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谈荥穴的“特定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难经·六十八难》日:“荥主身热”,因炎夏多热病,故《难经·七十四难》又云:“夏刺荥”,可见荥穴为治热证之要穴。但热就虚实论,有虚热、实热之分;荥就五行论有属水.属火之别。可见十二荥穴,虽均可退热,但究其机理,有所差异,论其方法,自应有别。现就此作一探讨。《难经·六十四难》:“阴荥火,阳荥水”,意为阴经之荥入属火,阳经之荥穴属水。因此,用阴经之荥穴退热,应用泻法,以直接泻其有余,放只能用于实火;而不可用于虚火.因阴经荥穴属火,用此退虚热,若用补法,则会损伤阴津,而加重虚火;若用泻法,则是治标,并…  相似文献   

2.
《实用针灸大全》著者刘汉银在《怎样辨别病症的虚实和合理地应用补法、泻法》一文里谈到 :“……应根据‘虚则补其母 ,实则泻其子’进行辩证施治。例如 :心经有病 ,常常发生胸痛、心烦、咽喉干、口渴欲饮、小便黄少、大便秘结等症。若辩证属于虚证 ,则针刺时应该补心之母肝经 ;若属于实证 ,则应该泻心之子脾经。因为心经属火 ,肝经属木 ,木能生火 ,所以肝为心之母。脾经属土 ,火能生土 ,所以脾为心之子。治疗其它经络的病变 ,都可以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为补泻原则。”那么 ,依此类推 ,笔者认为 :这其实就是一种母子经补虚泻实选经法。请见表…  相似文献   

3.
五脏配五行原理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文《尚书》说是以五脏解剖位置与五行所属方位相比拟而来;今文《尚书》说则是以五脏与五行各自阴阳属性相互匹配的结果,即五行的阴阳属性是火为太阳,木为少阳,金为少阴,水为太阴;而五脏的阴阳属性,则是心为阳中之太阳,肝为阴中之少阳;肺为阳中之少阴,肾为阴中之太阴。要想使二者的阴阳属性相符合自然应当是心属火,肝属木,肺属金,肾属水。“土”于五行居于“中”,较之东与西、南与北可以两两相比来说,“土”之属阴可视为一个特例,而脾为阴同样也是一个特例,故脾配土。  相似文献   

4.
关于五更泻的病机,历代医家多认为是脾肾阳虚、火不暖土所致,并称之为"肾泄",临床也多以四神丸为基础方治疗。在深入学习和思考后,站在时间医学的角度来看,五更泻病本虽不离肾,但充分地认识肝对五更泻发病的影响,是治疗的关键。五更时在寅卯,寅卯在五行属木,属少阳之气,五更之时,少阳之气萌动,当脾土不足之际,逢五更则木旺克土,土愈衰而泄泻作。  相似文献   

5.
清代医学家汪昂,编著有《医方集解》一书,其中收载了“百合固金汤”这首方剂,流传颇为广泛。 中医学将五脏(心、肝、脾、肺、肾)与五行(金、木、水、火、土)相配属,又以五行之间相互滋生和制约的关系,演义说明五脏之间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举例说:肺属金,肾属水。在五行之间,金能生水。因此,在生理上,肺金有滋润和助长肾水的作用。肾虽然主水,但它本身又包含有火,因而称肾为“水火之脏”。肾水又称“肾阴”,肾火则称为“肾阳”。阴阳平衡协调是生理状态;阴阳失衡不调是病理状态。当肾阴(水)不足时,水不能制约火,就会导致火(肾  相似文献   

6.
《黄帝内经》指出,癃闭的病机主要责之于膀胱、三焦,与肺、脾、肝、肾、督脉有关。〖JP2〗热邪客于膀胱和膀胱气化不利,针刺京骨、委中;从三焦辨治,实则泻之,注重调肝,针刺三焦下合穴委阳;从肺辨治,“当资化源,以助金气”;从脾论治,当分虚实,虚责之于中气不足,实责之于湿;从肝辨治,以疏肝、柔肝、泻肝为主,佐金平木、泻心补脾为辅;从肾辨治,也分虚实,针刺可选择足少阴肾经大钟穴;从督脉辨治,可选任脉之曲骨和阴交,轻者取督脉“脊背之骨穴”,重者取任脉“腹间之肉穴”。针刺治疗癃闭,应遵八纲辨证和脏腑辨证的原则,以选取肝肾二经、膀胱经、督脉的穴位为主。  相似文献   

