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Yu LB  Zhao JZ  Jia WQ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24):2086-2088
目的总结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分析43例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病理学流行病学影像学特点,手术及术后并发症,并对43例患者进行以额颞入路,单纯额部入路及额颞联合耳前颞下入路的手术治疗。结果手术全切除22例,近全切除11例,部分切除10例。术后主要并发症为动眼神经麻痹16例,外展神经麻痹10例,面神经麻痹3例。无手术后死亡病例。结论目前,手术仍是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u Z  Zhao JZ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43):3076-3078
目的 分析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至2009年手术治疗的29例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男7例,女22例,发病年龄(52±9)岁.临床表现:头痛15例,视力减退9例,复视7例,眼睑下垂2例,面部感觉异常6例,轻偏瘫1例,月经稀少4例.MRI为主要诊断方法.29例患者经额颞开颅伴或不伴眶颧弓切断,全部经硬脑膜下入路.结果 肿瘤全切除14例(48.3%),近全切除13例(44.8%),大部切除2例(6.9%),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27例(93%)随访3个月至6年.头痛全部缓解,神经系统症状改善12例,内分泌症状无改善.主要并发症包括视力减退2例(6.9%)、动眼神经麻痹17例(58.6%),外展神经麻痹8例(27.6%),三叉神经麻痹4例(13.8%).16例定期复查MRI,时间1至6年,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手术是治疗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比较有效的方法,但全切除肿瘤难度较大,脑神经损伤等并发症仍然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MR/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海绵窦部海绵状血管瘤的MR/表现。结果4例病例中2例SET1WI呈稍低信号,SET2WI呈高信号,1例增强后呈不均质明显强化,1例开始呈条片状强化,随着时间的延长,强化范围增大,延迟期呈明显均质强化;另2例SET。WI呈等信号,SET,WI呈不均质高信号,增强后均呈明显均质强化。结论海绵窦部海绵状血管瘤MRI表现有一定特点,有助于海绵窦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伽玛刀在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对12例MRI诊断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应用Leksell伽玛刀进行治疗。肿瘤最大直径24~40 mm,平均31 mm。肿瘤周边剂量9~14 Gy,平均12.2 Gy。肿瘤中心剂量18~28 Gy,平均24.8 Gy。结果本组病例随访时间6~40个月,未发现与伽玛刀有关严重并发症。肿瘤消失1例,缩小8例,2例体积变化不明显,增大1例。增大1例手术治疗,切除肿瘤时出血明显减少。结论伽玛刀治疗中小型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CSH)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自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CSH临床资料,共17例.17例中男6例,女11例,年龄平均48.5岁.结果 17例中全切14例,大部切除3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全切病例未见肿瘤复发;大部切除者经放疗后残留肿瘤无进展.术中颅神经解剖保留情况:动眼神经均解剖保留,外展神经12例,三叉神经15例;部分神经解剖保留病例在术后3~6个月神经功能不同程度恢复.结论 根据肿瘤的体积和生长方向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结合娴熟的显微外科技术和恰当的切除方法,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术中出血并全切肿瘤,降低神经功能缺失程度,提高远期术后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hemangioma in cavernous sinus,CHCS)CT、MRI表现特征和治疗方法,以提高其诊断、治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CHCS 13例,全部病例均行头颅CT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病灶位于左侧7例,右侧6例,长径3.5~6.8 cm(平均4.6 cm)。11例呈“哑铃形”或“葫芦状”,2例呈圆形,13例病灶侧颈内动脉均受挤压或包绕,5例大脑中动脉受压,管腔无明显狭窄,未显示确切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周围均无水肿,4例伴蝶骨轻度骨质吸收侵蚀。CT平扫12例为均匀等或稍高密度,1例伴出血呈不均匀高密度,均无钙化及囊变。MRI平扫T1WI 6例呈脑灰质信号,6例稍低于脑灰质信号,1例呈不均匀高信号;T2WI呈类似于脑脊液的均匀极高信号12例,1例呈高低混杂信号。增强扫描CT呈均匀中度强化5例,显著强化8例。MRI增强13例均显著强化,其中6例增强早期强化不均匀,晚期强化均匀,强化程度更显著,呈延迟填充强化特征。病变9例DWI呈等信号,2例呈稍高信号,1例呈高低混杂信号,1例呈稍低信号。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图上均呈明显高信号,ADC值(1.56±0.37)×10-3 mm2/s。结论:CHCS有一定CT、MRl表现特征,有助于术前诊断;CT及MRI能精确显示病灶与周围血管、神经的解剖关系,对于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7.
