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1 毫秒
1.
对66侧(左31,右35)成人手的血管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平第三掌骨处掌浅弓外径1.79±0.5(1.0—2.7)mm;掌深弓1.4±0.29(0.9—1.9)mm。掌浅弓分支的变异观以小指尺侧动脉起端多见。掌深弓除传统介绍外尚见到由桡动脉和小指尺侧动脉分支所形成。并就指掌侧总动脉、指掌侧固有动脉局部位置及其有关变异结合实际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拇、示指动脉的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拇指、示指的血供来源进行分型,为手外科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78例手部动脉铸型标本上观察拇指、示指主要动脉的来源。结果:根据拇指、示指血液供应的主要来源将其分为3型:Ⅰ型(拇主要动脉型)主要由拇主要动脉分支营养拇指、示指。根据示指桡掌侧固有动脉的来源,又将其分为3个亚型(掌浅弓型、掌深弓型、掌浅、深弓型),掌浅弓型:示指桡掌侧固有动脉从掌浅弓发出,占总数的52.56%(41例,左22例,右19例);掌深弓型:示指桡掌侧固有动脉从掌深弓发出,占总数的30.77%(24例,左8例,右16例);掌浅、深弓型:示指桡掌侧固有动脉由掌浅弓和掌深弓共同发出,占总数的5.13%(4例,左3例,右1例)。Ⅱ型(桡动脉掌浅支型)主要由桡动脉掌浅支分支营养拇指、示指,占总数的8.97%(7例,左5例,右2例)。Ⅲ型(指掌侧总动脉型)主要由指掌侧总动脉分支营养拇指、示指,占总数的2.56%(2例,右2例)。结论:根据拇指、示指血液供应来源不同分为拇主要动脉型、桡动脉掌浅支型和指掌侧总动脉型。其中拇主要动脉型又分为掌浅弓型、掌深弓型和掌浅、深弓型三种亚型。  相似文献   

3.
张冬初 《解剖与临床》1998,3(2):106-106
双侧掌浅支粗大合并行程异常及分支变异者比较少见。作者在解剖一例成年男尸时发现双侧桡动脉掌浅支粗大合并行程异常同时伴有分支变异。 左侧桡动脉的掌浅支自桡骨茎突上方0.85cm处发出(见附图)。发支后的桡动脉干外径为2.00mm。掌浅支起始部外径1.92mm,该支贴鱼际肌表面的筋膜下行达手掌与尺动脉终支吻合成掌浅弓。掌浅弓属桡尺动脉型,位置正常,弓之最细处外径为1.58mm。掌浅弓在拇短屈肌下缘发出一长为0.50cm,外径为1.54mm的短支,即拇主要动脉。该动脉随即分为两支:一支为拇指桡掌侧动脉,走行于拇指掌面的桡侧缘;另一支是拇指尺掌侧动脉和示指桡掌侧动脉的共干支,继行2.00cm后,于拇收肌下缘处即分为上述两支。分别至拇、示指掌面的相对缘。另外。桡侧两条指掌侧总动脉共干发自掌浅弓。  相似文献   

4.
<正>桡动脉在桡骨茎突水平发出掌浅支,经舟骨结节尺缘穿鱼际肌实质或沿其表面下行至手掌中远端与尺动脉吻合形成掌浅弓,弓的凸侧发出指总动脉[1]至各手指。作者在临床手术中发现一桡动脉掌浅支变异,报道如下。,患者,女性,42岁,右手拇指开放性损伤致皮肤缺损,拟行桡动脉掌浅支皮瓣修复,术中见桡动脉于桡骨茎突水平尺侧发出掌浅支直径为1.1mm,有两伴行静脉,直径约0.7mm、0.8mm,行向舟骨结节远侧缘,穿拇短展肌实质深部约1mm,于肌肉内向远尺侧走行,行程1.5 cm即拐向尺侧与尺动脉分支吻合,在手掌根部形成弓状血管吻合,血管弓动脉,,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为开展宫内胎儿先天性并指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制作8例24~32周正常胎儿上肢血管铸型标本,观察手部的掌浅弓、掌深弓及指掌侧固有动脉的来源、分支及吻合情况.结果 胎儿手部的血供主要来源于掌浅弓和掌深弓,手指在指蹼处的血供主要来源于指掌侧总动脉、掌心动脉及掌背动脉.结论 胎儿手部的血供是非常丰富的,为制作胎儿先天性并指手术皮瓣提供良好的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6.
第1指掌侧总动脉合并拇主要动脉异常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制作一成人上肢血管神经标本时,见其第1指掌侧总动脉起于桡动脉,伴拇主要动脉走行异常,查阅相关文献,未见此类报道,现报道如下:桡动脉绕桡骨茎突,经拇指的三条长肌腱深面至手背,在手背浅面走行2.12cm后,在第1掌间背侧肌浅面呈46°发出拇主要动脉,分支前外径2.20 mm,分支后外径1.72 mm.  相似文献   

