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霍勤 《新中医》2009,(1):84-85
目的:探析《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中109首内服方剂的用药规律。方法:将收集的内障、外障、补遗三类眼病的治疗方剂采用用药频率统计、药物功效归类等方法进行分析归纳,并对同时含有防风、细辛的方剂就两药的使用及配伍用量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书中使用频率居前2位者为清热药、解表药;防风使用频次居所有药物之首,并与细辛配伍用量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结论:佐证了中医眼病证候特点及谴方用药特色。  相似文献   

2.
香附四物汤的组方结构与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分析香附四物汤组成药物配伍关系;应用关联规则方法Apriori算法分析香附四物汤中药对的组成规律。方法:采用SPSS 16.0软件,对香附四物汤方剂中单味药进行模糊量化处理后,对其组方原则及配伍规律进行探讨分析;从中医方剂数据库中检索出包含香附-延胡索等5个药对治疗痛经的方剂,建立数据库,对其出现频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香附四物汤方中的当归、香附和延胡索相似度较高,是本方主要组成单元;在154首治疗痛经的方剂中,香附-当归药对使用频次较高,香附-延胡索药对最常与四物汤配合运用。结论:运用用药频率统计与关联规则等数据挖掘方法,能较好地发现中医临床治疗痛经方药的用药规律,为临床遣方用药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中国方剂数据库》中有关五味子方剂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挖掘,探讨其应用配伍规律。方法:选取《中国方剂数据库》,筛选整理出包含五味子的方剂,借助SPSS 19. 0统计软件与SPSS 14. 2统计软件等数据挖掘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药物频数频率、性味归经、主治分析、因子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等,从而对其基本用药及药物配伍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共筛选631首有关五味子的方剂,除五味子外共涉及中药217味,共计使用16类中药,使用频数最多的前3类药物有补虚药、化痰止咳平喘药、解表药。五味子常与温性药物、甘味及苦味药物进行配伍。五味子最常出现于治疗肺系病证的方剂中,频率高达55. 09%,其次常用于治疗脾胃病证。五味子与一些高频药物的药量配伍比例以常以1∶1为主,通过对高频药物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出23个公因子。关联规则分析显示共得到与五味子配伍有意义的药对及含五味子的药组共39个,其中包括20条二元矩阵、13条三元矩阵、6条四元矩阵的药对与药组关联规则。结论:通过对含五味子方剂以及与五味子配伍的中药探讨得出,常与五味子配伍的药类为补虚药,与五味子构成的方剂一般以治疗肺系疾病居多,因子分析显示可将23个公因子概括为常与五味子配伍的中药,关联规则显示五味子→人参、甘草,五味子→茯苓、人参、甘草等为常用药组。这些不仅体现了医家们理、法、方、药及辨证用药的规律,同时也为现代医家组方用药以及新药研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医方考》中黄芪的配伍规律,为临床正确使用黄芪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医方考》中载有黄芪的方剂,对方剂中与黄芪配伍的药物进行功效分类,对每类药物的高频药物进行频次统计。结果《医方考》中记载有黄芪的方剂共41首,其中与黄芪配伍的药物类别前5位的是补益药、解表药、清热药、理气药、利水渗湿药。各类药物中与黄芪配伍频率最高的是甘草(28次),其次有人参(27次)、当归(25次)、白术(15次)等。当黄芪发挥不同功效时候也有相应的高频药物配伍。结论黄芪多与补益药、解表药、清热药、理气药、利水渗湿药配伍使用,在其发挥不同功效时应联合此功效下的特异性配伍用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古代通便方剂的用药配伍规律。方法检索第5版《中华医典》中含通便内容的方剂,并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在信息标准化处理后建立相应的方剂数据库;使用IBM SPSS Modeler 14.1软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筛选出古代通便方剂共423首,分为汤、丸、散等多种剂型,涉及234味中药;大黄出现频率最高达210次,占总处方数的49.65%;频率最高的药对为大黄、蜂蜜,共出现151次;3味中药组合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为大黄、麻子仁、蜂蜜,共出现56次。结论通过用药频次统计和Apriori算法模型等分析古代医籍文献中通便方剂的剂型、用药及其配伍规律,为现代临床用药及药物研发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初步探析治疗视疲劳中医方的配伍规律。方法:以《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为资料来源,按照选方标准把收集到的方剂采用用药频率统计、药物功效归类、配对筛选等方法进行分析归纳。结果:针对视疲劳证的特点,在配伍用药时涉及补虚药、解表药、清热等,不是药味的简单叠加,而是多类药的有机配伍,以滋阴补血解表为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用药规律。方法:通过对CNKI、CMAC、万方数据检索文献,查询到109首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中医方剂,将方剂中涉及的中药进行分类统计,统计出各类中药的使用次数和频率,总结用药规律。结果:经统计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方剂中,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的使用频率较高,使用频率较高的中药有丹参、黄芪、山楂、泽泻、山药,应用频率较高的常用配伍药对有丹参—黄芪、丹参—山楂、黄芪—山药。结论: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用药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为主,治疗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清热化湿为大法。  相似文献   

