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影像表现,以提高本病的确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证实的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影像资料。结果消化道造影可见十二指肠与空肠上段位置异常11例,其中十二指肠呈螺旋型下降5例,十二指肠水平段梗阻4例,十二指肠空肠曲位于脊椎右侧2例,钡剂灌肠回盲部位置异常12例。超声检查肠系膜上动静脉关系异常11例,呈漩涡征改变8例。结论十二指肠、空肠上段、回盲部位置异常及漩涡征是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特征性影像表现,可作为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2.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23例X线征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X线检查在诊断先天性肠旋转不良中的作用与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3例先天性肠旋转不良X线表现.结果 23例中,腹部平片21例,发现十二指肠梗阻2例,其中"双泡征"1例;全消化道钡餐21例,上消化道钡餐2例,发现十二指肠及空肠起始部不完全梗阻18例,屈氏韧带位置异常21例,"螺旋状"6例,空肠位置异常12例,回肠位置异常8例,盲肠位置异常15例.钡灌肠2例,均发现盲肠位置异常.结论 屈氏韧带位置异常、螺旋证、空肠位置异常、回肠位置异常及盲肠位置异常是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特征改变.全消化道钡餐能同时发现上述特征改变,是确诊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叶素贞  李汉文  余林  郭艺  梁燕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8):3857-3858
目的:对比X线造影与彩超在诊断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近年两院经手术证实的41例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在X线造影与彩超上的不同表现。结果:41例进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其中:11例显示十二指肠及空肠起始部完全性梗阻;30例显示十二指肠及空肠起始部不完全性梗阻,梗阻末端呈螺旋形或锥形改变。27例再行钡剂灌肠检查,盲肠位于中腹及左腹15例;右上腹6例;右下腹6例。41例同时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异常31例。二维超声于上腹部探及中低回声光团,呈螺旋状或靶环状改变,彩色多普勒显示红蓝相间的螺旋状或环状血流信号,呈动静脉频谱。结论:消化道造影检查是诊断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重要诊断手段,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筛查本病的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4.
肠旋转不良是小儿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之一,目前国内文献报道肠旋转不良的影像学表现多为十二指肠反"3"字或"螺旋"征、十二指肠空肠交界处在右腹部、结肠在左腹部、升结肠在中腹部、盲肠在中下腹、回盲部位于盲肠右侧。笔者收集我院自2007年5月~2012年12月进行了消化道检查并行手术治疗的小儿肠旋转不良患者40例,通过研究分析与临床手术对照发现肠旋转不良的表现除上述征象外,还有很多其他影像学征象符合肠旋转不良的诊断,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x线影像与彩超影像在诊断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近年我院经手术证实的42例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在X线影像与彩超影像上的不同表现。结果 42例进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11例显示十二脂肠及空肠起始部完全性梗阻,31例显示十二指肠及空肠起始部不完全性梗阻,梗阻末端呈螺旋形或锥形改变。21例进行钡剂灌肠造影检查,盲肠位于中腹及左腹12例;右上腹5例;右下腹4例。42例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异常31例,二维超声于上腹部探及中低回声光团,呈螺旋状或靶环状改变。彩色多普勒显示红蓝相间的螺旋状或环状血流信号,呈动脉或静脉频谱。