7.
指掌侧固有动脉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指掌侧固有动脉的掌侧分支分布情况的研究,为临床上取手指掌侧皮瓣修复手指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通过对手指血管进行灌注,解剖及测量指掌侧固有动脉掌横支与皮纹的距离和管径。结果:近侧掌横支距皮纹为(6.16±1.51)mm,外径为(0.4l±0.08)mm。中间掌横支距皮纹为(4.34±1.40)mm,外径为(0.40±0.09)mm。远侧掌横支距皮纹为(5.98±2.30)mm,外径为(0.42±0.09)mm。近侧掌横支与中间掌横支之间的距离为(26.62±2.08)mm,中间掌横支与远侧掌横支之间的距离为(10.33±2.77)mm。结论:在手指修复取皮瓣时,要考虑掌横支的特点及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8.
桡动脉掌浅支变异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桡动脉在其转向手背时发出掌浅支 ,通常穿鱼际肌实质或沿其表面下行 ,与尺动脉吻合形成掌浅弓。作者在解剖一具成年男尸时发现其左手桡动脉掌浅支变异 ,此类变异较少见 ,现报道如下。桡动脉平豌豆骨上方 2 .9cm处发出掌浅支 ,直径为 1.34mm ;穿拇短展肌实质 ,行程 1.1cm ,后穿出行于皮下 ,该支未与尺动脉吻合 ,距豌豆骨 6 .5cm处分两终末支 (附图 ) ,其中一支营养拇指桡侧半 ,直径 0 .8mm ;另一支在距分支 1.9cm处与拇主要动脉吻合后发出示指桡掌侧动脉 ,直径为 0 .5 6mm。附图 桡动脉掌浅支变异桡动脉掌浅支变异1例@马新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虎口掌侧动脉背侧穿支形态学特征,为虎口掌侧动脉背侧穿支皮瓣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用30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成尸手标本,通过巨微解剖、血管铸型等方法,重点观测:①虎口背侧营养血管的起源、走行与分布;②虎口掌侧动脉背侧穿支与虎口背侧血管的吻合特点。另1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新鲜标本进行摹拟手术设计。 结果 虎口背侧血供属多源性,由虎口掌侧动脉(示指桡掌侧固有动脉、拇指尺掌侧固有动脉)背侧穿支和虎口背侧动脉(第1掌背动脉)分支供养。①第1掌背动脉恒定起自桡动脉,走行于第1掌骨间隙,分出桡侧、尺侧和中间3个终支,有桡神经浅支发出的同名指背皮神经伴行;②虎口掌侧动脉向虎口背侧发出尺侧、中间和桡侧穿支,与第1掌背动脉分支形成恒定的吻合,营养虎口背侧皮肤。 结论 以虎口掌侧动脉背侧穿支为蒂,可形成跨区域供血虎口背侧皮瓣转位修复示指近侧段、鱼际部和拇指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掌浅弓、掌深弓的组成类型、分支及吻合,为临床手外科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78例手的铸型标本上观察掌浅弓、掌深弓的组成、分支及吻合.结果:(1)掌浅弓分5型:Ⅰ.尺动脉型由尺动脉的终支构成,其分支直接到示指、拇指,不与其它动脉的分支吻合,占19.2%(15例).Ⅱ.桡尺动脉型由桡动脉分支与尺动脉构成,占51.3%(40例).Ⅲ.尺动脉掌深弓型由尺动脉的终支和掌深弓构成,占15.4%(12例).Ⅳ.桡正中尺动脉型由桡动脉、正中动脉和尺动脉构成,占10.3%(8例).Ⅴ.无弓型没有掌浅弓,桡动脉掌浅支分支营养拇指、示指及中指桡侧半,尺动脉分支营养中指尺侧半、无名指、小指,占3.8%(3例).(2)掌深弓分2型:Ⅰ.完伞型掌深弓由桡动脉的终支与尺动脉或其它分支构成,占93.6%(73例).Ⅱ.非完全型掌深弓是桡动脉的终支不与其它分支吻合.占6.4%(5例).掌浅弓、掌深弓互相吻合且发出许多分支.结论:掌浅弓、掌深弓分支众多,吻合丰富,变异大,临床手术时应熟练掌握相关知识.  相似文献   

