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儿唇裂硬腭一期修复对腭裂修复手术及患儿牙弓发育的影响。方法:40例年龄为3~6月龄的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行唇裂及硬腭一期修复;对照组:仅行唇裂修复。然后两组患儿均在1岁半时行腭裂修复。两次手术时分别取两组患儿上牙颌模型,测量上腭裂隙的宽度变化并进行比较;腭裂修复术时,对比两组患儿出血量的多少以及所作松弛切口的差异性,对两组牙颌模型进行牙弓的长、宽测量并做比较。结果:通过对牙颌模型的测量,发现在腭裂手术时观察组腭裂隙缩窄更明显,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腭裂手术时,观察组较对照组所作松弛切口更少,平均出血量也更少,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1岁半时,两组患儿牙弓发育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儿唇裂及硬腭一期修复可使上腭裂隙缩窄更明显,腭裂修复时所作松弛切口更少,减少了术后上腭骨面裸露面积,减轻了对患儿上颌骨生长的抑制作用,有利于患儿恢复;早期犁骨瓣关闭硬腭短期内对牙弓发育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牙槽嵴裂和唇裂继发唇鼻畸形的同期联合矫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牙槽嵴裂和唇裂继发唇、鼻畸形矫治的方法. 方法 对唇、腭裂术后畸形患者同期行牙槽嵴裂和唇裂继发唇、鼻畸形联合矫正. 结果 2004年~2007年,于临床应用37例.33例牙槽受植床创口一期愈合,3例松质骨外露,经清除外露骨和冲洗换药后愈合.本组患者术后正面观唇部饱满,红唇两侧高度基本对称,干湿唇线连续;仰视位鼻翼基底部高度恢复良好,两侧基本对称,鼻孔方向一致,但患侧鼻孔仍稍小于健侧. 结论 同期联合矫治牙槽嵴裂和唇裂继发唇、鼻畸形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介绍应用皮肤红唇复合瓣法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的手术方法,并对其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在裂侧唇缘设计一皮肤红唇三角瓣,内旋推向健侧,再造唇珠;口轮匝肌、鼻小柱和鼻翼外侧角的松解、复位固定;鼻底构建与鼻堤形成等多种方法,于2008年4~12月,对45例单侧完全性唇裂患儿进行手术修复.结果 术后随访1~6个月,45例单侧完全性唇裂患儿术后双侧唇高、鼻翼和唇红对称,鼻堤和唇珠明显,无鼻底凹陷,效果满意.结论 皮肤红唇复合瓣法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具有设计简单易行,切除组织量较少,瘢痕小,唇珠外形佳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双侧唇裂与鼻畸形同期整复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双侧唇裂与鼻畸形同期整复的方法和美容效果。方法2003年3月~2004年12月,收治先天性唇裂患儿26例,男14例,女12例。年龄10个月~11岁。其中双侧完全性唇裂13例,均伴双侧完全性腭裂;双侧不完全性唇裂9例,均无腭裂;混合性唇裂4例,均伴单侧完全性腭裂。应用原长法的原则进行唇裂整复,术中解剖口轮匝肌,复位后进行框式缝合;唇珠的形态由侧唇红唇肌肉瓣完成;红唇缘原有自然形态完整保存;同期初步矫正鼻畸形。结果术后患儿创而均Ⅰ期愈合。鼻底宽度及丰满度均较满意,唇弓形态好,无口哨畸形。上唇静态及动态时外形均较好。26例均获随访10d~3个月,双侧不完全性唇裂患儿有较好的鼻尖及鼻孔形态,均不需进行二期手术;双侧完全性唇裂患儿有一定的鼻尖及鼻孔形态,仅遗留鼻小柱过短;混合性唇裂患儿两侧鼻翼基脚稍不对称。