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频彩超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相关性研究中的价值。方法对110例经CT、MRI检查确诊的脑梗死患者及110例相应年龄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双侧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斑块的发生部位及性质,血流充盈缺损及管腔狭窄及闭塞程度。结果脑梗死患者中,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102例(92.72%),对照组中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18例(16.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中软斑、混合斑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组颈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脑梗死组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明显多于对照组,两组对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斑块均多见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部及颈总动脉主干,两组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有密切的相关性,尤其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软斑、混合斑是造成脑梗死的重要原因;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频彩超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相关性研究中的价值。方法对110例经CT、MRI检查确诊的脑梗死患者及110例相应年龄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双侧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斑块的发生部位及性质,血流充盈缺损及管腔狭窄及闭塞程度。结果脑梗死患者中,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102例(92.72%),对照组中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18例(16.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中软斑、混合斑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组颈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脑梗死组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明显多于对照组,两组对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斑块均多见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部及颈总动脉主干,两组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有密切的相关性,尤其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软斑、混合斑是造成脑梗死的重要原因;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彩超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关系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对本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168例经过CT、MRI检查证实脑梗死患者进行彩超检查,将同期住院非脑血管疾病患者160例设为对照组,对比2组的彩超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168例患者有134例(79.76%)彩超诊断颈动脉颅外段存在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对照组160例有6例诊断出颈动脉颅脉外段存在粥样硬化,2组彩超检出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最高的部位是颈总动脉分叉处,其次是颈总动脉。梗死灶的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明显高于健侧(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彩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高,为了早期诊断、早期预防,临床上建议使用彩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狭窄筛查进行筛查。  相似文献   

4.
彩超检测颈动脉硬化斑块在脑梗死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蒋殿虎  杨恺 《现代医院》2010,10(6):92-94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60例经CT、MRI检查确诊的脑梗死组患者及1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双侧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其斑块分布、性质及动脉管腔狭窄情况。结果脑梗死患者中,粥样斑块形成124例(77.5%),对照组中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29例(2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斑块多见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部;脑梗死组中软斑、混合斑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梗死侧与粥样斑块具有同侧相关性(p〈0.01);脑梗死组中软斑、混合斑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照差异有显著性(p〈0.01);梗死组与对照组颈动脉狭窄发生基本相似,但脑梗死组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明显多于对照组。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是造成脑梗死的重要原因,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对临床上脑梗死患者的预防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国平 《现代保健》2009,(16):19-20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332例经CT、MR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颅外段进行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观察颈动脉壁的病变性质和颈动脉管腔的狭窄率,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332例脑梗死患者中有243例(73.28%)颈动脉颅外段存在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BIF),其次为颈总动脉(CCA);梗死灶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较对侧严重。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防止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对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颈动脉彩超是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狭窄筛查的简单、可靠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诊治的40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设为观察组,另选同期的40例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设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实施双侧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探查,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动脉斑块最容易发生的部位为颈总动脉分叉,两组患者数据结果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不稳定斑块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中、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例数明显要比对照组多(P〈0.05)。