11.
任书信  黄立新  韩雪 《医学信息》2009,22(12):2769-2770
目的应用手部掌背动脉皮瓣修复手指指掌侧软组织缺损.方法采用手部第二、三、四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示、中、环、小指,共三种32块,修复指掌侧皮肤缺损32例.皮瓣切取的最大面积达5.2cm×3.6cm.结果 32例皮瓣全部成活,效果满意.结论此类皮瓣血运可靠,创伤相对较小,操作相对简单.尤其适用于一期修复伴有屈指肌腱缺损的指掌侧创面.  相似文献   

12.
拇指掌侧固有动脉的显微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30例上肢标本,观察拇指桡侧、尺侧的掌侧固有动脉,两侧的动脉为拇主要动脉的分支,占70%;拇指尺侧的动脉为掌浅弓的分支,占30%;拇指桡侧的动脉为掌浅弓的分支,占20%;其余10%即为掌浅弓与拇主要动脉的吻合支。拇指桡、尺侧固有动脉的外径于掌指关节平面处为1.35±0.05mm,于指间关节平面处为1.12±0.06mm;两侧固有动脉主于沿拇长屈肌腱腱鞘两侧行向远端时,沿途分支有腱鞘外动脉及腱鞘内动脉的分支。本文讨论了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指掌侧总动脉及其分支是否对指掌侧总神经形成卡压,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用60侧手,在手掌部解剖,观测指掌侧总动脉的出现率、记录指掌侧总动脉分支出现的数量、分支对指掌侧总神经骑跨的数量、指掌侧总动脉对指掌侧总神经骑跨的数量,及指掌侧总神经被骑跨处的形态学观察,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0侧手指掌侧总神经在与指掌侧总动脉及其分支骑跨处有5例发现压痕的形态学改变,占指掌侧总动脉及其分支数量的10.3‰。统计结果为样本P=1.47%,样本标准误Sp=0.65%,卡压率:(1.47±0.65)%,95%的可信区间为(0.20%-2.74%)。结论:指掌侧总动脉可以造成指掌侧总神经的卡压,是导致指掌侧总神经卡压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指掌总神经又称指总神经,由正中神经穿过腕管后在屈肌支持带下方自桡侧向尺侧,发出正中神经返支,拇指桡、尺侧固有神经,再发出第一指掌总神经,第二指掌总神经,第三指掌总神经,1 ~ 3条指掌总神经由正中神经发出;第4条指掌总神经和小指尺掌侧固有神经是由尺神经发出,且每条指掌总神经与指掌总动脉伴行。第一指掌总神经行于手掌桡侧,达示指桡侧,延续示指桡侧的指掌侧固有神经;第二指掌总神经行于手掌中央,达第一指蹼处再发出示指尺侧的指掌侧固有神经、中指桡侧的指掌侧固有神经,分别行于示指尺侧和中指桡侧;第三指掌总神经,行于手掌中央略偏尺侧,掌浅弓上方,达第二指蹼处再发出中指桡侧的指掌侧固有神经、环指桡侧的指掌侧固有神经,分别行于中指尺侧和环指桡侧。第三指掌总神经达第二指蹼处再发出两条指掌侧固有神经[1-5]。  相似文献   