结论双侧唇裂与鼻畸形同期整复时,对传统的整复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取长补短,并进行适当完善和修改,另加一定的缝合技巧,可在术后近期静态与动态均达到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腭裂语音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腭裂患者语音的病理生理变化以及引起这种变化的因素 ,从而努力消除这些因素 ,建立正常的语音及发声系统是腭裂序列治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腭裂患者语音系统异常主要表现在腭咽闭合、舌位和舌腭接触、声门及咽腔代偿性发音等异常。其他如颌骨发育、牙列紊乱、牙槽嵴裂、腭瘘、鼻腔道等异常以及扁桃体肥大、唇裂、唇肌活动等异常也可使语音系统发生紊乱 ,产生各种各样的腭裂语音[1 ,2 ] 。1 腭咽闭合不全 (velopharyngealincompetenceVPI)正常语音开始于呼吸 ,气流从肺中呼出通过声门。声门外展时空气顺畅…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西藏高原地区唇腭裂畸形的特点和修复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援藏期间所治疗的唇腭裂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参考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对患者进行麻醉风险评估, 主要采用Millard Ⅱ式结合唇鼻肌肉张力系统构建术对唇裂畸形进行修复, 采用改良Von Langenbeck法对腭裂畸形进行修复。统计患者术中出血量, 以及术后短期并发症, 如血肿、感染、伤口裂开、皮瓣血运障碍、腭瘘等发生情况。术后进行随访, 由患者根据Likert 5分量表对手术效果进行评分(1~5分), 1分为非常不满意, 5分为非常满意。通过听音评价方法对腭裂语音进行评分, 满分为5分, 最低分为1分。应用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手术前、后腭裂语音评分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46例患者, 男26例, 女20例, 年龄2~57岁, 中位数为32岁。46例中唇裂及唇裂术后继发畸形患者36例, 其中28例为初次修复, 8例为继发畸形的修复;腭裂畸形10例, 均为初次修复手术。46例中ASA Ⅰ级39例, A...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梯度旋转下降法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梯度旋转下降法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手术设计时点X位于∠123的角平分线上,术中采用梯度旋转下降法和口轮匝肌的脱套式解剖,并同时行一期鼻畸形整复术.结果 2006年10月至2008年10月,于临床应用68例,术后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3~15个月,1年内随访的42例中有3例双侧唇高不对称,6例双侧唇宽不对称;1年后随访的26例双侧唇高均基本对称,有2例双侧唇宽不对称.结论 梯度旋转下降法是一种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的好方法,该方法强调应将恢复组织移位作为整复治疗中最先考虑和实施的工作.  相似文献   

8.
徐海荣  张敬德  吕川 《中国美容医学》2010,19(12):1777-1779