结论上消化道造影和钡剂灌肠造影检查是诊断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重要诊断手段,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筛查本病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X线影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消化道造影检查对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手术证实为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X线影像改变.结果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患者腹部X线立位平片或透视,多数有"双泡征".钡灌肠检查能显示盲肠、阑尾、升结肠位置异常.消化道碘剂或钡餐造影既能显示空肠上端固定性屈曲或螺旋状下降或空肠上端位置异常,其与十二指肠球在同一平面高度.同时还可以显示空回肠、盲肠、阑尾、升结肠位置异常.结论 钡灌肠或/和钡餐检查对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诊断具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特征性X线表现,以提高本病的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手术证实的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病例资料,所有病例均摄有腹部平片和上消化道钡剂造影X线检查,其中5例做钡灌肠X线检查。结果:腹部平片有12例显示胃及十二指肠第一、二段扩张,小肠充气明显减少,7例未见明显异常;上消化道钡剂造影检查可见十二指肠降段或水平段外压性狭窄,狭窄以上肠管及胃扩张9例;十二指肠空肠位置异常7例;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2例;空肠位于右侧腹,回肠、回盲部位于左侧腹4例。结论:腹部平片对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特异性诊断不大;上消化道造影和钡灌肠检查对本病的诊断敏感性较高,可作为首选方法,对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有着重要的诊断价值,可为临床医生拟定手术方案提供准确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新生儿肠旋转不良影像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搜集2005年10月~2010年10月经手术证实新生儿肠旋转不良67例,总结其影像学表现。结果新生儿肠旋转不良出现典型影像表现"螺旋征""、漩涡征"、回盲部位置异常可明确诊断,肠旋转不良可合并中肠扭转、胃扭转、十二指肠隔膜、十二指肠闭锁、胃隔膜、食道裂孔疝等。结论合并中肠扭转,十二指肠空肠移行处位置异常,回盲部位置异常,高度提示本病。消化道钡餐造影、钡灌肠造影是诊断本病首选方法,64SCT增强扫描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45例病理分型及X线诊断方法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先天性肠旋转不良45例病理分型、X线平片、X线钡餐造影和钡剂灌肠诊断选择进行分析。结果平片异常37例,无异常8例。胃肠钡餐造影37例,十二指肠空肠曲位置异常18例;十二指肠、空肠上段沿中腹部呈螺旋形下降10例;空肠、小肠分布异常8例;随访至盲升结肠21例均发现盲升结肠异位。钡剂灌肠造影30例,盲肠异位29例。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可分成两大病理类型:(1)单纯型肠旋转不良9例,无索带肘迫或中肠扭转;(2)复合型肠旋转不良36例,伴有索带压迫或(和)中肠扭转。腹部X线平片异常均为非特异性表现。钡餐造影适合于非完全梗阻病例。钡剂灌肠对十二指肠完全梗阻病例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是在胎儿时期发育过程中 ,中肠 ,即由肠系膜上动脉供应的十二指肠至横结肠中部的一段在旋转过程中发生障碍 ,所遗留的肠道解剖位置上的畸形。临床上比较少见。这种畸形可能没有任何症状 ,也可能是儿童或成人急慢性肠梗阻的原因之一。我院自 1995年以来遇到 6例 ,现讨论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 6例。男 4例 ,女 2例。年龄 2 6~ 36岁。其中盲肠在腹上部未下降 ,由盲肠至右侧肠壁间形成一腹膜索带 ,压迫十二指肠降段 ,造成十二指肠部分性肠梗阻 1例 ;盲肠下降至右下腹 ,但肠系膜未完全与腹后壁…  相似文献   

11.
儿章肠旋转不良的X线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肠旋转不良的X线征象,评价各种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肠旋转不良的X线表现,腹部平片及上消化道钡餐40例,钡灌肠20例。结果:腹部平片发现上消化道梗阻34例,其中4例见空肠异佐征;上消化道钡餐发现十二指肠梗阻37例,屈氏韧带位置异常21例,螺纹征16例;钡灌肠发现盲肠位置异常15例(15/20)。结论:屈氏韧带位置异常、螺纹征及盲肠异性是肠旋转不良的特异性征象;三种X线检查方法结合应用有利于提高肠旋转不良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2.
