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平阳霉素对颌面部血管瘤的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管瘤是先天性良性肿瘤或血管畸形 ,多见于婴儿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 ,起源于残余的胚胎或血管细胞。中医认为与胎热、血热有关 ,由于心、肝两脏功能失调所引起。发生于口腔颌面部的血管占全身血管瘤的 60 %[1 ] 。其中大多数发生于面颈部皮肤、皮下组织及口腔粘膜。根据血管瘤的临床表现及组织结构特征 ,一般可分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及蔓状血管瘤三种 ,其中以毛细血管和海绵状血管瘤比较常见。颌面部特殊的解剖结构给血管瘤手术治疗带来严重的困难 ,易导致面部畸形 ,给患者造成终身的精神伤害。为此我科自 1996~ 2 0 0 1年对 96例海…  相似文献   

2.
颜面血管瘤-青光眼综合征,是一种先天性青光眼合并先天异常,以颜面部皮肤血管痣表现、青光眼症状、脑膜血管瘤引起癫痫症状等为主要临床表现[1]。我科于2014年7月收治1例以癫痫为主要表现的颜面血管瘤综合症的患儿,经精心治疗及护理,病情好转出院。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血管瘤是一种先天性脉管发育畸形,通常临床分为三种类型: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先天性动静脉疾(又称蔓状血管瘤),还有将皮肤毛细血管瘤和皮下海绵状血管瘤共存者称为混合型血管瘤。目前血管瘤非手术治疗根据不同条件大体采用以下几种方法:①冷冻、激光、同位素贴敷:仅适用于皮肤浅表、面积较小的毛细血管瘤,方法简单、安全有一定疗效,但有可能造成皮肤坏死、继发感染等缺点;②硬化剂注射:硬化剂注入瘤体后,诱发血管内膜炎症,促使血管腔闭塞,继而瘤体缩小或完全消退。操作时注入部位要准确,误入肌肉组织或用于治疗肌间血…  相似文献   

4.
正新生儿血管瘤是一种最常见的血管畸形,一般在婴儿出生时或者出生不久出现,是一种良性病变[1],其中有80%发生于面颈部[2]。新生儿血管瘤也称为先天性血管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先天性疾患.在新生儿中的发病率为4%[1,3]。对其病因、病理及发生规律知之甚少,临床上表现多样,严重程度不一[4]。新生儿血管瘤一般可分为草莓状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鲜红斑痣和混合血管瘤4种[5],一般为较轻的浅表型为  相似文献   

5.
婴幼儿巨大血管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血管瘤发病率为1%~2%,是最常见的儿童期先天性良性肿瘤,占所有良性肿瘤的7%[1]。血管瘤在本质上可以是以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殖为基础的良性肿瘤,也可以是一种中胚层发育异常造成的血管畸形。按形态学分类可分为毛细血管型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及蔓状血管瘤[2]。目前对本病治疗措施包括类固醇类药物口服、硬化剂注射、液氮、冷冻、激光、放射性核素敷贴及高频电凝固辅助疗法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1,3],合理的手术治疗是血管瘤尤其是蔓状血管瘤较理想治疗方案[2]。我们2002年1月至2005年12月手术治疗婴幼儿巨大血管瘤20例,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在婴儿血管瘤组织中的表达,以及对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对婴儿血管瘤60例、窦状血管瘤6例、血管肉瘤2例、淋巴管瘤10例、血管畸形9例、正常皮肤组织10例应用免疫组化染色EnVision法,检测GLUT1在上述标本中的表达。结果婴儿血管瘤在增殖期、消退期血管内皮细胞中GLUT1均(+),而所有窦状血管瘤、血管肉瘤、淋巴管瘤、血管畸形、正常皮肤组织中的小动静脉和微血管内皮细胞均GLUT1(-)。结论婴儿血管瘤的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表达GLUT1。GLUT1可用于婴儿血管瘤的诊断,并可作为婴儿血管瘤与其他类型血管瘤和血管畸形鉴别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下肢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Klippel trenaunay syndrome,KTS)是一种以先天性静脉畸形为主的多种组织病变的综合征,因中胚层发育异常所致。KTS可发生于四肢。以下肢多见,症状多于出生后或幼儿开始行走时出现。由于深静脉发育不良、畸形、闭塞或缺如,其临床表现均有典型的三联征,即患肢血管瘤(痣)、患肢浅静脉曲张、患肢增粗增长。  相似文献   