目的:介绍一种综合术式一次性整复单侧完全性唇裂术后鼻唇畸形的方法。方法:采用一针法鼻小柱鼻翼脚复位固定,以缩窄和平齐鼻底;利用埋没导引针修复鼻翼软骨复位,改善鼻孔形状;带侧翼鼻假体隆鼻突出鼻部和加高鼻翼;上唇M瓣成形修整唇红缘重建唇弓;两红唇瓣覆盖修复红唇部等。结果:单侧完全性唇裂术后继发鼻唇畸形32例,随访20例6个月~2年,外观和效果满意。结论:应用埋线法修复鼻小柱、鼻翼脚、鼻翼软骨复位,M成形术和两红唇瓣覆盖修复红唇部等术式是值得推荐的一种一次性整体修复继发鼻唇畸形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介绍一种综合术式一次性整复单侧完全性唇裂术后鼻唇畸形的方法。方法:采用一针法鼻小柱鼻翼脚复位固定,以缩窄和平齐鼻底;利用埋没导引针修复鼻翼软骨复位,改善鼻孔形状;带侧翼鼻假体隆鼻突出鼻部和加高鼻翼;上唇M瓣成形修整唇红缘重建唇弓;两红唇瓣覆盖修复红唇部等。结果:单侧完全性唇裂术后继发鼻唇畸形32例,随访20例6个月~2年,外观和效果满意。结论:应用埋线法修复鼻小柱、鼻翼脚、鼻翼软骨复位,M成形术和两红唇瓣覆盖修复红唇部等术式是值得推荐的一次性整体修复继发鼻唇畸形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侧完全性唇裂的修复术式和技巧。方法:45例双侧完全性唇裂患儿于6~9个月时行前唇原长法修复,封闭鼻底,行前庭沟加深及口轮匝肌重建,侧唇红唇肌瓣修复中份唇红缘和唇珠。术后随访3个月~2年。结果:术后创口全部I期愈合,唇弓形态好,唇珠丰满,上唇静态及动态时协调。结论:采用此前唇原长法修复双侧完全性唇裂可获得术后上唇静、动态美感达到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进一步观察腭裂修复术后腭裂隙骨性愈合状况,统计并讨论影响骨性愈合的因素.方法对52例完全性腭裂术后患者进行头颅冠状CT扫描,观察腭裂骨性裂隙的愈合情况并测量腭裂隙内骨桥形成的位置、形态及质量,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52例受试者中的37例(71%)在腭裂隙处存在有不同程度的术后腭骨板骨桥形成.经统计发现,在形成骨桥的患者中男女比例接近;单侧与双侧腭裂者骨桥形成情况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在不同手术年龄的患者中,4~7岁接受腭裂修复术者骨桥形成最为明显;所形成的腭裂隙内骨桥相对集中于双尖牙区及磨牙区前份.结论腭裂术后骨性腭裂隙内明显有新生骨桥形成,影响其形成的因素与手术年龄有关,与性别及腭裂的类型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2.
双侧完全性唇腭裂是先天性唇腭裂中最严重的一种畸形,对形态和功能影响很大。1986年以来,我们采用双侧犁骨粘膜瓣及两侧唇颊粘膜瓣及两侧单蒂腭瓣为修复腭裂的基本组织瓣,采用两侧唇颊粘膜瓣向上向内翻转修复齿槽前部及鼻底之缺损,使鼻腔与口腔分开。8例双侧完全性唇腭宽裂隙患者,均一次修复,闭合全部裂隙,改善了外形及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比较唇裂及硬腭一期修复的手术方法与传统方法对上颌骨发育的影响。方法:将30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儿随机分为数量相等的两组。观察组:婴儿期行唇裂及硬腭一期修复,二期行腭裂修复,随访时平均年龄(5.99±0.49)岁;对照组:婴儿期仅行唇裂修复,二期行腭裂修复,随访时平均年龄(6.05±0.54)岁;另15例无先天性唇腭裂的6岁龄儿童作为正常组;三组分别取头颅侧位片及上牙颌模型,进行测量分析。结果:两组唇腭裂患儿之间的上颌骨发育无明显差异,与正常组比较,均有生长抑制,对照组上颌骨发育受限更明显。结论:唇裂及硬腭一期修复可以适当减轻腭裂手术对上颌骨发育的影响,但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尚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唇珠不丰满或缺失的原因 ,主要是在唇裂修复时唇缘组织切除过多或修复技术欠佳 ,以致术后常出现唇红正中部凹陷 ,形成“口哨”畸形 ,双侧唇裂更易发生。有关唇珠缺失的重建方法 ,文献上曾有多种方法介绍[1~ 4 ] 。自 1 985年至2 0 0 0年共收治唇裂术后继发畸形患者 1 0例 ,其中 8例经 2年以上随防 ,效果满意。1 临床资料 本组 1 0例 ,男性 7例 ,女性 3例 ,年龄 1 0~ 2 4岁。其中单侧 6例 ,双侧 4例。临床上共同特征是裂侧鼻孔较大 ,唇珠缺失或不丰满 ;双侧唇裂多有不同程度“口哨”畸形 ,唇珠缺失明显。本组患者经采用带蒂轮匝肌瓣重建…  相似文献   

15.
