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研究角膜散光对超声乳化术后人工晶体眼的伪调节力的影响。方法对154例160眼超声乳化晶体吸出、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于术后一年进行远近视力、屈光状态测定,并在戴镜矫正屈光不正的基础上测定伪调节力,并进行分析。结果角膜散光与伪调节力呈负相关(r=-0.432,P〈0.05)。逆规散光组的伪调节力高于顺规散光组(P〈0.05)。结论低度散光及逆规散光有利于提高伪调节力。  相似文献   

2.
高度近视透明晶体摘除致严重并发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度近视透明晶体摘除致严重并发症中山医科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高汝龙,胡洁,吕林永久性矫正屈光不正的手段发展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1]。一般从角膜、晶体、眼轴长度三个屈光要素着手,分非手术和手术两种方法。非手术方法包括:角膜曲率矫正法、睫状肌麻痹剂应用...  相似文献   

3.
屈光性人工晶体植入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高度近视眼的手术有了很大进展,角膜屈光性手术已为广大近视患者所接近,但是角出光性手术仍存在许多并发症,并且对于-12.00D以上的近视矫正效果欠佳。晶体屈光性手术包括有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又分为房角支撑型和虹膜固定型0,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透明晶体切除联合人工晶体樾入术。各种晶体屈光性手术在人工晶体、手术方法、疗效、主要并发症等方面各有其特点。许多学者正致力于晶体屈光手术  相似文献   

4.
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矫正中度和高度近视或远视的一项新技术,它具有矫正效率高,效果好,预测笥好,可逆性,保留功能和对角膜内皮损伤小的特点。随着人工晶体的改良和临床经验的积累,手术并发症也在逐渐减少。本文对该手术的人工设计,手术适应证与禁忌证,术前准备,手术技术,并发症及其防治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前瞻性研究外伤性白内障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疗效。在实验基础上,临床对39眼外伤性白内障施行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术后出院视力均≥0.1,其中0.5以上者22眼,占56.4%。术中并发症以后囊破裂稍多见;术后并发症以虹膜炎、角膜水肿最常见。重点讨论了手术时间及开罐截囊方法。结论,外伤性白内障摘除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是无晶体限矫正屈光不正的合理方法,可迅速恢复视力。  相似文献   

6.
有晶体眼虹膜扣夹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矫正超高度近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有晶体眼虹膜扣夹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矫正超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27例49眼超高度近视患者行Verisyse有晶体虹膜扣夹型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手术前后视力、屈光状况、角膜内皮计数、角膜曲率、前房、眼压、人工晶体和晶状体等情况。结果27例49眼人工晶体植入一次成功。术后随访4~8月,17眼(34.7%)视力接近(1行之内)术前最佳矫正视力,31眼(63.3%)视力优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比术前最佳矫视力进步1~3行;3眼眼压一过性升高,5眼瞳孔轻度变形,1眼术后1个半月视网膜脱离,1眼术后1月外伤后人工晶体脱位,手术后复位,其余人工晶体位置良好。结论有晶体眼虹膜扣夹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矫正超高度近视安全有效,预测性好,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
在SRK公式的基础上,建立了C-ZⅡ公式组,它包括两个公式,分别对术前是正视眼以及由眼轴和角膜所引起的屈光不正的眼,手术中所需植入的人工晶体屈光度进行计算,并得出换算表,供临床不能测定眼轴、角膜屈光度的眼科医师选择使用。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 ,高度近视眼的手术治疗有了很大进展 ,角膜屈光性手术已为广大近视患者所接受 ,但是角膜屈光性手术仍存在许多并发症 ,并且对于 -1 2 0 0D以上的近视矫正效果欠佳。晶体屈光性手术包括有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 (又分为房角支撑型和虹膜固定型 ) ,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 ,透明晶体切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各种晶体屈光性手术在人工晶体、手术方法、疗效、主要并发症等方面各有其特点。许多学者正致力于晶体屈光性手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屈光性前房人工晶体植入矫正超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8例(11眼)超高度近视(度数-13.50D-22.00D之间),通过前房虹膜夹型人工晶体(Verisyse50)植入,密切观察术后屈光改变及视力恢复情况,随访6-9个月。结果 11眼超高度近视通过此项手术后,患者全部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大部分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1-2行,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由0.2-0.5恢复到术后裸眼视力0.3-1.0。结论 屈光性前房人工晶体植入矫正超高度近视,可获得满意的视觉效果,其具有安全性、可预测性和术后屈光度稳定,且并发症较少的特点,是目前不宜LASIK手术的超高度近视的一种最有效的手术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有角膜屈光手术史患者行白内障摘除植入工晶体度数的确定和术中术后并发症.方法 选取有角膜屈光手术史患者4例4只眼,测量患者的眼轴、角膜曲率和前房深度,分别带入Holladay、Binkhorst及其回归公式计算人工晶体度数,对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3个月,记录裸眼视力、矫止视力和屈光状态.结果 4例均以选择计算结果中最大的人工晶体度数,结合各自不同的情况有所增减,植入了人工晶体,术后屈光状态与预测值的偏差<1D;1例在手术中出现了透明角膜隧道切口附近的放射状角膜瘢痕裂开,1例在手术后出现了局限在LASIK角膜瓣区域的角膜水肿.结论 采用多个计算公式同时计算,有可能减小误差,其中,Binkhorst二次回归公式的计算结果预测性比较好.  相似文献   