8.
肌肉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管瘤是小儿常见的先天性肿瘤和/或畸形,发病率高达3-8%,在组织学方面,绝大多数为海绵状血管瘤。病变往往面积大、范围广,除侵及皮肤、皮下组织外,常侵及肌肉,少数可累及骨骼。现就该病的影象学表现作一综述。一、X线平片:1.软组织表现:病变部呈不均匀的密度增高,如云雾状,或为边缘清楚、密度增高的软组织肿块,其内可见圆形或椭圆形钙化点,或同心圆形钙化圈的静脉石。前者是由于射线中心束垂直于静脉石轴心所致,后者是因射线束平行于静脉石轴心而形成[1]。2.骨质改变:(1)骨外形改变:血管瘤邻近骨表面时,可压迫邻近…  相似文献   

9.
陈勇 《康复》2021,(3):42-42
痣又称色素痣,为人类最常见的良性皮肤肿瘤,是表皮、真皮内黑素细胞增多引起的皮肤表现。根据痣细胞在皮肤内的位置不同,可将其分为交界痣、混合痣和皮内痣。扁平皮损提示为交界痣,略高起皮损多为混合痣,而乳头瘤样皮损和几乎所有半球状、带蒂皮损为皮内痣。痣有先天性的,也有后天形成的,人身体上99%都是良性痣。  相似文献   

10.
患儿男,2岁.智力低下,不能讲话,左侧肢体偏瘫,右额及眉间应肤见小片状血管痣.脑CT所见:右倾腔较左侧小,右额顶颞枕叶脑表面广泛分布的脑回状钙化影,患例大脑半球变小,脑沟增宽.讨论:颅面血管瘤病为先天性脑部和三叉神经皮肤分布区同时有血管瘤存在而得名.本病胸部主要病理表现为覆盖大脑皮质的软脑膜血管异常,病变区皮层和血管壁钙质沉着,皮质萎缩,神经胶质增生等.临床主要表现在脑部病变例的面部控三叉神经分布区的皮肤粘膜上有血管痣,常伴有癫痫、肢体偏瘫、智力低下等表现。本病CT诊断依据为大脑表面的波浪状或脑回…  相似文献   

