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应用盐酸氮芥及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诱发食管癌患者、患者亲属及无癌家族正常健康人淋巴细胞程序外DNA合成(UDS),结果表明,食管癌患者,患者血缘亲属(子女)的UDS值比无癌家族史的正常健康人及食管癌家族共同生活无血缘关系的健康人(夫妻)低。这一结果提示,食管癌患者、患者子女DNA损伤修复功能有缺陷,这种缺陷可能与遗传易感性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实验研究了诱导小鼠胸腺细胞DNA损伤的适宜MNNG浓度以及损伤后DNA修复的时间范围。方法用终浓度为5、10、50、100、500、1 000μmol/L的亚硝基胍(N-methyl-N-’nitro-N-nitrosoguanidine,MNNG)分别处理小鼠胸腺细胞0.5 h,然后用RPMI-1640培养基培养,分别于0 h0、.5 h2、h、4 h8、h检测细胞存活情况和细胞DNA损伤修复情况。结果随着MNNG浓度的增大,细胞死亡率、DNA拖尾率以及彗星尾长都显著升高,其中100、5001、000μmol/L MNNG处理细胞后,细胞数量少,拖尾非常严重,无法测量。不同MNNG浓度之间的DNA损伤和修复程度差异显著(P<0.01),呈现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DNA拖尾率在0.5 h或2 h达到高峰,彗星尾长在2 h最大,在2~8 h内,拖尾率和彗星尾长都显著降低(P<0.01),接近对照。结论采用5μmol/L或10μmol/LMNNG处理小鼠胸腺细胞0.5 h可以诱导细胞DNA损伤,损伤后的DNA可以在2~8 h内基本修复。  相似文献   

3.
核苷酸作为遗传物质的组成成分,在维持和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表明核苷酸对免疫细胞DNA有保护作用,能够减轻毒物、脂肪等对DNA的损伤.在前期实验中我们也观察到核苷酸能够减轻烷化剂对小鼠胸腺细胞DNA的损伤程度,但核苷酸对DNA损伤后的修复有无作用目前尚不清楚,还有待于研究.本试验拟在体外采用烷化剂-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N-methyl-N'nitro-N-nitrosoguanidine,MNNG)诱导小鼠胸腺细胞DNA损伤,研究不同浓度的核苷酸对损伤后的细胞DNA的修复有无影响,从DNA损伤修复角度探讨核苷酸体调节免疫功能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4.
以盐酸氮芥和紫外线诱导27例治疗前白血病患者和13例正常人外周血白细胞非程序DNA合成(Unscheduled DNA Synthesis,简称UDS),结果表明:白血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UDS值比正常人显著增高(P<0.001),提示:白血病患者DNA损伤修复功能显著增高。这可能与白血病患者外周血中有较多的白血病细胞有关。  相似文献   

5.
食管癌是一常见、多发性恶性肿瘤,尤以我国北方太行山区发病率最高.流行病学和病理学研究提示食管癌是一个多阶段、进行性发展过程;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组织细胞中有P53、Rb及ras等基因的突变及在食管癌不同阶段的表达.吴 教授对食管癌遗传学的研究发现:食管癌患者外周血细胞对DNA损伤后的修复能力降低,DNA脆性增加,癌组织细胞中有许多染色体明显改变,故可以推测在食管癌发生发展过程中,一定伴有DNA的损伤修复.然而,在食管癌中有无DNA复制和修复酶类的变化,尤其是DNA聚合酶β(DNA polymerase beta POLB)基因的突变,尚未见报道,为此,作者对河南省食管癌组织中DNA聚合酶β基因的变异情况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甲基硝基亚硝基胍(MNNG)诱导的全核γH2AX所代表的DNA损伤的性质。方法:利用免疫荧光方法观察人羊膜FL细胞中MNNG诱导的γH2AX焦点的形成,中性彗星实验检测DNA双链断裂的形成,碱性彗星实验检测DNA单链、双链及其他类型损伤。结果:MNNG在10mg/L时能诱导一种特殊的全核染色,1mg/L时能在一部分细胞中诱导这种全核染色,但作用比较微弱。在这类细胞中中性彗星实验不能检测到明显的DNA双链断裂的形成,而碱性彗星实验能显示有DNA损伤的存在。结论:尽管γH2AX焦点被认为是DNA双链断裂的特异性标志,这种全核染色可能代表着另外类型的DNA损伤。  相似文献   