11.
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是将一种特殊的人工晶体(Phakic IOL)植入眼内矫正高度近视的新型手术,此手术不损伤角膜,不摘除原有的晶状体,保留了术眼的自然调节功能,且有较大的光学区,减少了像差,手术预测性好,患者痛苦小,术后视力恢复快而稳定,无回退现象,手术具有可逆、安全可靠等优点,现已成为准分子激光矫治高度近视的补充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人工晶体复位术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人工晶体植入术是目前矫正白内障术后屈光不正的首选方法。随着手术量的增多,人工晶体位置不良的发生率也不断增加,但绝大多数患者可经保守治疗或单纯复位术矫正,但对一些特殊病例则需行单襻或双襻固定术,有的甚至需行人工晶体置换术。兹将我们对38例人工晶体复位术...  相似文献   

13.
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眼的伪调节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研究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眼的伪调节。方法对植入单焦硬性后房型人工晶体的73只眼进行远、近视力,屈光状态,瞳孔的大小及运动状态,散瞳前、后前房深度等检查;并在戴镜矫正屈光不正的基础上,测定伪调节力。结果伪调节力为1.53±0.59D。伪调节与瞳孔直径呈负相关(r=-0.62);瞳孔运动状态佳者,其伪调节相对较大。散瞳前、后晶体位置发生变化,平均变化量为0.4mm,且伪调节与散瞳前、后人工晶体位置的变化量,即晶体移动度呈正相关(r=0.47)。伪调节与散瞳前前房深度及患者年龄等因素无明显相关性(r=0.26,r=0.22)。结论伪调节是瞳孔大小及运动状态、角膜散光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而致眼内焦点深度改变的结果,故术后保留一定的近视散光及良好的瞳孔运动状态对植入单焦硬性后房型人工晶体眼伪调节的产生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4.
后房型人工晶体缝线固定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为目前矫正无晶体眼性屈光不正的最佳方法。但当晶体囊膜由于某些原因如白内障术中出现并发症、晶体脱位、以前的白内障囊内摘除术以及人工晶体置换术等 ,受到损伤而不完整或缺如 ,不足以支撑人工晶体时 ,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可能发生困难 ,此时可选择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或后房型人工晶体缝线固定术 (trans- scleral fixation)。前房型人工晶体虽然方法简单 ,但其人工晶体不符合生理位置 ,并有长期慢性损伤角膜内皮的危险〔1〕,因而在晶体囊膜支撑力不足的情况下 ,多数手术者较倾向于选择后房型人工晶体缝线固定术。一…  相似文献   

