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比较常规切口、分段小切口、内窥镜下大隐静脉采集法的应用.方法 将96例择期冠脉旁路移植(CABG)患者分为常规切口组、分段小切口组、内窥镜组,分别采集大隐静脉.比较术中资料及术后下肢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大隐静脉长度3组间无明显差别(P>0.05);切口总长度分段小切口组与内窥镜组均明显短于常规切口组(P<0.01),且内窥镜组明显短于分段小切口组(P<0.01);大隐静脉采集时间内窥镜组与分段小切口组均长于常规切口组(P<0.01);而大隐静脉总手术时间3组间无统计学意义;下肢并发症常规切口组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 分段小切口和内窥镜下采集大隐静脉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以作为CABG理想的大隐静脉采集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腔镜辅助下切取大隐静脉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并与传统方法取大隐静脉进行比较。方法:我科48例应用大隐静脉CABG的患者中,采用传统方法切取大隐静脉26例(Ⅰ组),腔镜辅助下取大隐静脉22例(Ⅱ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及取大隐静脉时间、所取大隐静脉长度、术后下肢切口疼痛需应用镇痛药、下肢局部麻木、下肢切口愈合不良及下肢切口周围瘀斑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两种方法对大隐静脉均无损伤,取材大隐静脉长度无明显区别,Ⅰ组取大隐静脉时间小于Ⅱ组(P0.05),Ⅱ组术后下肢切口疼痛需应用镇痛药例数、下肢局部麻木例数、下肢切口愈合不良及下肢切口周围瘀斑均小于Ⅰ组(均P0.05)。结论:腔镜辅助下取大隐静脉是安全可行的,其手术时间相对较长,但其切口美观,创伤小,且能明显减少传统方法的腿部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内窥镜获取大隐静脉技术(EVH)在非体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的应用以及早中期结果。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8月至2013年12月间,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11病区73例采用内窥镜获取大隐静脉技术的CABG术早期、中期结果。结果:下肢切口为(4.0±2.0)cm;大隐静脉取材长度(32.1±6.8)cm,获取时间为(50.0±12.9)分钟。静脉壁损伤需要7-0Prolene线修补的漏口数平均为1.3个。1例术中转为开放获取大隐静脉,所有患者术后无下肢切口感染。围手术期无心肌梗死、脑卒中以及死亡事件发生。随访65例,随访时间1~34个月。冠状动脉CTA显示大隐静脉总体通畅率为86.0%。结论:内窥镜获取大隐静脉技术可能带来良好的早期和中期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应用内窥镜采集大隐静脉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3月对5例行CABG的患者采用内窥镜采集大隐静脉,观察手术情况及术后切口愈合情况,术中剩余的大隐静脉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内膜情况。结果术中采集大隐静脉桥血管1支~3支,采集时间为25 min~42min,5例患者术后均无下肢皮肤切口感染、下肢水肿、淋巴管炎、脂肪坏死等并发症发生,平均卧床2d~3d。术后3个月,5例均无心绞痛复发及心肌梗死。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内窥镜采集的大隐静脉内膜完整。结论 CABG中应用内窥镜采集大隐静脉能够减少创伤,明显降低术后下肢并发症,尤适用于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研究内镜采集大隐静脉(EVH)和直视切开采集大隐静脉(OVH)在糖尿病患者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的应用及术后的早期结果。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5年1月我院外科手术治疗的176例单纯CABG患者,所有患者均合并有2型糖尿病,其中EVH组80例,OVH组96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围术期结果和住院期间切口相关并发症。术后1年时随访并行冠状动脉CT检查,评价静脉桥血管的通畅率。结果两组均无死亡病例。在血糖水平、获取静脉长度和静脉损伤方面两组没有显著性差异。与OVH组相比,EVH组在获取静脉时间(P=0.028)、切口长度(P0.001)、腿部切口并发症、术后疼痛及患者满意度方面(P0.001)有明显优势。与OVH组相比,EVH组术后早期下地活动时间缩短(P=0.033)。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死亡率和静脉桥血管通畅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EVH可以满足糖尿病患者接受CABG对移植静脉血管的手术要求,微创快速,安全有效。EVH与OVH比较术后1年静脉桥血管通畅率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间断小切口与长切口两种取大隐静脉方法的优缺点.方法将40例CABG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一组采用间断小切口取大隐静脉(间断小切口组),另一组采用长切口取大隐静脉(长切口组).术后10天观察切口情况,随访1~9个月,对比观察、分析临床结果.结果间断小切口组术后10天,2例切口血肿(10%).随诊中1例血肿需外科处理.长切口组术后10天,共7例(35%)患者切口发生并发症,随访中2例患者因感染需外科处理.结论间断小切口技术虽然较长切口复杂、困难,但在减少术后并发症和提高术后美容上优于长切口.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桡动脉-大隐静脉组合V形桥新术式的安全性和近期移植血管通畅率进行初步探讨。方法:选自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我院共完成29例桡动脉-大隐静脉组合V形桥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平均年龄(65. 3±8. 2)岁,女性4例(16%)。将大隐静脉与升主动脉做近端吻合,桡动脉与该大隐静脉端侧吻合,吻合口距升主动脉的距离≤0. 5 cm。对术后30 d死亡率,桡动脉-大隐静脉组合V形桥吻合口以及远端吻合口的近期通畅性(术后6个月)进行影像学评价。结果:术后30 d死亡率为零;术后6个月对桡动脉-大隐静脉组合V形桥吻合口及远端吻合口的通畅性应用冠状动脉CTA进行评价,通畅率均为100%。结论:桡动脉-大隐静脉组合V形桥CABG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术式,临床效果满意,近期通畅率高。  相似文献   

8.