15.
手掌部动脉的构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和测量了50侧成人手掌部的动脉。手掌部的动脉,以掌浅层动脉、掌深层动脉和手背动脉形成3个主要血管层次。各层次间的吻合有:1.边缘吻合:位于手掌桡侧和尺侧缘,有浅,深2组。2.中央吻合,包括掌侧浅、深层间的直接交通支和间接交通支;掌侧和背侧间的近侧穿支、掌骨间隙穿支和远侧穿支。掌深弓及分支住手掌动脉构筑中居中间联系位置,对手掌部侧副循环的调节有重要作用。根据Poiscuille定律的流量公式,结合手掌动脉的形态特点推论,手掌部动脉的血液灌流,浅层以尺动脉为主,深层以桡动脉为主;边缘吻合的血液是从掌侧流向背侧;中央吻合的血流主要来自掌深弓及其分支。手掌部动咏的配布存在优势区域。深弓区优于浅弓区和手背动脉网区;中央吻合优于边缘吻合;边缘深层吻合优于浅层吻合。本文还讨论了指动脉的配布。  相似文献   

16.
在制作一成人左上肢血管神经标本过程中,发现拇主要动脉变异合并掌浅弓异常,现报道如下. 异常拇主要动脉由桡动脉的腕背支在鼻烟窝处穿入第1骨间背侧肌的同时发出,走行于第1骨间背侧肌浅面,在第一掌指关节处发出3个分支,分别形成拇指尺掌侧固有动脉、示指桡掌侧固有动脉和1支与掌浅弓汇合的动脉,其直径依次为1.78mm、 1.80mm、 1.02mm,由变异拇主要动脉发出的1支动脉绕过虎口在拇收肌浅面与掌浅弓汇合,全长4.38cm.  相似文献   

17.
成人男性尸,右上肢手部,桡动脉终支、掌深弓、掌心动脉等有异常。其中掌深弓出现2个,在此我将它们按解剖位置关系,分别称为,近侧掌深弓和远侧掌深弓。 桡动脉至桡骨下端绕桡骨茎突处,管外径约0.31cm,在此处桡动脉发出掌浅支,管外径约0.23cm,在掌浅支发出处与桡动脉终支之间夹着另一桡动脉分支,行向拇伸肌。桡动脉终支在手背面明显行向第2掌骨间隙,并在大多角骨处发出一  相似文献   

18.
拇指指背动脉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为拇指动脉损毁或断指再植失败的病例提供第二条血供通路的解剖学基础.方法新鲜成人手标本40个,分别进行血管ABS灌注,血管造影,透明标本,显微解剖观察.结果拇指背动脉来自桡动脉的腕背段,起始处外径(0.7±0.2)mm(0.5~1.2mm),部位恒定,出现率为80%.在拇指掌指关节处发出2~3个分支,与拇指桡掌侧固有动脉及拇指尺掌侧固有动脉之间在拇指近节指腹近侧形成环状吻合.结论拇指指背动脉可应用于拇指桡掌侧固有动脉和拇指尺掌侧固有动脉损毁或断指再植失败的病例,为它们提供第二条血供通路,解决血管危象.  相似文献   

19.
关于手的动脉研究,国内外均有报道,但多数只是研究掌浅弓、掌深弓的供血来源、类型及其变异程度和分支,对第一掌侧总动脉长度及其与拇指的关系没有详细报道。 一、资料与方法 取三十只成人尸体的手,大部分为学生局解所用,用50ml兽用注射器把配制好的红色乳胶以稳定压力自腔部尺动脉灌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设计指掌侧固有动脉蒂近节指骨骨膜瓣转移修复指骨骨不连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7例手部标本逐层解剖观察指骨骨膜动脉的来源与分布,并测量相关数据.结果:指掌侧固有动脉在近、中节指骨每侧均发出两条较为恒定的骨膜支,骨膜血管向对侧走行与对侧骨膜支相互吻合成网状,并与肌腱筋膜血管形成交通支,血运丰富.近节指骨近端骨膜支(除拇指外)外径为:(0.54±0.07)mm,如旋转点定在中节指骨基底部,近端骨膜支到旋转点距离(31.83±4.24)mm,旋转点到指端距离(36.00±3.88)mm.结论:指掌侧同有动脉蒂近节指骨骨膜瓣逆行转移是修复手指中、远节指骨骨不连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