15.
高度近视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度近视的治疗,除配镜矫正外,眼科医师一直在探索各种屈光手术治疗方法,本文对高度近视的主要手术方法如透明晶体摘出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有晶体眼植入负性前房型人工晶体、放射状角膜切开术、表层角膜镜片术、准分子激光角膜切除术、自动角膜板层磨镶术、及准分子激光角膜磨镶术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高度近视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度近视的治疗,除配镜矫正外,眼科医师一直在探索各种屈光手术治疗方法,本对高度近视的主要手术方法如透明晶体出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有晶体眼植入负性前房型人工晶体、放射状角膜切开术、表层角膜镜片术、准分子激光角膜切除术、自动角膜板层磨镶术、及准分子激光角膜磨镶术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年龄组预留屈光度数人工晶体眼的伪调节力。方法120只眼(91例患者)被分为四个年龄组,每组随机分为Ⅰ、Ⅱ、Ⅲ亚组,并相应采用三种预留屈光度数:(0±0.25)D、(-0.5±0.25)D、(-1.0±0.25)D,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进行远、近视力、屈光状态、瞳孔直径、视远、视近前房深度等检查,并在矫正屈光不正的基础上测定伪调节力,及在未矫正屈光不正的状况下测定近点调节距离。随访时间在3个月以上。结果Slataper视标法120只眼平均伪调节力为(2.08±0.04)D,动态检影法为(0.46±0.03)D。两种检查方法均表明随着年龄增加伪调节力有降低趋势,随预留屈光度数的增加伪调节力略有增加。伪调节与人工晶体移动度呈正相关(r=0.307,P<0.01),与瞳孔直径、年龄呈负相关(r=-0.454,P<0.01;r=-0.323,P<0.01),但与预留屈光度数有较弱的相关性(r=0.219,P<0.05)。结论人工晶体眼自身存在一定的伪调节力;不同年龄组预留屈光度数对人工晶体眼的伪调节的产生有一定的作用;人工晶体预留屈光度数的恰当选择应该趋向个性化。  相似文献   

18.
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经验和手术并发症告诫我们,理想的人工晶体应具备以下条件:通过微小的切口即可完成操作;人工晶体可自动调节远近视力和散光;不接触和蘑擦损伤晶体周围的眼内组织,不引起眼内有病理意义的改变;类似人眼晶体的透明性、屈光力和调节力,注入式人工晶体的研究正是向这个目标而努力。注入式人工晶体是在晶体核和皮质去除干净后,将凝胶或液状硅胶注入囊袋内,然后按囊袋的形状固化成晶体的形状。晶体囊膜仍被睫状小带支持,当凝胶固化时,囊膜仍然具有能弯曲性,由睫状肌收缩引起的晶体囊膜形状的改变可影响凝胶的形态,进而起到调节作用,使患者恢复近距离视力而无需戴阅读  相似文献   

19.
单焦后房型人工晶体眼的调节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探讨单焦后房型人工晶体眼调节存在的真实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用Slataper视标法、动态检影法、P-VEP法测定120只单焦后房型人工晶体眼的调节力。结果单焦后房型人工晶体眼的表观调节力大小为2.15±0.76D,各因素中仅矫正远视力和视远矫正的近视力与调节力呈正相关。结论人工晶体眼存在一定的表观调节力,但这是一种假性调节;动态检影法测定调节力最为客观和准确;当术后屈光状态处于轻度近视时,人工晶体眼的实用调节范围和中心视效率较正视时更佳。  相似文献   

20.
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人工晶体屈光度的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 ,不同公式预测人工晶体屈光度的准确性。方法 :评估行LASIK手术的 12 0眼。应用经验公式SRKⅡ及理论公式SRK /T和BinkhorstⅡ公式分别计算出术前及术后矫正到正视眼所需的人工晶体屈光度 ,并应用F值计算出与原有人体晶状体屈光力等值的人工晶体屈光度 ,将手术前后计算结果应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①低度近视眼手术前后不同公式计算结果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中高度近视眼手术后应用各公式计算的人工晶体屈光度均较术前结果偏小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②不同公式手术前后计算的等值人工晶体屈光度预测差 (EUKD) ,与手术实际矫正屈光度 (VRS)高度相关。结论 :中、高度近视眼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 ,不同公式预测人工晶体屈光度均偏小 ,应用EILD修正后 ,准确性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