李欣 《山东医药》2010,50(22):72-72
大隐静脉主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大部分患者出现下肢水肿。2007年7月~2008年7月,我们利用β-七叶皂苷钠预防CABG术后下肢水肿,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 目的 对比高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常规切开与内窥镜法采集大隐静脉下肢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评价内窥镜下采集大隐静脉用于高龄CABG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06月至2015年12月于我院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高龄患者196 例,分为内窥镜静脉采集组(EVH 组,98 例)和常规切开静脉采集组(CVH 组,98例),比较两种静脉采集方法的术后下肢并发症的情况。 结果 与CVH组相比,EVH组在切口长度、术后疼痛评分、术后并发症和住院时间均小于CVH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采集的大隐静脉质量、总手术时间及住院费用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内窥镜采集大隐静脉能够明显降低高龄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下肢并发症的发生率,早期效果满意。内窥镜采集大隐静作为一种微创取血管的方法,对于高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是安全的和值得推荐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术(CABG)中药物扩张大隐静脉的效果. 方法:将异搏定10mg、硝酸甘油5 mg、5%碳酸氢钠1.0ml、肝素12 500 U加入林格氏液至500ml配成等渗溶液.22例接受CABG患者在术中暴露大隐静脉时,将此溶液灌注至静脉腔内,同时浇注于静脉表面,并将切取的静脉浸泡于该溶液中.另取同一患者邻近部位的一段大隐静脉作对照,采用加压灌注法扩张,比较两种方法处理的静脉管壁厚度,光镜下血管壁结构的变化. 结果:压力扩张的静脉管壁变薄;药物扩张使平滑肌舒张,血管腔均匀性扩大.光镜下加压组内皮细胞大量脱落,固有膜细胞水肿明显,肌层细胞出现粘液变性;药物组静脉管壁结构完整. 结论:药物扩张的大隐静脉管壁结构完整,管腔足够大,有利于桥血管的近、远期通畅.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加压试验在采集大隐静脉桥血管中的应用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0月—2015年9月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应用加压试验采集大隐静脉桥血管病例126例,男81例,女45例;年龄33岁~81岁。术中使用桥血管采集左乳内动脉及大隐静脉,采集大隐静脉时应用加压试验间断小切口。术中观察桥血管大体质量及术后效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全组126例病人良好,术中应用加压试验顺利,桥血管无破损,术后无因静脉桥血管质量而发生大出血病例,其中1例皮下瘀血,经引流后好转,无切口感染病例,术后随访无近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 CABG已成熟,且大隐静脉桥血管采集方法较多,但大隐静脉桥血管的质量及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是现今治疗冠心病最有效的手术方法之一[1],术后5~10年内约25%~50%的桥血管会发生再狭窄或者闭塞[2],评价CABG疗效的最主要指标之一是桥血管近、远期的通畅率。国内外CABG采用最多的移植血管是乳内动脉(internal mammary artery,IMA)和大隐静脉(saphenous vein,SV)。由于IMA长度受限以及冠心病患者大多为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所以自体SV仍然是CABG术中最常用的桥血管移植材料[3]。如何提高静脉桥血管的远期通畅率已经成为CABG术后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对近年来有关静脉桥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no-touch技术截取的大隐静脉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的近期效果与手术技术总结。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行CABG患者,常规技术取大隐静脉(SVG)行CABG共99例,为常规组;no-touch原则取大隐静脉行CABG共97例,为no-touch组。比较两组手术资料以及手术治疗效果和围术期并发生率差异性,比较1年后桥血管(左乳内动脉和大隐静脉)通畅率差异性。结果 ①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重症监护室时间、引流量、下肢伤口愈合率疼痛评分、心肌损伤指标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常规组新发心房颤动发生率(29.29%,29/99)显著高于no-touch组(19.59%,19/97)(P<0.05)。 ②两组乳内动脉通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o-touch组SVG通畅率(93.57%,160/171)显著高于常规组(79.86%,111/139)(P<0.05)。结论 No-touch技术取的大隐静脉不增加手术风险与创伤,且no-touch技术截取的大隐静脉能够提高CABG术后中期通畅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不接触获取大隐静脉技术与常规开放方式应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早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阜外医院2018年2月—2020年6月应用不接触技术(NT组)或常规开放方式(CV组)同期行CABG的8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两种获取大隐静脉技术术后3个月的临床效果.结果:NT组41 例,男38例(...  相似文献   

15.
