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Heubner回返动脉是大脑前动脉的较大的中央支,主要供应纹状体最前端及内囊前肢,对钩束及嗅区亦有不同程序供应,损伤后可致偏瘫,在主侧可有失语,是ACA的重要穿支,我们对15具尸体脑标本进行了显微解剖研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Heubner回返动脉的显微外科解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5例(30侧)甲醛固定的尸头标本开颅取脑,在手术显微镜下,以离体人脑底面对Heubner回返动脉进行显微外科解剖学观测。结果本组39支Heubner回返动脉长度为(24.34±6.72)mm,直径为(0.72±0.33)mm。双支型、3支型以及较粗大单支型Heubner回返动脉常伴有同侧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Heubner回返动脉以起源于前交通动脉及A1A2段近侧3mm者最多(84.62%),尚有3支起源于眶额动脉。在空间位置上与大脑前动脉A1段以3种关系伴行进入前穿质,沿途发出穿动脉分布于视神经上部、视交叉外侧、嗅神经附近和额叶底面以及前穿质。结论Heubner回返动脉出现恒定,但管径、数目及走行变异较大。详细了解回返动脉解剖学特点,对手术中神经血管的保护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Heubner回返动脉显微外科解剖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前交通动脉复合体部位显微手术避免损伤Heubner回返动脉提供相关的应用解剖学资料。方法 :对经双侧椎动脉 (VA)、颈内动脉 (ICA)乳胶灌注的尸头标本 2 2例 ,按翼点入路方向 ,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测 2 0例Heubner回返动脉的起点、管径、行径及其毗邻关系。 2例模拟手术操作。结果 :(1)本组观测到 4 3支回返动脉 ,其中 39支Heubher回返动脉 ;4支副Heubner回返动脉。 (2 )Heubner回返动脉 4 6 .5 % (2 0 / 4 3)起于A2 段 ,2 5 .6 % (11/ 4 3)起于A1段 ,2 7.9% (12 /4 3)起于前交通动脉 (ACOA)水平的大脑前动脉 (ACA)。 (3)Heubner回返动脉起点管径 :左侧 0 .81± 0 .2 1mm(0 .35~ 1.17mm) ;右侧 0 .84± 0 .2 6mm(0 .37~ 1.2 1mm)。 (4 )回返动脉发出后 ,与ACA反方向成锐角 ,沿A1上壁、外侧及后内侧 ,越过ICA两分叉 ,经大脑中动脉 (MCA)始段前面穿通入脑 ,少数回返动脉行走于前穿质 (APS)的后部。A1近端 3~ 5mm或中 1/ 3段穿通支少。结论 :在前交通动脉复合体部位手术时 ,A1近端 3~ 5mm或中 1/ 3段夹闭 ,并解剖寻找、剥离Heubner回返动脉 ,可避免损伤Heubner回返动脉及其它穿通支 ,最大限度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翼点入路显微解剖下研究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的形态、毗邻及操作空间,为这一区域动脉瘤手术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经红蓝色乳胶灌注的成人尸体头颅标本10例。翼点开颅,在手术显微镜下逐步分离暴露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对其结构、穿支血管、毗邻血管等进行观察、测量。结果:20支大脑前动脉A1段均有穿支发出,近侧半多于远侧半;前交通动脉呈左右走行者2例(20%),前后走行者8例(80%);大部分回返动脉自前交通动脉水平处大脑前动脉外侧壁(33.3%)或A2段(42.9%)发出,且与大脑前动脉反方向走行,在大脑前动脉远侧半,回返动脉多紧贴其外侧壁,外有蛛网膜包裹。同一尸头从左右侧翼点入路观察到前交通动脉形态各不相同。结论: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存在许多变异,左右侧翼点入路对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的暴露有差别。 相似文献
5.
翼点入路自从应用到临床以来,取得了明显的疗效,它适用于动脉瘤、垂体腺瘤、颅咽管瘤、鞍区脑膜瘤。翼点入路鞍区4个手术间隙的显微解剖非常重要,熟悉这4个间隙的显微解剖是鞍区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翼点入路对大脑中动脉主干分支及中央支的显微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经翼点入路对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的显微应用解剖及其临床应用。方法:对10具(20侧)红色乳胶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灌注头颈部标本,于翼点入路下对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测。结果:大脑中动脉是颈内动脉的直接延续,其发出后先水平向外行为水平段M 1,然后分为M 2-M 5段。大脑中动脉的中央支动脉分为内侧群和外侧群;内侧群:在大脑中动脉起点1 cm内,约3-6支,多呈直角发出,较短而细;外侧群:从大脑中动脉起点1cm以外发出,约4-8支,多起源于大脑中动脉分叉处2mm范围内。结论:大脑中动脉主干为颈内动脉的延续,供血范围内易栓塞。其起始M 1、M 2段上壁、内侧壁发出的中央支多呈直角状,临床上易破裂出血。在M 1、M 2段下壁解剖可避免损伤其穿通支血管。 相似文献
7.