7.
一、强壮心脏法: 经常按压手心的劳宫穴,有强壮心脏的作用。劳宫为手厥阴心包经之荥穴,在手掌横纹中、第二、三掌骨之间。中医认为心属火,心包卫之。其方法是用两手拇指互相按压,也可将两手顶在桌角上按劳宫穴,时间自由掌握。长期坚持锻炼则心火下降,故曰:“火降劳宫”。  相似文献   

8.
崔向宁教授认为心血管患者常病及肝脾,“调和肝脾”为法治疗心血管病可获良效。从五行理论、经脉循行及生理功能方面来看,肝、脾与心关系密切;木火相生、土火相生、土木相克,三脏和谐,则气血调畅、水谷得运、情志平和。崔向宁教授提出心血管疾病多见肝脾不调之证,并常有气滞、血瘀、痰凝兼夹,治疗宜调肝理气,补脾益胃,并佐以镇心或养心之品,以达标本同治,则疾病得安。该文阐述了崔向宁教授从肝脾着手,治疗心血管病的理论依据和临证经验,以期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疫病"范畴,其性质为"寒湿疫"。针灸在"寒湿疫"的防治中发挥了"调气以通泻、温补以化湿"的作用,并将"治神"思想贯穿其中。预防方面,"调脏气以治神,补阳气以避邪",以五脏俞穴结合"四神方",调整五脏之气并调畅神机。临床治疗方面,"泻肺和大肠之有余,补脾和肾之阳虚",以井荥泻其有余,灸背俞穴及关元、神阙等穴位,以补其不足。康复方面,"调病损之脏气,祛残余之寒湿",俞募原相合,以调病损之脏气。  相似文献   

10.
<正> “虚者补其母,实则泻其子”(《难经·第六十九难》)、“迎而夺之者,泻其子也;随而济之者,补其母也”(《难经·第七十九难》)、“火者木之子也,水者木之母也……”(《难经·第七十五难》)等子、母穴不同特性及子母配穴理论,在经络学说及针灸临床中占有相当位置。我们曾以人体体表超弱冷光信息为指  相似文献   

11.
益火补土理论主要包括君火论、补心生脾论、命门火论、两火论、脾胃火论等。君火论指温心阳助脾阳的治法;补心生脾论是根据心脾两脏生理病理关系,补心养脾;命门火论是着眼肾阳、脾阳联系,温肾阳壮脾阳的治法;两火论则是根据“脾胃分治”原则,以肾阳、心阳分补脾胃之阳的治法;脾胃火论即直接补脾胃之阳以恢复脾胃功能的治法;另有从用药角度诠释益火补土理论,即根据“脾得阳始运”用温热药补脾阳,或根据“泻心火、实脾土”采用甘温佐以苦酸的用药之法。  相似文献   

12.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上卷之脾胃胜衰论,并且本方为该书治疗脾胃病的代表方剂之一。李东垣将该方定名为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是与他本人的学术思想密不可分的。他认为“人以脾胃中元气为本”,而饮食不节则伤胃,劳倦过度则伤脾,脾胃受损使受纳运化失职,元气不足,终致阳气下陷,阴火上乘。故东垣以补脾胃,泻阴火,升下陷之阳气为法,创立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对于方名中之“阴火”二字,历代医家有不同说法:有人认为是一般大热烦渴宜用寒凉的实火;有人认为是常见阴虚发热而用滋阴的虚火;尚有医者认为是“阴盛格阳”的假火。我们更推崇如下一种观点:即阴火为饮食,劳倦失于调节,致伤脾胃,脾胃中元气下陷所导致肾肝的相火离位,上乘脾胃,干扰心包,所以谓之阴火;手足厥阴经脉上下相连,故又称“包络之火”。  相似文献   

13.
中医理论认为,肝体阴而用阳,五行属木,时令应春,春时阳气多动而升发;其病多为升动无制,肝气偏亢。久甚化火,故有“肝无虚证”之说。其实则非,肝血不足,肝阴亏损,临证亦十分常见,然而肝之虚证既有阴血亏损之“体”不足。亦有阳气不足之“用”衰惫…。但后世医家很少提及肝气虚,一般教科书中。也无肝气虚证。究其原因,一是由于肝的生理病理特点所决定,肝气虚证确实相对少见;二是肝气虚与脾气虚有许多相似之处,往往出现以脾代肝的错误。因此,对肝气虚证进行相关文献的分析与研究。是十分心要的。  相似文献   

