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0 引  言十二指肠降部外瘘由于大量胆汁、胰液漏出 ,腐蚀瘘口附近的组织和血管 ,导致瘘口增大、出血 ,如治疗不当 ,病死率较高。作者采用带蒂腹直肌瓣移位填塞瘘口 ,短期内快速治愈 1例十二指肠降部巨大外瘘 ,疗效显著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简介 病人男 ,2 9岁。因胆总管下段结石嵌顿伴胆管炎 ,于 1999 0 6 15在当地医院急诊行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成形术。术后第 5天 ,腹腔引流管引流出 30 0ml胆汁样血性液体而以“十二指肠降部外瘘”于 1999 0 6 2 1转入我院。入院时查体 :轻度贫血貌 ,皮肤…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腹直肌超声检查在产后腹直肌分离(DRA)康复治疗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宁波市康复医院收治的78例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腹直肌间距超声测量结果、腹围及视觉模拟自评量表(VAS)评分,随访1年,比较两组压力性尿失禁(SUI)发生率,通过ROC曲线分析腹直肌间距超声测量指标对SUI的诊断效能。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7.44%)高于对照组(7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脐上方、脐水平、脐下方腹直肌间距、腹围及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UI发生率(2.56%)低于对照组(25.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脐上方、脐水平及脐下方腹直肌间距诊断SUI的AUC分别为0.942、0.972、0.913,灵敏度分别为89.24%、92.08%、86.25%,特异度分别为87.04%、90.02%、84.13%。结论 康复训练联合NME...  相似文献   

3.
<正>腹直肌作为腹部核心肌群之一,具有多种生理功能。腹直肌分离(DRA)是指双侧腹直肌在腹中线位置的距离增大,腹直肌分离是产后常见的身体结构改变,不仅影响体态,导致女性体型改变、腰围增粗及腹性肥胖,还会降低腰背和骨盆稳定性,导致腰背疼痛、盆底功能障碍,是困扰孕妇和产后妇女的常见健康问题。然而,国内关于产后腹直肌分离的研究报少,国外已有运用超声测量腹直肌间距离、腹直肌分离的研究报道,但是到目前为止关于最佳测量位置还没有达成国际共识。  相似文献   

4.
通过腹直肌子宫内膜异位症1例报告,认为该病例可能与术中子宫内膜组织直接种植有关,诊断主要通过病史及临床袁现,治疗首选手术切除病灶,扩大局部切除范围且切缘干净是防止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经左侧腹直肌乙状结肠腹膜外造口在Miles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接受Miles手术的96例病人分为2组,实验组50例施行经左侧腹直肌乙状结肠腹膜外造口术,对照组46例行传统的腹膜内结肠造口术,比较2组病人的造口并发症及排便功能情况。结果:实验组50例病人中的4例经过3个月~48个月的随访,发生造口狭窄1例,造口缺血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4%,29例病人获排便感(占78.7%)。对照组46例病人中的42例经3个月~48个月的随访,发生造口旁疝2例,造口狭窄2例,造口缺血坏死1例,腹内疝1例,造口肠脱垂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6.7%,7例病人获排便感(占23.8%),2组比较差异均显著性(P〈0.05)。实验组病人造口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术后排便感明显高于后者。结论:经左侧腹直肌乙状结肠腹膜外造口术具有术后并发症少和排便功能恢复好的优点,可提高病人术后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刘秀珍  叶梅  黄文莉  陈凤鸣 《中国校医》2020,34(1):54-55,68
目的 研究电刺激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本院产后复查腹直肌分离超过2 cm的产妇9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2组各47例,其中观察组采用电刺激和腹式呼吸联合治疗,对照组仅进行腹式呼吸锻炼,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74%和82.98%(P<0.05);治疗后2组腹直肌分离距离均明显减小(P<0.05),背部疼痛情况明显好转(P<0.05),且观察组治疗前后腹直肌分离距离差值(1.86±0.49)cm,背部疼痛好转率55.32%,均高于对照组的(1.38±0.43)cm、31.91%,2组脐上围、脐围和脐下围均明显减小(P<0.05),且观察组脐上围、脐围和脐下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刺激联合腹式呼吸锻炼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可促进分离肌群恢复,改善患者症状和腹壁外观,治疗效果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8.
史衍辉  张永久  夏璐  雷涛  吴辉 《中国医师杂志》2007,9(2):235-235,238
目的探讨腹直肌前鞘用于直肠脱垂的临床疗效。方法对采用腹直肌前鞘行直肠悬吊术治疗直肠脱垂的35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全组手术顺利,术后1例切口液化;2例粪块堵塞肠腔,1例尿潴留,其余31例均无并发症。结论腹直肌前鞘行直肠悬吊术治疗直肠脱垂,手术效果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通过高频超声检查探讨妊娠分娩对产妇腹直肌结构的影响,并评价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2—10月就诊于医院的145例产妇(自然分娩78例、剖宫产67例;初产妇75例、经产妇70例)作为研究对象,另选取同期于医院进行体检的50名健康未育女性作为对照.所有研究对象(产妇于产后42 d)均行高频超声检查,于脐上...  相似文献   