螺旋CT对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螺旋CT对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诊断价值.方法 2003年5月至2009年6月间,对经螺旋CT检查及手术病理证实的23例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CT表现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3例均经CT明确诊断并手术证实,其中16例可见肠系膜根部漩涡征或同心圆征,18例可见十二指肠呈"Z"字走行或呈鹰嘴样改变,13例有肠系膜上动脉、静脉换位征或垂直排列,23例右下腹未见正常回盲部及结肠.结论 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螺旋CT检查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先天性十二指肠狭窄伴小肠旋转不良的X线表现,评价X线检查在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6例经手术证实的先天性十二指肠狭窄伴小肠旋转不良的X线表现,总结其影像特征。6例均拍立卧位腹部平片,行上消化道碘水造影和结肠钡灌肠造影。结果6例均行立位腹部平片检查在上腹部均可见“双泡征”或“三泡征”,口服泛影葡胺上消化道造影示胃扩张、胃内残留物多、狭窄段以上十二指肠高度扩张伴有逆蠕动,管型狭窄段碘水呈细线状缓慢通过,膜型狭窄可见“风袋征”和“筛孔征”,隔膜呈半月形脱垂,造影剂到达其余小肠和结肠的量少且时间明显延长。结论十二指肠狭窄是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中较常见的原因,且多合并小肠旋转不良及其他先天畸形,X线平片和造影检查能提供明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有效诊断方法,以提高早期确诊率.方法:36例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患者通过联合腹部立位片、消化道造影、钡剂灌肠、CT检查.结果:36例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患者在术前均得到确诊.结论:联合腹部立位片、消化道造影、钡剂灌肠、CT检查是提高先天性肠旋转不良诊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消化道异位胰腺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消化道异位胰腺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25例消化道异位胰腺CT表现,其中14例行CT增强检查。根据病变部位和临床症状,将消化道异位胰腺CT表现分为:黏膜下型、梗阻型、憩室型和溃疡型。结果:①25例异位胰腺均为单发病灶。胃部12例,十二指肠7例,小肠6例(空肠4例,回肠2例)。②黏膜下型异位胰腺:胃部7例,发生在胃窦部大弯侧;十二指肠2例,位于球部。梗阻型:胃部3例,病变位于幽门管;十二指肠2例,位于壶腹周围区,胆总管梗阻;空肠3例,1例发生肠套叠。溃疡型:胃部2例,见中央脐凹征;十二指肠2例,位于球部。憩室型:十二指肠1例,位于乳突部;空肠1例;回肠2例,近回盲部。③病理显示Ⅰ型6例,Ⅱ型14例,Ⅲ型5例。在增强检查14例中11例类似正常胰腺强化,病理为Ⅰ型或Ⅱ型;3例强化不明显,病理为Ⅲ型。结论:消化道不同部位异位胰腺有不同CT特征,CT不同表现与异位胰腺病理组成相关,CT检查有助于对本病的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6.
Obturator hernia     
An elderly emaciated female patient presented with recurrent lower abdominal pain associated with nausea and vomiting due to obstruction of the small bowel. Although the Howship-Romberg sign and tender mass on digital rectal examination could not ascertained but plain X-ray abdomen shows features of acute intestinal obstruction. After resuscitation laparotomy was done and diagnosed as case of strangulated obturator hernia of Ricters type. Reduction of hernial content and resection of the gangrenous part of small bowel with end-to-end anastomosis done. The hernial defect is repaired by a proleine mesh. Abdomen closed in layers keeping a drain in right iliac fossa and pelvic cavity. The postoperative recovery was uneventful. Patient discharge with advice on 9th postoperative day.  相似文献   

17.
<正> 右侧膈疝较左侧膈疝少见,其原因主要是右膈下有肝脏对膈肌起保护作用。本院自1960年至1980年共收治6例,均经手术证实,其中先天性4例,占66.7%’外伤性2例,占33.3%。本病术前正确诊断比较困难,尤其是部分肝脏疝入右侧膈上,因其易于与肺底部,胸膜及膈肌的其它病变(局限性膈膨出、肿瘤等)相混淆。此文着重以本病手术与X线所见为基础而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的X线造影表现,提高X线检查对其梗阻病因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经手术证实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的临床X线资料,所有病例均行静脉肾盂造影(IVP),其中6例尚做逆行造影(RGU)。结果: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21例,输尿管高位开口6例,迷走血管10例,纤维索带3例,肾脏旋转不良5例。术前诊断正确40例,误诊5例。结论:综合分析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的形态表现,对大多数梗阻病因可作出正确诊断,合理掌握造影浓度、电视下无腹压延迟静脉肾盂造影观察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的形态表现是常用和最有效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