翼点入路是颅底外科常用的入路之一,大脑后交通动脉是组成脑底动脉环的重要血管,临床上大脑后交通动脉及其穿通支解剖特殊,周围结构深在、功能重要,与鞍区及中颅底术后并发症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了解翼点入路上大脑后交通动脉及其穿通支的显微解剖,为临床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中国人脑Heubner氏回返动脉(RAH)解剖特点。方法 取45例(90侧)经10%甲醛溶液固定的人脑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并测量RAH数量、行程、外径、分支及血供范围。结果 在45例人脑标本中发现128支RAH,每侧大脑半球1~3支,平均(1.42±0.62)支。RAH在大脑前交通动脉(ACoA)水平近侧段8 mm至远侧段3 mm发出,平均距离在前交通远侧端(0.46±1.29)mm,其外径为0.05~1.20 mm,平均(0.64±0.24)mm;长度为12~56 mm,平均(30.41±10.24)mm。该血管既供应脑深部,同时供应脑皮质。结论 RAH有一定解剖变异,明确RAH的解剖特点、与大脑前A1段、眶额动脉及额极动脉的关系对临床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解剖及观察翼点入路中颈内动脉上间隙穿通动脉的形态与行程,为临床对该间隙的手术使用提供依据.方法 在显微镜下解剖12具(24侧)已灌注的尸头,观察颈内动脉上间隙中穿通动脉的直径、走行和在前穿质的分布情况.结果 所有穿通动脉均在朝向脑组织的一侧.8侧颈内动脉分叉部存在穿通动脉.11侧大脑中动脉存在内侧豆纹动脉,行程短,进入前穿质时与其他穿通动脉存在重叠;4侧内侧豆纹动脉与A1段穿通动脉间存在吻合现象.24侧大脑中动脉恒定出现中间豆纹动脉以及外侧豆纹动脉.豆纹动脉绝大部分从大脑中动脉M1段的分叉前段发出,但是大脑中动脉M1段的分叉越早,分叉后发出的穿通动脉越多.22侧半球存在大脑前动脉A1段的穿通动脉,进入前穿质时分支较多.当一支主干动脉上存在的穿通动脉较少时,穿通动脉直径则较大.结论 颈内动脉上间隙可作为一个手术间隙,部分病例可以通过主动离断部分内侧豆纹动脉及A1穿通支从而在该间隙取得一个较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颅底肿瘤的手术入路、技巧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经翼点入路、应用显微手术切除的颅底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肿瘤全切率84.8%,无死亡病例。总体效果良好。结论翼点入路是显微切除颅底肿瘤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径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岛叶的形态学特征,分析大脑中动脉各分支与岛叶的关系,为相关手术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12例(24侧)国人成人头颅湿标本,显微镜下解剖外侧裂及岛叶区。观察岛叶的形态学特征及毗邻;分析岛叶区动脉类型及最外侧豆纹动脉的位置。结果岛叶位于外侧裂深部,前、上、下环岛沟将岛叶与额眶盖、额顶盖及颞盖皮质分开。上环岛沟平均长度为58.2 cm,前环岛沟平均长度为27.9 cm,下环岛沟平均长度为50.4 cm。3个岛短回和2个岛长回构成岛叶见于21侧半球(87.5%)。岛叶沟回自前下部向后上部放射状延伸。大脑中动脉M2段的干支、皮层支及终末支走行岛叶区。它们发出的岛叶动脉供应岛叶皮层。外侧豆纹动脉可起自主分叉、上下干及早期分支,最外侧豆纹动脉的位置变异较大。结论岛叶位置深在,皮层表面血管分布密集。掌握岛叶形态学特点及岛叶区动脉类型,将有助于该部位病变手术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侧脑室经脉络裂手术入路显微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神经外科医师如何利用脑室的自然裂隙到达第三脑室、基底池等脑组织深部结构又几乎不损伤正常脑组织提供理论基础。方法:10例国人成人头颅湿标本,在放大10倍的显微镜下对侧脑室脉络裂体部、三角部、颞部依照手术入路逐层进行解剖,观察。结果:脉络裂介于丘脑与穹隆之间呈倒“C”形。经脉络裂体部可到达第三脑室顶部;经脉络裂三角部可到达四叠体池;经脉络裂颞部可到达环池。本研究对经脉络裂到达上述部位的手术入路进行了显微解剖和观察。结论:经脉络裂入路处理第三脑室、颞叶内侧、环池的病变具有手术损伤小、术野暴露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掌握枕下远外侧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特点,将其应用于临床,以改善枕骨大孔区显微外科手术疗效.方法 采用枕下远外侧入路解剖成人头颅标本15具30侧,在显微镜下对该入路涉及的血管、神经、骨性结构、肌肉进行解剖学观察和测量.另对收治的10例枕骨大孔前方肿瘤患者采用枕下远外侧入路显微手术.结果 枕下三角和颈2神经的腹侧支是识别椎动脉的重要标志,头外侧直肌是识别颈静脉孔的重要标记.后颅窝开颅常用的解剖标志为星点、前星点、乳突尖、颧弓根.星点到前星点的距离:左侧(22.64±1.88)mm,右侧(21.96±2.64)mm;前星点至乳突尖的距离:左侧(38.54±3.42) mm,右侧(39.04±2.28)mm;星点至颧弓根的距离:左侧(55.82±3.84)mm,右侧(56.26±2.86)mm.10例患者中,8例显微镜下全切除,2例大部分切除,无死亡病例,除1例需呼吸机辅助呼吸外,余患者无明显术后并发症.结论 熟悉并掌握枕下远外侧入路的显微解剖知识,能提高枕骨大孔区手术疗效,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XIONG Jian ;CHEN Guang ;JI Rong-ming ;FEI Zhou ;CAO Wei-dong ;LIN Hong ;ZHANG Xiang 《美中医学》2008,5(1):27-36