11.
<正>腹直肌分离(diastasis recti abdominis,DRA)是指各种因素作用下两个腹直肌之间连接的白线拉伸和变薄,从正中向两侧分离的现象。DRA可见于婴幼儿、腹部术后患者、中心型肥胖的中老年男性和妊娠晚期及产后妇女等[1-2]。DRA在妊娠晚期患病率最高,约为33%~100%[3]。虽然产后DRA有一定的自然恢复过程,但Sperstad JB等[4]研究发现,32.6%的妇女在产后1年仍然存在DRA,以轻度分离最多见。其原因可能为:一是女性怀孕后腹内压力长期增加导致腹直肌之间的筋膜逐渐软化和扩张,完整性受到损害;二是妊娠期间,黄体酮-雌二醇平衡的改变和皮质酮的释放及松弛素激素浓度的增加[5],使腹白线伸展、松弛及白线间的连接减弱。同时腹壁顺应性也因腹内容量不可避免地增加而增加,高达1.5倍[6];三是腹直肌分离、增宽可能是先天性的,这很少见[7]。此外,高龄、剖宫产、多产、孕前体质量指数高是最可能的独立高危因素[8]...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并总结下腹部横行腹直肌肌皮瓣(TRAM)在乳腺癌术后乳房再造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31例乳腺癌患者采用TRAM进行乳房再造的临床资料,其中Ⅰ期再造25例,Ⅱ期再造6例,采用带蒂TRAM 27例,游离TRAM 2例,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2例.结果 31例患者随访1~12个月,1例游离TRAM术后静脉吻合口不通,再次手术吻合;2例带蒂TRAM术后创面大量渗血,再次手术检查皮瓣并清除淤血,其中1例转移皮瓣局部坏死行清创术,另1例脐部部分坏死换药愈合;另有6例再次行局部塑形手术.无腹壁疝形成,全部病例再造乳房形态良好,效果满意.结论 乳腺癌术后应用TRAM乳房再造术是一种目前广为采用的,较为有效、简单和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与常规超声对腹直肌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价值,为临床上影像学检查方式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06-02-2021-12-04济南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16例经手术及病理确诊为腹直肌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超声图像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常规超声与高频超声检查,对比两者诊断效能。结果 16例病变均为单发,局限于腹直肌内9例,达腹直肌鞘膜的7例,大小为1.9 cm×0.8 cm~5.2 cm×3.0 cm。病变表现为低回声,边界欠清,无包膜,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可见小片状不规则无回声及斑点状强回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显示,包块内见点状或短条状血流信号,彩色多普勒超声中的脉冲波(PW)探及低速高阻血流频谱。常规超声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漏诊率和误诊率分别为85.14%、80.22%、70.33%、82.66%、55.14%、32.69%和15.33%,高频超声分别为98.25%、95.15%、91.65%、91.36%、88.25%、6.25%和5.10%。与常规超声相比,高频超声敏感度、准确度、阴性预测值较高,漏诊率较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雷火灸、中医手法按摩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产后腹直肌分离(DRAM)患者腹直肌围度水平、生活质量、腹直肌纤维电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8月至2023年3月期间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诊疗的81例产后DRAM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患者开展神经肌肉电刺激干预,试验组(41例)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雷火灸、中医手法按摩干预,均治疗3个疗程,并于治疗后定期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腹直肌围度水平、生活质量、腹直肌纤维电位。结果 与治疗前比,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腹直肌分离距离、脐上围、脐围、脐下围均缩短,试验组短于对照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及Ⅰ类肌纤维电位最大值、Ⅱ类肌纤维电位平均值均升高,试验组更高(均P<0.05)。结论 雷火灸、中医手法按摩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治疗产后DRAM,可促进腹直肌恢复,改善腹直肌肌肉功能,同时还可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乳突根治术腔修复的方法。方法:中耳术腔采用耳甲腔成形及肌骨膜瓣、骨粉填塞。结果:28例术后随访3个月~2年,全部乳突术腔消失,外耳道接近正常,全部获得干耳,无需定期清理。10耳同期鼓室成形,术后气导听力提高15db。结论:该术式对开放式乳突根治术有明显疗效,利于鼓室成形术。  相似文献   