大隐静脉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surgery,CABG)最常用的移植静脉,但在CABG术后10年中,超过60%的桥静脉出现了再狭窄。欧洲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均推荐以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和他汀类药物预防和治疗桥静脉再狭窄。新药物、外科新技术、基因治疗技术以及静脉外支架等是目前预防桥静脉再狭窄的研究热点。该文介绍CABG术后桥静脉再狭窄的预防现状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应用内窥镜采集与直视切开采集大隐静脉的近、中期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05年4月~2010年1月行CABG治疗且随访资料完整的冠心病患者268例。根据大隐静脉的采集术式分为两组,使用内窥镜采集大隐静脉的患者进入内镜组(EVH组,n=129),采用直视切开采集大隐静脉的患者进入切开组(OVH组,n=139),应用64排螺旋CT(64-MSCT)对比分析手术后3个月、1年、3年大隐静脉桥通畅率。结果 EVH组与OVH组术后3个月、1年、3年大隐静脉桥通畅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分别为(88.0%vs.85.6%),(78.9% vs.79.9%),(72.2% vs.71.8%), P<0.05],但EVH组采集时间更长[(50.23±5.87)min vs.(38.65±7.96)min],破损情况更多[(1.51±0.19) vs.(0.84±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窥镜和直视切开两种采集方式的大隐静脉桥近、中期通畅率接近,但内窥镜法采集时间较长,静脉破损较多。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比较内窥镜与传统开放式获取大隐静脉应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0年3月至2013年1月298例采用内窥镜静脉采集法(EVH)行CABG的患者(EVH组),并与同期309例采用传统切开静脉采集法(CVH)行CABG的患者(CVH组)进行比较,对比两组患者术前资料、手术情况和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在获取静脉时间、获取静脉长度、静脉桥数、总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切口感染或延迟愈合、切口血肿、局部皮肤坏死、皮炎发生率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EVH组患者住院期间腿部疼痛(17.4%比51.1%,P=0.000)、住院期间腿部水肿(0.7%比32.7%,P=0.000)及淋巴漏(0比7.4%,P=0.000)发生率均显著低于CV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ABG术中应用EVH能够显著减轻创伤,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目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大隐静脉仍是使用最多的移植血管。目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使用的移植血管70%为大隐静脉,但术后第1年即有12%~20%的大隐静脉移植血管发生阻塞,此后每年再有约4%出现阻塞。如何抑制移植血管内膜增生成为提高CABG远期疗效的关键。移植静脉再狭窄的主要原因:①手术技巧及吻合方法。②早期阻塞与血管内皮损伤部位血栓形成有关。③后期阻塞血管平滑肌细胞过度增生与凋亡失去平衡,形成新内膜及粥样硬化。最主要病理过程是中膜平滑肌游移至内膜并大量增殖伴有细胞外基质的分…  相似文献   

19.
由于总人口中老年病人、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安全性、冠心病发病率的增加和心肌梗塞后死亡率较高,因此老年患者(>70岁)CABG例数逐年增加。作者研究胸廓内动脉(IMA)对老年高危病人单纯作CABG术的影响。 1986年1月至1993年6月间1399例老年患者作单纯CABG术,年龄75.13±0.10(70至93)岁,其中823例只用大隐静脉,576例用IMA(单侧546例,双侧28例)或同时用大隐静脉作移植物。体重指数大于27.5kg/m~2则为肥胖。所有病人术前均行冠脉造影,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术(CABG)中药物扩张大隐静脉的效果。方法将异搏定10mg、硝酸甘油5mg、5%碳酸氢钠1.0ml、肝素12500U加入林格氏液至500ml配成等渗溶液。22例接受CABG患者在术中暴露大隐静脉时,将此溶液灌注至静脉腔内,同时浇注于静脉表面,并将切取的静脉浸泡于该溶液中。另取同一患者邻近部位的一段大隐静脉作对照,采用加压灌注法扩张,比较两种方法处理的静脉管壁厚度,光镜下血管壁结构的变化。结果压力扩张的静脉管壁变薄;药物扩张使平滑肌舒张,血管腔均匀性扩大。光镜下加压组内皮细胞大量脱落,固有膜细胞水肿明显,肌层细胞出现粘液变性;药物组静脉管壁结构完整。结论药物扩张的大隐静脉管壁结构完整,管腔足够大,有利于桥血管的近、远期通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