Objective To provide basic microsurgical anatomy parameters for the far lateral transcondylar approach. Methods Thirty dry skulls were measured around foramen magnum. Twenty formalin fixed Chinese adult cadaveric heads were employed by microsurgical dissection and the vital anatomical structure was delineated and measured. The dissection was performed imitating the far-lateral transcondylar approach. In addition, among 20 formalin fixed cadaveric heads, 10 adult cadaveric heads were scanned with Spiral CT thin tomographic scanner. Some structures of foramen magnum were measured by CT thin tomographic scan. The 3D-CT (three 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y) reconstruction was performed in 4 adult cadaveric heads including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Results Occipital condyle (OC) was an important sign in the far lateral transcondylar approach and its long axis was 24.47±3.32 (18.19-30.30)mm (left,L); 25.16±2.39 (20.66-29.02)mm (right, R) (standard deviation). The distance from the posterior midline of the foramen magnum (FM) to the medial border of the OC was 27.66±2.45 (23.00-31.48)mm (left); 26.27±1.83 (23.68-29.64)mm (right). Inferior occipital triangle was formed by three muscles, which was rectus capitis posterior major, superior oblique and inferior oblique. The distance of vertebral artery from lateral side of transverse foramen of atlas to its dural entry was 16.87±2.08 (12.64-20.1)mm (left), 16.79±1.90 (12.44-20.22)mm (right). Some vital bone structures such as jugular foramen, hypoglossal canal, condylar canal, transverse foramen of atlas could be showed clearly on the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CT image. Conclusion In this study, the authors provided some anatomic parameters for far lateral transcondylar approach. They documented the structures of inferior occipital triangle and the course of vertebral artery. Rare variation of VA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e thin tomographic scan and three-dimensional construction 相似文献
15.
Poppen入路到松果体区的显微解剖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果体区肿瘤目前趋向于积极的手术治疗,经Poppen入路到松果体区由于距离肿瘤近、视野宽敞等优点而备受推崇。松果体区的脑池、静脉(窦)、动脉等结构解剖复杂,功能重要,特别是大脑深部静脉系统的损伤会导致严重后果。Poppen入路能够处理绝大多数松果体区病变,全切率高、术后并发症轻。掌握好松果体区的解剖、手术适应证以及相应的手术要点,Poppen入路可以作为处理松果体区肿瘤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巨大听神经瘤的显微外科解剖和手术技巧。方法:对32例巨大听神经瘤手术进行回顾性分析,重点分析肿瘤的血供来源、与颅神经及重要血管结构的解剖关系和全切除的显微外科技巧。结果:肿瘤全切除率达100%,面神经解剖保留62.5%(20/32),无手术死亡。术中发现面听神经大多数(75.0%)位于肿瘤前方(前方中部46.9%、前上方28.1%),少数位于肿瘤的上极(12.5%)或下极(9.4%),仅发现1例面听神经位于肿瘤后方,未见面神经穿过肿瘤者。滑车神经和三叉神经均位于肿瘤前上方或上极,而后组颅神经则位于肿瘤的下极或下外侧。肿瘤的血供来源主要为小脑后下动脉和小脑前下动脉的分支,少部分肿瘤小脑上动脉亦参与供血。结论:掌握巨大听神经瘤的显微解剖和手术技巧对全切除该类肿瘤和颅神经功能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穿通支显微解剖。方法:应用20例国人成人头颅湿标本,在放大5~25倍显微镜下,对颈内动脉床突上段进行显微解剖及测量。结果:眼动脉段颈内动脉自其内下壁发出2~7支穿通支,平均4支,主要分布于垂体柄及视交叉。仅有20%标本后交通段颈内动脉从其内后壁发出1~2支穿通支。脉络膜前动脉段颈内动脉自其后壁发出1~6支穿通支,平均297支,主要分布于前穿质及视束。结论:熟悉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穿通支显微解剖,可减少鞍区肿瘤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王琪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2,14(2):5-6
目的探讨扩大翼点入路治疗复合性硬膜下血肿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45例复合性硬膜下血肿病人接受扩大翼点入路血肿清除术作为治疗组,而对照组51例病人行标准额、颞骨瓣开颅术或标准翼点入路血肿清除术.然后评价其治疗效果,所获数据经χ2检验.结果治疗组病人恢复效果(GOS评分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扩大翼点入路治疗复合性硬膜下血肿暴露及减压充分,利于移位脑组织复位,有效避免了继发性脑损伤,为治疗复合性硬膜下血肿理想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