14.
李君临  杨娜婷 《中医学报》2020,35(4):761-764
《难经》第七十五难提出东方实、西方虚之病证,首创以泻南方、补北方的方法来治疗,还提到"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不能治其虚,何问其余"。此难的病机为东方实、西方虚,肝、肺两脏的自身本质决定了肝易实而肺易虚,并无其他脏器因素的影响,且当以东方实为主、为标,西方虚为次、为本;泻南方、补北方可从多个角度达到治疗东方实、西方虚的目的,前期应侧重于泻南方治东方实,后期应侧重于补北方以治西方虚。"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中母均为水(木之母),子均为火(木之子)。"子能令母实"与泻南方相对应,指泻南方火,使南方火虚,水更容易克火,水的消耗减少了,是为"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与补北方相对应,指补北方水,北方水盛则克火之力大,火气更虚,从而"母能令子虚"。"治虚"为治西方虚及北方虚,具体做法则是补北方水,通过子不食母,补北方水的同时使西方金慢慢恢复。泻实容易而补虚难,泻南方待东方木实证已去,仍需继续补北方,缓缓图之,西方金、北方水充足,方才使东方实、西方虚的情况不再容易发生,故言"不能治其虚,何问其余"。  相似文献   

15.
在《伤寒论针灸配穴选注》一书中,单玉堂先生谈到各经循环相生法,他说:“即本经之病与他经之病同见,则配穴据循环相生取义而一时并用。如针肝经(属木)、太冲(属土)穴而合心经(属火)、灵道(属金)穴,则为经与经相生(木生火),又穴与穴相生(土生金),有互相促进之功。”  相似文献   

16.
东垣治疗百病不但偏重升燥温补,也重视“降润清泻”,其治疗法则在《脾胃论》中自有一套完整的规律,从其一些代表方剂中可窥一斑。一、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东垣在《脾胃论》“脾胃胜衰论”中,对“饮食损胃,劳倦伤脾,脾胃虚,则火邪乘之而大热”之元气虚阴火上乘并重者,以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治之。方中人参、黄芪、苍术、甘草益元气以制阴火;石膏、黄芩、黄莲泻阴火以助元气,共奏脾胃健运、元气则复、阴火得敛;阴火得降,脾胃健运,则元气自旺之效。  相似文献   

17.
《难经》对针灸学发展贡献甚巨。其一,确立奇经八脉理论。首创其概念、完善其循行、阐明其生理病理,奠定后世发展之基础。其二,完善特定穴理论,对八会穴、十二原穴、五输穴、俞募穴理论及临床均有论述。其三,完善配穴及刺灸理论,首创泻南补北法、确立补母泻子法,对迎随补泻、营卫补泻、刺井泻荥、四时补泻多有创见。  相似文献   

18.
妇女的疾病多属气血亏损、脏腑功能失调的疾病。肝与肾在生理上相互依赖 ,病理上相互影响 ,治疗上相互促进 ,五行上相互生克制约 ,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素问·五常政大论》曰 :“木曰敷和……水曰静顺。”《尚书洪范》亦有“水曰润下 ,火曰焱上 ,木曰曲直”之说。故而肝性为温敷和曲直。肾性为寒 ,静顺润下。《内经》说 :“肝苦急 ,急食甘以缓之 ,肝欲散 ,急食辛以散之 ,辛补之 ,酸泻之 ,肝恶风。肾苦燥 ,急食辛以润之 ,开腠理 ,致津液 ,通气也 ;肾欲坚 ,急食苦以坚之 ,咸泻之 ,肾恶燥。”肝主疏泻 ,性喜条达 ,故用辛散之药以散肝之结 ,使…  相似文献   

19.
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属痛泻之症,系有土虚木乘,肝脾不和,脾受肝制,运化失常所致,治宜补脾柔肝。祛湿止泻,宜选痛泻要方。其方在临床中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及减慢肠蠕动都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20.
我们通过二十多年的针灸临床及教学,针治万人,在“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一套利用五输穴,一脏有病,多经取穴法。此法是以五脏六腑的属性,运用五输穴的井、荥、俞、经、合的属性,结合五脏六脏的虚实,有选择性的运用其五输穴的俞穴,也可配合时辰使用。如虚证,用补本脏或本腑,加补对本或本腑虚证有益的两脏或两腑,再泻所影响本脏或本腑虚的一脏或一腑的五输穴的俞穴;实证,用泻本脏或本腑,加泻对本脏或本腑实证有抑制作用的两脏或两腑,再补对本脏或本腑实证有益的一脏或一腑的五输穴的俞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