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何春妮 《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1995,(6)
传统的经腹子宫切除术用前后对合法关闭阴道穹窿,常钳夹阴道侧角,使阴道缩短4~7cm。此法缝合线位于阴道末端及在性交时插入的深处,患者常感触痛。为克服这些弊端,作者采用一种新的侧对侧缝合法关闭阴道穹窿。该法增强盆腔支持,使两侧主韧带靠近,增强阴道穹窿及膀胱支托。另外通过细心缝合盆腔筋膜覆盖阴道残端,预防了肠疝的发生。而且此切口疤痕位于阴道长轴的前侧,避开了性交时深插入的作用点;同时也保持了后穹窿的深度。 采用侧对侧法缝合阴道穹窿100例。方法如下:进入腹腔后,切断、结扎圆韧带。常法进入阔韧带。附件去留因人而异。横行切开膀胱反折腹膜,推离膀胱。钳夹子宫血管,切断并结扎。同法处理子宫骶骨 相似文献
2.
火镇福 《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1996,(2)
介绍应用阴道B超指引下经阴道抽吸输卵管卵巢脓肿和输卵管积脓的经验。 自1988年7月~1993年7月治疗了15例急性盆腔炎性疾病,其中12例证实有慢性盆腔炎史。年龄23~37岁。所有患者均有急性盆腔炎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T38~39.4℃),心动过速及腹痛、压痛和下腹肌紧张。妇检时附件压痛明显,宫颈移动痛加剧。仅有8例可触及盆腔包块。此外,均有白细胞升高和C-反应蛋白增高。阴道B超发现盆腔囊性包块,9例显示1个囊腔,6例有2个。囊腔直径平均为67.3±16.1mm(40~95mm)。在抗生素治疗下采用 相似文献
3.
张志奇 《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1987,(4)
内膜异位症常发生于育龄妇女并可引致不育,对其病因尚有争议。虽已提出多种机制以说明内膜异位症引致的不育,但目前尚无定论。不论用何种方法,用腹腔镜诊断之后总伴有妊娠率增加,提示腹腔镜诊断可能起到某种治疗作用。尽管其作用机制尚未弄清,但可预料的因素有:腹腔镜操作,抽吸腹腔液,扩张宫颈管及/或输卵管灌洗。本工作试图阐明内膜异位症伴随不育的机制,提出的假设为:在内膜异位症的腹腔液中,存在一种抑制输卵管伞端摄取和转运卵子的因子。作者从7~8周的雌性金黄色地鼠得到输卵管及输卵管伞端。给4周的未成年雌性ICR小鼠腹腔注射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及hCG以得到小鼠的卵母细胞-卵丘复合物。用体外实验观察内膜异位症 相似文献
4.
患子宫阴道脱垂的老年妇女行保留子宫骶棘韧带宫颈阴道固定术:一种手术进展的概念@M Hefni
@左万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