唇粘技术在围生儿唇裂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唇裂是面部最常见的先天性畸形之一 ,畸形儿的出生对其家庭无疑是沉重的精神负担。尽早对患儿进行唇粘连术 ,关闭裂隙 ,不但对患儿和家庭在生理和心理上有利 ,更为重要的是可减轻畸形的进一步发展 ,为再次的唇裂整复手术创造了较好的条件。一、临床资料共收集我科 1982年 6月至 2 0 0 0年 6月的患儿 4 2例 ,其条件符合 :⑴出生后 5 .5~ 72h的唇裂或伴有腭裂的围生期新生儿 ;⑵接受过唇粘连术 ;⑶半年后复诊再行唇裂整复术。其中男婴 2 3例 ,女婴 19例 ;双侧唇裂 8例 ;单侧唇裂 34例 ;完全唇裂 2 8例 ,不全唇裂 14例。 2 8例完全唇裂均伴有…  相似文献   

16.
腭裂是口腔颌面较常见的先天性畸形。腭裂修复术的目的主要是封闭裂隙恢复腭部解剖形态 ,获得正常的语言功能。腭裂患儿无自理能力 ,表达能力差 ,易哭闹。合理恰当的护理能有效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增加手术成功系数 ,达到预期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我科自 1 996年 6月~ 1 999年 7月共收治先天性腭裂 1 8例 ,其中男性 1 1例 ,女性 7例。年龄 1 2个月~ 5岁 ,其中单纯腭裂 3例 ,唇裂合并腭裂 1 5例。2 护理2 .1 术前准备2 .1 .1 术前必须作全身和局部检查 ,特别应注意有无其他部位的先天性畸形疾患。营养发育良好 ,无…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了使腭裂患儿在行腭裂修复术后具有正常的语言功能,又不影响面上颌骨发育.方法笔者从1992~1998年收治20例1岁以内的Ⅲ度腭裂患儿,采用在患侧(单侧腭裂)或一侧(双侧腭裂)形成黏骨膜瓣的单侧手术早期修复腭裂.结果术后未发现腭瘘,语言功能良好.近期随访观察未发生面上颌骨发育异常.结论单侧手术对腭部的损伤较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尤其适用于腭裂患儿的早期手术,对面上颌骨发育干扰小.早期手术利于患儿形成正常语言功能.  相似文献   

18.
先天性唇瘘多位于下唇红中线两侧,发生于上唇人中皮肤者甚罕见。我科于1992年收治6岁儿童1例伴左侧完全性唇腭裂。追问病史其母于妊娠期间因皮肤病曾服用苯海拉明、扑尔敏等药物。家族中无类似畸形。出生后8个月在外院行左侧唇裂修复术。检查:凹面型,鼻梁扁平,左鼻翼塌陷。左上唇皮肤可见唇裂缝合瘢痕。人中皮肤有一直径4mm 圆形瘘口(附图),有少量无色透明粘液流出,进食时明显增多。用钝头探针探查管腔,向鼻小柱根部上行相距约1cm。左侧完全性腭裂。  相似文献   

19.
单侧完全性唇裂术后继发鼻唇畸形的一次性修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介绍一种综合术式一次性整体矫正单侧完全性唇裂术后继发鼻唇畸形的方法。方法:采用一针法鼻小柱鼻翼脚复位固定,以缩窄以平齐鼻底;穹隆MT瓣成形术改善鼻孔形状;带侧翼鼻假体隆鼻突出鼻部立体感和加高鼻翼;上唇M瓣成形修整唇红缘重建唇弓;双侧口角为蒂的唇黏膜瓣或下唇瓦合式黏膜瓣修复上唇唇红过薄、过短或部分缺损。结果:单侧完全性唇裂术后继发鼻唇畸形21例,随访10例3个月至1年,外观和效果满意。结论:应用一针法鼻小柱鼻翼脚复位加MT成形术和双蒂唇黏膜瓣移植等术式是值得推荐的一种一次性整体修复继发鼻唇畸形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唇珠不丰满或缺失的原因,主要是在唇裂修复时唇缘组织切除过多或修复技术欠佳,以致术后常出现唇红正中部凹陷,形成"口哨"畸形,双侧唇裂更易发生.有关唇珠缺失的重建方法,文献上曾有多种方法介绍[1~4].自1985年至2000年共收治唇裂术后继发畸形患者10例,其中8例经2年以上随防,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