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在晶状体半脱位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植入囊袋张力环(CTR)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12例(12眼)晶状体半脱位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晶状体半脱位范围在1/4~1/2圆周,术中连续环形撕囊后植入囊袋张力环,随后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囊袋内植入折叠式人工晶状体。结果 12眼晶状体半脱位患者手术均顺利植入了囊袋张力环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术后患者视力均得到提高,人工晶状体位正,术后2眼出现角膜水肿,2眼出现暂时性眼压升高,无其他手术并发症。结论囊袋张力环可提高晶状体半脱位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安全性,可防止人工晶状体的偏位,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半脱位晶状体超声乳化术中植入囊袋张力环(CTR)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1例(12眼)半脱位晶状体行白内障手术,术中连续环形撕囊后植入囊袋张力环,,对晶状体半脱位范围〉1/2圆周者,将囊袋张力环用缝线固定在悬韧带离断一侧巩膜壁上,随后行白内障晶状体超声乳化术,囊袋内植入折叠式人工晶状体。结果12眼晶状体半脱位白内障患者,均顺利植入了囊袋张力环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术后患者视力均得以提高,人工晶状体位正,无明显手术并发症。结论囊袋张力环可提高晶状体超声乳化术的安全性,可防止人工晶状体偏位,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外伤性白内障伴晶体半脱位在晶状体超声乳化术中应用囊袋张力环的临床效果。方法超声乳化吸出术治疗伴晶状体半脱位外伤性白内障12例(12眼)。悬韧带脱离范围<90°者4例,90°~180°者8例,均在表麻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过程中植入晶状体囊袋张力环及囊袋内人工晶体。结果随诊6个月,术后12例人工晶体均为正位,无倾斜及明显偏位,术后视力明显提高。结论囊袋张力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工具,在超声乳化中,可有效防止晶状体悬韧带范围扩大,增加囊袋内植入人工晶体的可能性,防止术后人工晶体移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虹膜拉钩联合囊袋张力环(CTR)在晶状体半脱位超声乳化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60例外伤性白内障伴晶状体半脱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虹膜拉钩对囊袋进行固定,植入CTR,随后进行超声乳化以及人工晶体囊袋内植入术,对照组给予常规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比较两组的术后视力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视力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6.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虹膜拉钩联合CTR治疗外伤性白内障合并晶状体半脱位效果显著,术后视力可以得到较好恢复,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虹膜拉钩在晶状体半脱位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1例(21眼)晶状体半脱位的白内障患者进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术中连续环形撕囊后,使用虹膜拉勾牵拉固定囊袋,然后进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结果术中囊袋内植入人工晶体内20只眼,植入睫状勾1只眼;术后人工晶体正位20只眼,人工晶体轻度倾斜1只眼;术中常见并发症为囊袋撕裂和玻璃体脱出。结论虹膜拉钩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晶状体半脱位患者的安全辅助工具;它具有提高手术安全性,减少手术并发症,价格低廉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手术观察晶状体半脱位超声乳化术中植入囊袋内张力环再植入折叠晶体与硬晶体的观察。方法对18例半脱位晶状体行白内障手术,连续环形撕囊后在囊袋内植入张力环,再行白内障晶状体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植入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或硬晶体在囊袋内。结果术中所有手术都顺利完成,未出现张力环脱落及由于张力环不能植入问题。所有植入的人工晶状体基本位于正位。结论张力环囊袋植入对于晶状体半脱位患者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它保持了囊袋的位置和完整性,减少了并发症及人工晶状体的偏位,提高了晶状体半脱位患者手术成功率,植入折叠晶体和硬晶体区别不大,植入折叠晶体手术中对囊袋影响较小,硬晶体术后对增加晶体囊袋的稳定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医药科学》2017,(9):223-225
目的探讨在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中应用晶状体囊袋张力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6年4月收治的21例26眼因不同原因所导致的白内障合并晶状体不全脱位的患者,在微切口中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将囊袋张力环植入不全脱位晶状体囊袋,观察患者术后视力、人工晶体(IOL)位置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所有患者的视力得到显著提高,治疗后视力同治疗前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个月20只眼IOL位置良好,3只眼IOL有轻度倾斜,3只眼IOL有轻度偏中心。术后7d 2例患者出现眼压偏高,术后随访期间无玻璃体脱出患者。术中未出现因张力环张力过大而导致的晶状体囊袋撕裂现象。结论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中应用囊袋张力环可以使晶状体位置移中固定、前房更稳定,利于提高微切口超声乳化在不全脱位白内障吸除术的成功率以及I0L植入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普通型囊袋张力环在晶状体中重度脱位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1例(11眼)白内障并伴有135°~225°晶状体脱位患者行白内障手术,其中6例(6眼)玻璃体脱出前房者先行前部玻璃体切除后环形撕囊;将囊袋张力环两端孔穿过聚丙烯缝线固定于脱位侧巩膜上,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后植入折叠式人工晶状体。