结论: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容易在颈总动脉分叉处发生,两者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同时也是引起脑梗死早期进展的主要诱因;另一方面,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也可能是导致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对80例脑梗死患者检测,观察其梗死侧和非梗死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的部位、大小及其数目、动脉狭窄程度以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并与78例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情况比较.[结果]脑梗死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62%,显著高于对照组(18.7%,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发生在梗死灶的同侧,占72%,以颈总动脉分叉处居多.斑块大小及其数量,峰值流速、搏动指数与脑梗死有明显的相关性(<0.05),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狭窄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密切相关,防止斑块的形成对预防脑梗死的发生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颈动脉硬化超声参数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87例冠心病患者纳入观察组,同期于我院体检的87名健康人员纳入对照组。两组入院后均使用超声仪器对颈动脉进行检测,比较两组的颈动脉硬化斑块指数、颈总动脉IMT及颈内动脉IMT,评估颈动脉硬化超声参数对冠心病的诊断效能。结果 观察组的颈动脉硬化斑块指数、颈总动脉IMT、颈内动脉IMT均高于对照组(P <0.05)。ROC曲线显示,颈动脉硬化斑块指数、颈总动脉IMT、颈内动脉IMT联合检测诊断冠心病的AUC为0.924,高于各指标单独检测(P <0.05)。颈动脉硬化斑块指数、颈总动脉IMT、颈内动脉IMT联合检测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特异度与准确率均高于三项指标单独检测(P <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存在明显的颈动脉粥样病变,临床使用超声检测颈动脉硬化参数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稳定性以及血脂代谢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3年1月在我院行颈动脉彩超提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知情同意者206例,根据14C尿素呼气试验结果将所有受试者分为HP感染组和HP非感染组;同时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将HP感染患者分为IMT增厚组、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测定颈总动脉(Common Carotid Arteries,CCA)、颈动脉分叉处(the bifurcation of carotid arteries,CB)及颈内动脉起始段(intemal carotid arteries,CCI)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观察颈动脉形态、斑块的有无及斑块的回声,并检测所有受试者血脂水平,分析Hp感染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稳定性以及血脂代谢的关系。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HP感染组CCA-IMT、CB-IMT及CCI-IMT高于HP非感染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两组间颈动脉粥样硬化类型的构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5.939,P=0.0003),在HP感染组中,不稳定性斑块占43.09%,而HP非感染组中,不稳定性斑块仅占26.51%;HP感染组血清TC、LDL、TG水平高于HP非感染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HP感染患者中不同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分组在TC、TG、HDL-C、LDL-C四个指标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通过增加颈动脉内中膜的厚度和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性从而促使脑梗死风险增加,且还可能通过影响机体脂质代谢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颈动脉彩超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10 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 ,并检查 10 0例同期住院的非心脑血管病患者作对照。结果 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颈总动脉内膜 -中层厚度 (IMT)及颈动脉内径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 (P <0 .0 0 1) ,老年组 (≥ 6 0岁 )IMT显著高于 <6 0岁组 (P <0 .0 0 1)。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为 6 6 .0 % ,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入口和起始处(87.8% ) ,以低回声斑块为主 (6 1.0 % ) ,其次为强回声斑块 2 6 .7%。 10 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为 2 6 0 % ,以中重度狭窄为主 (80 .7% )。狭窄部位以颈总动脉 (CCA)为主 (46 .1% ) ,其次为颈内动脉 (ICA)(38.5 % )。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颈动脉搏动指数、阻力指数及ICA CCA比值较对照组高 (P <0 .0 5 )。结论 颈动脉彩超检查能确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性质、稳定性 ,能确立颈动脉粥样硬化及颈动脉狭窄程度 ,提供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 ,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 ,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进而减少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控制脑血管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斑块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在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管理数据库中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等方式,评估出55岁以上的脑卒中高危人群400例,并对符合研究条件的276例高危人群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有199人检查中发现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为72.10%。颈动脉斑块部位性别间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分叉处斑块患者占60.80%,颈内动脉及颈动脉处斑块患者占27.14%,且左右侧斑块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更好发于颈内动脉起始端及颈总动脉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好发于颈动脉分叉处。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年龄、同型半胱氨酸有密切的关系。结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斑块发病风险更加明显,说明在高血压基础上血糖的增加会加重动脉的粥样硬化。年龄和同型半胱氨酸可能是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彩色普勒超声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形成和斑块稳定性效果进行观察,分析其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复发脑梗死和初发脑梗死患者人数均为48例,将其定为本次研究额观察组;从我院同期进行健康体检患者中,选取80例患者为本次的对照组。