总结30例上颌窦海绵状血管瘤,发现本病有以下特点:单侧慢性鼻出血、头痛为主要症状;鼻腔检查可见褐色坏死物、恶臭;上颌窦穿刺抽出血液;X线拍片显示病变起源于上颌窦,病变密度均匀增高,伴随周围骨质压迫性吸收,使窦腔扩大,病变易侵入筛窦;CT显示新生物密度均匀,边界较清楚;病理诊断多为炎性出血坏死组织。其治疗采用上颌窦鼻腔联合入路手术彻底切除新生物并于中鼻遭开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蝶鞍旁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sinus hemangiomas,CSHAs)的影像学表现和病理特征,以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0例CSHAs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及MRI扫描,18例行MR扩散加权成像(DWI),3例术前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 病灶呈“球状”、“分叶状”或“葫芦状”跨蝶鞍生长,体积较大,均为单发病灶.CT平扫为稍高密度灶,MRI扫描后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CT及MR增强扫描呈均匀或不均匀显著强化.18例DWI呈等或稍低信号,3例DSA表现为静脉期于蝶鞍旁可见淡染色团块,而动脉期及毛细血管期均未见异常染色.结论 CSHAs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提高术前定位及定性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14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14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均行显微手术治疗,观察切除率并发症。12例脑内型、1例脑外型病灶完全切除,术后无神经功能障碍加重,1例病灶大部切除,术后并发颅神经麻痹。采用显微外科操作技术可以清楚显露病变和周围结构关系,最大程度减少术中出血,大大提高肿瘤切除率。  相似文献   

10.
蒋弘阳  丁忠祥 《浙江医学》2018,40(4):398-399,404
目的比较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与鞍旁脑膜瘤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这2种疾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4例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36例鞍旁脑膜瘤患者的影像学表现。所有对象行MR增强检查,并根据Elster评分标准进行T2WI信号分级。比较两组患者T2WI信号、瘤体形态、MR动态增强等影像学特征。结果鞍旁脑膜瘤患者T2WI低信号3例,等-稍高信号31例,高信号2例;病灶呈圆球形26例,尖角形(不规则三角形)10例;MR动态增强表现为快速填充的强化35例,渐进性强化1例;观察到脑膜尾征32例,瘤周水肿6例。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患者T2WI低信号0例,等-稍高信号7例,高信号17例;病灶呈圆球形6例,哑铃状18例;MR动态增强表现为周围向中心填充的渐进性强化20例,快速填充的均匀强化4例;均未观察到脑膜尾征及瘤周水肿。两组患者信号、瘤体形态、MR动态增强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T2WI明显高信号、渐进性动态增强、病灶呈哑铃状、无脑膜尾征及瘤周水肿对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具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1.