结果术后随访3~24个月,最佳矫正视力0.6~1.0者4眼(36.4%),0.3~0.5者6眼(54.5%),<0.3者1眼(9.09%)。UBM提示所有的人工晶状体均正位无偏斜。结论对于晶状体大范围脱位者应用缝线固定普通型囊袋张力环有利于囊袋完整及人工晶状体植入,防止人工晶状体偏位,获得良好的视力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在晶状体半脱位手术中虹膜拉勾联合囊袋张力环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38例实验对象均是2013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本院行晶状体半脱位手术的患者,所有患者都先用虹膜拉勾联合囊袋张力环、再行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治疗,比较手术前后视力变化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手术前视力为0.1~0.3的有12眼,占比31.58%,术后降低至10.53%;手术前视力为0.5~0.8的有7眼,占比17.32%,术后提高到39.58%,组间差异呈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4.21%,其中角膜水肿5例、高眼压3例、玻璃体脱出2例、后囊破裂1例、人工晶体偏位2例。结论在晶状体半脱位手术中虹膜拉勾联合囊袋张力环的应用能让手术更安全、更便捷,提高人工晶体植入效果以及视力恢复效果好,临床中值得全方位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囊袋内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89例(106眼)糖尿病白内障患者施行超声乳化摘除联合囊袋内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结果术后视力≥0.5者占77.36%,视力≥0.3者占93.40%.并发症主要为瞳孔缩小10眼(占9.43%),晶状体后囊破裂2眼(占1.89%),角膜线状混浊26眼(占24.53%),虹膜部分后粘连7眼(占6.60%),前房有纤维素性渗出9眼(占8.49%),色素弥散于晶状体表面6眼(占5.66%).结论对糖尿病患者在施行超声乳化摘除白内障联合囊袋内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时必须充分认识其特殊性.控制手术前后血糖、术中采取预防措施、术后加强管理能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不同术式在大范围晶状体脱位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1年3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24例(28眼)大范围晶状体脱位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12例(14眼),A组采用囊袋内张力环植入术、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进行治疗,B组采用白内障囊内摘除联合前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将两组患者的人工晶状体正位率、视力改善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 A组人工晶状体正位率高于对照组,视力改善情况好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囊袋内张力环植入术在大范围晶状体脱位中的疗效较好,安全性也较受肯定。  相似文献   

12.
方雯莉  陈凡 《安徽医药》2015,(8):1557-1558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晶状体摘除术+张力环技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晶体半脱位的效果,并总结手术操作经验。方法2012年1月—2014年1月间晶体半脱位病例20例进行手术治疗,根据悬韧带断裂范围给予不同的张力环处理。记录治疗前后眼压和视力水平变化,并随访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0只患眼治疗后平均视力水平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平均眼压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数据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 <0.01)。治疗前患者裸眼视力均≤0.5,治疗后均获得好转,无0.1以下病例,且大部分患者视力均升至0.5以上,不同视力范围的患眼治疗前后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 <0.01)。结论超声乳化晶状体摘除术+张力环技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晶体半脱位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眼压和视力,张力环的采用可有效保留囊袋、避免玻璃体脱出、减少术后并发症,术中应根据悬韧带断裂范围选择不同的张力环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植入不同人工晶状体治疗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的功效。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6年1月在某院接受治疗的60例白内障并角膜散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n=30)。对照组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和植入球面人工晶状体联合治疗的方法,观察组则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的基础上植入散光型人工晶状体,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包括后囊破裂、短暂性高眼压及角膜内皮水肿),特别比较两组患者在手术前后的视力、眼压及散光情况。结果:手术中和手术后并发症(后囊破裂、短暂性高眼压和角膜内皮水肿)无明显差异,但观察组患者术后1周的视力、视觉质量(对比敏感度)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角膜散光小于对照组。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植入球面型人工晶体或散光型人工晶体均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视力情况,但联合散光型人工晶体则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散光,因此,临床上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白内障手术AcrySof Toric散光型人工晶状体矫正角膜散光的效果及其在囊袋内的稳定性。