16.
朱慧敏 《东方药膳》2021,(24):113-114
目的 观察仿生物电刺激联合手法按摩干预对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脐上、脐下腹直肌分离距离的影响.方法 选取61例为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研究对象,依照完全随机化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1例.对照组使用仿生物电刺激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联合手法按摩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1个月后腹直肌分离距离,腹围恢复情况,腹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高频超声评估针灸电针治疗产后女性腹直肌分离(diastasis recti abdominis,DRA)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0年9月产后42d在本院门诊复查的DRA产后女性178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未采取任何治疗措施)55例、观察A组(给予常规治疗,如仿生物电刺激治疗)61例、观察B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灸电针治疗)62例。采用高频超声测量患者的腹直肌间距(IRD),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IRD、腹围恢复情况,以及治愈率。结果 重复测量显示,IRD以时点、组间、时点和组间交互作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事后LSD-t显示,三组IRD比较:治疗3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对照组,且治疗1个疗程、2个疗程、3个疗程观察B组<观察A组<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脐上围、脐围、脐下围比较:观察B组<观察A组<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愈率比较:观察B组(59.68%)>观察A组(31.15%)>...  相似文献   

18.
曹兵  徐建峰  黄建军  周斌  耿忠泽 《中国医师杂志》2007,9(9):1223-1223,1226
目的:探讨Miles术中腹部造口方法改进的术后意义。方法:对16例低位直肠癌患者施行Miles术时,采用自行设计的经腹直肌皮下埋藏式结肠低平造口术,它的特点是贯穿腹直肌、皮下直角拐角埋藏乙状结肠5cm、切口中段低平造口。结果:术后1月内排便感知率81.25%(13/16),3月后16例均能控制排便,造口周围皮肤炎7例,无造口回缩及坏死发生,无造口疝及旁疝发生,不需佩带粪袋,易护理,无臭味。结论:经腹直肌皮下埋藏式结肠低平造口术操作简单、预知和控便能力强、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9.
李渊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1):157-158
目的探讨不切断腹直肌肋缘下斜切口的临床应用。方法观察组96例采用不切断腹直肌肋缘下斜切口的方法进行手术治疗,对照组85例采用传统手术切口,对比疗效。结果观察组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切口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切口感染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不切断腹直肌肋缘下斜切口,安全可行,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孕产妇分娩前后腹直肌厚度和间距的应用价值,为临床诊断和干预腹直肌分离(DRA)和变薄提供方法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3月至2023年5月于医院行产前检查并建立产检档案的86例孕产妇资料,根据产后第42天腹直肌检查结果,将发生DRA者纳入分离组(51例),未发生DRA者纳入非分离组(35例)。分别于孕12、24、37周,产后第3天、第42天使用超声在脐上5 cm、脐边缘、脐下3 cm位置沿白线测量左右腹直肌厚度及间距,并比较两组数据。结果 两组脐上5 cm、脐边缘、脐下3 cm位置左侧和右侧腹直肌厚度和距离均随妊娠周期逐渐增加,产后开始恢复。分离组产后第42天脐上5 cm、脐边缘、脐下3 cm位置左侧和右侧腹直肌厚度低于非分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离组孕37周、产后第3及42天腹直肌间距大于非分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准确测量孕产妇分娩前后腹直肌间距离和直肌厚度、评估DRA严重程度,建议建立基于超声诊断的围产期腹直肌综合检测评估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