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究早期预警风险评分(MEWS)联合SBAR沟通模式在院前病人转运交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8年5月—2019年5月接治的200例院前病人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转运交接模式,观察组采取MEWS评分联合SBAR沟通模式,比较两组护士救治能力评分及转运交接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士救治能力评分相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院内护士满意度、病人满意度相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MEWS评分联合SBAR沟通模式在院前病人转运交接中的应用有助于增强护士救治能力,提升院内护士及病人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综述了SBAR沟通模式产生的背景和意义,以及应用于当前国内外转运交接的现状、研究评价指标以及其局限性等,旨在为国内社区医院——120救护车——其他医疗机构的临床转运交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基于SBAR交班模型改良急诊危重患者转运交接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苏北人民医院2019年7月至2020年4月急诊危重患者102例,根据抽签法将其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各51例。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交班模式,干预组给予患者基于SBAR交班模型的改良模式。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患者投诉事件、满意度及交接...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应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MEWS)系统对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的影响。方法 应用MEWS评分系统对院内急危重症患者转运前进行病情评估,根据不同分值落实相应的护理对策,对比对照组(未应用MEWS组)、研究组(应用MEWS组)患者院内转运途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病人及家属的就诊满意度和医护人员对实施MEWS评分转运管理模式的满意度。结果 患者院内转运途中不良事件发生率对照组为10.63%,研究组为3.74%,两组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病人及家属的就诊满意度对照组为70.20%,研究组为94.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护人员对转运质量的满意度对照组为90.60%,研究组为97.9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MEWS评分系统对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情进行客观、准确评估,进而根据评分结果对转运过程进行有效风险干预,可以降低患者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医院医护人员及患方的对患者转运质量的满意度,从而确保患者转运安全。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SBAR模式在无抽搐电痉挛治疗患者转运交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20年7—9月104例进行无抽搐电痉挛治疗的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传统转运交接单进行转运交接;将2021年1—3月106例进行无抽搐电痉挛治疗的患者设为SBAR组,采用SBAR模式转运交接单进行交接。比较2组无抽搐电痉挛治疗前交接时间、无抽搐电痉挛治疗后交接时间、交接双方护士的满意度、转运交接缺陷发生率。结果 SBAR组患者的无抽搐电痉挛治疗前交接时间、无抽搐电痉挛治疗后交接时间较对照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BAR模式转运记录单使用后的护士满意度较使用前明显提高(P<0.05);SBAR模式转运交接单后交接缺陷发生率较使用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BAR模式指导下的无抽搐电痉挛治疗患者转运交接,可规范无抽搐电痉挛治疗患者的转运交接流程,能有效降低转运交接缺陷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校正MEWS评分信息化预警监护联合团队管理模式在急诊危重症院内转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1日~2018年3月31日急诊抢救且顺利实施院内转运的6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监护方案与院内分级转运;选取2018年5月1日~2019年8月31日急诊抢救且顺利实施院内转运的6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SBAR沟通模式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运转中的效果.方法:对我院2014年1月-12月份、2015年1月-12月份危重症运转发生问题进行调查,并制作表格进行统计,对医务人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和分析.[1]结果:标准化沟通模式(SBAR沟通模式)在急诊危重缓和院内安全运转的应用,有效的降低了急诊危重病人院内运转问题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及家属满意度,缩短急危重症患者的运转时间,保证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安全问题及护理方法。方法:分析2010年12月~2011年3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328例危重患者转运情况,总结转运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安全措施。结果:本组安全转运316例,血压波动5例,氧供给中断或血氧饱和度下降3例,输液中断2例,其他问题2例。结论:加强转运人员技能培训和实况演练,建立健全转运制度,提高风险意识,使重症患者的转运安全、快捷、有效。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分析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采取预见性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院内转运的80例急诊科危重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以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作两组,各组40例。其中,甲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乙组采取预见性护理方法,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乙组患者家属满意度及接收科室满意度明显高于甲组;乙组患者转运途中意外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甲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采取预见性护理效果显著,不仅可以提高患者家属及接收科室的满意度,还可以对患者转运途中意外事件进行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学科协同管理模式联合现况-背景-评估-建议(SBAR)沟通模式在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9年1月1日~12月31日实施常规院内转运的40例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作为管理前组,将2020年1月1日~12月31日实施多学科协同管理模式联合SBAR沟通模式管理的41例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作为管理后组;管理前后均为同一批医护人员,共31名,岗位无变动;比较管理前后两组交接时间、护士救治能力、不良转运事件及患者家属满意度情况。