痿证的认识,奠定了痿证论治的理论基础。近代医家张锡纯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对痿证的认识独到,治疗效果显著,不仅对《黄帝内经》理论有所继承,而且紧密结合临床实践予以发挥。主要体现在以"肢体痿废"之名阐释痿证、立风寒痰涎三端致痿之说、从胸中大气论治痿证、衷中参西以论痿4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内经》痿证含义有二,一为不用,二为不荣,可分为五体痿、风痿、痿厥等。现代临床对痿证的认识有近于《内经》者,亦有异于《内经》者。《内经》中痿证的名称有的沿用至今,但已赋予新的含义,有的被局限或扩展了其内涵和外延。其病名有待于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以发挥痿证的中医治疗特色。  相似文献   

6.
痿证指肢体筋脉迟缓,手足软弱无力,不能随意活动,日久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 痿,同萎,犹如草木枯萎不荣。临床上以下肢痿弱不能行走为多见,故古有“痿蹙”之称。“蹙”指足弱无力,不能任地。《内经》列有痿论专篇,论述较详。有七情、房劳、劳倦、外感水湿或湿热等病因。  相似文献   

7.
马建功 《中医研究》2009,22(7):59-60
痿证是指肌肉萎缩,肢体筋脉松弛、软弱无力、痿弱不用的一类疾病。《黄帝内经》中对痿证的病因、病机、治疗等作了详细的论述。痿证的病因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关于痿证的治疗,《灵枢·根结》载有“痿疾者取之阳明”,《素问·痿论》载有“治痿独取阳明”和“各补其荥而通其俞”,《素问·太阴阳明论》亦载有“脾病而四肢不用”。笔者现从脾胃论治痿证,探讨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痿证是因外感或内伤,使精血受损,肌肉筋脉失养以致肢体弛缓、软弱无力,甚至日久不用,引起肌肉萎缩或瘫痪的一种病证。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对本病的诸多论述,如病因病机方面,主张"肺热叶焦"。在治疗方面,提出了"治痿者独取阳明"和"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的治疗原则。《黄帝内经》中诸多论述,为后世认识痿证奠定了理论基础。谢晶日教授幼秉家学,学贯中西,业医40余年精研不辍,总结创新,形成了一套独特理论。谢师在本病治疗过程中注重滋养胃阴,补益后天。笔者有幸师从左右,受益匪  相似文献   

9.
《内经》论痿散见于多篇,而以《素问.痿论》记述尤详。病因分内外,构筑了痿证复杂的病因学基础。论病机突出在肺,但"肺热叶焦"不能完全概括痿证的一切病机;五脏气热和阳明虚、宗筋失养也是其重要病机,然又总以气血津液的消损为其基本病机特征。论治疗突出在阳明,但"独取阳明"非指独一之法,应从广义上理解"治痿独取阳明"之经旨,既要重视阳明,又须结合其他脏腑经络的具体情况辨证论治,才符合《内经》旨意。后世对于痿证理论的阐发,也是建立在《内经》论述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10.
"痿"自《黄帝内经》确立概念以来,继承《黄帝内经》《难经》之理论的同时随着各朝代医学水平的进步也逐渐完善,至清代各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痿证已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为后世诊疗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1.
痿证是指以肢体筋脉驰缓,肌肉枯萎,皮肤麻木,手足软弱无力或手足拘急,不能随意运动为主证的一种病证。《内经》首先提出“治痿独取阳明”的治疗原则,其理精深,其义奥妙。现根据《内经》“治痿独取阳明”的有关论述,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管窥之见。  相似文献   

12.
痿证是临床常见的以肢体痿软无力,不能随意运动,甚或肌肉萎缩为特征的一类疾病,属于现代医学的重症肌无力、肌萎缩侧索硬化、运动神经元病等范畴。《黄帝内经》所述“治痿者独取阳明”是公认的治疗原则,后世医家对此各有发挥,其中张元素所创的易水学派在痿证治疗方案上亦有独到之处,王玉兴教授从事临床与文献研究多年,作者有幸跟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王玉兴教授所谈《黄帝内经》之痿证与“治痿者独取阳明”之易水方案记录如下。  相似文献   

13.
痿证一得     
痿证,为中医常见疾患,历代医家论述颇多,然仍有许多精义还值得进一步发掘,有些问题还需要重新认识或深化,下面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和体会。一、瘘证评说什么是痿证?得从几个方面来说。我们知道,有关痿证的较为系统的论述,最早见于《内经》。《内经》称痿又叫“痿噼”。痿,指肢体痿弱不用;躃,指下肢软弱无力,不任步履,这就是痿证的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14.
痿证是指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关于痿证的治疗,《素问·痿论》有"独取阳明"之说,被历代医家推崇为治疗痿证的准则。其立论机理为"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下面笔者结合有关文献资料及笔者的认  相似文献   

15.
痿证,又称"痿辟",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四妙汤加味治疗湿热型痿证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今痿证即痿躄,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又称“痿病”,定义如下:“痿病是由邪热伤津,或气阴不足,而致经脉失养,以肢体软弱无力、经脉弛缓、甚则肌肉萎缩或  相似文献   

17.
<正>治痿独取阳明一直以来是治疗痿证的准则。"痿"就是传统意义上的痿证,主要表现为肢体筋骨松弛,脉搏缓弛、肢体软弱无力。引起痿证的原因较多,如过度悲哀、过思房劳、以水为事等。主要病机为热盛津伤,或湿热蕴结,筋脉失养。《内经》记载,痿病病因大约有5种,一是外感湿这种邪气,二是燥热伤肺,三是五脏气燥热,四是脾胃虚,五是肝肾亏。痿病治疗有"治  相似文献   

18.
痿证是指机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不能随意运动进而导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中医临床中"治痿独取阳明"的观点,一直被人们作为治疗痿证的重要原则而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19.
<正> 痿证是一种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肌肉萎缩,甚者不能随意运动为特点的病证。根据本病的证因特点,十余年来,笔者选用《证治准绳》神龟滋阴丸合《吴承忠家传验方》布精起痿汤化裁,自制“玉锁润筋起痿汤”,运用于临床,疗效颇著。兹介绍求正。  相似文献   

20.
痿证琐谈     
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不能随意运动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本病在《内经》中有专篇讨论,后世医家沿袭经旨,阐隐发微,对本病的病因病理及临床表现的认识逐步完善,辨证论治的方法渐臻完备。病因病机 1.肺热叶焦《素问·瘘论》云:“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辟。”肺朝百脉,主宣发而输于五脏,若肺受热邪,使肺叶焦而不举,宣发失职,五脏之精不得输布,故五痿作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