11.
血管瘤是多见于婴幼儿的先天性皮肤良性肿瘤,最常发生在头、面、颈部,次为四肢、躯干等部位。其临床类型分三型: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和蔓状血管瘤,其中海绵状血管瘤是位于皮肤的真皮深层和皮下组织内的血管瘤,由无数扩张的血管和充满血液的腔窦所构成.侵入范围较广.手术难度较大.术中术后出血较多,尤其是颜面部巨大的海绵血管瘤手术切除之难度更大,曾有术中大出血甚至开颅或致命的报道。我科近两年来共收治8例颜面部巨大血管瘤患者,并在介入治疗后彻底手术切除,效果甚佳.无一例复发或面神经损伤及腮腺漏、大出血等不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皮肤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婴幼儿常见的先天性疾病,是一种血管良性肿瘤。海绵状血管瘤应用手术、硬化剂、冷冻等方法治疗,虽然也有一定的疗效,但治愈率很低,应用^32P胶体介入治疗(核素治疗),治愈率达到90%以上,且副反应小,应用方便,纯β发射,防护较容易,价格便宜,治疗后不损伤其皮肤外形。我科2005年3月-2006年3月采用^32P胶体介入治疗皮肤海绵状血管瘤48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先天性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天性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klippel-trenaunay syndrome,KTS)是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性病变.临床主要表现为深静脉或(和)浅静脉发育畸形,皮肤毛细血管瘤或海绵状血管瘤,骨骼和软组织过度生长等三联征.本研究对15例KTS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回顾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弥散成像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海绵状血管瘤为脑部血管一种先天性发育异常的非增生性血管畸形,其发生率仅次于脑动静脉畸形(AVM),而较脑静脉畸形和脑毛细血管畸形多见,由于MR检查的增多,脑海绵状血管瘤在临床中越来越多地被发现和诊断。本文通过对脑海绵状血管瘤的MR弥散成像(DWI)和常规MR影像表现的分析,初步探讨MR弥散成像对该病诊断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婴幼儿体表先天性血管病变进行诊断分型,为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对179例1岁以内体表先天性血管病变患儿进行高频灰阶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声像图特征和血流动力学特点进行分型.结果 179例中,83例病变局限于皮肤层,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示血流信号稀少或无血流信号,诊断为浅表型血管瘤.23例病变位于皮下组织内,血流较丰富或丰富,供瘤血管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平均为(56.63±15.80)cm/s,诊断为深部血管瘤;41例病变累及皮肤和皮下组织,深部病变血流较丰富或丰富,PSV平均为(50.15±15.90)cm/s,诊断为深浅混合型血管瘤;32例肿物呈低回声或混合性回声,血流信号极丰富,PSV平均为(133.59±29.80)cm/s,诊断为血管瘤合并血管畸形.经随访或术后病理证实四类病变的超声诊断分型正确率分别为100%、91.30%、92.68%和100%.结论 彩色超声对婴幼儿体表先天性血管病变进行诊断分型,对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汪珩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5):2149-2150
目的:研究分析激光治疗小儿皮肤血管瘤行对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血浆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为其临床治疗和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该院收治的218例小儿皮肤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给予激光治疗,并选取同期在外科接受治疗的非血管瘤患儿作为对照组。分析检测所有患者外周血血浆中的bFGF和VEGF浓度变化,并对增生期血管瘤患者(46例)进行激光治疗前后的动态观察。结果血管瘤患者在增生期的VEGF、bFGF水平与消退期、消退完成期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激光治疗方式治疗婴幼儿皮肤血管瘤后,患者血浆中的bFGF和VEGF水平均发生明显下降,可以将其作为评价治疗效果的检验标准。  相似文献   

17.
先天性血管瘤为常见的皮肤良性肿瘤之一,由胎儿期成血管组织畸形或原有血管扩张所致。临床上分三型:鲜红斑痣、海绵状血管瘤、草莓状血管瘤。本院对163例鲜红斑痣和草莓状血管瘤采用强脉冲光及755nm激光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尿素局部注射治疗小儿血管瘤1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瘤是小儿最常见的先天性血管畸型,发病率约为3%—8%。血管瘤具有快速生长特点,特别是在出生后头1年里。尽管血管瘤是良性的,但它能破坏周围组织,从而造成美容缺陷及功能障碍。所以,一旦发现必须尽早治疗。笔者从1997—1998年采用局部尿素注射治疗血管瘤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正>Kasabach-Merritt综合征又称血管瘤-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血管瘤的一种特殊类型,最早由Kassabach及Merritt于1940年报道,属先天性显性遗传性疾病,以婴幼儿多见。国外报道该病占血管瘤的1%以下[1],主要以皮肤或皮下血管肿瘤及血小板进行性减少继发紫癜为临床特点[2]。查阅国内外近年文献,关于肝脏Kasabach-Merritt综合征影像学表现的报道较为少见[3]。我院近年收治2例  相似文献   

20.
蓝色橡皮-大疱性痣综合征(BRBNS)是一种罕见疾病,临床特征为皮肤与消化道同时存在多发性血管瘤。位于皮肤的病变多为海绵状血管瘤或静脉扩张,一般不会引起出血。而位于消化道的血管瘤较易发生出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