7.
铂类药物是肺癌治疗中应用最广泛的首选化疗药物之一,其通过损伤DNA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DNA损伤修复功能的变化是引发肿瘤患者对铂类药物耐药的重要分子学基础,DNA损伤修复通路相关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DNA修复能力的改变有关联,核苷酸切除修复通路(NER通路)及碱基切除修复通路(BER通路)相关基因的SNPs对修复铂类药物引起的DNA损伤起重要作用。本文作者对近几年关于NER通路及BER通路相关基因的多态性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应用铂类药物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治疗的敏感性及预后之间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H2O2对正常人淋巴细胞DNA的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过氧化氢诱导正常人淋巴细胞DNA的损伤情况。方法 :不同浓度的过氧化氢处理正常人淋巴细胞后 ,用MTT法和彗星实验检测了淋巴细胞的损伤情况。结果 :过氧化氢对正常人淋巴细胞的损伤呈剂量依赖效应。结论 :彗星实验是一种非常灵敏的检测DNA损伤的方法 ,可将该方法用于一些天然药物的抗氧化作用的研究 ,尤其是对氧化所致DNA损伤保护性作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总抗氧化能力,DNA氧化损伤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结直肠癌的相关风险.方法 收集175份人血液样本,其中80例健康对照,67例肠息肉,28例结直肠癌患者.分别采用碱性和经DNA糖基化酶修饰的彗星试验,测定外周血白细胞的直接与DNA氧化损伤,以及血浆中的总抗氧化能力,并采用Applied Biosystems公司的引物系统对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等位基因鉴别检测.结果 结直肠癌患者氧化应激诱导的DNA损伤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肠癌组直接DNA损伤水平也表现出明显升高的趋势(P =0.071).肠息肉人群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分析肠癌与生活方式(如吸烟和饮酒)关系,肠癌组吸烟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分析DNA损伤和修复,代谢和解毒等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hOGG1和GSTM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结直肠癌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 高水平的氧化应激诱导的DNA损伤与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增加相关,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潜在的肿瘤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0.
人体细胞中DNA损伤后会引起细胞一系列反应,主要包括损伤信号的传导、损伤与修复、诱导细胞死亡等.肝癌的发生正是由于这些诱因同时作用于损伤修复系统的某个环节,使DNA损伤不能修复或不能正确修复,从而使肝细胞发生恶性转化,最后导致肝癌的发生.因此,损伤DNA的累积则成为肝癌发生的重要分子机制,对其深入研究将会为肝癌的治疗奠定基础.该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综述近年来DNA损伤和修复在肝癌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观察了长期接触化学致癌物的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姊妹染色单体互换(SCE)频率的变化;发现第一、第二次测定的结果极其接近,且其SCE值的明显高于正常的非接触者。结果还表明,接触者与非接触者外周淋巴细胞对交联剂/致突变剂丝裂霉素C有相同的敏感性,证实接触者的淋巴细胞染色体的稳定性没有改变。文中讨论了接触者SCE 值改变的可能机理,为长期接触致癌物的实验室工作人员改善工作环境,减轻致癌物接触水平提供了实验根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食管癌高、低发区无症状居民食管上皮固有膜血管乳头(简称乳头)增生特征(乳头密度和高度)及其与病变分布的关系,加深对食管癌变早期形态学变化特征的了解。方法:2480例无症状人群食管粘膜活检组织,采用食管癌高低发区食管纤维内镜检查,粘膜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形态学测量技术对食管乳头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病变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食管癌高低发区居民食管中、下段乳头升高(≥上皮厚度的1/2)发生率之间差异并不明显(P>0.05),但是,高发区居民食管中段乳头密度(乳头数目/mm)明显高于下段,并高于低发区居民食管中段的乳头密度(P<0.05);高发区居民食管上皮乳头升高伴基底细胞过度增生患者明显高于正常人(P<0.05),而低发区未观察到类似情况。结论:乳头增生表现为乳头数目增多和乳头升高是食管癌高发区人群食管上皮特征性形态学变化,高分区居民上皮乳头升高伴明显基底细胞过度增生,提示乳头增生可能是食管癌变极早期阶段的重要形态学变化,反映了上皮细胞的增生状态。  相似文献   

