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定位下颈内静脉置管在急危重症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净化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收集的98例急危重肾功能衰竭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超声定位下颈内静脉置管,对照组患采用传统的颈内静脉置管,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留置导管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血液净化治疗时血液流量不足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定位下颈内静脉置管在急危重症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净化治疗中应用可取得较好的效果,且该穿刺静脉置管术还具有操作简单、导管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等优点,临床价值较高,应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林丹  宋涛  曾志铃 《现代医院》2012,(Z1):94-95
目的分析血液净化治疗患者留置中心静脉永久性双腔留置管的意义和日常维护。方法回顾我科46例血液净化治疗患者的中心静脉永久性双腔留置导管,观察导管的使用情况及并发症处理措施进行评价。结论中心静脉永久性双腔留置导管平均留置3~38个月,18例死亡,12例血栓形成拔管,16例现今仍继续使用。结论中心静脉永久性双腔留置导管是血液透析患者重要的血管通路,只要注重维护,就能提高管道的使用寿命,并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血液透析患者永久性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危险因素,为制定防治对策、降低感染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分别采用回顾性调查、目标性监测方法,对医院2008年1-12月及2009年1月-2010年12月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永久性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感染的发生进行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自2009年开展目标性监测,实施一系列的干预措施后,老年患者永久性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由2008年的25.0%降至2010年的9.1%;无菌操作不严格、不注意手卫生、不重视置管部位的观察和护理等,是引起永久性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主要原因。结论应加强血液净化中心医院感染的管理,尤其是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实施针对性干预措施,可明显减少永久性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血液净化治疗患者透析置管的经验,探讨中心静脉置管术安全有效的操作方法及留置导管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同期对照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3年2月留置透析导管进行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335例。了解操作者的熟练程度与并发症的关系,分析不同部位不同置管方法临床并发症的发生率及防治方法。结果操作未完全熟练者深静脉穿刺常需借助超声定位或超声引导来完成置管操作;常规盲穿、超声定位和超声引导三种穿刺置管方法相比较,超声引导的方法一次穿刺成功率最高,颈内静脉与锁骨下、股静脉穿刺置管比较,并发症最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超声引导下行颈内静脉置管安全性及置管成功率高,留置期间相关并发症少,是建立血液净化治疗临时性血管通路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采取中心静脉置管建立血管通路进行血液透析在临床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主要作用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急性、慢性肾衰竭尚未建立永久性血管通路、严重心功能不全、多脏器衰竭及急性药物中毒等因病情需要实施血液透析等血液净化的患者,因此在中心静脉置管期间做好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十分重要.我院自2003年12月-2009年12月,共收治药物中毒患者35例,中心静脉置管最长213 d、最短27 h,发生并发症15例,其中感染6例,导管堵塞5例,出血4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导致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因素,根据感染因素制定预防对策,为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预防提供指导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4月85例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患者,均采用超声引导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怀疑导管感染或治疗结束后送导管尖端细菌培养,分析患者的相关资料,探讨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感染的相关因素,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5例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患者中12例细菌学检测阳性,感染率为14.12%;一次穿刺置管成功69例,发生感染6例,感染率为8.70%;多次穿刺置管成功16例,发生感染6例,感染率为37.50%,一次穿刺置管成功患者感染率明显低于多次穿刺置管成功的患者;不同置管部位、置管时间、置管类别的患者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发生与患者穿刺次数、置管部位、置管时间、置管类别紧密相关,在行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导管穿刺置管技术时,应注意熟练操作,并选择合适的探头、导管类别、穿刺部位,同时注意无菌操作,以避免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心静脉穿刺导管相关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心静脉穿刺导管相关性真菌感染的易患因素、导管真菌培养结果、治疗措施。结果所有患者均在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应用广谱抗生素和全身糖皮质激素的基础上发病,中心静脉穿刺导管留置时间≥10d,2例患者两次置人中心静脉穿刺导管。分离出17株真菌,11株白色念珠菌。2例患者拔管48h后体温降至正常;13例患者给予静脉应用氟康唑(大扶康)治疗,其中4例换用伏立康唑、1例换用卡泊芬净。其中3例患者继发多器官衰竭而死亡。