8.
1水肿单味药统计前20位药物相互间配伍规律以《中医方剂大词典》所提供的方剂资料为线索,查阅古今文献190部,收集所载治疗水肿的方剂937首。按证型分类确定树结构编写计算机统计程序“肾病用药配伍规律分析系统”,按证型分类录入所选方剂的方剂名称、方剂出处、药物组成,总计录  相似文献   

9.
方剂中熟地黄配伍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熟地黄的配伍规律,为临床使用熟地黄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中的含熟地黄方739首,对药物出现的频次、频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熟地黄在方剂中最常配伍的药物类别依次为:补益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收涩药和温里药;这些药物类别有其高频熟地黄配伍药物。结论:本研究总结了熟地黄的配伍规律,可为临证科学组方提供依据,更好地发挥熟地黄的功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比分析古籍文献中治疗痛风、历节和行痹的处方用药及配伍规律.方法 筛选古籍文献中治疗痛风、历节和行痹的方剂,根据方剂信息建立Access数据库,统计方剂中药物使用频率并应用假设检验与关联规则对前30味高频药物进行分析.结果 共收集352首方剂,包括痛风78首、历节173首、行痹101首.3种方剂中均以当归为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每种方剂中明显高于其他两类的高频药物是:痛风方剂中的苍术、黄柏和熟地黄,历节方剂中的麻黄和芍药,行痹方剂中的地龙.前30味高频药物主要分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祛风湿药、利水化湿药、温里药、熄风通络药、清热药、其他,其中补虚药在痛风和历节中使用最多,活血化瘀药在行痹中使用最多.3种方剂支持度>10%、置信度>70%的药对共有11对.结论 补虚、活血化瘀、解表和祛风湿药物在痛风、历节、行痹方剂中使用比例均较高,痛风和历节更注重补虚,行痹更注重活血化瘀,3种方剂用药相互交叉且有各自特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山药的配伍规律,为临床使用山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中的山药方668首,对对药出现的频次及频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山药在方剂中最常配伍的药物类别依次是:补益药、利水渗湿药、收涩药、清热药、安神药、温里药;这些药物类别有其高频山药配伍药物;山药发挥不同功效时有其"特征"性的高频药物配伍。结论:本研究分析了山药的配伍规律,可为临床科学组方及人们日常保健使用山药提供依据,以充分发挥山药的功效。  相似文献   

12.
关联度最强药物配伍的中医止呕类方数据挖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在古今中医文献中寻找止呕方剂配伍规律与用药特点,为中药止呕新药的开发提供理论支持。方法:收录古今止呕类方剂985首建立止呕类方剂数据库,运用相关置信度规则,对中医止呕方剂药物配伍的数据进行挖掘,利用剪枝方法筛选关联度最强的数据。结果:最常用的单味药物为生姜使用频率高达61.23%。关联性最强的核心药对是茯苓配伍姜半夏,其相关置信度为0.114 4。关联度最强的药组为生姜、姜半夏、茯苓。结论:生姜、姜半夏、茯苓,其相关置信度为0.295 4是中医止呕方剂中最常合用的药物配伍,其3种药物间存在极强的关联性,张仲景创制的小半夏加茯苓汤被证实是中医止呕的核心药组。  相似文献   

13.
方剂中生地黄配伍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生地黄的配伍规律,为临床使用生地黄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中的地黄方1 034首,对药物出现的频次、频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生地黄在方剂中最常配伍的药物类别依次为:补益药、清热药、解表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止血药;这些药物类别有其高频生地黄配伍药物;生地黄发挥不同功效时有其"特征"性的高频药物配伍。结论:本研究总结了生地黄的配伍规律,可为临证科学组方提供依据,充分发挥生地黄方的功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圣济总录》心痛方剂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圣济总录》心痛方剂,并对药名及药物分类进行规范统一。在EXCEL表格中建立心痛方剂数据库,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结合中医理论知识分析心痛方剂的用药规律。结果共整理收集《圣济总录》心痛方剂109首,用药涉及19类,共112味,累计用药次数644次,其中以温里药为主,配伍理气药、补虚药使用。使用频次最多的前10位药物为肉桂(50次)、槟榔(31次)、当归(30次)、吴茱萸(29次)、干姜(26次)等。结论当时心痛的病因多与寒邪相关,所以在用药上出现以温里药为主要组成的趋势,在此基础上配伍理气药调畅气机,配伍补虚药固护正气,是《圣济总录》治疗心痛的主要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15.
汪机《石山医案》119首方配伍规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探悉汪机《石山医案》119首方的配伍规律。方法:按照选方标准把集到的方剂采用用药频率统计、药物功效归类等方法进行分析归纳。结果:《石山医案》中汪机针对证候的特点相应在配伍用药时主要涉及补气药、补血药、清热药、理气药、补阴药5大类,不是药味的简单叠加,而是多类药的有机配伍,以益气补血养阴为宗。  相似文献   