方法对23例(32只眼)伴有角膜规则散光的白内障患者,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术,植入AcrySof Toric折叠式散光型人工晶状体。观察术前、术后角膜散光、裸眼远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术后人工晶状体在囊袋内的旋转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均明显提高。术前角膜散光(2.53±0.82)D、术后3个月残余散光(0.34±0.23)D,两者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个月31只眼旋转<50。结论在白内障手术中植入AcrySof Toric散光人工晶状体减少了患者的残余散光,并且该晶体具有良好的旋转稳定性,可使患者获得更好的裸眼远视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分析前囊夹持固定法植入人工晶状体治疗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晶状体后囊大面积破裂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对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46例(46眼)在术中发生后囊膜大面积破裂时,利用前囊夹持固定法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进行随访时间7个月~3年,平均9个月。结果人工晶状体前囊夹持固定保持良好,位置居中,后囊破裂的大小稳定,术后随访视力0.5以上20眼(87%),远期均未出现人工晶状体相关的葡萄膜反应。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晶状体后囊大面积破裂,无法行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时,可以利用的前囊连续环行撕囊孔进行夹持固定法植入人工晶状体,良好的前囊连续环行撕囊不仅可以保证手术的安全性,而且是前囊夹持固定法植入人工晶状体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的白内障通过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吸除后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的临床疗效和手术体会。方法对23例(28只眼)糖尿病患者的白内障采用透明角膜隧道切口行超声乳化吸除.囊袋内植入折叠式人工晶体。结果术后1d视力提高≥0.5~1.0者占67.9%.术后1周时占85.7%,并趋于稳定。术中,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虹膜色素播散,角膜水肿.房水混浊.前房纤维素性渗出,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提示透明角膜隧道切口的超声乳化和囊袋内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是糖尿病患者白内障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分析外伤性白内障的手术效果。方法对84例(94只眼)多种原因所致的外伤性白内障施行手术治疗,其中60眼行白内障囊外摘除或超声乳化,同时一期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28眼二期后人工晶状体植入,6眼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结果术后视力0.4~1.0者62只眼(占65.96%),并发症主要为后囊破裂玻璃体脱出、角膜水肿、人工晶状体前膜及后发障。结论外伤性白内障虽病情复杂,并发症较多,但通过精细手术和术前术后的合理治疗仍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术治疗糖尿病患者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09—2011年收治的72例(78眼)糖尿病白内障患者施行超声乳化摘除联合囊袋内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结果对本组72例术后矫正视力≥0.5者占84.72%,视力≥0.3者占87.50%。并发症主要包括晶状体后囊破裂、角膜线状混浊、前房纤维素性渗出、虹膜后黏连、后囊混浊、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结论糖尿病患者在术前空腹血糖控制良好的情况下行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能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玻璃体切除联合晶状体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31眼)伴有白内障的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行玻璃体切除联合晶状体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资料,31眼同期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结果 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5.5个月.24眼(77.4%)术后视力改善.术中无并发症发生.术后并发症有:前房炎性反应5眼(16.1%),玻璃体积血2眼(6.5%),复发性视网膜脱离1眼(3.2%),新生血管性青光眼2眼(6.5%),14眼术后需要继续眼内光凝.结论 玻璃体切除联合晶状体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使大多数患者的视力改善,手术是安全的.手术的关键为选择合适的患者.影响术后视力的主要因素为视网膜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悬吊式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治疗无后囊支持型无晶体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潢川县第二人民医院2003年6月至2011年6月57例(57眼)后囊破裂或无后囊者无晶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手术全部采用睫状沟缝线固定悬吊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 57例(57眼)手术均顺利完成,随诊3~12个月,矫正视力≥0.5者39眼,占68.4%;0.1~0.5者14眼,占24.6%;0.1以下者4眼,占7%;术中术后的主要并发症:前房积血3眼,占5%,角膜水肿16眼,占28%、晶体反应5眼,占9%,人工晶体偏位6眼,占10.5%。结论悬吊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能有效治疗后囊破裂或无后囊者无晶体眼,提高改善患者视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