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应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的基础上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易导致真菌感染,需要及早诊断及抗真菌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血液净化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选取于2014年12月-2016年12月医院收治的120例血液净化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中心静脉置管,置管方式为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或股静脉置管,收集所有患者详细资料,观察患者是否发生导管感染,将感染患者导管血培养并进行病原菌分析,统计感染率,对可能引发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次120例血液净化患者中,共22例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感染率18.33%;检出病原菌22株其中革兰阳性菌为14株,以表皮葡萄球菌占27.27%为主;革兰阴性菌7株,以铜绿假单胞菌占13.63%为主;真菌1株,占4.55%;年龄>65岁、穿刺≥2次、留置导管时间≥4周、有侵入性操作史、血清白蛋白≤35g/L、血红蛋白≤90g/L、医护人员插管技术低、住院时间≥2周、未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及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是诱发血液净化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高危影响因素。结论诱发血液净化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应坚持严格无菌操作原则,对有高危因素的患者预先采取针对性措施,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血液净化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的护理进展,分析静脉留置导管护理风险及护理措施。方法:通过梳理血液净化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护理相关文献资料。总结研究静脉留置导管健康宣教、导管留置期间干预、术后观察、并发症护理等护理措施。结果:静脉留置导管期间,存在相关性感染和并发症风险,通过加强健康宣教和护理干预,能够预防感染和并发症发生风险。针对并发症护理,护理人员应根据并发症类型及时、分类处置,延长导管使用寿命,改善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结论:血液净化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期间,护理人员应加强护理干预,规范护理行为,提高患者导管维护依从性和护理工作满意度,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延长导管使用寿命,预防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性感染、堵管、出血等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0.
股静脉置管是血液透析患者临时性血管通路之一,它适用于血管条件差,动静脉内瘘未成熟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或中毒的患者,需进行短期血液净化,且无条件建立颈内静脉置管。我院血液透析室2003年11月至2005年11月为23例患者实施了股静脉置管血液净化。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中心静脉导管引流恶性胸水患者的护理要点.方法:对 48 例经胸腔穿刺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引流恶性胸水患者进行有效的穿刺前准备、穿刺中配合、留置导管护理、胸腔内注药的护理.结果:48 例患者置管时间最长 23 d,最短 4 d,平均 12.6 d,维持了有效引流,无一例发生感染等并发症,顺利完成治疗.结论:对经中心静脉导管引流的恶性胸水患者的护理要注重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保持引流管固定通畅 ;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做好心理护理.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治疗成功的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系统护理干预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感染中的预防作用,为降低感染率提供护理经验。方法选择2008年3月-2013年6月收治的212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10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系统护理干预,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置管后第7、14天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感染发生率,同时观察穿刺点局部皮肤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置管后第7、14天的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感染发生率分别为3.77%、18.87%,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21%、39.6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56例发生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感染患者送检标本培养出56株病原菌,革兰阳性球菌26株占46.43%,革兰阴性杆菌22株占39.29%,真菌8株占14.28%;研究组穿刺点局部皮肤反应发生率为30.1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8.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预防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发生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感染,促进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和普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及周围静脉留置针在重症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随机将老年重症医学科的患者分成中心静脉导管组及周围静脉留置针组,通过观察两者在并发症发生、穿刺次数以及留置的时间进行对比。结果:中心静脉置管组在减少并发症发生率、静脉穿刺次数及留置导管时间明显优于周围静脉置管组。结论:中心静脉置管减少老年患者应用周围静脉穿刺带来的副作用,在重症老年患者中可作为建立静脉通道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4.