海绵窦肿瘤的诊断和显微手术切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13例海绵窦肿瘤,包括6例垂体腺瘤、5例脑膜瘤、1例神经纤维瘤和1例脊索瘤,主要表现为头痛、视力减退、突眼、眼球活动障碍和内分泌紊乱。CT和MRI对确定肿瘤是否侵入海绵窦内具有重要意义。13例肿瘤分别经海绵窦外侧壁、上壁和内壁切除,无手术死亡。颅神经损伤发生率为38.5%,与文献中报告的(22~61%)相仿。作者介绍了手术方法及防止术中出血和颅神经损伤的体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提高脊髓海绵状血管瘤(CA)的诊断水平与显微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资料完整的脊髓CA病例,所有患者均经MRI确诊并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结果:11例病灶全切10例,次全切1例。术后脊髓功能改善9例,无变化1例,加重1例,无手术死亡。结论:MRI是脊髓海绵状血管瘤术前最可靠的诊断方法。全脊髓血管造影可以排除其它脊髓血管畸形。显微手术切除是脊髓海绵状血管瘤的首选治疗方法,术前脊髓功能受损程度是影响顶后的主要因素。抓住合适的手术时机和术前精确定位病灶十分必要,精细“无血”的显微外科操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采用显微超声吸引手术刀(显微—CUSA)切除6例患者海绵窦内肿瘤,5例经外侧壁入路,1例经上壁入路,其中全切除5例,次全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手术应根据肿瘤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进路,充分显露后,应用显微—CUSA 技术操作,遇有较大出血时可立即抬高头位20~30°,海绵窦内填塞止血,对术中可能伤及颈内动脉者,应首先显露颈内动脉及其床突上段,必要时可暂时关闭其远近两端,予以直接修复或重建颈内动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肌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依据临床表现、X线或CT检查,作出初步诊断,对14例患者均行包块彻底切除治疗,复发者术后予以放疗。结果:术后随访0.5~3年,12例痊愈,2例复发者再次手术后配合放疗,未再复发。结论:手术彻底切除肌内海绵状血管瘤,疗效肯定。如肿瘤范围广,配合术后放疗,可很好地预防复发。  相似文献   

15.
报告15例直径超过8cm的肝巨大海绵状血管瘤,平扫均为低密度改变,内均有星状或裂隙状更低密度区,增强扫描均呈早期边缘性增强和进一步向心性充盈,但裂隙区始终无强化表现,因此最后无一例完全变成等密度,裂隙区可能为囊变或液化所致,而并非纤维化、血栓形成或出血。熟悉其CT特征,有助于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6.
肝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罗雁  陆伟  金玉坤 《医学综述》2006,12(7):416-418
肝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其确切的病理发生机制尚未明了。因为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诊断有赖于B超、CT、MRI、动脉造影、放射性核素显像等。无症状的肝血管瘤大都不需治疗,对有明显临床症状、生长迅速、肿瘤>4cm或不能排除肝癌者,应进行治疗。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介入治疗、放射治疗等,方法的选择应根据肿瘤的大小、部位、患者的肝功能及全身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17.
成人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炯炯 《医学综述》2013,19(11):2020-2022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多数为体检时偶然发现,不需特殊治疗,也有部分患者因表现出相应的临床症状而就诊。对于肝血管瘤是否需要治疗目前临床上尚存在争议,特别是对其进行手术治疗争议较大,对于其手术指征的把握不同学者之间的意见也未能统一。该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肝血管瘤的诊断及治疗方式等相关进展予以综述,并对其未来的治疗发展趋势作出相应预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证实的脑内海绵状血管瘤45例,对比CT和MRI的表现结果:脑内海绵状血管瘤MRI可比CT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结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较有特异性,综合MRI、CT表现可明确诊断。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方面MRI优于CT。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经肝动脉插管平阳霉素碘油乳化剂(pingyangmycin lipiodolemulsion,PLE)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CHL)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总结经肝动脉灌注PLE治疗42例肝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资料,并随访6~18个月观察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42例患者肝动脉插管直接进入CHL供血血管17例,其余均为进入血管瘤所在的肝段或联合肝段动脉.血管瘤直径5~10 cm者栓塞(1.3±1.1)次,人,10~20 cm者栓塞(2.8 ±2.2)次/人、21~30 cm者栓塞(3.3±2.3)次,人.术后访问6~18个月,4例瘤体缩小>50%,31例缩小25%~50%,6例缩小≤25%,无明显变化1例.全组患者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平阳霉素加碘化油经肝动脉栓塞治疗海绵状血管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赵瑞峰  王东军  黄伟 《医学综述》2012,(20):3473-3475
目的探讨使用间歇性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2008~2009年牡丹江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30例肝血管海绵状瘤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碘油乳剂经导管间歇性栓塞治疗。术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进行随访。结果术后3~6个月,肝血管瘤缩小率为83%,栓塞彻底性为100%。术后1年,缩小率为100%,栓塞彻底性为100%。术后2年,栓塞彻底性为97%。结论间歇性栓塞治疗肝血管瘤是一种有效、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