13.
RNA斑点印迹法检测人食管癌DNA聚合酶β的基因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人食管癌组织DNA聚合酶 β(polβ)RNA水平的表达。 方法 :提取 5 1例食管癌患者的手术标本组织 ,包括 :17例癌灶组织 ,17例癌旁组织 ,17例“正常”组织细胞总RNA ,以生物素标记的polβcDNA探针进行RNA斑点印迹。结果 :DNApolβRNA水平的表达癌组织高于癌旁组织 (P <0 .0 5 ) ,癌旁组织高于“正常”组织 (P <0 .0 5 ) ,癌组织高于“正常”组织 (P <0 .0 1)。结论 :人食管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的DNApolβ基因RNA水平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织 ,提示DNApolβ的过表达可能在食管癌的发生、发展中起 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河南食管癌高发区居民食管癌和癌旁组织中乙酰肝素酶mRNA表达水平及其与食管癌浸润和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反转录PCR方法检测了食管癌高发区河南省林州市无症状居民食管上皮组织 (n =2 0 )和食管鳞癌手术切除标本的癌组织 (n =3 8)和癌旁组织 (n =3 8)中乙酰肝素酶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癌组织 ( 68 6% )和癌旁组织 ( 62 5 % )中乙酰肝素酶mRNA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食管上皮组织 ( 10 % ) ,(P <0 0 1) ,但在癌组织和癌旁组织间其表达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中分化癌组织 ( 70 % )和低分化癌组织 ( 77 8% )中HPAmRNA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食管上皮组织 ( 10 % ) ,(P <0 0 1) ;但在中低分化癌组织间其表达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浸润到食管浆膜层的癌组织 ( 83 3 % )和具有局部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 ( 86 7% )其表达率高于只侵及粘膜下层的癌组织 ( 4 0 % )。结论 :乙酰肝素酶mRNA在食管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呈高表达 ,并与TNM临床分期关系密切 ,提示其在食管癌的浸润和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并可能是判断食管癌预后的一个重要分子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错配修复蛋白hMLH1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大肠癌分化的关系。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对65例大肠癌组织病理切片进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大肠癌旁正常组织hMLH1的表达阳性率为80%,明显高于癌组织hMLH1的表达阳性率46.2%(P<0.01);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大肠癌组织中hMLH1的表达率分别为68.2%、44.1%和22.2%,高分化大肠癌与低分化大肠癌之间hMLH1的表达存在显著性差异(0.010.05)。结论:hMLH1表达水平与大肠癌的发生及分化相关,大肠癌分化程度越低,hMLH1表达水平越低。  相似文献   

16.
用显微分光光度计方法研究了食管癌高发区林县粮食中分离的优势污染菌互隔交链孢霉提取物交链孢酚单甲醚(AME)对人胚肺成纤维细胞(2BS株)的DNA含量和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发现:AME作用人胚肺2BS细胞两个倍增时间后,随着AME浓度的加大,G_1期细胞峰(2C细胞)降低,出现了较高的G_2+M期细胞峰(4C细胞),S期细胞增加,分裂指数降低.并出现了一些非整倍体的细胞,这些改变与对照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说明AME可以抑制人胚肺2BS细胞的周期,使S期细胞受阻,堆积和损伤,导致非整倍体细胞出现,这些将有可能成为细胞突变的遗传基础。从而为互隔交链孢霉与林县人食管癌的发生可能有一定关系的说法提供了实验佐证。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告了关于干扰素对丝裂霉素C诱发的姊妹染色单体互换频率和(或)对紫外线诱发的非合成期DNA合成的影响的研究。结果发现,4例正常人和3例着色性干皮病病人的淋巴细胞经干扰素处理后再用丝裂霉素C所诱发的姊妹染色单体互换频率显著地低于对照组,而2例正常人和2例着色性干皮病病人的淋巴细胞经干扰素处理后再用紫外线所诱发的非合成期DNA合成水平则与对照组相似。作者认为,干素扰可能具有抗变效应。  相似文献   

18.
利用食管内镜检查、食管粘膜活检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对食管癌高发区楼村402名30岁以上居民进行普查。所有受检居民均无食管疾病的临床症状。结果:402名无症状居民中,共发现早期食管癌患者4例,慢性食管炎67例,Baret食管3例,基底细胞增生58例和间变18例。提示:对食管癌高发区人群进行普查是发现早期癌的重要方法。食管癌高发区人群Baret食管并非罕见,应该重视这一疾病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采用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ABC)法,检测食管癌高发区居民食管癌变过程中肿瘤抑制基因WAF1和P53的变化。结果:在食管正常上皮和各级不同病变组织中,均可见WAF1和P53在细胞核内的表达,随病变进展到间变和鳞癌,WAF1免疫阳性率逐渐降低。从正常到基底细胞增生,WAF1免疫阳性细胞数轻度升高,但到间变和鳞癌阶段,WAF1免疫阳性细胞数未见进一步升高。在正常上皮和基底细胞增生阶段,WAF1免疫阳性细胞数少于P53免疫阳性细胞,在间变和癌阶段更低。WAF1免疫阳性细胞主要位于基底细胞第3、4层,比P53免疫阳性细胞高2~4个细胞层。提示:间变时低水平的WAF1可能与P53功能丧失有关。在间变和癌时WAF1低表达的机理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