587例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分析患者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CVC-RI)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控制CVC-RI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医院2004年1月-2009年12月587例中心静脉穿刺并置管患者取导管尖端进行细菌培养,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587例患者平均相关性感染率为14.1%,其中革兰阳性菌占分离菌的47.0%,革兰阴性菌占分离菌的38.5%,真菌占分离菌的14.5%。锁骨下静脉、贵要静脉、颈内静脉、股静脉置管后导管相关性感染率分别为7.8%、8.5%、18.4%、28.9%,置管时间≤7、8~14、≥15d的导管相关感染率分别为6.9%、7.5%、38.9%。结论尽量选择锁骨下静脉和贵要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规范穿刺技术、严格置管护理、减少留置时间,可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心静脉导管留置腹腔引流腹水疗效,并探讨应采取的护理措施。方法密切观察和护理40例使用中心静脉导管治疗腹水患者。结果 40例均一次穿刺成功,所有患者治疗后腹胀情况好转,有36例好转拔除引流管,有4例死亡后拔管。结论通过对患者置管前后的观察与护理,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腹水的方法可以提高治疗效果,此方法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对脑卒中康复患者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最佳径路。方法:9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3组,A组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组31例,B组股静脉穿刺置管组34例,C组PICC穿刺置管组33例,分别从导管留置时间、穿刺成功率、置管并发症(导管引起的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腔堵塞、意外拔管、深静脉血栓、静脉炎、局部血肿)、患者舒适度方面进行比较研究。结果:PICC组在导管留置时间、穿刺成功率、置管并发症及患者舒适度等方面都明显优于颈内静脉置管组和股静脉置管组(P〈0.05)。结论:PICC中心静脉脉管是脑卒中康复患者最理想的置管路径。  相似文献   

17.
长期颈内静脉留置导管应用于血液透析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静 《职业与健康》2010,26(21):2555-2556
<正>1961年Sliai-don等首次用该技术静脉置管,建立血液透析的血管通路。随着技术的发展,经皮中心静脉置管越来越广泛,并成为各种血液净化治疗的首选[1]。美国使用穿刺深静脉长期导管作为血管通路的血透患者占透析总人数的14%~17.5%。我院肾内科自2000年来采用长期颈内静脉留置导管技术,使上百例慢性肾衰竭患者受益,该技术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50例危重患者应用PICC的效果和护理体会。结果 50例PICC置管患者,成功率100%,导管留置期间穿刺部位渗血1例;静脉炎2例;导管脱落2例;局部感染2例;导管堵塞本组导管堵塞2例,无l例出现导管断裂和全身感染。结论 PICC置管操作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少,能长时间保留,为救治危重患者提洪了一个可靠、安全的静脉通路。掌握封管压力,严格进行无菌操作,做好管道的护理是提高PICC成功留置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锁骨下静脉精确置管对危重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影响,以降低血流感染率。方法随机选取ICU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危重患者260例,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130例,对照组采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进行深静脉置管,试验组采用超声引导锁骨下静脉置管法进行深静脉置管,比较两组患者置管平均穿刺所需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平均导管留置时间及患者置管后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结果对照组患者的穿刺所需时间为(8.76±3.68)min,一次穿刺成功为112例,成功率为86.15%,导管留置时间为(58.34±6.78)d,患者置管后发生血流感染8例,感染率为6.15%;试验组患者穿刺所需时间为(9.34±3.17)min,一次穿刺成功124例,成功率为95.38%,导管留置时间为(59.07±5.97)d,置管后发生血流感染1例,感染率为0.77%,两组患者置管穿刺所需时间和导管留置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要高于对照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锁骨下静脉精确置管能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危重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肝癌患者术后颈内静脉导管相关感染原因分析,为更好的预防及控制静脉导管相关感染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3年10月223例行肝癌切除术并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肝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可能导致颈内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原因。结果 223例患者发生颈内静脉导管相关感染者24例,感染率10.76%,其中静脉导管留置13例,占54.17%;导管局部感染10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1例,分别占41.67%、4.16%;患者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置管次数≥3次、导管留置时间≥2周、静脉高营养时颈内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率明显高于患者年龄<60岁、未合并糖尿病、置管次数1~2次、导管留置时间<2周、无静脉高营养时的感染率,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置管穿刺次数≥3次、导管留置时间≥2周是引起颈内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肝癌患者术后发生颈内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原因主要与穿刺次数较多、导管留置时间较长有关,因而提高穿刺技巧以减少穿刺次数和减少导管留置时间是预防及控制导管相关感染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