结果:管理后组检查等待时间、交接耗时、接收科室转运时间及转运总时间均短于管理前组(P<0.05);管理后组理论知识掌握、救治主动性、伤情观察判断、操作技能及医护配合沟通评分均高于管理前组(P<0.05);管理后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管理前组(P<0.05);管理后组医患沟通、转运过程护理、科室间合作及接诊科室护理评分均高于管理前组(P<0.05)。结论:将多学科协同管理模式联合SBAR沟通模式应用于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护理,可缩短转运时间,提高护理质量,降低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患者家属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标准化沟通方式在重症监护室患者转出交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3年7—9月,对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胸外科手术患者在转运交接中采用标准化沟通方式,包括术后患者转运交接表格和标准化转运交接流程,观察患者交接过程中交接时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和护理人员满意度,并与实施标准化沟通方式前进行比较。结果实施标准化沟通方式后,交接耗时由平均(17.5±3.0)min降为平均(11.7±2.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交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由172例降为6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人员满意度得分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实施标准化沟通方式后,在患者交接转运中,有效减少了各种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缩短了转运交接时间,提高了安全护理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急诊科机械通气患者院内转运存在的护理风险,探讨安全转运的护理措施.方法:对急诊科2010年1月~2012年1月187例机械通气患者院内转运途中发生意外情况进行统计并分析原因.结果:转运过程中175例病情平稳,12例发生意外.结论:做好转运前病情的评估、准备工作、与家属良好的沟通、畅通绿色通道以及加强转运途中病情的观察和呼吸道的管理,并由专业培训的医护人员负责转送,可减低意外情况和医疗纠纷的发生,从而保证转运患者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前馈控制在手术室患者转运交接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时间段将500例手术患者分为前馈控制前和后各250例,前馈控制前按照传统的手术室术前术后患者转运交接方法进行转运交接,前馈控制后将前馈控制理论应用于患者转运交接中,观察比较两组护士核对手术患者情况评分和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前馈控制后护士核对手术患者情况评分优于前馈控制实施前,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例数和发生率低于前馈控制前,前馈控制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前馈控制应用于手术患者转运交接管理中,能有效地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转运交接过程中的护理质量,保证了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17.
黄丽明  李春容  林少虹  林月双 《全科护理》2020,18(15):1888-1889
[目的]探讨运用电子病历信息系统结合早期预警评分表(MEWS)评分提高外科急重症病人医护沟通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8年3月—2018年8月66例急重症病人的评估及医护交班沟通作为对照组,将2018年9月—2019年2月59例急重症病人的评估及医护交班沟通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急重症病人的评估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流程基础上利用电子病历信息系统的数据及信息,结合MEWS评分预警外科急重症病人的病情。比较两组护士判断危重病人病情的能力、医生护士对急重症病人交班沟通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士判断危重病人的能力高于对照组,医生、护士满意度提高,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利用电子病历信息系统结合MEWS评分评估病人,可提高护士对外科急重症病人病情危重程度的判断,利于医护沟通,提高医疗护理安全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和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本院急诊科室对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应用PDCA循环联合护理风险管理,观察对比PDCA循环联合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前6个月及实施6个月后急诊患者护理质量、意外风险发生及患者满意度的情况。结果实施后急诊基础护理、专科护理、病房管理、文书管理、安全管理、急救药品器械管理及总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接收科室满意率高于实施前,而意外发生率、转运死亡率及护理纠纷事件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CA循环管理和护理风险管理能有效提高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护理质量,降低患者意外风险,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如何对心血管介入手术交接单进行改进,提高心血管介入患者转运与交接的安全性。方法:成立介入手术交接单专项改进小组,对我院介入手术患者转运与交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参照国家卫生计生委对《手术安全核查表》分阶段管理的方法和介入手术接送患者的特点,在接患者阶段、导管室阶段、返回病区阶段进行核对与交接的基础上对介入交接单加以改进,尤其注意交接单自身的安全性;采用调查问卷对交接单改进前后的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心血管介入患者转运与交接工作得到规范,介入患者转运与交接的安全性明显提高(P〈0.001)。结论:改进后的《介入手术患者交接单》及转运流程可以显著提高心血管介入患者转运与交接的安全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护理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了解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影响因素和防范对策。方法:对该院急诊科2005年1~8月126例危重症患者转运时意外情况进行统计。结果:126例转运途中发生意外42例。讨论:要做好转运前的评估、准备工作,以及急救药品和器材的准备,加强相关科室的协调,提高护送人员的责任心,以确保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