对两组患者患者均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对每组受检对象的双侧颈动脉彩超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观察组脑梗死患者的斑块形成比例明显比对照组受检人员高,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受检人员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发病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有着非常直接的关联,色彩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检测具有着非常显著的效果,在临床预防脑梗死方面上具有着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高频超声在糖尿病颈动脉血管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于本院接受诊疗的112例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予以本组患者颈动脉高频超声检验,依据疾病病程不同,分为对照组(56例)与研究组(56例),病程<8年为对照组,病程≥8年为研究组,比对两组斑块数量与类型以及颈动脉IMT。结果:研究组斑块数量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斑块类型中软斑块数量最多,扁平斑块数量最少(P<0.05);两组颈动脉分叉部位、颈内动脉主干IMT以及颈总动脉主干对比明显(P<0.05)。结论:高频超声能准确测量患者颈内动脉主干IMT,并清晰显示斑块的类型、分布以及数量,在诊断糖尿病颈动脉血管粥样性硬化斑块中具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彩超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于评价脑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85例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分析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硬化斑块的部位、形状、大小、回声、是否多发。结果 85例患者颈动脉IMT均不同程度增厚,90%的患者可见硬化斑块、常发生于颈总动脉窦部,斑块可分为3型:软斑、硬斑及混合斑,其中硬斑较多见。结论颈动脉彩超检查快速、无创、可重复检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特异性强,可为脑梗死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提供可靠资料,而且对无症状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患者,可提示临床及早给予预防和治疗,这对预防脑梗死的发生和再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利用超声观察舒降之治疗心肌梗死及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疗效,评价舒降之对斑块稳定性的作用.方法 选取211例有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心肌梗死及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服药前、服药18个月后均利用高频超声检查颈动脉斑块的厚度,斑块类型的变化.结果 治疗18个月后,颈动脉斑块厚度无明显变化(P>0.05);而对照组增厚,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18个月后,治疗组的硬斑构成比比对照组的高,而软斑正好相反(P<0.01).结论 舒降之可使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转变为稳定斑块,但颈动脉斑块的厚度无明显变化.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舒降之控制斑块的厚度,稳定斑块的疗效是否会更加明显,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并探讨其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3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另选同期住院健康对照组36例,所有入选患者均行颈动脉内膜彩超检查,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粥样硬化斑块指数(PI)。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粥样硬化斑块指数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冠心病平行发展,是心脑血管疾病强有力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60岁以上老年人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对185例老年患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冠状动脉造影或64排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分析颈动脉血流动力学与冠脉病变支数的关系及颈动脉斑块严重程度分级与冠脉狭窄指数、冠脉病变支数的关系.结果 与无冠脉病变组比较,多支冠脉病变组双侧颈总动脉内径增宽(P<0.05);双颈内动脉最大血流速度增快(P<0.05);双椎动脉阻力指数明显增高(P<0.01).与无冠脉病变组比较,3个冠脉病变组双颈总动脉阻力均增高(P<0.05).与颈动脉0级组比较,颈动脉2级和3级斑块组冠脉狭窄指数均增高(P<0.01).3级颈动脉斑块组100%有冠脉狭窄,颈动脉2级、3级斑块组患者冠状动脉2支以上病变患者明显增加(P<0.01).结论 颈动脉管腔内径增大,血管最大血流速度增快和动脉阻力指数增高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密切相关,随着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增高,冠状动脉狭窄发生率增高,冠脉病变支数增多,血管狭窄程度更严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场MRI成像对头颈动脉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在2018年6月-2019年6期间,选取我院临床症状明显且经高场MRI确诊为脑梗死头颈动脉粥样化的4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临床症状明显且CT确诊为脑梗死头颈动脉粥样化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分析术前两种不同的确诊方法诊断患者的斑块类型、斑块稳定性、斑块位置、图像清晰度以及术中出现的斑块类型、稳定性、位置及图像清晰程度。结果术前,观察组诊断出的颈动脉粥样斑块个数、位置、斑块性质优于对照组(P0.05),图片清晰度也优于对照组(P0.05)。经手术验证,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数与术前检出数对比无差异(P0.05),而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数与术前检出数具有差异(P0.05),观察组无差异(P0.05)。结论高场MRI成像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较CT更准确、清晰,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彩超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对118例首次发病的脑梗死患者进行了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与非脑梗死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18例脑梗死患者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者89例,检出率75.0%。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动脉分叉处。脑梗死患者常伴有颈动脉软斑、溃疡斑的存在。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存在密切相关,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有利于早期发现颈动脉斑块并判断类型,对脑梗死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对临床急性脑梗死风险的检测价值.方法 超声检查122急性脑梗死患者(观察组)与122名健康人群(对照组)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位置,并检测两组血气hs-CRP水平.结果 观察组IMT增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不稳定斑块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同程度IMT患者间hs-CRP水平有差异,且不稳定斑块患者hs-CRP水平高于稳定斑块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CRP及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与急性脑梗死存在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