16.
杨胜超  王俊霞 《河南中医》2014,34(2):361-362
目的:分析古代胸痹心痛寒凝心脉证方剂配伍规律。方法:建立古代胸痹心痛寒凝心脉证方剂数据库,涉及方剂的方名、来源、组成、剂型、用法、主治或功效等,采用频数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古代胸痹心痛寒凝心脉证方剂共计54首,累计用药达242次。,温里药的使用频率最高,占所有用药的50%,其次是补益药。结论:温里药为基本配伍构架,补益药为重要的增效配伍,药物组合间存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17.
贾恒  冯泳 《河南中医》2012,32(1):118-119
目的:探索数据挖掘技术在止呕方剂配伍规律研究中的方法.方法: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方剂数据资源入手,预选100首方剂.运用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初步构建止呕方剂数据库,并将这一计算机技术手段运用于用药配伍规律研究.通过相应的数据挖掘算法,以期寻找出止呕方剂用药的配伍规律与原则.结果:①生姜、甘草、半夏、陈皮、茯苓、人参、白术、丁香等8味药的出现频率远大于其他药物.②补气药、发散风寒药、理气药、温化寒痰药、温里药、利水消肿药、化湿药、敛肺涩肠药的使用频率排在最前.③止呕方剂的组成药物多归脾、肺、胃三经且多为温性药.结论:本研究表明,数据挖掘技术不同于以往的数据录入与查询模式,它可以对中医方剂这种具备多层次多关联结构的数据资源进行深入分析.本研究属于交叉学科科研探索,其内涵知识的发现需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良好的学科间沟通与理解才能准确运用.  相似文献   

18.
胡雅凌  游强华  王萍 《新中医》2012,(1):103-105
目的:探索小柴胡汤类方配伍规律。方法:从历代典籍中收集有关小柴胡汤类方的方剂,利用关联规则的数据挖掘方法得到与小柴胡汤类方配伍相关的频繁项集,并对主要药物、药对、药组规律进行探讨。结果:在收集到的509首方剂中,涉及188种药物,支持度大于15.00%的药对、药组共29组。研究显示常用药对、药组10余个,使用频率较高,具有明显的核心化倾向。小柴胡汤类方的基本药物为: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生姜;且常与补血药、理气药、健脾药和清热药伍用。结论:运用关联规则的数据挖掘方法,能较好地发现小柴胡汤类方的用药特点和配伍规律,为临床遣方用药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秦超  牟方政  魏大荣 《河北中医》2023,(6):896-899+903
收集名老中医骆常义治疗肺胀的中药首诊处方,采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法,分析用药规律。对收集的124首方剂进行分析,得出用药86味,总使用频次2044次。药物类别上,化痰止咳平喘药使用频率最高;药物的四气统计中,温性药物使用最多;五味当中,甘味药物使用最多;药物的归经统计中,肺经药物使用最多;聚类次数最多的是甘草配伍桔梗,其次是桔梗配伍杏仁。骆常义治疗肺胀的学术思想归纳如下:急性加重期首重解表宣肺、疏利肺气,缓解期注重益气温阳、因时制宜,化痰祛瘀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分析《傅青主女科》一书中所载调经方剂,探讨其用药规律及治疗月经不调的辨证思路。方法:收集并筛选《傅青主女科》所载调经方剂,建立数据库,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0),采用软件集成的数据挖掘方法,对筛选出的方剂进行频次统计、用药模式及组方规则分析。结果:筛选出书中所载调经方剂15首,涉及中药42味,所用药物频率前8位排序为白芍、当归、白术、熟地黄、甘草、黑芥穗、山药、柴胡。得出药物出现频次以补虚药最高,同时配伍理气血药、清热药等,以求标本兼治,并在此基础上统计常用药对及组合规律。结论:傅青主治疗月经不调重视肝肾脾,以培补气血、顾护正气为基石,在辨证精当的基础上,重视药物的配伍应用,佐以疏肝解郁、温阳补肾、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健脾利水之品,用药平和、标本兼顾,是其治疗月经不调的用药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